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的内压脚机构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134654阅读:来源:国知局
,另一端则是连接于一调节杆件215的一端,并配合所述调节杆件215共同抵顶于缝纫机机壳所形成的一止挡部(图未示),所述调节杆件215的中央透过一支轴216可自由旋转地安装在缝纫机的机壳,另一端则形成一第一挂勾部215a来安装一弹簧件217,所述弹簧件217另一端安装于固定在缝纫机的机壳的一第二挂勾部218上。
[0032]请参阅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连杆机构22是由一第一连接件221以及一第二连接件222所构成,所述第一连接件221具有一第一组接部221a、一第二组接部221b以及一第三组接部221c,所述第一组接部221a与所述第二杆件214相连接,所述第二组接部221b则与一移动机构23相互连接;又所述第二连接件222 —端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件221的第三组接部221c,另一相对端则连接于一内压脚25。
[0033]所述第一连接件221设为一 L形杆件,所述第二组接部221b与所述第三组接部221c分别设置于所述L形杆件的两相对端部,所述第一组接部221a设置于所述L形杆件的一转折处,使得所述第一组接部221a位于所述第二组接部221b与所述第三组接部221c之间。
[0034]如图8所示,所述第二组接部221b与所述第三组接部221c两者的厚度不同,致使所述移动机构23与所述第二连接件222分别位于不同的垂直面位置。藉此让所述摇摆机构21、移动机构23以及内压脚25位于不同垂直面的连接位置,避免不同动作行程有互相干涉的情况发生。
[0035]另,参阅图5及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移动机构23设有一朝向所述第二组接部221b方向移动的移动连杆231,并由所述移动连杆231另一端连接一偏心轮232,所述偏心轮232安装在一轴件233 —端,而所述轴件233另一端则安装一接头组234与所述第一驱动源24相互连接。
[0036]本实用新型第一驱动源24装设于缝纫机的一支撑台33上,于图式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源24设为一步进马达241,并于所述步进马达241后方安装一编码器242。
[0037]请再参阅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内压脚25设有一与所述第二连接件222组装的安装板251,并由所述安装板251连接一压杆连接件252,而所述压杆连接件252安装有一沿上、下垂直方向延伸的压杆253,所述压杆253底部组装一将布料压在针板上的压脚254。
[0038]请参阅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抬升装置26具有一上升臂261、一弹性件262以及一连杆263,所述上升臂261中央以一轴套264枢设于缝纫机的框体一处,并以枢接位置区分形成一第一侧261a以及一第二侧261b,所述第一侧261a斜向下延伸并且抵顶于所述内压脚25的安装板251的底部,而所述第二侧261b则向上延伸并分岔形成一下臂部261c以及一上臂部261d,所述第二侧261b的下臂部261c安装有所述弹性件262,而所述弹性件262 一端定位于所述下臂部261c所形成的一弹簧挂部261e,另一端则固定于缝纫机的框体一处。此外,所述上臂部261d形成有两间隔排设的连杆导引件261f,且所述两连杆导引件261f之间安装有一滚轮261g,而所述连杆263—端设有一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长槽孔263a,使得所述滚轮261g安装容置于所述连杆263的长槽孔263a内部,所述连杆263另一端则与所述第二驱动源27相互组接。
[0039]请再参阅图6及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二驱动源27装设于缝纫机的一支撑板34上,于图式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驱动源27设为一气压缸271,致使所述气压缸271的轴杆272能够在一缩回的第一位置35与一伸出的第二位置36之间移动。
[0040]请参阅图10所示,本创作内压脚机构20透过马达驱使所述轴件233带动所述偏心轮232旋转,使所述移动连杆231朝向所述第一连接件221的第二组接部221b方向进行横移动作。此时,假设所述摇摆机构21并未进行任何动作而处于静止状态,所述第一连接件221将以所述第一组接部221a为支点开始进行顺时针旋转,而所述第一连接件221的第三组接部221c将同步进行顺时针旋转,因而使所述第三组接部221c的垂直高度位置升高。藉此,所述第二连接件222将会沿着上下方向垂直移动,致使所述压杆253同步沿着上下方向移动至上方。藉此可增加所述压脚254与针板之间的间隔高度。
[0041]请参阅图11所示,本创作内压脚机构20透过所述上轴驱动所述偏心凸轮旋转,致使所述摇摆机构21的摇动轴211跟着摇动,当所述调整臂212跟随摇动轴211进行顺时针摇动时,所述第一杆件213将进行向下方向的移动,而所述第二杆件214的左端因受到所述调节杆件215与弹簧件217的拉持,所述第二杆件214的右端将以左端作为支点进行顺时针的偏摆,藉以带动所述连杆机构22向下移动,所述连杆机构22的第一连接件221将因受到所述移动机构23的限制而维持一旋转角度,而所述连杆机构22的第二连接件222将受到第一连接件221的带动产生一向下方向的位移,如此即可让所述内压脚25配合针棒32向下的位移向下移动直到将布料抵顶于针板的位置。
[0042]由前述动作方式可知,本创作摇摆机构21可驱使所述第一连接件221的第一组接部221a沿着一垂直的上下方向移动,所述第一连接件221的第三组接部221c将驱使所述第二连接件222同步进行垂直的上下方向移动。
[0043]请参阅图12所示,本创作内压脚机构20的抬升机构26因受到所述弹性件262拉伸第二侧261b的作用,致使所述上升臂261的第一侧261a位于一底端位置37,而所述气压缸271的轴杆272将位于所述第二位置36,当所述气压缸271的切换驱使所述轴杆272由所述第二位置36移动到第一位置35时,所述上升臂261的第二侧261b将产生一大于所述弹性件262作用于所述第一侧261a的作用力,致使所述弹性件262拉伸延长,而所述上升臂261的第一侧261a将由所述底端位置枢转上抬至一退避位置38,如此即可让所述内压脚25的安装板251同步受到抵顶抬升。
[0044]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透过摇摆机构21带动所述内压脚25产生上、下方向的移动,并以第一驱动源24调整所述内压脚25在下降位置的行程高度,以及透过所述第二驱动源27带动所述内压脚25上升至待机状态的退避位置38。
[0045]以上说明对本实用新型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缝纫机的内压脚机构,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内压脚,用以压住一缝制物; 一连杆机构,连接于所述内压脚; 一摇摆机构,与缝纫机的机针同周期地运动,并与所述连杆机构相互连接; 一移动机构,连接于所述连杆机构; 一第一驱动源,连接于所述移动机构; 一抬升机构,连接于所述内压脚;以及 一第二驱动源,连接于所述抬升机构; 其中,所述摇摆机构用以带动所述内压脚产生上、下方向的移动,所述第一驱动源用以调整所述内压脚在上、下方向的高度位置,而所述第二驱动源用以带动所述内压脚上升至原始状态的退避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的内压脚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源是一马达,所述第二驱动源是一气压缸。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的内压脚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抬升机构包含: 一连杆,组装于所述第二驱动源; 一上升臂,枢设于缝纫机的框体形成一第一侧与一第二侧,所述第一侧邻接于所述内压脚,而所述第二侧安装于所述连杆;以及 一弹性件,一端固定于所述缝纫机的框体,另一相对端连接于所述上升臂的第二侧。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缝纫机的内压脚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设有一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长槽孔,而所述上升臂的第二侧设有两对应的连杆导引件以及一与所述弹性件组接的弹簧挂部,所述两连杆导引件之间安装有一滚轮,而所述滚轮安装容设于所述连杆的长槽孔内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缝纫机的内压脚机构,具有内压脚、连杆机构、摇摆机构、移动机构、第一驱动源、抬升机构与第二驱动源,其中,连杆机构分别与内压脚、摇摆机构及移动机构相互组接;第一驱动源连接于移动机构,用以调整内压脚在上、下方向的高度位置;抬升装置连接于内压脚,并与第二驱动源相互连接。又摇摆机构与缝纫机针同周期地运动,并带动内压脚产生上、下方向的移动,而第二驱动源则用以带动内压脚上升至待机状态。本实用新型将第一驱动源独立负载内压脚下降位置的高度变化调整动力,另以第二驱动源独立负载内压脚的抬升动力,藉以让两驱动源的负载需求降低,可选用较小规格的驱动器件,有效节省成本。
【IPC分类】D05B29/02
【公开号】CN204803528
【申请号】CN201520498165
【发明人】陈旭辉
【申请人】启翔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11月25日
【申请日】2015年7月10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