专利名称:用于气流纺纱装置中纱线接头的方法及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用于在气流纺纱装置中纱线接头的方法,所说的气流纺纱装置带有用来提供纤维条的一个喂入装置和安装在一壳内的一个开松滚筒,被分离的纤维从开松滚筒通过一个喂纱通道、借助于用来使纱线成形的吸流供到一个纤维凝聚面上,其中,在接头操作期间将纱头返回到纤维凝聚面上,然后在连续地与纤维结合期间将预先被返回的纱线再从纤维凝聚面中移走。在准备接头操作时接通喂入装置,并且当喂入装置运行时使纤维束在其通道上相对纤维凝聚面转向,并提供到一个吸入装置上以及提供到用来实现此方法的装置上。
如果纱线断头或因其它原因停止纺纱工序后,则立即将喂入装置停止以防止不必要的供给将阻塞和损坏纺纱装置的纤维。然而,在停止时开松滚筒通常连续运转,这不仅使工艺复杂,尤其是对每个纱线部位,而且重新启动和渐停也消耗时间。结果,从静止的喂入装置渗入开松滚筒中的纤维绒头被完全地带走。在重新开始操作以前,首先将这些剩余纤维从纤维凝聚面中除去,这是因为这些短的并被损坏的纤维通常不能使纺纱工序很好地连续进行(GBPS1321809和印度专利134645)。
从纱线接头和手工去除纱线断头的实践中得知,纺纱操作人员首先短时间开动喂入装置,然后清理纺纱装置,才能使纱线接头。通过所谓的预喂入将带有短纤维绒头的损坏部分去除。在清理期间通过随后的停止喂入装置再次损坏一定量的纤维,而为能较好地接头,许多纤维仍然在绒头中。由于停止喂入装置取决于清理操作所需的时间,总是产生大约相同的纤维绒头的接头状态,以致于甚至在高速纺纱速度下并在用材料差的情况下,当纱线接头时大大地提高了成功率。
鉴于这种情况,每次停止喂入装置使绒头有一定量的损坏,这取决于停止的时间长短,由此,已经提出,在喂入装置连续运行期间,使纤维束在其通道内相对纤维凝聚面转向,并通过纤维凝聚面导入一个吸入装置中,为此目的,在喂入通道中提供有吸口(GB-PS1,170,869)或压缩空气口(GB-PS2,069,014)。由于连续的提供纤维和开松工序,将未被损坏的纤维正好在所需的时刻供给到纤维凝聚面上,但是在开松滚筒和纤维凝聚面之间的非常敏感的纤维输送通道中由这样的开口扰乱纺纱工序。因此,这些方案中没有一个具有实际意义。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出了在气流纺纱装置中用于纱线接头的方法和装置,获得理想、可靠的接头,不损坏其后的纺纱工序。
根据本发明达到此目的,其中,在准备接头操作时,在开松滚筒外围的纤维输送通道外部形成一真空作用,其真空作用大于在喂纱通道入口的真空作用,以致于在喂纱通道上并通过喂纱入口将纤维束传送到一个开口,并且在开始实际接头操作时,使这个真空无效以致于将纤维束供给到纤维凝聚面上。将用于纤维束的所有控制和转向装置安装在开松滚筒和纤维凝聚面之间的纤维输送通道外部,因此,通过纤维凝聚面使纤维束有效的转入吸入装置中,用于接头,而对其后的纺纱工序没有危害。
最好是减小在喂纱通道的进纱孔的纺纱真空的作用以备接头工序,所以在进纱孔上并通过进纱孔输送纤维,同时,在实际接头操作开始时,使在开松滚筒外围的纤维输送通道的真空失效,而使得喂纱通道上的纺纱真空再次充分地作用。相对弱的真空足够用来控制在开松滚筒的外围的纤维束。为了减小在进纱孔上的纺纱真空作用,最好是断开这个纺纱真空。
根据本发明的方法,在不同的实施例中,至少部分地覆盖喂纱通道进纱孔,以减小纺纱真空作用。在喂纱通道进纱孔的无覆盖部分引入纤维进入喂纱通道进纱孔的被覆盖的区域上引入的一部分纤维转向,并且也进入喂纱通道,而在喂纱通道进纱孔的这个被覆盖的区域上引入的另一部分纤维由于惯性,不进行此方向的改变,并由在喂纱通道导纱孔之后的开松滚筒的外围的真空吸走。
为了获得不引人注意的接头,较好的情况是,如果在实际接头操作开始时,实际上超过一周期,减小在开松滚筒外围的纤维输送通道外部的真空作用或在喂纱通道进纱孔再次增加纺纱真空作用,以致于在喂纱通道中纤维束逐渐地增加到其最大的强度。纤维束的增加最好是随着纱线取出速率的增加而增加以避免在这个纺纱阶段中使纱线支数改变。在接头操作期间最初只能将一小部分纤维提供到纤维凝聚面上,同时剩余纤维在喂纱通道进纱孔上并通过它导入,然后将纱头返回到纤维凝聚面上,并且在纱头结合在位于纤维凝聚面上的纤维中之后增加提供到纤维凝聚面上的一部分纤维。因此,接着简单的方式,一方面使纱线返回和纱线取出同步,另一方面也完成了纤维的喂入。
以较低的纤维供给速率形成用于接头操作所需之纤维的积累,以致于在从随后的纱线接头到结合在已被提供的纤维的周期内,大量纤维不能停留在已经被提供的纤维上。因此,在接头之后形成不明显的纱线部分,并考虑到没有细的区域。
为了获得高强度的不引人注意的接头,理想的情况是,在准备接头操作时,最初在喂纱通道进纱孔上,并通过它输送纤维束,然后,瞬间将纤维束提供到纤维凝聚面上,再在喂纱通道进纱孔上并通过它输送纤维,并且,一旦纱头到达纤维凝聚面上并开始取出纱线时,再将纤维束提供到纤维凝聚面上。
为了控制纤维束,根据本发明,在准备接头操作时,也能在开松滚筒的外围产生一真空流,所以,在喂纱通道中至少发生部分气流反向,同时,纺纱真空仍然是未变化的,并且在其通道上产生喂纱通道进入吸入装置的空气流至少部分地带走由开松滚筒输送的纤维。为了避免需要吸入装置内的过高真空度,根据该方法,另一个实施例是切断进入开松滚筒外壳的不同气流以使喂纱通道内的气流反向。为了使纤维束在纤维凝聚面上逐渐地转向,以可控的方式再接通其气流以致于能控制供给到纤维凝聚面上的纤维量。
由于一旦完成接头操作,则在提供的吸入装置上不再需要在开松滚筒外围的纤维输送通道外部的真空,所以,当完成接头操作时最好切断这个真空。
为了防止当移去的纱线断头时纤维无意识地到达纤维凝聚面上,根据本发明,提出了另一实施例,当纱线断头发生时停止喂入装置并且在清理凝聚面后,再接通喂入装置,在喂纱通道进纱孔上并通过它输送纤维束。停止将纤维供给到开松滚筒,从而使仍在运转的开松滚筒碾磨掉伸到夹在喂入装置中的纤维条的其工作区域内的绒头。由仍然是有效的纺纱真空供给到纤维凝聚面上的纤维靠这个空气吸入装置吸走。在清理阶段之后再接通喂入装置,而在喂纱通道进纱孔上并通过它输送纤维束,以致于由碾磨作用损坏的纤维不到达纤维凝聚面上,而是由开松滚筒带走。
为了在气流纺纱期间以简单的方式获得高质量的可靠的接头,根据本发明较好地提出,在接头操作时,在纺纱机外壳内首先使纺纱真空起作用,纱头被供应到纺纱装置中而不接触纤维凝聚面,并接着断开纺纱真空,使开松滚筒外围上的纤维输送通道外部的真空进行作用,以致于当再接通喂入装置时喂纱通道进纱孔上并通过它带走并吸走纤维束,并且在开始实际接头操作时断开这个真空,接通纺纱真空以致于将纤维束供应到纤维凝聚面上,且将纱线头返回到纤维凝聚面上。
如果将纤维输送滚筒安装在开松滚筒的下游,在准备接头操作时,另一设想是在纤维输送滚筒外围而不是开松滚筒的外围上的纤维输送通道的外部提供一真空。
根据本发明为完成此方法,提供一个具有真空源和吸口的装置,真空源产生一吸流,此吸流使纤维通道输送到纤维凝聚面上,吸口是设置在纤维输送通道外部的开松滚筒外壳的外壁上,其中通过转换装置和真空管道将真空源连接到吸口上。这就保证了没有由碾磨作用损坏的纤维进入纺纱器中,因此形成接头的纤维完全用于增加接头强度。
根据本发明一个较好的实施例是,通过转换装置将真空源有选择地连接到作为纺纱真空的纤维凝聚面或连接到用来吸走纤维的吸口上。因此,用来从滚筒的外壳输送纤维并使纤维不能进入纺纱器或用来将纤维供给到纺纱器的真空转换能适于正确接头操作的需要。
在转换装置的中间位置上,纤维凝聚面和吸口能同时装上一个真空。用这种方法能控制纤维的供给,并根据被加工的纤维材料和所选择的纺纱条件以及转换运动的形式(有规律或无规律的加速或减速运动等),使真空状态的转换恰好能适于接头操作。
在吸入操作期间,纱线和剩余纤维不必停留在转换装置中。由于这个原因,纤维束在转换装置中将不能转换。为此,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转换装置具有两个控制通道,使一个通道与通向纤维凝聚面的第一真空管道成一直线,另一个与通向吸口的第二真空管道成一直线。
为保证转换操作的可靠性,防止纱线和剩余纤维塞进空气控制装置。为此,根据本发明将与其成一直线的转接装置的静止边缘和运动边缘设计成切断装置。
为简化纤维束的转换,提出了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将开松滚筒外壳密闭以抵抗供气流的作用。因此,在开松滚筒外壳内没有形成影响纺纱工序的未控制的气流。因此,如果将足够强的真空作用到在开松滚筒外壳之外壁内提供的吸口上,则在纺纱真空在喂纱通道中未变化期间引起反向气流。所以,在喂纱通道进纱孔上面并通过它将纤维供给到吸口。
为了避免在吸口处占优势的真空度控制纤维束,开松滚筒外壳最好有一个可控供气口,将其设计在喂纱装置和喂纱通道进纱孔之间的开松滚筒外壳的外壁内。
如果在开松滚筒外壳提供一杂质分离器,则最好将杂质分离口设计成一个可控供气口。
在现代的气流纺纱装置中,通常,借助于能沿几个纺纱装置移动的维修车进行接头操作。在这种情况下,用维修车能很好地控制供气流。
在本发明的一个较好实施例中,将设计成瓣状的闭合装置用以控制供气流。靠转动它很容易地使这个呈瓣状的闭合装置达到不同的位置。为了在转换期间也能定量地控制纤维束,也能为由一控制装置有规律地运动的闭合装置提供这个供气口。
然而,通过在外壳中控制气流不必靠空气转换纤维束。另外,也能机械地控制纤维束。因此,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在开松滚筒外壳中覆盖喂纱通道入口的一个可控隔板。这就使纤维束正确反向。并也能以简单方式使纤维从吸口到纤维输送口并到纺纱器逐渐地转换。
为了避免在封闭的纤维输送口的前面积累纤维,最好将闭合装置基本上安装在开松滚筒外壳的外壁上的延长部分内。
为了防止纤维粘附正进入闭合位置的隔板,如纤维输送方向所示,以屋顶瓦片的方式在其后端由开松滚筒外壳的外围与隔板叠合,而前端以屋顶瓦片的方式与开松滚筒外壳的外壁叠合,因此,没有形成突缘。
已经发现,尤其是对纤维束逐渐的转换来说,如果闭合装置与开松滚筒轴线平行地运动则是有利的。为使纤维束逐渐地转换,闭合装置具有一外形,它控制完全达到纤维输送口的可达区域完全达到纤维输送口的间隙的终结之间所能开口的程度。最好将其设计成突缘。
这能使最初大截面的纤维输送口畅通,然后再由突缘时时刻刻地减小其截面,直到最后再完全覆盖纤维输送口的截面。另外,为逐渐地转换,使无规则地移动隔板的控制装置对隔板作用。因此,能在中间位置停止,使闭合装置以变速从闭合装置进入打开位置中。
从沿着几个纺纱装置移动的维修车能正常地控制接头操作。在这种情况下,由维修车控制转换装置。
用来控制真空的装置有各种设计,例如,能把其设计成由维修装置控制的一个叶片,然而,最好是由一阀尤其是一单向阀形成。
理论上能以各种普通的方式控制真空状态的转换,例如,借助于机电的或流体力学的或气动的装置。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特别简单的实施例,机械地进行转换,在为返回提供弹簧元件时,由控制传动装置在一个运动方向驱动转换装置。
如果提供能有选择地配给一些纺纱部位的维修车,根据本发明在维修车上提供第二真空源,将吸口连接到第二真空源而不是第一真空源上。
为了使用于转换装置的附加驱动装置过剩,最好由一个吸入管道的连接运动控制转向装置,吸入管道从第二真空源通到转换装置。
如果开松滚筒后面接着是纤维输送滚筒;那么,根据本发明,将吸口设置在围绕纤维输送滚筒的外壁上而不是设置在围绕开松滚筒的壁上。
本发明借助于简单装置控制进入纺纱室内的纤维的供应,所以,只有理想的纤维进入用于接头操作的纺纱室,因为所有用于纤维束的控制和转换装置都安装在开松滚筒和纤维凝聚面之间的主要的纤维输送通道的外面,因此,获得接头操作通过纤维凝聚面进入吸入装置的纤维束的有效转换,而没有损害随后的纺纱工序。本发明甚至允许控制纤维束的质量,以致于不仅形成接头而且其外观也有很大的改进,而不需要用来可控地驱动喂纱装置的附加装置。以这种方式确保接头操作期间的最佳成功率。
参考
的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细节作更详细的描述。
图1是根据本发明设计的气流纺纱装置的截面视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设计的、安装在喂纱通道外部的转换装置约平面视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采用不同方法设计的转换装置的截面视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设计的另一种气流纺纱装置的截面视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设计的不同实施例的气流纺纱装置的载面视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设计的带有一个转换装置的开松滚筒外壳的平面视图。
图7是带有一个修改的转换装置的开松滚筒外壳的平面视图。
图8-12是根据本发明设计的不同实施例的气流纺纱装置在各操作阶段的侧面视图。
图13是带有修改的转换装置的气流纺纱装置的侧面视图。
首先参考图1对本发明作如下说明,图1表示气流纺纱机器的纺纱部位,可是,本发明也能用于改进其它气流纺纱机器,例如摩擦纺纱机器。
所示的气流纺纱机器中的各纺纱部位有一个带有安装在开松滚筒外壳10里的开松滚筒11的开松装置1。为提供一个纤维条子40,开松装置1有一个喂入装置2,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喂入装置2包括驱动喂入滚筒20和与喂纱滚筒20进行弹性动作的导板21。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在围绕着开松滚筒外壳10的外壁101上还提供一个杂质分离口12。在开松滚筒外壳10的外壁101上还提供一个通向气流纺纱装置3的喂纱通道13的进纱孔130。
气流纺纱装置有一个被设计成用外壳31围着的纺纱杯30的纺纱器。与纺纱杯30同轴,一个纱线取出管32通进外壳31,并借助于纱线取出取管32使纱线4能够从纺纱杯30取出。为此,提供了一对送出罗拉41、42。纱线4卷绕在由筒子滚筒43驱动的筒子上。为了使预先形成的接头返回,送出罗拉41、42和筒子滚筒43之间的纱线运行的区域内,提供负载磁铁45。为了产生必要的纺纱真空,将与真空源5相连的真空管50接到外壳31上。当空气吸入经过纱线取出管32外壳31时,在喂纱通道13的上方及其进纱孔130上,外壳31中的纺纱真空作用仅在很小的程度上是有效的。除了第一个真空管道50以外,还提供了与气流纺纱装置3相连的第二个真空管道51。该第二个真空管道51的末端是一个吸口51,如在纤维输送方向(箭头46)所示,在开松滚筒外壳10的外壁中的纤维输送通道外部,在喂纱通道13的进纱孔130和输送装置2之间设置此吸口52。用转换装置64,将该第二个真空管道51也与真空源5连接。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将该转换装置64设计成一个带有旋转体的阀。用转换装置64,第一或第二真空管50、51可以交替地与真空源5相接,这样交替地作为纺纱真空供给到纺纱杯30的纤维凝聚面或者用于吸走纤维47的吸口52。为此,将转换阀64连接到用控制装置7控制的驱动装置60上。图1中用实线表示的转换装置64的位置是纺纱位置,在此位置中,在纺纱杯30中产生纺纱真空,用虚线表示的位置是纤维输送位置,在输送位置中,在吸口52处产生占优势的真空。这样,取决于转换装置64可接受的位置,将纤维47输送到喂纱通道13或者吸口52中。
在真空管道51中适当位置上,明显地提供一个用于将吸走的纤维47收集起来的过滤器(没有表示)。用喂纱装置2将被纺纱的纤维条子40供给开松装置1,并用开松滚筒11将其通向各自的纤维47。用开松滚筒11使纤维材料中占有的杂质经过杂质分离口除去,开松滚筒11将纤维从喂纱装置2输送到喂纱通道13中。换句话说,纤维47进入纺纱杯30中,并凝聚在纤维凝聚面33上,在此,纤维47与纱头4接合。用取出滚筒41、42,在纺纱杯30的外部将纱线4取出,并将其圈绕在筒子44上。在正常的纺纱期间,假设转换装置64在其纺纱位置上,其中,由真空源5产生的纺纱真空是通过第一真空管道50供给到外壳31中,并有很少一部分供给到进纱孔130中,而且,中断第2真空管51和真空源5间的连接。
如果发生纱线断头,就按着已知的方法用纱线控制器(没有表示)中断纺纱操作,并停止纺纱。为此,通过停止输送装置2来中断供给开松滚筒11的纤维条子40。然而,在该操作中,仍保持外壳31与真空源5相连。通过引入机械或者气动清理工具,将保留在纺纱杯30中的纤维47和断纱头4同时与纺纱杯30的纱线成形区33分离,并从此处吸走。
在清理期间或在清理以后,将纱线4供给到筒条子44上并从筒子44上取出,缩短到规定的长度,引进到纱线取出管32之开口的前面,同时,在负载磁铁4的衔铁上,将储备的纱线成形,然后,通过纺纱真空将其送进纺纱杯30中,纺纱真空在纱线取出管32中也起作用,而纱线不触纤维凝聚面33。
当重接喂纱装置2、清理纺纱杯后,为了进一步防止纤维47触到纺纱杯30的纤维凝聚表面33,然后,将转换装置64进入用于接头操作的纤维分配位置中。这样,将纤维流,经过吸口52,吸到开松滚筒外壳10的外面。因为纺纱杯30处于静止状态,并且在气流纺纱装置3的外壳31处断开纺纱真空,消除纺纱真空作用,因此,在吸口52处作用的吸流足以将纤维47在喂纱通道13进纱孔130上并通过它输送到吸口52处,以抵抗离心力的作用,此离心力是由旋转的开松滚筒11产生的。这样就使在停止以前由还在转动的开松滚筒11碾磨并使其缩短的纤维47不能进入纺纱杯30中,而且可且可以缩小接头的长度。
在纱线4返回到纱线取出管32之开口的前面期间,纱头具有以已知方式连接的形状。转换装置64又倒退到其纺纱位置,因此,在纺纱杯30中以及喂纱通道13的进纱孔130处,断开和打开吸口52的真空。
由于负载磁铁45使纱线放出以及纺纱杯30中的真空作用,使纱线4返回到纤维凝聚面33上。纱头开始与位于在纤维凝聚面33上的纤维47相接,在所示的纺纱杯纤维凝聚面形成纤维环。然后,将纱线4从纺纱杯30上取出并卷绕在筒子44上,同时还要将不断供给的纤维47仍在结合之中。
转向装置64对其转换过程起作用,这是通过驱动装置60从控制装置7接受其控制指令来实现的。除转换装置64以外,通常,该控制装置7可控制其它过程,不包括接头操作和除去断纱如更换筒子等。
为了防止在接头操作期间出现断纱,要避免在纱线4中细的部分接头。为此,在接头时,必须使与纱线粗细相适应的大量纤维位于纺纱杯30的纱线成形区33中。通常,因为用于接头作的纱头不能逐渐变细,只能用加固纱线断开,所以,接头的截面一般是纺纱纱线的两倍多。
当把纱线从纺纱杯30中取出时,还要不断地给纺纱杯30的纤维凝聚面33提供纤维47,以便使纤维环继续增大并大于纺纱纱线4的粗细。在接头操作期间考虑到纺纱杯的边缘,要使纤维环不断加大,直到接结点,通过送出罗拉41,42使其再达到开始位置。在生产期间,只有当纤维喂入和纱线取出的速率相同时,才是纱线4所要求的标准粗细。
为避免为喂入装置2采用复杂的控制装置,通常可以简单地打开和断开喂入装置2。由于惯性作用,送出罗拉41、42和筒子44一般要比缓慢转动喂入装置2用较长的时间才能达到其确定的生产速度。因此,在达到同步条件以前,总是需要一定时间。
当接头形成一个细的区域后,就形成一个有细截面的纱线部分,而且接下来又是第二个细的区域。这不适合于进一步加工,尤其不适合于更长的接头。
为了避免第二个细的区域,必须使大量纤维送进适合于相应纱线取出速度的纺纱杯30中。为此,要控制喂入装置2和纺纱杯30间纤维流的增大。用转换装置64,从纤维输送位置到纺纱位置的转换,不能突然地进行,只能逐渐地进行,以便随着纱线取出速度的增加,发生纤维流的增加。这就有可能引起在转换装置64的中间位置中,纤维凝聚面33和吸口52同时用一个真空负担。在转换阶段,真空即在吸口52处和也在气流纺纱装置的外壳31处发挥作用,以便按逐渐增加的输送速度,使纤维47达到纺纱杯30的纤维凝聚面33上。更详细的是采用下面的方法。
在准备接头操作时,如上所述,最初,将纤维流再送进吸口52中。然后,沿着纺纱位置的方向,从纤维输送位置中,首先将转换装置64稍微改变位置,以便纺纱真空逐渐上升,而吸口52处的真空逐渐下降。按一定比例,少量纤维47进入纺纱杯30中,同时,剩余纤维47在喂纱通道中的进纱孔130上带走并通过进纱孔130,再通过吸口52引出。转向装置64仍保持在该位置,直到慢慢形成的纤维环达到用于接头操作所要求的确定细度。
纱头按着已知的方式返回到纺纱杯30中的纤维凝聚面33上,落在纤维环上并按着传统的方式在其上与纤维结合,然后,再从纺纱杯30上移走。在此期间,按一定比例,既使因为大量纤维47被吸进吸口52而连接喂入装置52,少量纤维47也进入纺纱杯30中。纤维环只能慢慢地增加,以便在接头处,跟在短细纱线部分之后粗的区域是不引人注意的。接头操作时,用许多位于纤维环上的纤维来测定该细纱部分的粗度,并用纤维预先喂入操作的持续时间来测定这些细纱。接头操作时已经位于纺纱杯30中的纤维47被连续地与纱头结合。在结合作用以后,将作用在纺纱杯30中的纺纱真空进一步提高,使其起到增大纱线取出的作用,从而,使纤维进入纺纱杯30中的比例也增大,直到最大真空在喂纱通道13的进纱孔130处最终占优势,吸口52不再用真空负担,以便使全部纤维47进入纺纱杯30中。
减少纤维输送通道之外部如在吸口52处的真空作用,增加纺纱杯内和喂纱通道13进纱孔130处的纺纱真空作用,要进行一个较长的周期,从而使纤维流进入喂纱通道13中,同时逐渐增加到其满载时的粗度。
用于实现该方法的接头装置的实施例,可参考图1和图2进行描述。
图2是与真空源5(图1)相通的吸管53的下侧图,并且吸管53延伸到许多相邻的纺纱位置,例如通常是气流纺纱机的纺纱杯的位置。每个气流纺纱设备在吸管53处带有一个转换装置,吸管53在它的纵向下侧带有腹板54和55。两个调节原件固定在朝向保护边(图2的右手边)的腹板54上。调节原件带有一个槽,通过这个槽真空管道50或51可以与吸管53的下侧成直线地开口。调节元件61密封地控制在吸管53的下侧和密封带56之间,密封带56把腹板54和55连接在一起。槽610对应于真空管道50和51的截面具有最小的尺寸,但也可能有较长的长度,如下列所描述的那样。
在朝向纺纱机的保护力的端部(图2的右手边)上,调节元件11具有一个放大的驱动按钮611。弹性元件612的一端支撑在这个驱动按钮611上,另一端支撑在腹板54上。调节元件61在它的另一端带有一个制动器613,制动器在真空管道50与吸管53相通的纺纱位置上固定释放的调节元件61。
在调节元件61的纵向边上带有一个制动凸块,它可和凸块63相啮合。凸块63它装在腹板55中所提供的一个轴58上。并且通过弹性元件630使其具有弹性。弹性原件的另一端支撑在腹板57上,腹板57把腹板54和55连接在一起。
支撑在腹板55上凸块63带有一个斜面631,它可操纵调节元件62的斜端面620。调节元件62的端部远离带有放大驱动按钮621的斜端630弹性元件622支撑在驱动按钮621和膜板54之间,即调节元件62压向机器的保护边(图2的右手边)。为了限制这种装配所引起的移动,调节元件62在腹板54和斜面620之间装有一个制动器623。
前面所叙述的控制整个接头操纵的控制装置7被安装在维修车70上,它可在它的保护边上沿着纺纱机36运动,并且能选择地适合众多纺纱位置中所希望的位置,控制装置7以适当的方式通过对驱动螺杆71和70的控制来连接,用驱动按钮611和621共同形成转向装置6的驱动装置60。例如驱动螺杆71和72可以是电磁铁转子的部件,如果是逐渐地开动,即完全逐渐地或通过它的变化的运动状态开动,驱动可以借助于同步发动机或与其类似的来完成。
图2表明的是纤维输送位置的转换装置6,槽610接通了吸管53和真空管道51之间的连接。在该位置上,调节元件61被凸块63固定,凸块与制动凸块614相啮合。如果转换装置进纺纱位置,借助于驱动螺杆72,通过维修装置70的控制装置7来驱动驱动按钮621或如果需可以手工操作。当调节元件62运动时,恢复弹簧622是张开的。调节元件62的斜端最后在凸块62的斜面631上,并且凸块的支点抵抗恢复弹簧630的作用。由于恢复弹簧的释放,释放制动凸块614并且调节元件回到原始位置,在图2的虚线中表明。该位置由制动器631来决定。
一旦驱动按钮621已经释放,由于在支撑在腹板54上的制动器623的位置上的恢复弹簧的释放,调节元件62也回到所说的最初位置。通过恢复弹簧630使支撑在调节元件上的凸块63也被释放了。
如果转换装置6瞬间后又被返回到纤维输出位置上,这个借助于驱动螺杆71或手动通过驱动驱动按钮611来完成的。当恢复弹簧同时预先拉伸时,调节元件61通过与制动凸块614相啮合的凸块63固定在此位置上。
在图2的转换装置6中,槽610具有一个比真空管道50和51的截面大的开口,即槽610部分地接通了吸管53和第一真空管道50之间的连接,也接通了在中间位置的第二真空管道51,同时用一真空负担纤维凝聚面33和吸口52。这样保证纤维47在转向时不突然单独地离开,而总是在吸管中定位。
对纤维材料和纱线细度来说,重要的是纤维量要准确地适应于连接的瞬,由于随着接头速度的增加适用于此目的的周期变短,并且不能充分准确地预测的延时后,纤维47入到纺纱杯30中,如果纤维突然释放,将不能准备好精确定义的纤维量。可是,如果纤维47不是突然而是以递增输出速率进入到纺纱杯30中,然后在没有接头的情况下,纤维准确地输入到纺纱杯30上,并且纤维47的释放根据允许的时间差相互适应。当从第一接头阶段输入到第二接头阶段时,进行用于接头操作的纤维的控制,在此期间最好是单独逐渐地控制转换装置6,而转换装置6的转换可以在其它时刻以任意速度来完成。
为了以所希望的转换速动驱动转换装置6,通过控制传动装置7使驱动螺杆71和72靠在驱动按钮611和621上,如在图2所示的位置上。然后调节元件62旋转凸块63使其与调节元件61相互分开。驱动螺杆71回到原始位置。然而这个回复运动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逐渐地在预定的条件下发生的,运动可以是变速进行,即取决于驱动螺杆71上的驱头611的调节元件61逐渐地回复到图2虚线所表明的位置。通过调节元件62的释放,凸块63也在这一瞬间释放。
调节元件61首先仅接通在原始位置的第二真空管51的连接。在转换装置6的这个纤维输送位置上,由输送装置输送的纤维47经过吸口52从外壳10中吸走,并且阻止纤维进入到纺纱杯30中去。
一旦调节元件61已经走过一定的距离,槽610也处于一位置上,在此位置上,在吸入通道53中占优势的真空即在第一真空管道50也在第二真空管道中发挥作用。一部分纤维47进入到仍然旋转着的纺纱杯47中。而另一部分纤维47通过吸口52进入到真空管道中,由于愈加调节调节元件61,则在第一真空管道50中的真空仍旧是畅通的,而在第二真空管道51中的真空仍旧是被阻塞的。提供纤维47到纺纱杯30中,并按照转换装置6的调节逐渐增加,即按照调节元件61的调节速率增加,所以在接头时所要求的纤维量以简单的方式准确地确定,并且能适应于纱线输出速率的增长。这样在接头操作中达到了高度可靠性。
参照图2所描述的转换装置6允许从维修车70驱动也可以手工驱动,如果可能,固定调节元件61是很简单的。
特别适合于由维修车70驱动的简化的转换装置8参照图3进行描述。调节元件81可移动地固定在外壳80中。外壳80分别由盖82和83密封其两侧。在盖83方向上的承载调节元件81的弹性元件84固定在盖82和调节元件81之间。盖83有一个中心通道830,调节元件81的调节螺杆由此延伸出去。
调节元件810有两个控制通道811和812,当弹性元件84是松弛时,控制通道811与两段管道500和501相通。这些管道500和501用于将第一真空管道50连接到转换装置8上。调节元件81的第二通道812在其端部位置上用来将第二真空管51连接到转换器8上,两段管510和511连接在一起。
在纺纱位置上,调节元件81固定在所示的位置上,其中控制通道811与真空管50成一直线通到纤维凝聚面33上,所以当吸口52没有占优势的真空时,保持纺纱杯30中的真空作用,由于纺纱杯30中占优势的纺纱真空作用,因此,纤维47进入纺纱杯30中的纤维凝聚面上。
为了使调节元件81进入纤维输送位置上,在此位置上,在吸口52处、在纤维输送进纱孔的真空是停止的和作用的、通过调节螺杆810的作用力足以与弹性元件84作用反方向移动调节元件81。因此控制通道812与真空管道51成直线,在真空管道51中,真空在吸口52处占优势并且纺纱杯中的纺纱真空被切断,为了返回控制装置81足以释放调节螺杆810以致于弹簧元件81回到所说的纺纱位置。
在这种情况下,施加在调节螺杆810的压力也可用人工操作。当使用这种自动的接头操作装置时,调节螺杆810可借助于一个电磁铁(未表明)或借助于来回移动的维修车70的驱动螺杆来控制。转换装置8的转换也可逐渐进行,即,如果管道500、501、510和511适当地排列并且由控制装置7适当地控制调节元件81,也可逐渐地进行转换。
两个控制通道811和812保证当有吸流时为防止纤维47和剩余纱线进入外壳80和调节元件81中,吸流要恒定地直接通过转换装置8。该操作是通过分别用控制通道810和811提供给每个真空管50和51,使管500和501或管510和511成一直线。
当调节元件81转换时,一个或多个纤维条47在瞬间恰好处于从管道510进入到控制通道812或从控制通道812进入管511的转换中。纤维47也可位于在管道500和控制通道811之间以及在控制通道811和管501之间的转换区域中,而且这是非常好的。在这个位置为防止纤维47或纱头部挤入调节元件81和外壳80之间。控制通道811和812的边缘813、814、815和816以及管道500,501,510和511的边缘800、801、802和803或与它们对应的外壳80的边缘被设计成陡沿形,所以,静止的和运动的边缘800和813,814和801,802和815以及816和803成一直线、成对地构成切断装置,当调节元件81转换时,使用位于这些切断装置区域内的纤维47和残余的纱线,所以,一部分纤维切在控制通道811或812中。而剩余纤维在真空管道50或51中,恰好避开了调节元件81的挤入。
与此相似,转换装置64(图1)或6(图2)的共同操作的边缘和真空管道50和51或与其连接的连接管嘴(没有标出)设计成切断装置。
进一步改进包括用相互成等价代换以及也可能是相互结合改变性能,这应将落入本发明的范围。例如参照图1和图2所描述的接头装置的实施例中,两个真空管道50和51接到共同真空源5或接到共用吸入管道53上。如果希望,也可为每个真空管道50和51明显地提供分开的真空源,在这种情况下,真空管道50和51和这些真空源的连接点通过分离的转换装置或是通过共用的转换装置64,6或8来完成的,这在图3中清楚地表明。
如果转换装置6具有一个径向向外伸出的调节螺杆和由维修车驱动螺杆71(图2)在一个方向上提供的调节螺杆,用设计成转动阵阀门的转换装置64简单地驱动维修车70是可行的。而返回可借助于扭簧的弹性元件来完成。
参照具有摩擦滚筒34的气流纺纱设备,图4所示若干个滚筒代替了开松滚筒11输送纤维,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滚筒14用来开松被纺纱的纤维材料并且它设计成开松滚筒。第二个滚筒15在开松装置1和摩擦滚筒34之间转动地固定,它被设计成园盘形式,并且在它的外部有一个凝聚面150。凝聚面通过喂纱通道13与开松装置1连接,喂纱通道13以转动的切线方向通向凝聚表面,并且其宽度适合于凝聚面150。
滚筒15固定在空心轴152上、统轴固定在机器支架上,且滚筒15在垂直面的方向上延伸到摩擦滚筒34的轴340上,驱动方向为箭头460的方向。在轴伸中,为了清楚起见,滚筒15离摩擦滚筒34的联结板区域有一个较大的距离。然而,滚筒15尽可能进入到联结板区域,以致于纤维从凝聚面150到连接板区域的通道尽可能地短。
可控制的吸嘴35固定在摩擦滚筒34的联结板区域的侧面,它远离移开送出罗拉41和42。当纤维输送到摩擦筒34时,纤维在吸流作用下保持在带孔的凝聚面150上。为这个目的,园盘形滚筒15借助于空心轴152与吸入装置(未表示)相连接。然而,吸流仅作用在凝聚面150上的扇形区Ⅰ上,该扇形区在滚筒15的旋转方向上从纤维喂入到凝聚面150位置延上到输送扇面Ⅱ决定的释放位置上。输送扇面Ⅱ被间壁151与吸流分隔开,因此纤维47可以从凝聚面150上自动释放,与输送扇面Ⅱ相反,外壳10有一个通向摩擦滚筒34的喂纱通道16的进纱孔160。
最好是帮助并加速从凝聚面的纤维的释放以保证所有的纤维进入纺纱联接板上。通过将空气朝着摩擦筒34流过凝聚表面的引入扇面Ⅱ来实现此目的。当至少有一个摩擦滚筒受到吸流作用并且外壳10以密封的形式伸出超过摩擦滚筒34时,从扇面Ⅱ来的空气吸流形成这股气流。为这个目的所需要的空气流过插入到空心轴152中的管道153,并且使扇面Ⅱ与大气相通。
如果这个数量不能够用,管道153也可以与空气压缩机相联,并且扇面Ⅱ中的凝聚面由略为超压负担。除了所描述的当用气动装置输入纤维使纤维固定在纤维凝聚面上或相互独立时,纤维也可机械地保持在凝聚面上,例如使用安装在凝聚面150外围上的针状物(未表明)的方法。
为了避免在纤维47喂入区域内的凝聚面150上产生惰性作用,并使通过喂纱通道13输送的纤维47上受到拉长毛的气流的作用,并且保证在他们的运动方向上在凝聚面150上纤维以定位的方式沉积下来,与扇面2相邻并且延伸到喂纱通道13的开口处的扇面Ⅲ由静止的隔板150使其不受气流的作用,在扇形面Ⅲ的区域内,也提供几乎延伸到凝聚面150的外壁100、吸口52设置在这个外壁100处,即在纤维输送口160和喂纱通道13之间纤维输送通道的外部。
在纺纱过程中,通过输送滚筒20将象纤维条40的纤维材料通过喂入板21送到开松滚筒14上,由开松滚筒14将纤维条40分离成纤维47,通过在滚筒15的扇面Ⅰ中的真空形成输送气流,输送气流将被分离的纤维47通过喂纱通道13输送到凝聚面上,而纤维47在其上沉积。
在这个凝聚面150上借助于扇面Ⅰ输送被喂入到旋转凝聚面150而同时成倍增加的纤维47,在其上,纤维47靠气动或/和机械地固定到喂纱通道16的进纱孔160上,由于在导板区域中的凝聚面150以纱线取出的方向移动,将纤维47供给进入与纱轴平行的输送扇面Ⅱ的导板形区域中。在这里,它们联接到旋转气流纱头,并加捻成纱线4。
如果纱线发生断头,供给到开松滚筒14的纤维材料就通过停止喂入装置2来停止。此外,在摩擦滚筒34上的真空就被关闭。为了准备接头操作,纱头被返回并进入摩擦滚筒34的纺纱联接板上,这过程是通过在吸嘴35中现在成为有效的吸流的协助下完成的。接着喂入装置2开启,因此没有纤维47到达摩擦滚筒34,供给的真空通过真空管道51通到摩擦滚筒15外围的吸口52外,空气流沿着管道153,在转换部分Ⅱ中,输送。然后进入吸口52。从滚筒14输送到凝聚面上的纤维47随着这股空气流,然后吸入真空管道51中。在这一瞬间,其适应了纱线的返回,在吸嘴35和在真空管道51中的真空就关掉,在摩擦滚筒34中的真空或它们中的一个真空就被开启,从摩擦滚筒34的纺纱联接板中移走纱线4,而纤维47又重新供到纺纱联接板上并同时在这里联接。
根据图4中的装置,通过转换空气流也能控制纤维束。在纺纱过程中,在它们到达纺纱器前,送走在纺纱工序中停止期间所不需要的纤维47,在接头操作期间,新的纤维47供给纺纱器来保证仅有未损坏的纤维47到达纺纱器中,生产的纱线4因此有较高的强度,甚至在它的接头区域内。
如图4中的虚线所示,在所描述的装置的另一设计中,吸口52设置在喂纱通道130的顺流的开松滚筒14的外壁101内,而不是设置在滚筒15的外壁100中,当吸口52设置在开松滚筒14的外壁101处和真空应用到里面时,为了防止纤维47到达滚筒15的凝聚面,用在摩擦滚筒34中的真空控制第二个滚筒15的扇面Ⅰ中的真空,如果纤维47在滚筒14的外壁通过吸口52被吸掉,在吸口52的真空就接通,在滚筒15的扇面Ⅰ中和在摩擦滚筒34中的真空就被关闭。
为了简化纤维47从开松滚筒14或滚筒15输送到随后的喂纱通道13或14的进纱孔130或160中,有选择地将管道153连接到大气或压缩空气源(无图示)或吸力源〔真空管151〕中,为了这个目的,设计相应的转换装置〔见64,6或8〕将管道153连接到大气或压缩空气流中,如果纤维47在摩擦滚筒34的方向上通过纤维输送口160离开滚筒15,而吸口52与真空源5分开,并且在摩擦滚筒中占优势的真空通过真空管道50。
可是,如果纤维47不通过喂纱通道管16流出,而是通过吸口52而流出,摩擦滚筒34就通过转换装置同真空源隔开,吸口52就随着纤维输送口160通过真空管51和真空源5相通,为了保证纤维47也稳固地放置在扇面Ⅱ的区域的凝聚面150上,管道153就同时和上面提到的真空管道51相连通。在这个方法中,无论什么时候,在这个滚筒15的扇面Ⅱ和吸口52均受到一个真空作用。
图5表示了为了实现所描述的方法设备的另一变动,在这个实施例中,转换装置9有一个隔板90,隔板可使喂纱通道13的进纱孔130选择地覆盖或畅通,为了这个目的,仅仅图解表明的驱动装置91配给隔板90。隔板90能通过手动或一个驱动螺杆71来调节,驱动螺杆由使用驱动装置91的传动机构92驱动。
按照需要设计驱动装置91,例如,可以是一两臂的,可能是曲杆的,可以是为了也被设计成滑动隔板90而有一个斜面的滑动装置。隔板90也可能有一个用于返回(图7)的弹簧元件93。
实际上,隔板90是安装在开松滚筒外壳10的外壁101的延长部分上。在它的未端907,纤维47沿着箭头46的方向输送到吸口52,首先到达距离a,距离a是从开松滚筒11到这个末端907的前面安装的外壁101的距离。正如观察到的纤维输送方向(距离a1),换句话说,供应到吸口52的纤维最后到达,在开松滚筒11和隔板90的末端901之间的距离b,距离b小于在紧随这末端908部分和外壳10的外壁101之间的距离b1。可是,在图5中,顺着纤维输送方向(箭头46)望去,隔板90的后端伸出超出顺着纤维输送口130的壳10的外壁。因此,开松滚筒外壳10的外壁101是与隔板90的第一末端907以屋顶瓦片的方式重叠,同样地,隔板90的第二末端908以屋顶瓦片的方式依次重叠在外壁上。所有的这些措施是为了保证,当进纱孔130被覆盖时,不形成凸出的边缘,使纤维47不能在上或在隔板90前面堆积,然后一大堆的纤维进入纺纱杯30,或进入摩擦滚筒34中,当喂纱通道13的进纱孔130被导通时,因此损害了接头操作。
按照图5,在一个转换装置512中真空管道51的末端设计成一单向阀门,通过它就能够控制在真空管道51中的真空。在说明的实施例中,单向阀门安装在室513中,依次地,该室安装在转向维修车70的真空管道51的末端,维修车70能沿着纺纱机36运动。用于提开阀515的一个轴向导插安装在室513的中心。提开阀515通过一个弹簧元件516来改变,弹簧元件的另一端是保持在轭幅517上,使用轭幅517使导插514严格地同室513的外壁相连。室513在它的面向维修车70的一面上有一开口519,该开口被一阀座包围,通过提开阀515来封闭或导通。
第二个真空源73安装在维修车70中,还有真空源5安装在纺纱机36中。
一个可伸缩的吸入管道74从真空源73伸延到纺纱机36中。提供的吸入管道74具有一个驱动机器75,借助于它,吸入管道74的吸嘴能被关闭,紧贴着同室513的最近维修车70的壁,或能由此而缩回。一个针742是通过轮轴741安装在吸入管道74的吸嘴740中,这个针742轴间地伸出,超过进纱孔740伸向纺纱机36,当吸嘴740靠在室513上时,针742保持提开阀515到它的阀座一段距离,然后打开阀。
在正常纺纱时,闭合装置90导通喂纱通道13的进纱孔130。同时设计成单向阀门的转换装置512则帮助它处于关闭位置,纤维47然后通过喂纱通道13的进纱孔130进入纺纱杯30的纤维凝聚面33上或摩擦滚筒34上,在那里,它们与纱线4的末端联接。
如果纱线4断头,纺纱杯30就通过一个纱线控制装置(无图示)来停止,供给开松滚筒11的纤维也就停止,在纺纱杯30中纺纱真空仍然保持。
在到达各个的纺纱位置之后,维修车70就驱动隔板70,通过驱动装置91使用驱动螺杆71使它滑动到关闭位置,将容纳开松滚筒11的外壳10的开口130覆盖。
纺纱杯30现在以已知的方式通过控制维修车70来清理,制备的纱线末端因此有一个用于接头操作所需要的形状,然后重新释放纺纱杯30。试车,当纺纱杯加快时或一旦达到纺纱杯的操作速度时,纱线的末端就回到它的准备就绪位置,在纱线取出管32〔图1〕中以常规的方式,制成储备的纱,在纱线移开管32时,在壳31中占伏势的真空仍然是有效的。
然后将喂纱通道13的进纱孔130遮住。来源于真空源73的吸入管道74通过连接运动转换到转换装置512。因此,在真空源73中产生的真空现在供到吸开口52中,喂入装置2现在重新开启,提供到开松滚筒11的纤维47然后被输送到覆盖口52的进纱孔上,从这里通过真空管51,室513和吸口74到维修车70的真空源上。
当喂入装置停止时,在碾磨期间,由仍转动的开松滚筒11所损坏的纤维被带走,并且纤维不进入纺纱杯中。与纱线的返回同步,驱动螺杆71重新释放驱动装置91,驱动装置则使隔板90返回到它的初始位置,这时喂纱通道13的进纱孔130就导通了。现在纤维47就通过进入纺纱杯30中,在那里,它们同纱线头连接,纱头由于纱线重新释放也同时进入纺纱杯30,纱线4现在以已知的方法重新从纺纱杯30移去,通过送出罗拉(41,42)和筒子44〔图1〕,达到纤维凝聚面33的纤维,在那儿联结。
隔板90不需要在一平均推力下进入纺纱杯30或摩擦滚筒34。正如在图1中所描述的,在联结中一个值得考虑的改进能通过在纤维束中逐渐的转换来获得。已经发现能够实现控制纤维流,甚至更简单和精确。如果喂纱通道13的进纱孔130被覆盖住或被导通了而不是在真空管道50或51中控制真空条件。如果采用前者方法,就不需要在真空管道50或在真空管道51中控制真空。
因此,从吸口52到纤维输送口130通过隔板90〔图6〕的边缘95逐步扩大进纱孔130,逐渐地改变纤维流是有效的。提供的喂纱通道13的进纱孔130被覆盖住了,所有的纤维47通过吸口52进入真空管道5。如果进纱孔130被运动的隔板90部分遮盖,覆盖的部分的纤维47通过开松滚筒11进入进纱孔130,同时也进入纺纱杯30,这部分地覆盖的喂纱通道13的进纱孔130降低了在进纱孔130的纺纱真空效应。因此,通过开松滚筒11运送剩余的纤维47到达吸口52,在那里,有一个比进纱孔130大的占优势的真空。
由于纤维47不是惰性很性的,不仅这些纤维47通过空气流来引导旋转的开松滚筒11直穿进纱孔130的开口区域进入纤维输送口130。相反地,纤维47被安置在进纱孔130的覆盖区域上,其通过离开喂纱通道13的进纱孔130的吸流吸走并带走纤维47。因此,通过进纱孔130的一部分纤维47大于相应的纤维输送口130的开口的程度的那部分。但是在此方法中,纤维未能容易和可靠地分离,取决于选择的中间位置,即取决于喂纱通道13的进纱孔130的区域中真空的作用,部分纤维47通过进纱孔130进入纺纱杯30或摩擦滚筒34是不太多的。纤维束的分配能精确地通过隔板90来控制,紧贴的隔板安装在具有旋转的开松滚筒11纤维/空气流附近。另外阻止纤维在隔板90前面积果,这就是如果可能的话为什么隔板90应安装在壳10的外壁的延长部分的另一理由。
为了避免纤维在侧面导插孔被阻塞,以根据再细分的纤维喂入通道这样的已知方法,使喂纱通道13的直径在隔板90的区域内,朝向纺纱器的一面上突然增大。
最后,如果邻近的纤维未到达纺纱器〔纺纱杯30或摩擦滚筒34〕,吸流在吸口52里的作用就是无意义的,对于输送纤维就无进一步的效果,为了解决用于生产真空的能量费用,在进纱孔130的真空下游,即在真空管道51中,在完成接头操作后,通过转向装置512来关掉,在图5中的实施例中,是这样达到的维修设备70将吸入管道74缩回至少到足够的距离,以便使针742通到提升阀515,提升阀515然后通过弹簧元件516带到它的阀座518上。关闭开口519,因此空气不能以直线或其它形式通过开口519。可能阻碍纤维输送和纺纱过程的空气因此不能进入开松滚筒壳10中。根据图6,喂纱通道13的进纱孔130是被滑面状的隔板90所关闭,将隔板90的实心部分置于进纱孔130上,并且盖住进纱孔130。
正如早已提到的,当纤维停止输送时,进纱孔就关闭。因此纤维47就无阻塞危险,清理进纱孔130不会使纤维发生阻塞危险。
为了避免第二个厚的区域通常发生与纱线连接在一起。而又不需要立即在连接之后有一细的部分,控制装置7通过驱动机构92以这样的方式在9上作用,即,隔板90呈不规则运动,同时进入不覆盖进纱孔130的位置中,这能通过一个连续的但规则的运动或不连续的运动来达到。
在纤维束中逐渐的转向不仅取决于进纱孔130的开启程度,而且主要的取决于利用的纤维47的惯性,如果隔板平行于开松滚筒11的轴滑动,就能很准确地分开纤维束,正如根据图5和6(箭头94)的情况。
参考图6所描述的装置,该装置是在隔板90有规则运动的条件下用于逐渐转变的。为了达到需要的纤维与隔板90有规则的相同运动进入纺纱杯30或摩擦滚筒34中,隔板90能有一个控制开口90,该控制开口900在使进纱孔完全覆盖的区域和使进纱孔完全打开的区域之间有一外形,相对于由在喂纱通道13〔图7〕中进纱孔130的开启程度所决定的纤维束的理想的通道。
根据图7,控制开口900有一靠近区域901的区域903,而区域901无剩余地导通进纱孔130,一外形被设计成一突缘905的904部分接着是904部分,部分地导通进行孔130,而902部分则是随着904部分在纺纱过程中完全地导通进纱孔130。
在准备接头操作时,当进纱孔130被盖住时,纤维束就导向并通过喂纱通道的进纱孔130,使用如图7的隔板90,当最初通过区域903,隔板90的驱动螺杆71有提升运动效果时,进纱孔130才逐渐开启,直到它完全导通。大量的纤维47迅速地进入纺纱杯30中,与供给纤维进入纺纱杯30同步,纱线4接头后重新退出。为了阻止在接头操作之后,过多的纤维47停留在纤维环上,供给的纤维进入纺纱杯30就通过突缘部905暂时的阻塞,突缘部905降低了进纱孔130的自由横截面。如果纱线取出速率增加得很迅速,在使进纱孔130畅通之后,全部量的纤维都能进入纺纱杯30中,正如在图7中所示一样。
取决于纱线取出速率的趋势,提供一个较平或较斜的曲线板用于突缘905的边缘906,侧面能有一个直或曲线走向,其逐渐地通过开口横截面,而不管是否设计成一突缘905形状。
产生特别难以觉察的接头。假若供给的纤维束通过喂纱通道13通到纤维凝聚面(33)由于相应的控制开口900的形状或相应的控制隔板900的运动暂时中断,纤维束暂时地通过用于这个时期的吸口52带走,纤维束仅仅重新供应到纤维凝聚面33上,一旦纱头端到达这个纤维凝聚集面(33),就开始取出纱线。
参考图8~12,现在在这儿描述的是纺纱装置的另一个实施例,在这个实施例中,将开松滚筒外壳10密封,以阻止空气流入喂入装置2的区域中,正如在这些图中所显示的,外壳部分17仅有一个纤维条供应开口170,但这不允许不被控制的供气流进入或离开开松滚筒外壳。此外,在真空管道5中所提供的转向装置85交替的阻塞或畅通真空管道51。设计成滑阀的转向装置85,其通过弹簧元件850安装在关闭位置,通过连接运动的吸嘴74带进畅通位置,吸嘴74安装在进入真空管道51内的维修车70上〔围5〕。同时也提供一个具有闭合装置120的杂质分离口12,在说明的实施例中,闭合装置120设计成瓣状。
刚才所描述类型的装置以一个简单的方式允许纤维束偏转,而不需要在外壳(31)中控制真空。真空管道51被连接到一真空源〔例如在维修车70上的73〕,此真空源的真空大于纺纱真空,当将吸入管道74应用到真空管道51上以抵抗弹簧元件850的作用时,转换装置85进入其流动位置中。
如果瓣状闭合装置120现在关闭,则所需的空气可以通过开松滚筒外壳10中的一个开口,即通过喂纱通道13的进纱孔取出。因而,在进行接头操作中,通过关闭闭合装置120即可在开松滚筒的外围产生真空流。这样,既使纺纱真空保持不变,真空流也能反向。如果产生的空气流从喂纱通道(13)进入吸口(13)进入吸口52并带走开松滚筒11输送的纤维(图8)。
由于瓣状闭合装置120的部分开口要足以使纤维束分离,因而在吸口52处占优势的真空作用逐渐减弱。当一部分纤维通过喂纱管道13的进纱孔到达纤维凝聚面33时,另一部分纤维47进入吸口52。根据闭合装置120开口的不同程度,空气流在喂纱通道13中产生较大或较小程度的偏流。这样,提供到纤维凝聚面33的纤维的比例,能通过闭合装置120的口开程度来测定。(图9)用这种方法,一旦充足的纤维47供给纤维凝聚面33(看在纺纱杯30中的纤维环470),那么,供给开松滚筒外壳10的其它空气就被再一次切断,使之与正在喂纱通道中产生的空气相分离。纤维47又一次通过吸口52由喂纱通道13中的空气流带走(图10)。
然后把纱线4供给纺纱杯30。闭合装置120不规则地和该杯同步运动以便使纤维束在喂纱通道13中按照所需要的方向打开杂质分离口(图11)。该控制是通过一个适当的控制装置进行作用的,所说控制装置安装在维修车上并且通过一个驱动装置92(图5)作用于瓣状闭合装置120,按照这样的方式进行控制,就可以使纱线的接头处和邻近接头处的部分纱线避免厚薄区。
最终,当取纱达全速时,闭合装置120到达完全打开的位置,弹簧元件850从真空通道51缩回到吸入通道74,从而解除了弹簧元件850的作用。这样转换装置85就截断了真空通道51和吸口52之间的联系。因而,在正常的纺纱过程中,没有空气进入开松滚筒外壳10(图12)。
用来控制纤维束的空气流,能在开松滚筒外壳10的各点上得到控制。例如,在接收吸入装置2的壳体部分17。然而,象图中的具体设备那样,如果提供一个杂质分离口12,之后同时形成供气口以控制纤维束。一旦接头操作开始进行并截断真空通道51,杂质分离口就能按要求打开或关闭,这取决于杂质是否已被分离。
控制装置120定位在所述装置纤维通道中的任意一点。当气流速度太慢没有足够高的离心力时,在这一点上就没有纤维47从开松滚筒外壳10流出。
如上所述,外壳部分17和闭合装置120防止除了通过喂纱通道13之外的供气流进入开松筒状外壳10。因而,纤维束对真空通道51中真空度的改变是非常敏感的。这就使得纤维束得到精确控制,既使在开松滚筒外壳10中没有杂质分离口12,该纤维也能通过真空通道51中真空度的微小变化来作用。
真空通道51中的真空度或瓣状闭合装置120可以用上述方式并参考图2、3和5,通过维修车70来控制。
图13显示了转换装置86的另一种设计。瓣86用来代替滑阀状转换装置85,该瓣86面对维修车铰接到真空通道51的输入端861的上方,输入端861形成一个倾斜放置的阀座,这样瓣860可通过本身的重量以密闭的方式保持在阀座上。瓣860和真空通道51的输入端861一起定位在空腔862中,该腔在面对维修车70的面上是开口的。吸入通道74的入口740以密封的形式保持在来自维修车70的空腔860的开口面上。如图13中的点划线所示。
假如吸入通道74正接在空腔体862上,并且假如没有真空供给空腔体862开口面上的吸入通道74,则瓣860呈现出实线所示的位置,而且由于瓣860和输入端861之间的密封式接触,使得开松筒状外壳10中的真空优势进一步增强。如果把真空供给入口740之后,再把真空供给吸入通道74,其中入口740是相对于空腔体862的吸入通道74上的入口。那么,瓣860从输入端861上升(位置860用虚线标出),并且纤维束能进入吸入通道74。
虽然这些设备仅仅是按照图5~13和参考开松滚筒11进行描述的,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它作为一个单向阀设计的转换装置512或86已在真空通道51中当作控制真空度的装置加以描述。然而,在纺纱机36上提供一个检验阀也是可能的。该阀由维修车70驱动并且可连接或不连接真空通道51和真空源,该真空源供给纺纱机36并且正受真空源5的制约。通过维修车70驱动一个开关也是可能的,该开关借助于一个打开或闭合的叶片。同样,吸入通道74也能通过维修车70联接到供给纺纱机36上的真空源。一般说来,纤维束能通过真空条件的改变来控制。在这种情况下,纺纱真空或吸入空真或两者同时都可以改变。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气流纺纱装置中纱线接头的方法,该装置有一个纤维条喂入装置和一个开松滚筒,该滚筒安装在一个外壳中,从该外壳上纤维由纺纱负压产生的气流带着,通过喂纱通道供给纤维凝聚面,在这方法中,当纱线接头操作时,线头返回到纤维凝聚面,从这面上把先前返回的线再次移开,而纤维被连续地捆入,为了除去纱线接头所不需要的纤维,喂入装置被开动,纤维流越过喂纱通道入口被供向吸除装置,该吸除装置位于开松滚筒外壳中喂纱通道的下游,当实际纱线接头程序开始时纤维流仅仅被供送到纤维凝聚面,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为了除去纱线接头不需要的纤维,除了喂纱通道之外开松滚筒外壳在外面对进来的空气作封闭,开动位于开松滚筒外壁上喂纱通道入口下游的吸除装置,使得纤维流超过喂纱通道入口被导开关由真空吸力吸走,直至实际纱线接头程序开始,这个在开松滚筒外壁上的负压再一次被关断,开松滚筒外壳被重新打开,因此纤维被供向纤维凝聚面。
2.如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为,在除去了纱线接头不需要的纤维后,首先仅仅一小部分的纤维被供向纤维凝聚面,而在同时其他的纤维都超过喂纱通道入口被导开,然后线端被返回纤维凝聚面,接着,在纤维凝聚面上的纤维被捆入后,供给纤维凝聚面的纤维的份量就被增大。
3.如权利要求2的方法,其特征为,为了仅仅供送一小部分纤维到纤维凝聚面,喂纱通道入口仅被部分地打开。
4.如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为,其他的进气流在受控状态下被开启以控制供向纤维凝聚面的纤维量。
5.如权利要求2的方法,其特征为,供向纤维凝聚面的纤维流由于纱线移去速度的增加而增加。
6.如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为,为了在纱线接头时除去不需要的纤维,纤维流首先超过喂纱通道入口被导开,纤维流暂时供向纤维凝聚面,接着超过喂纱通道入口再一次被导开,只有当线端已经到达纤维凝聚面和纱线的移去已经开始后,纤维流才再次供向纤维凝聚面。
7.如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为,为了除去纱线接头不需要的纤维,使用了负压,它位于纱线输送通道外面,在开松滚筒下游的纤维输送滚筒的外壁上,以代替先有技术的位于松滚筒的外壁上。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为,为了把线端供向纺纱装置,首先使转子外壳中具有纺纱负压,使线端仅被导入纺纱装置中至这样的程度,即它不接触纤维凝聚面,然后纺纱负压被关断,而位于纤维输送通道外面的喂纱通道入口下游的吸除装置被开启,在再次开启喂纱装置后,纤维流被超过喂纱通道入口导开,并被吸除,直至实际纱线接头程序开始,这个吸除被再次关断,而纺纱负压被再次开启,因此纤维流被供向纤维凝聚面而线端被返回纤维凝聚面。
9.一种用于气流纺纱装置中纱线接头的装置,该装置有一个真空源用来产生纺纱负压,在喂纱通道入口下游的开松滚筒外壳外壁上有一个可控的吸口,其特征为一个转换装置(6、64、8)用来控制吸口(52)上的负压,一个可控的进气口(12)位于开松滚筒外壳(10)上,并通过一个控制装置(7)来控制这进气口(12)和转换装置(6、64、8)使它们在时间上彼此配合。
10.如权利要求9的装置,其特征为,可控的进气口(12)被布置在开松滚筒外壳(10)的外壁(101)中,在喂纱装置(2)和喂纱通道(13)的进纱孔(130)之间。
11.如权利要求10的装置,其特征为,杂质分离口(12)被做成可控的进气口。
12.如权利要求9的装置,其特征为,进气口(12)可从维修车(70)上控制,该车可沿多个纺纱装置移动。
13.如权利要求9的装置,其特征为,有一个被做成瓣状的闭合元件(120)和进气口(12)配合。
14.如权利要求9的装置,其特征为,和进气口(12)配合的闭合元件(120)通过控制装置(7)作不规则的活动。
15.如权利要求9的装置,其特征为,开松滚筒外壳(10)被封闭着以防止喂纱装置(2)区域中的进气流。
16.如权利要求9的装置,其特征为,真空源(5)配有转换装置(6、64、8),以便选择地作为纤维凝聚面(33)的纺纱负压或作为吸口(52)的移去纤维用的负压。
17.如权利要求16的装置,其特征为,纤维凝聚面(33)和吸口(52)在转换装置(6、64、8)的中间位置同时地被负压所作用。
18.如权利要求9的装置,其特征为,转换器(8)有两个控制通道(811、812),其中之一能和通到纤维凝聚面(33)的第一真空管(50)对准,其中另一能和通到吸口(52)的第二真空管(51)对准。
19.如权利要求9的装置,其特征为,转换装置(6、64、8)的固定边(800、801、802、803)和可动的能向固定边对准的活动边(813、814、815、816)构成了切割装置。
20.如权利要求9的装置,其特征为,转换装置(6、8、85、512、9)由传动机构(92)带动在一个方向中运动,而用一个弹性元件(612、622;84;850;516;93)来完成返回的动作。
21.如权利要求9的装置,其特征为,一个第二真空源(73)布置在维修车(70)上,该车可沿着多个纺纱装置移动,并通过转换装置(6;512、9)选择地开启真空源(5)来产生纺纱负压和开启真空源(73)来除去纱线接头不需要的纤维。
22.如权利要求9的装置,其特征为,转换装置(6、64、8、85、86、512、9)可由维修车(70)控制,该车可沿着多个纺纱装置移动。
23.如权利要求22的装置,其特征为,转换器(512)的控制是通过吸入管道(74)的连接动作来实现的,该管道从维修车(70)到达转换器(512)。
24.如权利要求22的装置,其特征为,转换器(86)由吸入管道(74)中的负压来控制,该管道来自维修车(70)。
25.如权利要求24的装置,其特征为,转换器(512、86)包括一个止回阀。
26.如权利要求9至25中任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为,纤维凝聚面(33)和吸口(52)在转换装置(6、64、8)的中间位置同时地被负压所作用。
27.如权利要求9的装置,其特征为,在开松滚筒外壳(10)上装有一个可控的隔板(90),用来遮盖喂纱通道(13)的进纱孔(130)。
28.如权利要求27的装置,其特征为,隔板(90)被布置成大致上如开松滚筒外壳(10)的外壁(101)的延伸部分。
29.如权利要求28的装置,其特征为,隔板(90)由纤维输送方向看,它的第一端(907)由开松滚筒外壳(10)的外壁(101)所重叠成瓦片的样子,而其第二端(908)重叠着开松滚筒外壳(10)的外壁(101),成瓦片的样子,因此,由纤维输送方向看来,不形成突出的边缘。
30.如权利要求27的装置,其特征为,隔板(90)可平行于开松滚筒(11、14)的轴线(110)移动。
31.如权利要求30的装置,其特征为,隔板(90)有一个轮廓边(905)用来控制开口度。
32.如权利要求31的装置,其特征为,轮廓边被做成一个突缘(905)。
33.如权利要求27的装置,其特征为,一个控制装置(7)作用于隔板(90)上,使它作不规则运动。
34.如权利要求27至33中任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为,一个纤维输送滚筒(15)在开松滚筒(14)的下游,吸口(52)被布置在围绕输送滚筒(15)的外壁(100)上以取代先有技术的在围绕开松滚筒(14)的外壁(101)上。
35.如权利要求23的装置,其特征为,转换器(86)由来自维修车(70)的吸入管道(74)中的负压来控制。
36.如权利要求35的装置,其特征为,转换器(512、86)包括一个止回阀。
全文摘要
在准备接头操作时,在一台气流纺纱机中用于纱线接头的操作。一个大于纺纱真空的真空,[其中纺纱真空是在喂纱通道13的进纱孔130上作用并通向纤维凝聚面表面33],该真空是在开松滚筒的外围的纤维运送轨道外部产生效果。以这种方式,纤维束就被导引上并且通过进纱孔130并被吸走。在实际接头操作开始时,重新地提供该真空,因此纤维束就被供到纤维凝聚面表面33。为了控制纤维束,将真空源5通过一个转换装置64和真空管道51,连接到吸口52处。
文档编号D01H4/48GK1042199SQ8910862
公开日1990年5月16日 申请日期1985年11月6日 优先权日1984年11月15日
发明者彼得·阿茨特, 格哈特, 海因茨·马勒, 埃伯哈特·格里姆, 弗朗兹·施赖尔 申请人:舒伯特-萨尔泽机械制造股份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