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热回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4521阅读:40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余热回收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预应力管桩制作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余热回收系统。
背景技术
高压釜在预应力管桩生产上应用相当广泛,通过使用高压釜可以对管桩进行蒸压养护。蒸压养护是指管桩脱模后,再进高压釜进行蒸压养护。蒸压养护可充分发挥水泥二次反应作用,在同样水泥用量的情况下,可明显提高混凝土强度。蒸汽蒸养池是在密封的池内通入蒸汽对经过离心成型的管桩进行蒸养,从而提高管桩性能,蒸汽在蒸养池内冷凝为水。目前并没有把这两个工序热量的使用联系起来,更没有有效充分利用各自的余热所形成的温度梯度,来为下个工序提供热源或者直接为用户供暖,造成了能源的大量浪费。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经济实用、能源利用率高的余热回收系统。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余热回收系统,包括气相热源回收管路、液相热源回收管路和热源补充定压系统,所述气相热源回收管路的一端与高压釜的顶部相连,另一端与蒸养池的底部相连,所述液相热源回收管路的一端与蒸养池的底部相连,另一端与用户终端相连,所述热源补充定压系统由依次相连的加药装置、补水箱、定压罐和加热器所组成, 加热器的另外一端与液相热源回收管路相连。进一步,所述气相热源回收管路上还设有连通阀和风机,液相热源回收管路上还设有连通阀和水泵,补水箱与定压罐之间也设有连通阀和水泵。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利用高压釜出来的余热供应给蒸养池,蒸养池的余热供应给用户终端,即便在蒸养池余热热量不足的情况下,依然可以靠热源补充定压系统来给用户终端提供稳定的热源。本实用新型既充分利用了加工过程中各个设备之间的余热,还可以稳定持久的给用户提供热源,大大的提高了能源利用率,经济环保实用。

图1是余热回收系统的工艺流程图图中1、气相热源回收管路2、液相热源回收管路3、高压釜4、蒸养池5、用户终端6、加药装置7、补水箱8、定压罐9、加热器10、风机11、水泵12、连通阀
具体实施方式
[0014]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余热回收系统,包括气相热源回收管路1、液相热源回收管路2和热源补充定压系统,所述气相热源回收管路1的一端与高压釜3的顶部相连,另一端与蒸养池4的底部相连,所述液相热源回收管路2的一端与蒸养池4的底部相连,另一端与用户终端5相连,所述热源补充定压系统由依次相连的加药装置6、补水箱7、定压罐8和加热器9所组成,加热器9的另外一端与液相热源回收管路2相连。本实施例中,所述气相热源回收管路1上还设有连通阀12和风机10,液相热源回收管路2上还设有连通阀12和水泵11,补水箱7与定压罐8之间也设有连通阀12和水泵 11。加药装置6为了防止整个管路长期运转所形成的水垢,保持管路的畅通;补水箱7 和定压罐8用于保证用户端管路的压力平稳;加热器9用于加热需要补充的水,以便保持提供给客户稳定的热源温度。本实例的工作方式高压釜3内温度为300°C,可以利用高压釜3出来的150°C的气相余热供应给蒸养池4,蒸养池4出来的余热大致为80-90°C,可以供应给用户终端5,即便在蒸养池4余热热量不足的情况下,依然可以靠热源补充定压系统来给用户终端5提供稳定的热源。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余热回收系统,包括气相热源回收管路、液相热源回收管路和热源补充定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相热源回收管路的一端与高压釜的顶部相连,另一端与蒸养池的底部相连,所述液相热源回收管路的一端与蒸养池的底部相连,另一端与用户终端相连,所述热源补充定压系统由依次相连的加药装置、补水箱、定压罐和加热器所组成,加热器的另外一端与液相热源回收管路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相热源回收管路上还设有连通阀和风机,液相热源回收管路上还设有连通阀和水泵,补水箱与定压罐之间也设有连通阀和水泵。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余热回收系统,包括气相热源回收管路、液相热源回收管路和热源补充定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相热源回收管路的一端与高压釜的顶部相连,另一端与蒸养池的底部相连,所述液相热源回收管路的一端与蒸养池的底部相连,另一端与用户终端相连,所述热源补充定压系统由依次相连的加药装置、补水箱、定压罐和加热器所组成,加热器的另外一端与液相热源回收管路相连。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既充分利用了加工过程中各个设备之间的余热,还可以稳定持久的给用户提供热源,大大的提高了能源利用率,经济环保实用。
文档编号B28B11/24GK202200381SQ201120258340
公开日2012年4月25日 申请日期2011年7月21日 优先权日2011年7月21日
发明者张俊玲, 戴洪涛 申请人:天津永生鑫和管桩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