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料圆切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8495阅读:47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布料圆切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布料裁切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可自动启动的电动式布料圆切器。
一般布料在标定重量规格时,在布料上取样一面积为1122cm的圆形基准布料来作为判定的标准和依据,一般基准布料大多是利用如


图10、11所示的圆切器50在一布料上进行取样,该圆切器50在布料上裁切出一圆形的基准布料后,通过对该基准布料的称重来标定该布料的重量规格。传统的圆切器50主要是在一圆形的外罩52内设置一底部中空的圆形刀座54,在刀座54周缘固定设置数个刀片60,并在刀座54底端设置一压座56,在刀座54与压座56之间设置有弹簧55,使得压座56可相对于刀座54伸缩移动。在刀座54顶端设置一穿出外罩52的压杆58,在压杆58顶端则设置一可供使用者施压的压块59。在压杆58中段设有一圈管制槽580,并在外罩52旁侧设置一可穿入管制槽580中的管制螺栓53。
在操作时,配合参看
图10、11,使用者先将一侧的管制螺栓53旋松而脱出压杆58的管制槽580,接着将圆切器50的外罩52罩于布料上,然后用手抵压压块59,而透过压杆58带动刀座54及压座56向下移动,当压座56与布料接触后,仍持续抵压压块59,可让刀座54相对于压座56压缩移动,并使刀座54周缘所固定设置的刀片60露出,此时使用者再同时施力转动压块59,并藉此带动刀座54转动,如此便可利用刀座54上所固定设置的各刀片60在布料上裁切出一个圆形的基准布料,供称重作为基准之用。
上述传统的圆切器50结构,虽可达到裁切圆形基准布料的效果,但是在结构及使用上仍存在着下列缺点1、传统的圆切器50在操作时,需以人力抵压压块59,并同时施力带动刀座54转动,方能使刀片60裁切布料,在使用上操作者需同时施予向下抵压及旋转的两股力量,所以传统的圆切器50在使用上较为不便且费力。
2、由于布料是一种在受外力后容易起皱折的物品,所以在裁切布料时,若发生有向下抵压布料的力量稍嫌不足,或是刀片60未能连续切割布料等情况时,往往会造成布料挤压皱折、勾布而无法顺利被切割的情况,因此使用者在操作传统的圆切器50时,必须全程同时施予足够的下压及旋转力量,方能达到应有的切割效果,如此便会进一步增加传统圆切器50使用上的麻烦,耗费所需的力量。
3、传统的圆切器50在操作过程中,所裁切的基准布料很容易因使用者施力不均匀,而在周缘形成不平整的毛边,如此便影响到圆切器50裁切的品质,同时影响到布料称重量时的准确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进的布料圆切器,它可让使用者在按压压块时,同时带动马达、刀座及压座向下移动抵压布料,并以开关启动马达转动让刀座旋转,藉此操作者仅需施予按压压块的力量,即可自动切割所需的圆形基准布料。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布料圆切器,它主要是在一外罩内设置有一周缘固定设置刀片的刀座,在刀座底端设置有一可相对于刀座移动的压座,并在刀座与压座之间设置有弹簧,所述外罩内设置有一可供按压而向下移动的马达,马达的输出轴与刀座相互连接,在马达顶端设置有一外露于外罩的压块,在压块上设置有一与马达连通的开关。
所述外罩顶端凸设形成有一中空管状,马达设置于该中空套管内。
所述刀座上凸设形成有一结合柱,在结合柱上设置有一轴向贯穿结合柱的中央孔,并在结合柱侧设有一穿入中央孔中的螺孔,该螺孔中组装一螺丝,马达的输出轴穿设于中央孔中,并以螺孔中的螺丝予以锁定,刀座则组合在马达的输出轴上。
所述中空套管侧设有一控制马达与刀座向下移动的管制锁。
所述管制锁内侧设有一可旋转的偏心控制板,在马达外侧设有一凸出的顶块,偏心控制板边缘推顶马达侧的顶块。
所述外罩上设置有可放电池的电池容室。
所述电池容室侧的外罩上设有二电源孔。
所述刀片略呈一方形的片体,在刀片一角落的边缘上形成有刀刃,并在刀片的中央位置处设有一固定孔,在刀座周缘的近下缘处设有一螺孔,刀片通过一螺栓组装在刀座周缘。
所述刀片固定孔侧设有定位孔,在刀座螺孔侧设有与刀片定位孔相配合的定位凸粒。
所述刀片外侧覆盖有一护片,在该护片上设有与刀片固定孔及定位孔相配合的固定孔与定位孔。
所述压块顶面设有一层软盖,在该软盖中设有连通控制马达转动的开关。
所述刀座的底部设置有一压座,在压座中央设有一贯穿压座的穿孔,由压座底部穿设一可螺纹旋入刀座结合柱中央孔内的固定栓,在固定栓上套设有一其两端分别顶持在刀座与压座之间的弹簧。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它主要是在圆切器10上设置一可随使用者按压而移动的马达14,并设置一可启动马达14的开关152,这就可在使用者向下按压压块15时启动开关152来带动马达14转动,同时将马达14下压,并藉此带动刀座20转动而切割布料,如此使用者仅需在圆切器10作业的过程中施予一份向下抵压的力量即可,而不需如传统的圆切器需同时施予向下按压及横向旋转的力量,故能提高圆切器10使用的方便性,并节省操作者的施力,同时因刀座20是随马达14的带动而旋转,所以当刀片30在裁切布料时并不会发生施力不均匀的现象,可避免勾布、毛边等不良现象的产生,从而提高圆切器10的操作品质。
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结构。
图1为本实用新型圆切器的立体外观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组合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压座与刀座由外罩中分解出来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管制锁锁合时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管制锁开启时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切割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刀片的正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刀片与刀座结合的局部分解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刀片与刀座结合的局部外观图。
图10为传统布料圆切器的立体外观图。
图11为传统布料圆切器的剖面示意图。
参看
图1,一种布料圆切器10主要设置有一底端中空而略呈覆碗状的外罩12,在外罩12顶端设置有一中空套管122,在套管122侧设有一管制锁124,并在外罩12一侧设有电池容室126,在电池容室126侧的外罩12上设有二电源孔128,其中一个可供电池充电,而另一个则可直接供应电源,在中空套管122上端装有一直径较大的压块15。
参看图2,在套管122内设置有一可相对于套管122伸缩移动的马达14,在马达14顶端连接设置有一外露于套管122顶端的压块15,在该压块15顶面设有一层软盖150,在软盖150中设有开关152,如此可让操作者透过按压压块15来推压马达14沿套管122轴向相对移动,同时在按压压块15的同时,可以触动开关152启动马达14转动。
在外罩12内设置有一与马达14的输出轴142相连接的刀座20,配合参看图3,该刀座20是一略呈圆盘状的座体,在刀座20周缘设置有刀片30,并在刀座20顶面轴向凸设形成一结合柱202,在结合柱202中设置有一轴向贯穿结合柱202的中央孔204,并在结合柱202侧设有一穿入中央孔204中的螺孔203,该螺孔203中可组装一螺丝205,马达14的输出轴142可穿设于中央孔204中,并以螺孔203中的螺丝205加以锁定,从而将刀座20组合在马达14的输出轴142上。
在刀座20的底部设置有一压座22,压座22中央设有一贯穿压座22的穿孔220,由压座22底部穿设一可螺纹旋入刀座20结合柱202中央孔204内的固定栓24,在固定栓24上套设一其两端分别顶持在刀座20与压座22之间的弹簧26,如此可让刀座20与压座22因弹簧26的顶持而保持一适当间距,并使刀座20与压座22能在受力时压缩弹簧26而相互靠近。
图4和图5表示了本实用新型的中空套管122与马达14间管制锁124的操作状况,在图2和图4中所示的管制锁124处于锁合状态,图中可以看到管制锁124内侧设有一可旋转的偏心控制板125,在马达14外侧设有一凸出的顶块140,图4中该控制板125边缘将马达侧的顶块140顶持在较高的位置,此时即使有人误触压块15而触动开关152,其马达14与刀座20亦无法在中空套管122与外罩12中向下移动,故能确保使用安全。
当使用者将管制锁124开启时,控制板125即被旋转至图5中所示的位置,此时顶块140即可下降至图5中所示的位置,即在管制锁124被开启后,压块15即可带动马达14与刀座20向下移动,以进行布料的切割作业。
参看图6,本实用新型在实际操作时,将圆切器10置放在布料上(此时外罩12的底面会压制在布料上),再将管制锁124开启,然后向下按压压块15,让压块15带动马达14相对于套管122向下移动,并同时带动连接在马达14输出轴142上的刀座20与压座22向下移动,当压块15被下压时,其中的开关152即被触动而令马达14开始旋转,而当压座22在与布料接触后,压座22便会停止移动而与外罩12底面共同抵压在布料上,而刀座20仍会因操作者的按压而持续向下移动,并相对靠近压座22,使刀座20周缘所设置的刀片30露出压座22周缘,如此便可透过由马达14带动的刀座20周缘所设置的刀片30在布料上切割出圆形的基准布料,供称重作为该布料的重量标定之用。
当圆切器10操作完成后,操作者便可放松压块15,此时设置在压块15中的开关152可通过内部设置的弹簧(未予标号)弹至断路位置,进而停止马达14的转动,并可通过弹簧26的回复弹力来推动刀座20及马达14等构件回复原位,以待下次切割作业。因此,操作者在圆切器10操作的过程中,仅需施于一份向下按压的力量,即可藉由开关152来启动马达14转动并带动刀座20转动而切割布料,而不需同时施于向下按压及横向转动的力量,如此不仅可简化圆切器10的操作,由此节省了圆切器10操作所需的力量,可让刀座20因马达的带动而均速转动来切割布料,以避免因施力不均匀而发生勾布或产生毛边等的不良现象,来提高圆切器10切割作业的品质。
又如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外罩12一侧边设有一开口120,刀座20侧边的刀片30可外露于该开口120处,当使用者在刀片30需要进行更换时,可以直接由外罩12的开口120处进行刀片30的更换,而无须将刀座20由外罩12中卸下,在整体使用上更为方便。
在刀座20上所设置的刀片30如图7所示,它略呈一方形的片体,在刀片30一角落的边缘上形成有刀刃32,并在刀片30的中央位置处设有一固定孔34,在固定孔34侧设有定位孔36,配合参看图8分解图,在刀座20周围的近下缘处设有一螺孔208,在螺孔208侧设有与刀片30定位孔36相配合的定位凸粒209。在将刀片30组装至刀座20上时,在刀片30外侧覆盖有一护片38,在该护片38上设有与刀片30固定孔34及定位孔36相配合的固定孔384与定位孔386,如此可将螺栓28穿过护片38的固定孔384与刀片30的固定孔34后,螺纹旋入刀座20周缘相对设置的螺孔208中,让刀座20侧的定位凸粒209穿过刀片30的定位孔36与护片38的定位孔386(如图9中所示),从而达到刀片30极为稳固的组装定位效果,如上所述,就可利用刀片30角落上的刀刃32来进行裁切布料的作业。
权利要求1.一种布料圆切器,它主要是在一外罩内设置有一周缘固定设置刀片的刀座,在刀座底端设置有一可相对于刀座移动的压座,并在刀座与压座之间设置有弹簧,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罩内设置有一可供按压而向下移动的马达,马达的输出轴与刀座相互连接,在马达顶端设置有一外露于外罩的压块,在压块上设置有一与马达连通的开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布料圆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罩顶端凸设形成有一中空管状,马达设置于该中空套管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布料圆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刀座上凸设形成有一结合柱,在结合柱上设置有一轴向贯穿结合柱的中央孔,并在结合柱侧设有一穿入中央孔中的螺孔,该螺孔中组装一螺丝,马达的输出轴穿设于中央孔中,并以螺孔中的螺丝予以锁定,刀座则组合在马达的输出轴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布料圆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套管侧设有一控制马达与刀座向下移动的管制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布料圆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制锁内侧设有一可旋转的偏心控制板,在马达外侧设有一凸出的顶块,偏心控制板边缘推顶马达侧的顶块。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布料圆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罩上设置有可放电池的电池容室。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布料圆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容室侧的外罩上设有二电源孔。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布料圆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刀片略呈一方形的片体,在刀片一角落的边缘上形成有刀刃,并在刀片的中央位置处设有一固定孔,在刀座周缘的近下缘处设有一螺孔,刀片通过一螺栓组装在刀座周缘。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布料圆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刀片固定孔侧设有定位孔,在刀座螺孔侧设有与刀片定位孔相配合的定位凸粒。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布料圆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刀片外侧覆盖有一护片,在该护片上设有与刀片固定孔及定位孔相配合的固定孔与定位孔。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布料圆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块顶面设有一层软盖,在该软盖中设有连通控制马达转动的开关。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布料圆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刀座的底部设置有一压座,在压座中央设有一贯穿压座的穿孔,由压座底部穿设一可螺纹旋入刀座结合柱中央孔内的固定栓,在固定栓上套设有一其两端分别顶持在刀座与压座之间的弹簧。
专利摘要布料圆切器,它主要是在一外罩内设置一周缘固定设置刀片的刀座,在刀座底端设置一可相对于刀座移动的压座,并在刀座与压座之间设置弹簧,外罩内设置一可供按压而向下移动的马达,马达的输出轴与刀座相互连接,在马达顶端设置一外露于外罩的压块,在压块上设置一与马达连通的开关。操作者操作时,按压外罩的同时触动开关来启动马达转动,并带动刀座切割布料。本实用新型操作方便、省力,能均匀裁切布料,提高切割的成型品质。
文档编号D06H7/24GK2379506SQ99218890
公开日2000年5月24日 申请日期1999年8月4日 优先权日1999年8月4日
发明者黄海树 申请人:镒辉来实业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