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合板楼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16046阅读:65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叠合板楼盖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构造领域,涉及钢筋混凝土结构,它主要用作房屋建筑的楼盖或屋盖。
图4、图5展示了平板形预制薄板1在工程现场进行装配后,再在其上加配板分布筋2与板负筋3,然后现浇混凝土4而成叠合板的构造状况。这种结构中的预制板1由于薄,其制作技术要求高,预应力难于控制,时常出现预制薄板1过大的变形;在跨度大的建筑物施工过程中还需设置临时支撑,耗材、费工;更为突出的缺陷是在运输与吊装中容易破损,影响施工安装质量及工程造价。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叠合板楼盖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质量好、不易破损、节省造价、施工简便的楼盖,采用该楼盖能够使房屋的结构整体性能优良,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本实用新型为达到上述目的而采用的技术措施是将预制薄板1由平板形改进为倒肋形或称凸形,如


图1所示。它的构造要求为h——板的总厚度,需满足施工阶段和使用阶段的承载力计算和裂缝、变形验算要求;b1——倒肋板肋宽,需满足施工阶段承载力和抗裂、变形验算要求,同时作为叠合板支座负弯矩钢筋的间距,不应大于规范规定的板受力钢筋的最大间距;h1——倒肋板翼缘厚,与b2一起满足施工阶段施工承载力验算的要求;
b2——为预制与叠合层两部分混凝土的叠合面宽度,应满足叠合面抗剪强度的要求;h2——叠合层混凝土厚度,为保证叠合层混凝土能有效地工作,其值不宜小于40mm。
实施本实用新型与已有技术相比,其显著的优点与积极效果,表现为1.保证倒肋板11的制作质量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预制倒肋板11的肋部板厚为预制薄板厚度的1.5~2.0倍,因而刚度大,在制作阶段的变形减小,制作质量易于保证,并且有助于避免运输、安装中的损坏现象。
2.施工简便、安全可靠、造价低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倒肋板11的肋部厚度达到楼盖板的最终厚度h,倒肋板已具有较大的刚度和承载力,施工中不需要再在板的跨中设置临时支撑,从而在确保具有较大的施工安全可靠性的前提下简化了施工、降低了造价。
3.受力性能改善,设计计算简便还由于本实用新型倒肋板11肋部板厚大的原因,现有薄板叠合板技术中存在的超应力不良现象将大为缓减,其跨中正截面受力性能很接近整体板,因而设计计算可直接按整体板。同时,本实用新型仍保留了叠合板施工阶段为简支受力,使用阶段为连续受力,总的弯矩分布比之简支整体板和连续整体板更合理这一叠合板的优点。可见,本实用新型倒肋板叠合板的受力性能比现在叠合板技术有所改善,其计算也要简便些。
4.整体性好当叠合层混凝土凝固后,通过叠合面两部分混凝土的粘结及其钢筋的作用,将预制板有效地连结在一起;同时在板受力方向配置的负弯矩钢筋将施工阶段处于简支受力的预制板拉结成整体受力的连续受弯构件。这些都有效地提高了这种楼盖的整体性。
以下结合附图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倒肋板截面示意图;图2本实用新型倒肋板部分叠合板纵剖面构造示意图;图3本实用新型倒肋板部分叠合板横剖面构造示意图;图4平板形楼盖叠合板纵剖面构造示意图;图5平板形楼盖叠合板横剖面构造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是在平板形预制薄板叠合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由
图1所展示倒肋形预制板11运至施工现场装配后,再加配板分布筋12和板负筋13,然后如图3所示通过连续浇注的现浇叠合层混凝土14及其间所配钢筋而将倒肋形预制板11连结成一整体;沿板长方向的支座上方叠合层混凝土中所配负弯矩钢筋将原简支受力的预制板变成连续受力的叠合板;在倒肋板11的横向,虽然现浇叠合层混凝土为倒肋板11的肋部所隔断,不连续了,但这一方向不是板的受力方向,通过叠合面的连结,仍能保证横向有效的连续性,从而本实用新型叠合楼盖具有优良的整体性。
权利要求1.叠合板楼盖涉及钢筋混凝土结构,它主要用作房屋建筑的楼盖或屋盖,其特征在于将预制薄板1由平板形改进为倒肋形或称凸形11;它的构造要求为h——板的总厚度,需满足施工阶段和使用阶段的承载力计算和裂缝、变形验算要求;b1——倒肋板肋宽,需满足施工阶段承载力和抗裂、变形验算要求,同时作为叠合板支座负弯矩钢筋的间距,不应大于规范规定的板受力钢筋的最大间距;h1——倒肋板翼缘厚,与b2一起满足施工阶段施工承载力验算的要求;b2——为预制与叠合层两部分混凝土的叠合面宽度,应满足叠合面抗剪强度的要求;h2——叠合层混凝土厚度,为保证叠合层混凝土能有效地工作,其值不宜小于40mm。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钢筋混凝土结构,它主要用作房屋建筑的楼盖或屋盖,其特征在于:将预制薄板1由平板形改进为倒肋形或称凸形11;在使用实施中,其质量好、不易破损、节省造价、施工简便,采用该楼盖能够使房屋的结构整体性能优良,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文档编号E04D3/24GK2498237SQ01220859
公开日2002年7月3日 申请日期2001年4月13日 优先权日2001年4月13日
发明者黄赛超, 蒋青青, 王方, 李耀庄, 郑勇强, 侯小美 申请人:中南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