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设置在道路边侧或当中的立体车库框架结构形式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立体车库技木,尤其涉及了可以设置在城市道路边侧或/和道路当中位置的简易型单排车位库或/和双排车位立体车的框架结构形式及其在道路上的设置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城市中的民众拥有小型汽车(轿车)作为代步工具的数量越来越多,建造昂贵的楼房车库或/和地下车库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之后,又出现的占地面积很小的以钢构形式出现的廉价的立体车库,对于缓解上述发展的社会需求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也应该是最具有发展潜力的新生事物,然而,也出现了制约现有立体车库发展的问题立体车库的设计方案都是以呈矩形地面的高层框架结 构形式出现的,占地面积虽然小,然而,欲在已有的城市道路,尤其是成熟的省会城市或一线大城市中需要集中停车的部位再找到适合于建造立体车库及其辅助的短距离车辆专用通道的地皮,也是相当困难了。——以上情况已经在极大程度上限制了现有立体车取得可持续性发展的机会。
发明内容
本发明之目的
就是为了解决上述立体车库可持续性发展的问题,即在几乎不增加专用建造立体车库地皮以及几乎不影响现有交通状况的前提下,为妥善解决城市中停车难的现实问题而提出的ー种建造改进型立体车库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拟采用以下的技术
本发明包括用于汽车升降的电梯装置所需要的垂直升降井,以及位于该垂直升降井旁侧的垂向叠加排列的纵向停车位,其特征在于
在该立体车库底部增设了辅助的底层衔接设施,该底层衔接设施的平面形状等于或超越其上部立体车库的平面形状,并且
上述的垂直升降井部位一直向下延伸至底层衔接设施的底部,其位于地面的运载底板与行车道路齐平;
上述的纵向停车位对应底层衔接设施的纵向空间部分处于能够贯穿的中空状态,其地面与人行道或/和行车道路齐平。——所述的垂直升降井与它并排且垂向排列的纵向停车位为一排的队形,至少在其纵深方向上是由单排组成的。本发明的单排车位立体车库在地面上的设置方法立体车库的垂直升降井部位对应的底层衔接设施部位设置在行车道路上面,而纵向停车位对应的底层衔接设施部位设置在人行道上面或/和行车道路上面。本发明的单排车位立体车库在地面上的设置特殊使用方法在行车道路拥挤时的车流高峰期间(例如上下班时段),敞开属于垂直升降井在其底层衔接设施内部的向下延伸部位空间的前后大门,让底层衔接设施中由电梯垂直上下驱动运载汽车的运载底板也作为行车道路上临时增加的公共车道部分来使用。一以此减缓建造了本发明之后给道路交通带来的“占地”影响,上述的“向下延伸部位空间”的宽度可适当加宽,例如増加I至2米。本发明与现有技术比较的特点
由于采用了本发明上述的诸项举措,打破了城市窄小空间地理条件对于已经要求不高的建造立体车库的制约,再次拓宽了立体车库对于选择建造地点的适用范围,为大量地在城市普通行车道路边侧或/和中间建造足够数量的立体车库,进而为解决城市中普遍存在的停车难问题创造了条件。
图I示意了现有技术中可能会设计出来的最简单的一种由单车位垂向叠加排列的钢构立体车库的框架结构布局方案的概况。图2示意了一种由单车位垂向叠加排列的现有钢构立体车库底部设置了本发明中所需要的辅助的底层衔接设施的一个设置在路边的框架结构布局方案。图3示意了一种由单车位垂向叠加排列的钢构本发明设置在位于四车道路边的框架结构布局方案概况(俯视示意图——单排车位共7个车位)。图4示意了现有技术中可能会设计出来的最简单的一种由双车位垂向叠加排列的钢构立体车库的框架结构布局方案的概况。图5示意了一种由双车位垂向叠加排列的现有钢构立体车库底部设置了本发明中所需要的辅助的底层衔接设施的一个设置在道路中的框架结构布局方案。图6示意了一种由双车位垂向叠加排列的钢构本发明设置在位于四车道路中的框架结构布局方案概况(俯视不意图-双排车位共14个车位)。I :为驱动车辆升降设备运行服务而专设的垂直升降井;2 :位于垂直升降井旁侧的由下而上且呈垂向叠加排列的纵向停车位;3 :作为服务对象的小型汽车(轿车);4 :采用电梯装载小型汽车(轿车)升降的运载底板;5 :本发明中关键的底层衔接设施;6 :人行道;7 :行车道路;8 :往返行车道路的中心线;9 :最庞大的一种双层客车。
具体实施例方式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如图3的示意):将作为单排立体车库(单排列纵向停车位2的总数为14个)的本发明设置在行车道路7的边侧,此时本发明中设置垂直升降井I的部位将占用行车道路7的路边道路面积,而本发明中设置纵向停车位2的部位将占用人行道6的沿路行走的道路面积。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将图3中示意的底层衔接设施5位移到往返行车道路7的中心线8附近的位置上面,图示从略):将作为单排立体车库(单排列纵向停车位2的总数为14个)的本发明设置在中心线8附近的位置上面,此时本发明的垂直升降井I的部位与纵向停车位2两个部位均将占用行车道路7的道路面积。——非露天的车辆通道使用现有的立体车库在其底部增设了底层衔接设施5 (钢构或钢筋混凝土结构)就形成了本发明的结构形式,就可以在基本上不会明显影响人行与交通的现状前提下方便地将立体车库设置在行车道路7的边侧(占用的地面包括位于在人行道6上的部分或行车道路7上的位置)。本发明中由立体车库纵向停车位2对应的底层衔接设施5部位占用的地面情况如下若该占用地面有设置在人行道6上的部分,该部分就成为人行道6的组成部分,其中,还可以放上室内长凳,供存车的司机或行人休息;若该占用地面有设置在行车道路7上的部分,该部分就可以成为行车道路7上的组成部分,并可以适当加宽纵向停车位2对应的下部底层衔接设施5所在行车道路7上的宽度(等于行车道路7上的车道宽度即可——例如3至4米)与“室内”的高度(大于最庞大的ー种双层客车9的高度即可——例如5米),使得它成为行车道路7上相应的车道组成部分,即成为非露天的车辆通道来使用,显然,此时的底层衔接设施5的顶层高度也应该统一取用上述5米的高度。此外,本发明还有ー个另类的关键在于在现有立体车库框架结构技术的基础上,对于上述有可能“占用”行车道路7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
此时,本发明中由垂直升降井I部位通过底层衔接设施5所占用的地皮面积必然设置在行车道路7的边侧,即慢车道上,通常可让自行车等绕道人行道6行驶,一般不会对有四个车道的行车道路7造成明显的交通影响;当然,如果在六个车道的行车道路7上建造本发明,就更为理想了。——实施本发明时减缓占用行车道路7的办法当上下班时段车流高峰期间,可以打开上述属于垂直升降井I在底层衔接设施5部位空间的前后车门,同时将用于运载汽车3垂直上下的运载底板4沉入地表面,也作为行车道路7上临时增加的公共慢车道部分来使用。本发明的第三个实施例(如图6的示意):将作为双排立体车库(使得双排列纵向停车位2的总数达到28个)的本发明设置在中心线8位置上面,此时本发明的垂直升降井I的部位与纵向停车位2两个部分的三个部位均将占用行车道路7的道路面积。——相反方向行驶的车辆可以从相反的方向进、出本发明位于底层衔接设施5垂直升降井I的部位。 本发明的第四个实施例(将图6中示意的底层衔接设施5位移到行车道路7的路边位置上面,图示从略):将作为双排立体车库(使得双排列纵向停车位2的总数达到28个)如同第一个实施例一祥,设置在行车道路7的边侧,此时本发明中设置垂直升降井I的部位与其位于两旁的两列纵向停车位2就分别占用人行道6的沿路行走的道路面积与行车道路7上的面积。显然,在上述第三个实施例与第四个实施例中,凡是占用人行道6面积的部位,在结构与使用方面的处理方法可以完全同于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凡是占用行车道路7上的面积的部位,在结构与使用方面的处理方法可以完全同于或參考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此外,本发明的主体结构最好采用钢构的建筑型式(成本低建速快重量轻),于扩大车位库容量有利,而钢构少不了紧固件;最理想的紧固件是现有的铆钉(必须地面烧红锻打实施紧固“铆接”——高空现场“铆接”操作困难),其次是“螺栓防松型旋紧”(相比之下劣于“铆接”抗振功能较差易于被振松脱),这里建议采用工程“性价比”最高且具有“四两拨千斤”力学放大机构的作为另ー项简单发明专利的“螺栓型‘铆接’”技术(ZL200310108707. 6),来实施本发明在高空(例如50米以上的高度)利用专用工具徒手方便地实现“现场旋紧型‘铆接’ 只有強行破坏了该“螺栓型铆钉”结构之后才会失去其“铆接”功能。一“铆接”紧固性能这一点几乎同于现有的常规“铆接”技术(抗振功能极强不存在松脱的可能)。如果,从现在起,就能够着手规划并实施涉及包括本发明在内的有关立体车库的诸个发明项目,那么,有条件的我国城市乃至世界城市中的停车难问题,很可能就会在I至3年内逐步予以解决,尤其是在新兴的城市当中。——在我国现有体制下,建造城市公用停车库的规划及其拨款实施项目,很可能不属于政府的管辖范畴(谁都可以不管),是属于由政府审批的某个单位的自有项目(自筹资金),如果上述情况属实,希望政 府能够为民承担起应该属于政府行为的这个责任,同时组织社会上的闲散资金共同投入到解决城市停车难的这个社会大问题当中。况且,经营停车事业还能够创造“停车收费利润”来抵消立体车库的初期建造费用,就如修建收费高速公路一祥。
权利要求
1.一种设置在道路边侧或当中的立体车库框架结构形式,它包括用于汽车(3)升降的电梯装置所需要的垂直升降井(1),以及位于该垂直升降井(I)旁侧的垂向叠加排列的纵向停车位(2); 其特征在于 在该立体车库底部增设了辅助的底层衔接设施(5),该底层衔接设施(5)的平面形状等于或超越其上部立体车库的平面形状,并且 上述的垂直升降井(I)部位一直向下延伸至底层衔接设施(5)的底部,其位于地面的运载底板(4)与行车道路(7)齐平; 上述的纵向停车位(2)对应底层衔接设施(5)的纵向空间部分处于能够贯穿的中空状态,其地面与人行道(6)或/和行车道路(7)齐平。
2.ー种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设置在道路边侧或当中的立体车库框架结构形式,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垂直升降井(I)与它并排且垂向排列的纵向停车位(2)为ー排的队形,至少在其纵深方向上是由单排组成的。
3.ー种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设置在道路边侧或当中的立体车库框架结构形式在地面上的设置方法, 其特征在于 立体车库的垂直升降井(I)部位对应的底层衔接设施(5)部位设置在行车道路(7)上面,而纵向停车位(2)对应的底层衔接设施(5)部位设置在人行道(6)上面或/和行车道路(7)上面。
4.ー种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设置在道路边侧或当中的立体车库框架结构形式在地面上的设置特殊使用方法, 其特征在于 在行车道路(7)拥挤时的车流高峰期间,敞开属于垂直升降井(I)在其底层衔接设(5)内部的向下延伸部位空间的前后大门,让底层衔接设施(5)中由电梯垂直上下驱动运载汽车(3)的运载底板(4)也作为行车道路(7)上临时增加的公共车道部分来使用。
全文摘要
一种设置在道路边侧或当中的立体车库框架结构形式,它是在最简单的由单排或双排垂向叠加排列的纵向停车位(2)构成的立体车库框架结构的基础上,让立体车库底部增设了起到辅助作用但是关键的底层衔接设施(5)来实现让立体车库可以设置在包括行车道路(7)或/和人行道(6)在内的位置来实现的,其前提是既占用了交通与人行通道,但又基本上不会明显影响其交通现状,为拓展立体车库在城市中的适用地理条件,大量地在城市普通行车道路(7)上建造密集的钢构立体车库(打破了一般城市地理条件上对于建造立体车库的制约),进而为在最大程度上缓解城市中普遍存在的停车难问题创造了条件。
文档编号E04H6/18GK102704730SQ20121020901
公开日2012年10月3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21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26日
发明者梁嘉麟 申请人:梁嘉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