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板的安装用部件及建筑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3440阅读:26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面板的安装用部件及建筑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在建筑物上安装面板的面板的安装用部件,尤其涉及具有弹性体的面板的安装用部件,这种弹性体在安装到面板上后与该面板的后表面抵接且将该面板向前方推压。本发明还涉及用这种面板的安装用部件安装了面板的建筑物。在本发明中,所谓面板的后方及前方分别是指该面板在安装到建筑物上后靠近该建筑物的一侧以及与该建筑物相反的一侧,所谓左右方向是指该面板在安装到建筑物上后的水平方向并且是指沿着该建筑物的面板安装面的方向,所谓上下方向是指与该面板的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正交的方向。
背景技术
已知在花砖面板等面板的后表面要安装面板的安装用部件(以下简称为面板安装用部件),并且通过将这种面板安装用部件安装到房屋的墙壁等建筑物上来将面板安装到建筑物上。作为这种面板安装用部件,专利文献I (中国公开专利公报CN101289893A号)中公开了一种具有弹性体的面板安装用部件,该弹性体在安装到面板上后与该面板的后表面抵接且将该面板向前方推压。专利文献I的面板安装用部件具有:与面板的后表面相对峙的主片、与该主片相连且要安装到建筑物上的安装部、从该主片向前方突出而用于支撑面板的支撑部、以及与面板的后表面抵接且将面板向前方推压的所述弹性体。支撑部设于主片的上下方向中途,弹性体则分别设于主片的前表面上处于该支撑部上侧及下侧的位置。支撑部具有T字形断面形状。在面板的后表面上设有T字形断面形状的槽,通过将支撑部与该槽卡合而将面板安装用部件安装到面板的后表面上。在将该面板安装用部件安装到面板上后,弹性体就与面板的后表面抵接,并从主片获得反作用力而对该面板向前方施力。即,弹性体形成支撑在面板与主片之间的状态。由此能够将面板安装用部件牢固地安装到面板上。专利文献I中国公开专利公报CN101289893A号在用专利文献I的面板安装用部件将面板安装到建筑物上后,当有使面板后退(接近建筑物)的负荷施加到该面板上时,面板有可能克服弹性体的作用力而后退。尤其是,当将面板安装到譬如窗台和房顶等面板设置面向上(包含倾斜向上,下同)的建筑物上后,面板的自重也会作用使该面板后退的力,因此面板有可能因为自重而后退。因此可能导致面板在建筑物上的施工精度劣化。为了防止这种面板的后退,可以考虑用施力大的弹性体。然而,采用专利文献I的面板安装用部件,在要将支撑部与面板的槽卡合时,要一边压缩弹性体一边将支撑部插入槽中,因此如果采用施力大的弹性体,可能难以将支撑部插入槽中。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容易安装到面板上、且能够将该面板精确地安装到建筑物上的面板的安装用部件,以及用这种面板的安装用部件安装了面板的建筑物。本发明技术方案I是一种面板的安装用部件,用于将面板安装到建筑物上,具有:与面板的后表面相对峙的主片、与该主片相连且要安装到建筑物上的安装部、从该主片向前方突出而用于支撑面板的支撑部,其特征在于,具有与面板的后表面抵接且阻止面板后退的抵接体。技术方案2的面板的安装用部件是在技术方案I的基础上,所述面板的安装用部件还具有与面板的后表面抵接且用于将面板向前方推压的弹性体。技术方案3的面板的安装用部件是在技术方案2的基础上,在面板被安装之前,所述弹性体的最前部位于所述抵接体的最前部的前方。技术方案4的面板的安装用部件是在技术方案3的基础上,所述支撑部设于所述主片的上下方向中途,所述抵接体设于所述主片的最上部或最下部或它们的附近,所述弹性体在所述主片上隔着该支撑部而设于与该抵接体相反的一侧。技术方案5是一种建筑物,用技术方案I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面板的安装用部件安装了面板。技术方案6的建筑物是在技术方案5的基础上,所述面板的安装用部件是技术方案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面板的安装用部件,所述弹性体与所述面板的后表面抵接且将该面板向前方推压。技术方案7的建筑物是在技术方案5或6的基础上,所述支撑部具有T字形或L字形断面形状,在所述面板的后表面上设有T字形或L字形断面形状的槽,该支撑部与该槽卡合。发明的效果采用本发明技术方案I的面板的安装用部件时,在安装到面板的后表面上后,即使对面板施加使该面板后退的负荷,抵接体也能与面板的后表面抵接而阻止面板后退。由此能够将面板精确地安装到建筑物上。另外,在采用本发明的面板的安装用部件时,如上所述,用抵接体来阻止面板的后退,因此可以不像专利文献I那样设置对面板向前方施力的弹性体,或即使设置弹性体,也可以使用施力较小的弹性体。因此,将面板安装用部件安装到面板上的安装作业容易进行。另外,通过采用本发明的面板安装用部件,即使在譬如窗台和房顶等面板设置面向上的建筑物上,也能精确地安装面板。即,如前所述,当在面板设置面向上的建筑物上安装面板时,面板的自重也会作用使该面板后退的力,因此面板较易后退,而采用本发明的面板安装用部件时,抵接体与面板的后表面抵接而阻止该面板后退,因此即使在面板设置面向上的建筑物上也能精确地安装面板。采用技术方案2时,当面板安装用部件被安装到面板的后表面上后,该面板安装用部件的弹性体即与面板的后表面抵接且从该面板安装用部件的主片获得反作用力而对面板向前方施力。即,弹性体形成支撑在面板与面板安装用部件的主片之间的状态。由此能够将面板安装用部件牢固地安装到面板上。由此能够提高面板在建筑物上的安装精度。如上所述,采用本发明的面板安装用部件时,是通过抵接体来阻止面板后退的,因此可采用施力较小的弹性体。这样,在将支撑部插入面板的槽中时,能够比较容易地压缩弹性体,因此将该面板安装用部件安装到面板上的安装作业容易进行。
如技术方案3所述,在面板安装用部件安装到面板上之前,弹性体的最前部位于抵接体的最前部的前方,这样,在将面板安装用部件安装到面板上后,能够更可靠地使弹性体始终对面板向前方施力。采用技术方案4时,在面板安装用部件安装到面板上后,由于隔着支撑部而配置在与抵接体相反一侧的弹性体的施力,即使面板安装用部件要以支撑部为支点而向抵接体一侧转动,也会由于该抵接体与面板的后表面抵接而阻止这一转动,因此主片能够更可靠地保持与面板的后表面大致平行地对峙的姿势,能够进一步提高面板的施工精度。本发明技术方案5的建筑物是用本发明的面板安装用部件安装了面板,因此面板的施工精度高。采用技术方案6时,面板安装用部件的弹性体与面板的后表面抵接,且从该面板安装用部件的主片获得反作用力而对面板向前方施力。即,弹性体形成支撑在面板与主片之间的状态。由此能够将面板牢固地安装到建筑物上,因此提高了面板在建筑物上的安装精度。采用技术方案7,由于具有T字形或L字形断面形状的面板安装用部件的支撑部与面板上同样为T字形或L字形断面形状的槽卡合,因此即使如技术方案6那样使用带弹性体的面板安装用部件,也能克服该弹性体的施力而用该支撑部牢固地支撑面板。


图1是第I实施例的面板安装用部件的立体图。图2是沿图1的I1-1I线的剖视图。图3是具有高度调节机构的面板安装用部件的立体图。图4是沿图3的IV-1V线的剖视图。图5是用图1 图4的面板安装用部件在建筑物上安装面板的安装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6是要安装到图5的建筑物上的面板的5面图。图7是表示面板安装用部件在面板上的安装方法的剖视图。图8是安装了面板后的图5的建筑物的纵向剖视图。图9是安装了面板后的图5的建筑物的水平剖视图。图10是第2实施例的面板安装用部件的立体图。图11是沿图10的X1-XI线的剖视图。图12是第3实施例的面板安装用部件的剖视图。图13是表示将图12的面板安装用部件安装到面板的后表面上的状态的剖视图。图14是用图12的面板安装用部件安装了面板后的墙壁的剖视图。(符号说明)I 面板2 槽3纵向轨道4卡止部件10、10A、10B、10C、IOD 面板安装用部件
11 主片12安装部12a后方伸出片部12b下垂片部13支撑部13a前方突出片部13b上方延出片部13c下方延出片部14弹性体15抵接体17高度调节用螺栓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

本发明的实施例。[第I实施例]图1是第I实施例的面板安装用部件的立体图,图2是沿图1的I1-1I线的剖视图。图3是具有高度调节机构的面板安装用部件的立体图,图4是沿图3的IV-1V线的剖视图。图5是用图1 图4的面板安装用部件在建筑物上安装面板的安装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6(a) (b)是安装在该建筑物上的面板的5面图,图6(a)是从上方(图6 (b)中的箭头A方向)看该面板的图,图6(b)是从侧方(图6(a)中的箭头B方向)看该面板的图,图6 (c)是从后方(图6(b)中的箭头C方向)看该面板的图,图6(d)是从前方(图6(b)中的箭头D方向)看该面板的图,图6(e)是从下方(图6(b)中的箭头E方向)看该面板的图。图7(a)、(b)是表示面板安装用部件在该面板上的安装方法的剖视图,其中图7(a)表示安装过程中,图7(b)表示安装完毕。图7是用沿着图6(c)的VI1-VII线的断面来表示。图8是安装了该面板后的建筑物的纵向剖视图(沿着图9的VII1-VIII线的剖视图),图9是安装了该面板后的建筑物的水平剖视图(沿着图8的IX-1X线的剖视图)。在本实施例中,在作为建筑物的房屋墙壁W的前表面上,用面板安装用部件10、IOA在上下方向多层地且在左右方向多排地安装着面板I。[关于面板I的结构]在本实施例中,面板I由正面看呈横长的大致长方形的平板状花砖构成。这种花砖可以是陶砖、石砖、瓷砖等。不过,面板I的材质不限于花砖,也可以用金属或合成树脂等各种材质构成。面板I的形状亦不受此限制。譬如,面板I也可以是与建筑物的凸角部或角落部一致的L字形等。还可在该面板I的前表面上进一步设置装饰材料等。在面板I的后表面上设有用于将面板安装用部件10、10A加以卡止的槽2。如图6(c)所示,槽2大致沿左右方向延伸。在本实施例中,在面板I的后表面上,沿上下方向间隔地设置2条槽2、2。在本实施例中,各槽2沿着面板I的后表面的左右方向的全长延伸,各槽2的延伸方向两端分别在面板I的左右两端的侧表面敞开。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b)所示,槽2具有T字形断面形状。即,在槽2中,从面板I的后表面起到该面板I的厚度方向中途成为上下方向的宽度较窄的窄幅部2a,更深处则成为上下方向的宽度较该窄幅部2a宽的宽幅部2b。该宽幅部2b的宽度在上方及下方两个方向扩展得比窄幅部2a更宽。如图5所示,通过将后述的面板安装用部件10、10A的支撑部13从该面板I的侧表面上的槽2的敞开部插入该槽2内,将面板安装用部件10、10A与面板I的后表面卡止。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 (c)所示,2个面板安装用部件IOA在左右方向隔开间隔与各面板I的后表面的上侧的槽2卡止,同时2个面板安装用部件10在左右方向隔开间隔与下侧的槽2卡止。不过,槽2的个数和配置、形状等不受此限制。槽2也可以在面板I的后表面设置I条或3条以上。槽2只要至少是其延伸方向的一端在面板I的侧表面敞开即可。譬如,也可以在面板I的后表面上的相同高度位置上沿左右方向间隔地设置2条槽2、2,且使左侧的槽2的左端在面板I的左侧表面敞开,使右侧的槽2的右端在面板I的右侧表面敞开。此时各槽2只要从面板I的后表面的左端或右端延伸到这些当前的面板安装用部件10、10A的预定配置位置即可。槽2的断面形状不限于T字形,譬如也可以是宽幅部2b只向上方或下方扩展得比窄幅部2a宽的大致L字形断面形状。在本实施例中,面板I在上端部设置阳榫(雄実)la,在下端部则设置阴榫lb。当沿上下方向排列多层面板I时,如图5所示,下层面板I的上端的阳榫Ia与上层面板I的下端的阴榫Ib卡合。[关于面板安装用部件10的结构]面板安装用部件10具有:与面板I的后表面相对峙的主片11 ;与该主片11相连且要安装到墙壁W上的安装部12 ;从该主片11向前方突出而支撑面板I用的支撑部13 ;从该主片11向前方伸出、在面板安装用部件10安装到面板I上后与该面板I的后表面抵接且将该面板I向前方推压用的弹性体14 ;以及从该主片11向前方伸出、在面板安装用部件10安装到面板I上后与该面板I的后表面抵接且阻止该面板I后退用的抵接体15。该主片11、安装部12、支撑部13以及抵接体15由即使从面板I受到负荷也不会发生实质性弹性变形的材质构成。如图1、图2所示,支撑部13设置于主片11的上下方向中途。在本实施例中,支撑部13具有大致T字形断面形状。即,如图2所示,支撑部13具有从主片11的前表面向前方突出的前方突出片部13a、从该前方突出片部13a的前端向上方延伸出的上方延出片部13b、从前方突出片部13a的前端向下方延伸出的下方延出片部13c。如图7(a)、(b)所示,在将支撑部13插入面板I的槽2中后,前方突出片部13a就通过槽2的窄幅部2a,且其前端的上方延出片部13b及下方延出片部13c被置于槽2的宽幅部2b内。在此状态下,上方延出片部13b以及下方延出片部13c与槽2的该宽幅部2b和窄幅部2a间的高低阶差面相对峙,由此使支撑部13不能从槽2向面板I的后方拔出。如图7(a)、(b)所示,前方突出片部13a在上下方向的厚度比窄幅部2a在上下方向的宽度小,上方延出片部13b以及下方延出片部13c在前后方向的厚度比宽幅部2b在前后方向的宽度小,并且从上方延出部13b的上端到下方延出片部13c的下端为止的距离比该宽幅部2b在上下方向的宽度小。由此使支撑部13能够在槽2内向上下方向转动。不过,支撑部13的断面形状不限于T字形,譬如可以是大致L字形断面形状,即,从前方突出片部13a的前端只向上方或下方一方延伸出延出片部13b或13c。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2及图7(a)、(b)所示,抵接体15从主片11的最上部(主片11的前表面的上边缘)或其附近向前方伸出。不过,抵接体15的配置不受此限制。譬如,抵接体15也可以与本实施例相反,设置在主片11的最下部或其附近。支撑部13的前方突出片部13a与抵接体15间的间隔以4 30mm为佳,最好是10 20mm。弹性体14隔着支撑部13设置在与抵接体15相反的一侧。即,在本实施例中,弹性体14设置在比支撑部13更靠近主片11下端的位置。在本实施例中,弹性体14由板簧构成。在本实施例中,该板簧为带板状的板簧,配置成其一个板面向着前方而沿左右方向横穿主片11的前表面的状态。该板簧弯曲成圆弧状,即,其延伸方向(左右方向)的中间部位向前方膨出,其左右两端分别与主片11卡止。该弹性体14的弹簧常数以2 5N/mm为佳,最好是3 4N/mm。不过,弹性体14也可由板簧以外的弹性部件(譬如螺旋弹簧等)构成。前方突出片部13a从主片11的前表面向前方突出的长度比槽2在前后方向的深度大。从抵接体15的前端部到上方延出片部13b及下方延出片部13c的后表面为止的水平距离D1 (图2)与槽2的窄幅部2a在前后方向的宽度(从面板I的后表面到槽2的宽幅部2b和窄幅部2a间的高低阶差面为止的距离)D2(图7(a))相等。如图2所示,在面板安装用部件10安装到面板I上之前,弹性体14的最前部位于抵接体15的最前部的前方。此状态下,弹性体14的最前部到抵接体15的最前部为止的水平距离D3以1.5 3.0mm为佳,最好是2.0 2.3mm。在本实施例中,安装部12具有:从主片11的后表面的上边缘向后方伸出的后方伸出片部12a、以及从该后方伸出片部12a的后端下垂且与主片11的后表面相对峙的下垂片部12b。在本实施例中,沿着主片11的后表面、后方伸出片部12a的下表面、以及下垂片部12b的前表面安装着由橡胶或发泡合成树脂等构成的衬垫16。[关于面板安装用部件IOA的结构]图3、图4的面板安装用部件IOA在图1、图2的面板安装用部件10上设置了用于调节在墙壁W上的安装高度的机构。在该面板安装用部件IOA上,设有沿上下方向贯通安装部12的后方伸出片部12a的阴螺纹孔12c。在沿着后方伸出片部12a的下表面配置的衬垫16上,也设有与该阴螺纹孔12c重叠的螺栓通孔16a。从后方伸出片部12a的上方将高度调节用螺栓17拧入阴螺纹孔12c中。该高度调节用螺栓17经过该阴螺纹孔12c及螺栓通孔16a而贯通后方伸出片部12a,其下端从该后方伸出片部12a的下表面向下方伸出。通过调节高度调节用螺栓17在阴螺纹孔12c中的拧入量,并调节其下端从该后方伸出片部12a的下表面伸出的长度,就能够调节面板安装用部件IOA在墙壁W上的安装高度(与后述的设在墙壁W上的卡止部件4的卡止高度)。不过,面板安装用部件IOA的安装高度调节机构不受此限制。可以省略衬垫16的螺栓通孔16a,并且高度调节用螺栓17的下端也可被衬垫16覆盖。该面板安装用部件IOA的其它结构与图1、图2的面板安装用部件10相同,在图3、图4中,凡与图1、图2相同的符号均表不相同部分。[关于面板安装用部件10、IOA在面板I上的安装方法]要将面板安装用部件10、10A安装到面板I上时,如上所述,将各面板安装用部件10U0A的支撑部13从面板I的左右侧表面上各槽2的敞开部插入各槽2内,并且使各面板安装用部件10、10A沿着各槽2滑动到各个预定的配置位置。在支撑部13插入槽2内之际,弹性体14与面板I的后表面和侧表面之间的角部抵接,因此是一边将弹性体14压缩一边将支撑部13插入槽2中。然后,在使各面板安装用部件10、IOA滑动之际,如图7(a)所示,是使各面板安装用部件10、10A克服来自弹性体14的施力而以支撑部13的前端附近为支点向下方转动。这样一来,主片11的下部就一边压缩弹性体14 一边接近面板I的后表面,同时主片11的上部脱离面板I的后表面。这样就使抵接体15离开面板I的后表面,因此抵接体15不会与面板I的后表面发生摩擦,能够使各面板安装用部件10、10A顺利地沿着面板I的后表面滑动。在使各面板安装用部件10、IOA分别滑动到预定的配置位置后,一旦使手脱离各面板安装用部件10、10A,就如图7(b)所示,来自弹性体14的施力使各面板安装用部件10、IOA以支撑部13的前端附近为支点向上方转动,使抵接体15与面板I的后表面抵接。由此完成各面板安装用部件10、IOA在面板I上的安装。在各面板安装用部件10、IOA安装到面板I上后,弹性体14就对面板I作弹性支撑,而抵接体15则对面板I作实质性的刚性支撑。[关于墙壁W的面板安装结构及安装方法]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8、9所示,在墙壁W的前表面上设有多条纵向轨道3。如图9所示,各纵向轨道3配置成分别与沿左右方向排列的多排面板1、I彼此间的接缝一致的状态。在各纵向轨道3上设有卡止部件4,供安装在各面板I的后表面上的面板安装用部件
10、IOA卡止。卡止部件4具有:固定在纵向轨道3的侧表面上的基片部4a、以与该基片部4a相连且分别从纵向轨道3向左右方向延伸出的延出片部4b。如图5所示,各面板安装用部件10、IOA的安装部12与该延出片部4b卡止。在本实施例中,I个卡止部件4具有上下I对延出片部4b、4b,在各纵向轨道3上沿上下方向间隔地设置多个卡止部件4。各卡止部件4分别跨越沿上下方向排列的多层面板1、1彼此间的接缝。在各卡止部件4的上侧的延出片部4b上,处于该接缝的上层的面板I的下侧的槽2中所安装的面板安装用部件10与之卡止,而在下侧的延出片部4b上,处于该接缝的下层的面板I的上侧的槽2中所安装的面板安装用部件IOA与之卡止。当要在墙壁W上安装面板I时,要预先将各面板安装用部件10、IOA安装到各面板I的后表面上。然后要先从墙壁W的下端起依次排列面板I。此时,如图8所示,将已安装到各面板I的后表面上的各面板安装用部件10、10A的安装部12分别从上方挂到对应的卡止部件4的延出片部4b上,从而将各面板安装用部件10、10A与卡止部件4卡止。由此将各面板I安装到墙壁W上。必要时,调节各面板安装用部件IOA的高度调节用螺栓17的拧入量,以调节各面板I的安装高度。第I层面板I的安装完成后,在其上方排列第2层面板I。通过重复进行必要次数的上述操作,就完成了上下方向安装多层且左右方向多排地安装了面板I的墙壁W。不过,以上只是面板I在墙壁W上的安装方法一例,面板I的墙壁W上的安装方法并不受此限制。[关于面板安装用部件10、IOA的作用效果]在将面板安装用部件10、IOA安装到面板I上后,弹性体14就与面板I的后表面抵接,并从主片11获得反作用力而对该面板I向前方施力。即,弹性体14形成支撑在面板I与主片11之间的状态。这样,即使不用譬如粘接剂等将面板安装用部件10、10A粘贴在面板I的后表面上,也能将面板安装用部件10、10A牢固地安装到面板I上。另外,采用该面板安装用部件10、10A时,即使有使该面板I后退(使之接近墙壁W)的负荷施加到面板I上,抵接体15也会与面板I的后表面抵接而阻止面板I后退。由此,能够将面板I精确地安装到墙壁W上。另外,采用该面板安装用部件10、10A时,如上所述,是通过抵接体15来阻止面板I后退,因此不必通过增大弹性体14的施力来阻止面板I的后退。因此可采用弹簧常数较小的弹性体14。这样,当将支撑部13插入槽2中以使面板安装用部件10、IOA滑动到各自的预定配置位置之际,能够较容易地压缩弹性体14,因此使该面板安装用部件10、10在面板I上的安装作业容易进行。在本实施例中,在面板安装用部件10、10A安装到面板I上之前,弹性体14的最前部位于抵接体15的最前部的前方。这样,在将面板安装用部件10、IOA安装到面板I上后,能够更加可靠地使弹性体14始终对面板I向前方施力。在本实施例中,支撑部13设于主片11的上下方向中途,抵接体15设于主片11的最上部,弹性体14则在主片11上隔着支撑部13而设于与抵接体15相反的一侧。这样,在面板安装用部件10、IOA安装到面板I上后,即使位于支撑部13下侧的弹性体14的施力要使面板安装用部件10、10A以该支撑部13为支点向上方转动,位于支撑部13上侧的抵接体15也会与面板I的后表面抵接而阻止其转动,因此主片11能够更可靠地保持与面板I的后表面大致平行的对峙姿势,能够进一步提高面板I的施工精度。在本实施例中,具有T字形断面形状的支撑部13与同样为T字形断面形状的面板I的槽2卡合,因此能够克服弹性体14的施力而用支撑部13牢固地支撑面板I。[第2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中,弹性体14是隔着支撑部13而只设置在与抵接体15相反的一侧(上述实施例中是比支撑部13更靠近主片11下端的位置),但弹性体14的配置不受此限制。图10是第2实施例的面板安装用部件的立体图,图11是沿图10的X1-XI线的剖视图。在图10、11的面板安装用部件IOB上,在比支撑部13更靠近主片11下端及上端的位置上都分别设有弹性体14。上侧的弹性体14位于支撑部13与抵接体15之间。各弹性体14的形状和在主片11上的卡止结构等与图1、图2的面板安装用部件10相同。该面板安装用部件IOB的其它结构则与图1、图2的面板安装用部件10相同,在图10、11中,凡与图1、2相同的符号均表不相同部分。该面板安装用部件IOB在面板I上的安装方法也与面板安装用部件10相同。不过,也可以与图3、4的面板安装用部件IOA同样地设置沿上下方向贯穿安装部12的后方伸出片部12a的高度调节用螺栓17。采用这种面板安装用部件IOB时,由于在比支撑部13更靠近主片11下端及上端的位置上都设有弹性体14,因此能够从各弹性体14向比支撑部13更靠近主片11下端及上端的位置分别大致均等地施力。这样,即使由于面板I的尺寸误差等使从抵接体15的前端部到上方延出片部13b及下方延出片部13c的后表面为止的水平距离D1比槽2的窄幅部2a在前后方向的宽度D2稍大,也由于主片11下端及上端的位置上受到各弹性体14大致均等的支撑,因此能够防止面板安装用部件IOB以倾斜姿势安装到面板I的后表面,能够提高面板I的安装精度。
[第3实施例]采用上述各实施例的面板安装用部件10、10A、10B时,是在主片11的前表面上设置弹性体14,当该面板安装用部件10、10AU0B被安装到面板I时后,弹性体14与面板I的后表面抵接且对面板I向前方施力,但本发明不一定非要设置弹性体14。图12是第3实施例的面板安装用部件的剖视图,图13是表示该面板安装用部件安装到面板的后表面上的状态的剖视图,图14是用该面板安装用部件安装了面板后的墙壁的剖视图。图12 14分别用与图2、图7(a)及图8对应的断面来表示。采用图12 14的面板安装用部件10CU0D时,主片11的前表面上没有设置弹性体14。面板安装用部件IOD与对应上述面板安装用部件10的面板安装用部件IOA同样,设有沿上下方向贯穿安装部12的后方延出片部12a的高度调节用螺栓17,其它结构则与面板安装用部件IOC相同。面板安装用部件10CU0D的其它结构与图1、2的面板安装用部件10相同。另外,该面板安装用部件10CU0D在面板I上的安装方法以及采用了这种面板安装用部件10C、IOD的面板I在墙壁W上的安装结构与图5 9的安装方法及安装结构相同。采用这种面板安装用部件10CU0D时,由于主片11的前表面上未设对面板I向前方施力的弹性体14,因此面板安装用部件10CU0D在面板I上的安装作业容易进行。不过,采用这种面板安装用部件10CU0D时,未在主片11的前表面上隔着支撑部13而与抵接体15相反的一侧设置支撑面板I的部件,因此在将面板安装用部件10C、IOD安装到面板I的后表面的阶段,如图13所示,该面板安装用部件10CU0D会因为自重而以支撑部13的前端部附近为支点向下方倾斜。然而,如图14所示,通过将面板安装用部件10C、IOD与各卡止部件4的延出片部4b卡止,卡止部件4就能够使各面板安装用部件10CU0D保持与墙壁W平行地延伸的姿势。结果是,面板I也被这些面板安装用部件10CU0D支撑而与墙壁W平行。即便是这种面板安装用部件10C、10D,即使对面板I施加使该面板I后退的负荷,抵接体15也会与面板I的后表面抵接而阻止面板I后退,因此能够精确地将面板I安装到墙壁W上。上述实施例只是本发明的示例,本发明也可以采用附图以外的结构。譬如,上述实施例中的抵接体15设于主片11的最上部或其附近,但也可设于主片11的最下部或其附近。此时,至少要在比支撑部13更靠近主片11下端的位置上设置弹性体14。当然,此时也可以与图10、11的面板安装用部件IOB同样,还在比支撑部13更靠近主片11上端的位置上设置弹性体14。本发明的面板安装用部件不仅可用于在垂直墙壁上安装面板,还可用于在譬如窗台和屋顶等面板设置面向上(包括倾斜向上)的建筑物上安装面板。当在面板设置面向上的建筑物上安装面板时,面板的自重也会作用使该面板后退的力,因此面板较易后退,而采用本发明的面板安装用部件时,抵接体与面板的后表面抵接而阻止了该面板后退,因此即使在面板设置面向上的建筑物上也能精确地安装面板。在譬如面板的后表面为较容易使抵接体滑动的结构时,也可以在面板安装用部件的主片的上下两侧都设置抵接体。
权利要求
1.一种面板的安装用部件,用于将面板安装到建筑物上,具有: 与面板的后表面相对峙的主片、 与该主片相连且要安装到建筑物上的安装部、 从该主片设置为向前方突出而用于支撑面板的支撑部, 其特征在于, 具有与面板的后表面抵接且阻止面板后退的抵接体。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板的安装用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面板的安装用部件还具有与面板的后表面抵接且用于将面板向前方推压的弹性体。
3.按权利要求2所述的面板的安装用部件,其特征在于, 在面板被安装之前,所述弹性体的最前部位于所述抵接的最前部的前方。
4.按权利要求3所述的面板的安装用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部设于所述主片的上下方向中途, 所述抵接体设于所述主片的最上部或最下部或它们的附近, 所述弹性体在所述主片上隔着该支撑部而设于与该抵接体相反的一侧。
5.一种建筑物,其特征在于, 用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面板的安装用部件安装了面板。
6.按权利要求5所述的建筑物,其特征在于, 所述面板的安装用部件是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面板的安装用部件, 所述弹性体与所述面板的后表面抵接且对该面板向前方推压。
7.按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建筑物,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部具有T字形或L字形断面形状, 在所述面板的后表面上设有T字形或L字形断面形状的槽, 该支撑部与该槽卡合。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容易安装到面板上、且能够将该面板精确地安装到建筑物上的面板的安装用部件,以及用这种面板的安装用部件安装了面板的建筑物。面板安装用部件(10)具有与面板(1)的后表面相对峙的主片(11)、与该主片(11)相连且要安装到墙壁(W)上的安装部(12)、与该主片(11)相连且与面板(1)的槽(2)卡合而支撑该面板(1)的支撑部(13)、与面板(1)的后表面抵接且将该面板(1)向前方推压的弹性体(14)、与面板(1)的后表面抵接且阻止该面板(1)后退的抵接体(15)。在面板安装用部件(10)安装到面板(1)上后,弹性体(14)与面板(1)的后表面抵接且将面板向前方推压。即使对面板施加使该面板后退的负荷,抵接体也会与面板的后表面抵接而阻止面板的后退。
文档编号E04F13/23GK103088986SQ20111034798
公开日2013年5月8日 申请日期2011年10月28日 优先权日2011年10月28日
发明者南谷英彰 申请人:骊住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