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纤维组合模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15813阅读:48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玻璃纤维组合模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玻璃纤维组合模板,特别是一种可拆卸组装的模组化组 合模板。
背景技术
传统混凝土灌浆工程所使用的板模结构,多是由木造的模板相互靠合拼凑, 再以角材打钉固定以联结各模板所构成。由于木造模板不具耐水性,而且板体的抗压、抗弯强度有限,在混凝土灌浆 作业过程中,模板因为泡水而变形,或是耐不住混凝土的重量而产生爆模现象时 有所见,结果不但适成工程延误,也容易因此而发生工程意外。更何况木造模板的板面光滑度不佳,模板与模板之间易存在有缝隙,以至于 混凝土在干固成型后容易发生混凝土包模现象,让拆模工作进行时不但无法轻易 将模板剥除,又若施力不当更会使模板四散坠落,造成模板毁损,甚至意外发生。由此可知,传统木造模板在施工过程与后续工作的进行时存在有许多缺点, 基此,在建筑工程业界曾有一段时间兴起改采以钢材所制造的模板来取代木造模 板;然而,钢材虽具有较佳的抗压,抗弯强度,但由于钢材太过笨重,搬运工作 不易进行,且其构筑完成的板模结构经常发生因模板所累积的重量使得工程的阀 基结构无法负荷,若其施工过程中稍有不慎而致使板模结构崩塌,危害毁损的程 度远必然不亚于木造模板又由于钢材成本费用高,不易加工,加上其模板无法 拗折成准确的直角,且过水容易锈蚀而造成板面的不平整,所以仍无法有效克服 混凝土会产生包模现象的问题,所以与木造模板一样,拆模后仍花费大量工时与 费用来进行混凝土墙的粉光作业况且,由于钢材的传热速度快,混凝土灌浆后 所需要的反应温度极容易经由模板的传导而散失,造成混凝土不但成型速度缓慢, 且更因为热量的散失而影响混凝土的早期强度,令灌浆后的混凝土强度以及施工 进度都无法达到整体工程的要求。基此上述理由,钢材模板在所述的段期间之后便不再受到工程业所广为采用。
发明内容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玻璃纤维组合模板, 其模板单元可以相互并靠接合并且利用扣夹加以固定后,即可构筑成各种造型的灌浆结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玻璃纤维组合模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数个采用玻璃纤维成型出的模板 单元,所述的模板单元并靠接合,并且以扣夹加以固定连结。与现有技术相比较,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在于1. 由于玻璃纤维组合模板本身也具有杭锈蚀、耐潮且不易变形的特性,所以 能够有效避免产生混凝土的包模现象,确保模板单元在拆卸时的施工安全,同时 维持混凝土墙的光整,减低事后粉光的工时与费用。2. 此外,由于玻璃纤维的热传导性低,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玻璃纤维组全模板 可提供混凝土较佳的保温作用,并且有助在混凝土早期强度的发展与冬天低温时 施工,使整体混凝土的固化反应一致而求得较佳的结构强度。


图1是本实用新型玻璃纤维组合模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款玻璃纤维组合模板的造型结构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玻璃纤维组合模板的装配示意图;图4A是本实用新型玻璃纤维组合模板的内角板结构图;图4B是本实用新型玻璃纤维组合模板的外角板结构图;图4C是本实用新型玻璃纤维组合模板的S形板结构图;图4D是本实用新型玻璃纤维组合模板的D形板结构图;图5A是本实用新型玻璃纤维组合模板的施工使用示意图;图5B是本实用新型玻璃纤维组合模板的施工使用示意图;图5C是本实用新型玻璃纤维组合模板的施工使用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玻璃纤维组合模板应用在格子梁模板的实施例分解图;图7是图6所揭结构的局部组合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玻璃纤维层A;胶固取合层B;扣夹C;平板10;板面12; 接合面14;插置孔142;内角板20;板面22;外角板30;板面32; S形板40;D形板50;板面52;矩表槽板60;背肋622;接合面624;插置孔626;盖板70; 圆管72。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所揭的技术内容与构成的要件,以下即配合图 式说明如下,然而所附图式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玻璃纤维组合模板,其第一模板单元主要是以铸模方式成型,由玻璃纤维A与胶固聚合层B交互叠置聚合而成。其中玻璃纤维层A是由玻璃纤维编织而成的布面结构,胶固聚合层B则为环氧树脂添加抗酸、抗碱、耐磨、硬化剂等材料而成。模板单元利用铸模成型出的基本构形可以如图2所示,模板单元是一平板10,平板IO的板体具有一平直的板面12,以及自板面12边缘延伸形成有与板面12 相垂直的接合面14,接合面14上则设有可相接合的插置孔142,如图3所示,而 可供扣夹C(见图3)同时穿设夹固,以使彼此并靠相接的两模板单元固定连结, 如此一来,利用这样的固定连结方式,即可针对板模工程构筑的现场,利用复数 个模板单元接合构成不同造型的灌浆用模板结构。除了前述的平板以外,本实用新型的模板单元也可利用铸模成型的手段成型 出内角板、外角板、S形板、D形板等造型结构,各种模板单元造型结构可以如 图4A 图4D所示。首先如图4A所示,内角板20的板面22是一体成型呈九十度的直角状,其 板面22板缘的接合面24则是朝九十度夹角的内侧延伸;而如图4B所示,外角 板30的板面也是一体成型呈九十度的直角状,其板面32板缘的接合面32则是朝 九十度夹角的外侧延伸;又如图4C所示,S形板40其是呈以内、外角板20, 30 头尾相接的状态一体成型;如图4D所示,D形板50是以呈前述的内角板20的 夹角边面另延伸接序板面的方式一体成型,其三个板面52间各具有成九十度夹 角。所述的平板、内外角板、S形板、D形板均包括至少一个板面,板面边缘形 成有与板面垂直的接合面,所述的接合面上形成有插置孔,相邻的模板单元之间 通过扣夹穿过插置孔而固定连接。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模板单元采用玻璃纤维铸模成型而成,并且可成型出平板、 内外角板、S形板、D形板等不同造型的模板单元,使其可以视现场施工的需要 加以选择并叠构筑。请参阅图5A所示,图中即揭示出一种由外角板30所组成的主柱状的板査结 构,又如图5B所示,所提示的则是以S形板40、外角板30以及平板IO所构筑 成的墙板板模结构,其中处角板30用来形成墙板的转角,S形板40用来构成墙 板转角间所形成的墙柱,至于平板IO则用来衔接形成平直的墙面。另外,在图 5C所示的结构则是由内角板20、平板10以及D形板50所构向成一楼层壁面模 板结构,其D形板50是延伸至内角板的顶侧,用来形成天花板的转角结构,而 天花板转角间的区段则可由内角板20所构成。请参阅图6所示,也可利用玻璃纤 维铸模成型出可用来组构成格子梁模板的复数模板单元,如图中所示的格子梁模 板可以是由一矩形槽板60,以及可以组接封盖在矩形槽板60上的一盖板70组合 而成,其中,盖板70上具有向上延伸的复数圆管72。在矩形槽板60上缘成型具 有一挡缘,让盖板70恰好可以放置其上,与矩形模板60相互组构成一格子梁模 板。又,矩形槽板60可以进一步由复数个内角板62所拼靠组接而成,经成型出 的内角板62可依实际需求而设有背肋622以强化其结构;另在接合面624上则设 有要相接合的插置孔626,以供扣夹C同时穿设夹固,以莸得固定连结。其中, 玻璃纤维模板可依照使用时所需要的抗压强度、抗弯强度、抗碱强度、挠度、贯 性矩、断面模数等数据,计算出需要的模板面板厚度与补强背肋的厚度、设置方 式与间距,并且经试验通过后,再生产制造。综上所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玻璃纤维组合模板是凭借将玻璃纤维以铸模方 式成型完整精确的平板、直角、弯弧等各种不同构形的板板单元,利用玻璃纤维 质轻、抗压、抗弯等特性,可将模板单元相并接合,且具有抗锈蚀、耐潮不变形 的特性,而可避免产生混涨土的包板现象,以便于模板单元的拆卸确保施工的安 全,同时维持混凝土墙的光整,以减低事后粉光的工时、费用。同时,由于玻璃 纤维的热传性低,可使混凝土获得较佳的保温作用,有助于混凝土早期强度的发 展,使混凝土的固化反应一致而求得较佳的结构强度,提供组合模板另一较佳可 行的结构。以上说明对本实用新型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 人员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许多修改、 变化或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可限定的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玻璃纤维组合模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数个采用玻璃纤维成型出的模板单元,所述的模板单元并靠接合,并且以扣夹加以固定连结。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玻璃纤维组合模板,其特征在于,听述的模板单元是 内角板。
3.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玻璃纤维组合模板,其特征在于,听述的模板单元是 外角板。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玻璃纤维组合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模板单元是S 形板。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玻璃纤维组合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模板单元是D 形板。
6. 如权利要求1 5所述的玻璃纤维组合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模板单 元包括至少一个板面,板面边缘形成有与板面垂直的接合面,所述的接合面上形 成有插置孔,相邻的模板单元之间通过扣夹穿过插置孔而固定连接。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玻璃纤维组合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模板单元由 玻璃纤维与胶固聚合层交互叠置聚合而成。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玻璃纤维组合模板,是指以具有质轻、抗压、抗弯等特性的玻璃纤维以铸模方式成型完整精确的平板、直角、弯弧等各种不同造型的模板单元,模板单元可以凭借并靠接合的方式,并且使用扣夹加以固定连结而构成所需的灌浆结构;由于使用玻璃纤维成型的模板单元在铸模成型时即可求得极佳的板面光滑度,加上其具有抗锈蚀、耐潮不变形的特性,可避免产生混凝土的包模现象,并且维持混凝土墙面的光整,减低事后粉光所需的工时、费用此外,由于玻璃纤维的热传导性低,让混凝土获得较佳的保温作用,以助在混凝土早期强度的发展。
文档编号E04G9/02GK201024660SQ20072000593
公开日2008年2月20日 申请日期2007年3月22日 优先权日2007年3月22日
发明者廖展谋, 廖立本 申请人:廖展谋;廖立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