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机用甬道元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6759阅读:20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纺机用甬道元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甬道元件,该甬道元件构成一种甬道组件的一部分,此甬道组件供在装备有一个气流清洁器的纺机如一种高支数细纱机或类似物中使用。
一般,纺机(也称作细纱机)装备有一个气流清洁器,用于确实地捕捉在断头时由一个牵伸部件输出的绒毛,以防止该绒毛不利地影响除了遭受断头(断纱)的那些纱绽之外的纱绽。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首先将详细说明其先有技术。

图12是示出一个已知气流清洁器的视图。参看图12,每个气流清洁器都包括一个甬道组件31和一个沟槽33,该甬道组件31设置得在机架的纵向方向(亦即垂直于该图平面的方向)上延伸,而沟槽33通过一个吸气管32连接到该甬道组件31上。各甬道组件31被连接到一个吸棉箱(未示出)上,该吸棉箱设置在机架的一个端部处。另一方面,该沟槽33被沿着一个前面的底辊34设置并包括一些吸气口,这些吸口在相应于纱线通道的位置处形成,用于将各纱线从一个牵伸部分引导到各自的绕线轴上。还知道一种单喷嘴式气流清洁器,其中将各吸嘴分别相应于各个纱线通道代替该沟槽。
甬道组件31由许多个甬道元件构成,这些甬道元件在机架的纵向方向上相互连接并安置在一个弹簧片36的支承部分36a上。用于将各甬道元件连接在一起以形成甬道组件的方法包括例如通过插在其间的连接构件使各甬道元件相互连接的方法,和一种将其中每个甬道元件形成沿纵向轴具有一个锥度,并将一个既定的甬道元件的较小直径部分整齐地装配进一个相邻的甬道元件较大直径部分的方法。在后一种方法中,如果必要的话,可以将一个胶粘带绕在各甬道元件之间的搭接部分上。一般,通过使一块金属板弯曲并用槽榫接合37将其自由的边缘部分接合在一起,将各个甬道元件中的每一个形成为一种空心箱状(或管道),如图13中所示。更准确地说,该槽榫接合37包括一个凸形配合部分37a和一个凹形配合部分37b,该凸形配合部分37a通过将一块金属板的一个自由边缘部分弯成直角形成,而该凹形配合部分37b沿着该金属板的另一个自由边缘部分形成以容纳凸形配合部分37a,正如在图13中可清楚看到的。在凸形配合部分37a插入凹形配合部分37b之后,后者在其厚度方向上被压住。
一般,为了便于一台纺机的运输和装配,将该纺机的机架体制成许多个分开的机架单元,每个机架单元都具有一预定的长度。接着,将这些机架单元运输到客房的纺丝车间,以便通过将这些机架单元组合到一起装配成一台纺机。为此,将需要七个或八个甬道元件来建造一个甬道组件,该甬道组件安置在一台纺机的一个机架的一侧处,该纺机在每一侧都安放有200个纱绽。尽管如此,为运输这些甬道元件所需的费用还是高的,因为它们的体积很大。在这些情况下,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号N0.9-5 3766(JP-A-9-53766)提出一种用于一种纺机的甬道元件的箱体结构,它由许多个具有相同形状的平面分构件构成,这些相同形状的平面分构件通过将一种板坯材料切割成适当尺寸和形状形成,以便使这些分构件能相互堆起以减少运输成本。
正如在该技术中众所周知的,一个纺机的机架是很长的。因此,当以许多个甬道元件每个部分都具有一定长度(约2米)的形式制造用于该纺机的甬道组件以便于其运输时,必须将大量的甬道元件相互连接起来。当通过使用插在其间的连接构件使各甬道元件相互连接的方法适合时,除了必须制备连接构件外,还要求将各甬道元件和连接构件装配在一起的麻烦工作。因此,安装甬道元件的成本大大地增加。
另一方面,假如将各个甬道元件每个都制成具有均匀的壁厚,则通过将每个甬道元件形成具有一种锥形结构,并将一个甬道元件的较小直径部分装配到一个相邻的甬道元件的较大直径部分中使各甬道元件相互连接的方法肯定能方便组装各甬道元件的工作。然而,如前所述(见图12和13),因为该甬道组件的每个甬道元件都装备有在纵向方向上延伸的凹形配合部分37b,所以在该凹形配合部分37b区域内其壁厚增加。因此,将一个甬道元件的较小直径部分装配到相邻的甬道元件的较大直径部分造成在各甬道元件相互啮合的区域中有一个很大的力作用在该凹形配合部分上,它在各甬道元件中还造成扭力。即使在每个通道元件中的扭力具有一个很小的量级,但在由大量甬道元件构成的甬道组件中,扭力就变得很大。结果,利用吸气管32连接到甬道组件31上的沟槽33的这部分可以偏离一个预定的所希望的位置。
而且,若用通过将一个甬道元件的较小直径部分装配到一个相邻的甬道元件的较大直径部分中使各甬道元件相互连接的方法,则在纵向方向上适当定位甬道组件时的特性遇到困难。更准确地说,当大量甬道元件通过上述装配操作相互连接而使纵向方向上的偏离增加时,利用吸气管32连接到甬道组件31上的沟槽33的位置将移离该预定的所希望的位置。
根据上述该技术的情况,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改进结构的甬道元件,该甬道元件适合通过使用大量这种甬道元件来制造用于一台纺机的一个气流清洁器的甬道组件,并能方便在将这些甬道互相连接时所涉及的工作或过程,并避免一个甬道组件中的扭力和纵向偏离达到这样一种程度,以致在适当定位一个沟槽或气流喷嘴时基本上不发生波动。
由于上述和其它目的在进行说明时将变得很明显,所以按照本发明的一般方面提供有一种具有一个空箱形状的甬道元件,它构成用于一台纺机的一个甬道组件的一部分,其中通过将一个既定的甬道元件的第一端部装配到另一个相邻的甬道元件的第二端部中从而将许多个甬道元件相互连接以构成甬道组件。该甬道元件包括一对分构件,它们相应于该箱状甬道元件的两半。每个分构件在相对的两侧处相对于一个平面装备各配合部分,该平面基本上穿过该甬道元件的一个中心延伸,并与该甬道元件的两个端部基本上成正交地相交,以便当各分构件在一起使用时能气密式接合,并且各定位部分用于将搭接部分的长度调整到一个预定的量,该搭接部分是在一个甬道元件的第一端部装配到另一个甬道元件的第二端部时在纵向上形成。
采用上述结构,则通过啮合其配合部分将两个分构件接合在一起来制造一个具有空心箱状形式的甬道元件,以便当甬道工作时它们是气密性的。各甬道元件通过将一个甬道元件的第一端部插入另一个甬道元件的第二端部来相互连接。在相互连接的各甬道元件之间的纵向上形成的搭接部分的长度利用定位部分调整到一个预定的量。当各甬道元件相互连接时,因为各配合平面是在相对的两侧处相对于一个平面形成,该平面基本上穿过甬道元件的中心延伸并与该甬道元件的两端基本上成正交地相交,所以即使一个力在一个甬道元件的每个配合部分处扭转式起作用,两个甬道元件抵消了彼此的扭力,因此避免了在甬道组件中的扭力。
在实施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中,各配合部分可以相对于一个平面彼此对称地形成,该平面基本上穿过甬道元件的一个中心延伸,并与该甬道元件的两端基本上正交地相交。
借助上述结构,甬道元件和甬道组件能更可靠地抵抗扭力。
在实施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形式中,该甬道元件可以如此安排,以便将其分成一个构成一底壁的第一分构件和一个构成另一壁或多个壁的第二分构件。
采用上述甬道元件结构,则便于形成各配合部分相对于该平面是对称的,该平面穿过甬道元件的一个中心延伸,并与其两端正交地相交。
在实施本发明的又一个另外的优选实施例中,第一分构件的各配合部分可以在该第一分构件的两侧处的纵向上以具有沟槽的大致U形弯曲部分的形式形成,因此包括前后壁底部部分的第二分构件的各配合部分可在其中插入。
采用上述甬道元件结构,则第二分构件的各下端部分被定位在第一分构件的各配合部分的对面,并从上面将该第二构件组装到第一构件上。
在实施本发明的还有的一个优选方式中,两种分构件与压配合到第一分构件弯曲部分中的第二分构件的两个下端部分接合在一起。
因此,可以保证各配合部分或接合处的气密性,而不用在组装该第一和第二分构件之后进行弯曲或填缝作业。
在实施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方式中,各分构件的配合部分可以以这种形状形成,以便能通过在与另一个分构件的纵向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移动其中一个分构件使各分构件接合在一起。
因为第一和第二分构件可通过简单地将其中一个分构件移向另一个分构件而接合一起,所以使组装甬道元件的工作变得更方便。
在实施本发明的又一个进一步优选方式中,各定位部分通过除去一部分配合部分形成,这部分配合部分相应于各甬道元件相互连接时所形成的一个搭接部分。因此,各定位部分能够很容易形成。另外,因为当连接甬道元件时一个甬道元件的端部接触相邻的甬道元件的定位部分,所以该搭接部分的长度被限制到一个预定的量。
在实施本发明的一个还进一步的优选方式中,当将各甬道元件相互连接以制造甬道组件时,至少被装配到另一个甬道元件端部的一个甬道元件的这部分在气流的下游方向上形成具有一个渐变的锥度。
因此,使各甬道元件的相互连接变得很方便并且能够平稳地运输绒毛或类似物,而不会在甬道组件内的接合部分处抓住或捕集它们。
另外,按照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个箱状甬道组件,它通过将许多个上述甬道元件相互连接制成。
通过结合附图阅读下面仅是作为例子而取的优选实施例说明,将更容易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的其它的目的、特点及伴随的优点。
说明过程参照附图进行,其中图1是按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一种甬道元件结构的局部剖面透视图;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组装好的各甬道元件的透视图;图3(a)是示出处于相互连接状态的各甬道元件的局部正视图;图3(b)是示出处于相互连接状态的各甬道元件的局部的底部平面图;图4是示出处于相互连接状态的各甬道元件的示意图;图5是按照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一种甬道元件的侧视图;图6是按照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的一种甬道元件的侧视图;图7是按照本发明的再一个实施例的一种甬道元件的侧视图;图8是按照本发明的一个进一步实施例的一种甬道元件的侧视图;图9是按照本发明的另一个进一步实施例的一种甬道元件的侧视图;图10是按照本发明的又一个进一步实施例的一种甬道元件的侧视图11(a)是示出按照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各甬道元件一种连接状态的示意图;图11(b)是示出按照本发明的一个进一步实施例的各甬道元件一种连接状态的示意图;图12是示出已知气流清洁器一种结构的局剖侧视图;图13是示出一种传统甬道元件的侧视图。
现在将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各优选实施例。在下面的说明中,同样的标号表示同样的或相应的部件。另外在下面的说明中,还应理解,一些术语如“左”、“右”、“顶”、“底”、“前”、“后”。“箱状”、“直径”和类似术语都是提供方便的词语,而不是构成限定性的术语。实施例1现在,参看图1-4,将对本发明的一个第一实施例进行说明。如图1和2所示,每个甬道元件1由一对分构件2和3构成,它呈一个基本上是五边形剖面的套管或空心箱的形状。分构件2和3中每一个都通过例如弯曲具有约1mm厚度的金属板构成,其中第一和第二分构件2和3形成具有这种形状,使得该甬道元件1被沿着一个平面分成两半,该平面延伸以与其两端正交地相交。甬道元件1具有约2米的长度,并加工成锥形,以使其剖面面积从第一端(如图2中所示的右端)朝第二端(如图2中所示的左端)逐渐增加。因此,按照本实施例,当将一个由组装许多个甬道元件构成的甬道组件安装在一台纺机中时,每个上述甬道元件的第一端都位于气流的下游侧处,而第二端均位于该气流的上游侧处。甬道元件1的第一和第二端的直径尺寸之间的差值基本上相应于第一分构件2和第二分构件3二者壁厚之和。作为例子,如果甬道元件在第一端(图2中的右端)处具有一个直径尺寸如200mm的高度,则在第二端(图2中的左端)处的直径尺寸或高度将约为202mm,如图4中所示。
底件(第一分构件)2包括一个平板部分2a,该平板部分2a构成甬道元件1的一个底壁。沿着该平板部分2a的每个纵向侧形成一个凹形弯曲部分2b。更准确地说,将每个凹形弯曲部分弄弯或折叠,以便形成一个基本上是U形的沟槽2c,用于容纳该罩状构件3的一个底部边缘部分。
罩状构件(第二分构件)3由一个前壁1a、一个吸气管固定壁1b一个顶壁1c和一个后壁1d组成,它通过弯曲一块金属板连续地形成。更准确地说,前壁1a和后壁1d彼此平行延伸,并具有各自的下端部分,它们形成在一个平面上,该平面基本上平行于顶壁1c延伸。吸气管固定壁1b被形成具有通孔4,用于在那里固定一个吸气管(未示出)。根据所用的气流清洁器的类型,亦即沟槽型或单喷嘴型,可以设置许多个这样的具有合适尺寸的通孔4。也就是说,甬道元件1能和一个沟槽型气流清洁器或一个单喷嘴型气流清洁器一起联用。
参看图1,底件(第一分构件)5分别在其两端处装备有缺口5a和5b,它们通过部分除去凹部弯曲部分2b的材料形成。由形成缺口5a和5b所产生的凹形弯曲部分2b的各端面分别用作定位部分6。一部分底板2a保持在设置于前述甬道元件1的第二端处的缺口5b之间,这部分底板2a如此形成,以使其宽度朝该第二端方向逐渐减小。当分构件2和3接合在一起时,如图2中所示,罩状构件(第二元件)3的前面和后面的下端凸形部分3a分别从底件(第一分构件)2的凹形弯曲部分2b向外伸出。
下面,说明将转向上述甬道元件1的组件和一个甬道组件的装配。在装配甬道元件1时,底件(第一分构件)2和罩状构件(第二分构件)3被如此处置,以使罩状构件3的两个下端凸形部分3a被定位在底件2的沟槽2c的对面,在那上面该罩状构件3被从上往下压。结果,该罩状构件3的两个下端凸形部分3a分别被插入沟槽2c中,并将分构件2和3固定在一起。
另一方面,为了通过将这样形成的甬道元件1相互连接来制造一个甬道组件,将一个甬道元件1的第一端部部分(减小了直径部分)插入另一个甬道元件1的第二端部部分(较大直径部分)。在这种情况下,正如在图3(a)和3(b)中可以看到的,一个甬道元件1在其第一端部部分处的前壁1a、吸气管固定壁1b、顶壁1c,后壁1d和底壁分别被定位在另一个甬道元件1的前壁1a、吸气管固定壁1b、顶壁1c、后壁1d和底壁的内部。
因为罩状构件(第二分构件)3在其厚度方向上设有叠加的弯曲部分,所以可将一个甬道元件1的第一端部部分装配到另一个甬道元件1的第二端部部分中而没有任何明显的困难。另一方面,底件(第一分构件)工具有叠加在其厚度方向上的凹形弯曲部分。因此,如果凹形弯曲部分2b延伸越过第二分构件2的整个长度,则该凹形弯曲部分2b为一个甬道元件1的第一端部部分插入另一个甬道元件1的第二端部部分设置了一个障碍。然而,若用按照这种情况的甬道元件1,则被连接在一起的两个甬道元件1在相应于各甬道元件彼此连接部分的地方分别装备有缺口5a和5b。因为在这些部分处的凹形弯曲部分2b被取消了,所以当通过将一个甬道元件1的减小直径部分插入另一个甬道元件的大直径部分时,底件2的凹形弯曲部分2b没有设置障碍。
此外,在一个甬道元件1插入另一个甬道元件1中时,位于一个甬道元件1的第一端(下游侧)处的罩状构件(第二分构件)3的两个下端凸形部分3a分别压在定位部分6上,该定位部分在另一个甬道元件1的底件(第一分构件)2的第二端(上游侧)处形成,而位于一个甬道元件1的第二端处的罩状构件3的两个下端凸形部分3a分别压在定位部分6上,该定位部分6在另一个甬道元件1的底件2的第一端处形成。这样,在相互连接的甬道元件1的纵向方向上搭接区或部分的长度可以被限制到一个预定的量。
上述甬道元件的结构享有许多优点,现在将在下面说明这些优点的作用。
(a)当通过将一个甬道元件的减小直径部分插入另一个甬道元件的较大直径部分将许多个甬道元件1套叠式相互连接,因而在利用啮合各配合部分(下端凸形部分3a和凹形弯曲部分3b)并分别沿着两个分构件2和3在纵向上延伸组装了每个有锥形的甬道元件之后装配一个甬道组件时,在该甬道元件1的厚度中叠加的各配合部分不相互叠加。因此,因为一个力不是扭力式作用在该甬道元件1上,所以避免了各单个甬道元件中的扭力,因而也避免了甬道组件中的扭力。
(b)在甬道元件1相互连接时,由于设置在甬道元件1的两端处的定位部分6的作用,所以在甬道元件1的纵向方向上的搭接部分或区域的长度可以被限制到一个预定的量,并避免了在相互连接的甬道元件的纵向方向上的偏差大到足以妨碍沟槽或气流喷嘴的所希望的定位。
(c)可以通过仅将一个配合部分(下端凸形部分3a)装配到另一个配合部分(凹形弯曲部分2b)中很简单地进行甬道元件1的组装。而且,即使当下端凸形部分3a的厚度小于凹形沟槽2c的宽度,并且在下端凸形部分3a和凹形弯曲部分2b之间有间隙时,当从一个真空源(未示出)施加一个负压到甬道组件上将前壁1a和后壁1d向里推时,也会使下端凸形部分3a压在凹形弯曲部分2b上,并因此可以保证气密性。
(d)当通过将甬道元件1的较小端插入另一个甬道元件的较大端将许多个甬道元件1连接时,定位部分6可通过从凹形弯曲部分2b移去一预定的长度自动地形成,因此各配合部分当组合时在甬道元件1的厚度方向上不相互叠加。
(e)因为甬道元件1由用作底件的第一分构件2和第二分构件3构成,该第一分构件2形成底壁,而第二分构件3形成甬道元件的其它壁,所以和其中在前壁1a和后壁1b的中间形成配合部分的构造相比,可将甬道元件1的内壁表面制成平的,并且用于将飞扬的废纱头和纤维保持在甬道组件中间变得很困难。
(f)由于它们的有锥形的结构,使各甬道元件的相互连接很方便。
(g)因为甬道元件1的一个端部被形成具有一个朝该甬道组件的下游侧方向逐渐减小的锥度,所以当将各甬道元件相互连接以构成甬道组件时,可以平稳地输送绒毛或类似物,而不会在甬道组件内的接合部分处被抓住或捕集。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而且还可以如下面所述实施。实施例2本发明的一个第二实施例将参照图5加以说明。按照该第二实施例,在不插入第二分构件的下面凸形部分3a的情况下,与具有基本上是U形横截面的第一分构件(底件)整体形成的每个凹形弯曲部分2b可以如此形成,以使该凹形弯曲部分2b的顶部部分处的宽度间隙小于下端凸形部分3a的厚度,并且然后将下端凸形部分2a压配合到凹形弯曲部分2b中。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各下端凸形部分插入各凹形部分2b中,所以可以将第一分构件(底件)2和第二分构件(罩状构件)3以一种气密方式确实接合在一起。实施例3如图6中所示,代之以这种构造,其中各配合部分的结构是这样的,即将下端各凸形部分插入沟槽2c中,当面向里的凸面是表面时,在第一分构件2的两侧处滑动式形成配合件2d。另一方面,在第二分构件3的各下端表面部分处形成配合件3b,以便可分别与第一分构件的配合部分2d啮合。还按照本实施例的结构,在第一分构件2的两个端部部分处除去各配合件2d的一部分,这些部分相应于连接各甬道元件1时它们叠加的区域。在这种情况下,两个配合部分2d和3b显示出弹性,并且第一分构件(底件)2和第二分构件(罩状构件)3可通过将该第二分构件(罩状构件)从上面压到第一分构件(底件)2上简单地装配。配合件2d和3b中的每一个还可以形成为面向外的凸弧形表面,它们具有基本上与图6中所示结构相同的作用。实施例4各配合部分不一定限于相对于一个平面相互对称的形状,该平面基本上穿过甬道元件1的一个中心延伸,并与甬道元件1的两端基本上正交地相交。也就是说,在相对于一个基本上穿过甬道元件的一个中心延伸,并与甬道元件两端基本上正交地相交的一个平面的对面两侧处,可以处置不同类型的配合部分。图7示出按照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一种甬道元件的结构。正如在该图中可以看到的,第一分构件(底件)2在相应于前壁1a的一侧处装备有一个凹形弯曲部分2b,同时在相应于后壁1d的对面侧处,形成一种配合件2d,该后壁1d代表面向里的凸弧表面。另一方面,在第二分构件(罩状构件)3的前壁1a处形成一个下端凸形部分3a和在其一个下面部分处以一种互补式拱弧形状形成一个配合件3b,以便可与第一分构件(底件)的配合部分2d啮合。还按照这个实施例的结构,在第一分构件2的两个端部部分处除去各凹形弯曲部分2b和配合件2d的一部分,这些部分分别相应于连接甬道元件1时,它们叠加的面积。按照本实施例的甬道元件结构得到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有利效果。实施例5
各配合部分不一定必须设置在底壁的两侧处。它们可以设置在甬道元件1的顶侧和底侧处。例如,正如在图8中可以看到的,按照该实施例的一个甬道元件包括一个第一分构件10和一个第二分构件11,它们包括前壁1a,吸气管固定壁1b、顶壁1c和底壁1e。在第一分构件10的顶侧和底侧处形成各弯曲部分10b,该弯曲部分10b具有沟槽,用于容纳第二分构件11的配合件11a。还按照这个实施例的结构,在第一分构件10的两个端部部分处除去在第一分构件10处形成的各弯曲部分10b的一部分,这些部分相应于连接各甬道元件1时它们叠加的面积。按照本实施例的甬道元件的结构得到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有利效果。实施例6本发明不仅对安装在一个机架两个横向侧处的甬道组件可以获得应用,而且对纵向安装在一个机架中心处的甬道组件也获得应用。例如,图9示出一个具有六边形横截面的甬道元件1,正如在该图中所看到的,分别在底部的一个第一分构件7的两个顶侧处形成各弯曲部分7b,该弯曲部分7b具有沟槽7a,用于容纳一个第二分构件8的各配合部分8a,而在第二分构件8的两个底侧处的配合件8a水平地伸出。按照本发明的这个实施例的结构,在第一分构件7的两个端部部分处除去该第一分构件7的各弯曲部分7b的一部分,这些部分相应于连接各甬道元件时它们叠加的面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分构件7和第二分构件8可以相互装配在对方的内部,从而使这些分构件能有效地包装。因此,包装和运输成本能有利地降低。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修改,设置在第二分构件各底侧处的配合件8a可以如此形成为向下延伸,而第一分构件7的弯曲部分7b可以形成为沟槽7a向下取向,以便在其中容纳向上延伸的配合件8a。实施例7图10示出按照本发明的一个第七实施例的一种甬道元件。用于将第一和第二分构件接合在一起的各配合部分不一定必须设置在该甬道元件的外部。它同样能在各甬道元件的内部提供各配分部分,如图10中所示。更准确地说,第二分构件3的各下端部分是向内弯曲,以形成各弯曲的凸形部分3c,而凹形配合部分9a在第一分构件9的两侧处形成。在这种情况下,各凹形配合部分9a没有开缺口,在各配合部分相互叠加的情况下将各甬道元件连接起来。因此,当将许多个锥形甬道元件相互连接用于完成一个甬道组件时,一个力可以起作用,以在各单个甬道元件中各配合部分或接合部在其厚度方向上相互叠加的位置处产生扭力。然而,因为各配合部分或接合部相对于一个平面彼此对称地形成,该平面基本上穿过甬道元件的一个中心延伸并与甬道元件的两个端面正交地相交,所以作用在各甬道元件上的力被相互抵消,因而可以避免各甬道元件中的扭力,并因此避免了甬道组件中的扭力。在按照本发明的这个实施例的甬道元件结构情况下,必须设置定位装置用于限制在各甬道元件分开相互连接时形成的搭接部分的纵向长度。作为这种定位装置,例如一个制动件可以在甬道元件较小直径端附近的该甬道元件外表面上形成。
本发明的许多特点和优点从上面详细说明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打算通过所附的权利要求来包括所有属于本发明的实际精神和范围的这些特点和优点。另外,因为对该技术的那些专业人员来说,很容易进行许多修改和组合,所以不打算把本发明限制为上述确切构造和操作。
作为例子,本发明的甬道元件1未被限制在任何特定的形状或几何构型。主要要求是甬道元件是空心箱或套管状形式,并且各甬道元件可以通过将一个既定的甬道元件的第一端部部分插入另一甬道元件的第二端部部分来相互连接,以构成甬道组件。这样,不一定要求甬道元件制成锥形,以使其横截面积从其第一端向第二端逐渐增加,只要能满足上述要求就行。作为例子,甬道元件可以在其两端部分处制成锥,而其中间部分具有恒定的横截面积,如图11(a)中所示。另一方面,甬道元件的中间部分可以制成锥形,而其两端部分形成具有恒定的横截面积,如图11(b)中所示。不用说,甬道元件1的长度可以短于或长于2米。本发明的应用不限于用于一种环式纺机的甬道元件和甬道组件。本发明的技术同样可应用于供各种锭翼机架和其它类型纺机机架用的甬道组件。此外,在图6所示的甬道元件结构中,各配合件2d和配合件3b可以如此形成,以便显示一种弹簧作用,并且该甬道元件可以通过简单地将第二分构件从上压到第一分构件上进行。
因此,所有适宜的修改和等效措施都可以回到属于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空心箱状形状的甬道元件,它构成用于一种纺机的甬道组件的一部分,其中通过将所述各甬道元件的其中一个的第一端部部分装配到另一个相邻的甬道元件的一个第二端部部分中使许多个所述各甬道元件相互连接,因而构成所述甬道组件,该甬道元件包括一对相应于所述箱状甬道元件的两个分段的分构件(2,3),所述分构件(2,3)在相对于一个平面的相对两侧处分别装备有配合部分(2b、3a),该平面基本上穿过所述甬道元件的一个中心延伸,并与所述甬道元件的两端基本上正交地相交,以便所述分构件在使用状态下通过使所述配合部分(2a、3b)相互啮合而气密式接合在一起;和定位部分(6),在装配所述甬道元件时,用于把所述各甬道元件其中一个的第一端部部分装配到另一个甬道元件的一个第二端部部分时形成的一个搭接部分的长度调到一个预定的量。
2.一种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一台纺机的甬道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各配合部分(2b,3a)相对于一个平面相互对称地形成,该平面基本上穿过所述甬道元件(1)的一个中心延伸并与所述甬道元件(1)的两端正交地相交。
3.一种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一台纺机的甬道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甬道元件(1)被分成一个构成一底壁的第一分构件(2)和一个构成另外一个壁或多个壁的第二分构件(3)。
4.一种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一台纺机的甬道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构件的各配合部分分别在该第一分构件(1)的两侧处以具有沟槽(2c)的U形弯曲部分(2b)的形式在纵向上形成;所述第二分构件(3)的各配合部分分别由一个前壁(1a)和一个后壁(1d)的下端部分(3a)构成,它们可插入所述第一分构件(2)的U形弯曲部分(2b)的沟槽(2c)中。
5.一种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一台纺机的甬道元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分构件(3)的两个下端部分(3a)分别被压配合到所述第一分构件(2)的弯曲部分(2b)中的情况下,两个分构件(2,3)接合在一起以形成一个甬道元件。
6.一种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一台纺机的甬道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构件(2,3)的配合部分(2b、3a)形成这种形状,以使所述分构件(2、3)二者可通过在一个与所述分构件(2,3)的纵向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使所述分构件中的一个相对于另一个移动而接合在一起。
7.一种按照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个所述的用于一台纺机的甬道元件,其特征在于用除去相应于搭接部分的所述配合部分的那部分形成所述定位部分(6),该搭接部分当一个甬道元件(1)套叠式插入另一个甬道元件时形成。
8.一种按照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个所述的用于一台纺机的甬道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甬道元件(1)在纵向上成锥形,以便所述甬道元件(1)具有一个较小直径的端部部分和一个较大直径的端部部分;所述甬道组件由将一个甬道元件的所述较小直径部分套叠式插入另一个甬道元件的所述较大直径部分构成,所述各甬道元件的较小直径的端部部分被定位在所述甬道组件一个流体流的下游。
9.一种用于一台纺机的空心箱状形式的甬道组件由如权利要求1-8其中一个所述的许多个甬道元件(1)相互连接构成。
全文摘要
一种甬道元件结构,它能使将许多个甬道元件相互连接以构成一个用于一台纺机的气流清洁器的甬道组件所包括的工作更方便。甬道元件1由形成其一个底壁的一个第一分构件2和形成其另外壁的一个第二分构件构成。在第一分构件的两端处,各弯曲部分2b在相应于一个搭接部分的区域内形成有缺口5a,5b。各弯曲部分2b的端面用作将各甬道元件装配成一个甬道组件时的纵向定位部分。甬道元件1制成锥形,以使其横截面积从第一端向第二端逐渐增加。
文档编号D01H5/66GK1203288SQ98114928
公开日1998年12月30日 申请日期1998年6月19日 优先权日1997年6月20日
发明者药司诚, 林久秋 申请人: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