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爬升导轨接长件的导轨导向的自爬升模板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用于使用自爬升模板系统建造多个楼层的混凝土结构的方法,混凝土结构包括一个下部的混凝土部分和至少一个上部的混凝土结构,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第一下部爬升承座和第一上部爬升承座固定到下部的混凝土部分上;将爬升导轨可移动地设置在第一下部爬升承座和第一上部爬升承座内,爬升导轨的长度基本上等于下部的混凝土部分的高度;使爬升导轨在第一下部爬升承座和第一上部爬升承座内沿垂直的方向移动;定位一个下部的接长件,以便在爬升导轨下端部的下方垂直地向下延伸,将下部的接长件固定到爬升导轨上,下部的接长件的长度小于爬升导轨的长度;使爬升导轨在垂直的方向进一步移动,直至下部的接长件在第一下部爬升承座内被抓住。
【专利说明】包括爬升导轨接长件的导轨导向的自爬升模板系统
[0001]本分案申请是基于申请号为200980115987.9 (PCT/DE2009/000380),申请日为2009年3月21日,发明名称为“包括爬升导轨接长件的导轨导向的自爬升模板系统”的中国专利申请提出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0002]本发明涉及一种在建筑领域内的导轨导向的自爬升模板系统,包括在多个爬升承座中导向的爬升导轨,它们集成在一脚手架单元中,其中各爬升承座能固定在已时效硬化的混凝土部分上或多个混凝土部分上并且各爬升导轨在各爬升承座中导向、支承和是可移动的。
【背景技术】
[0003]这样的自爬升模板系统由国际的专利申请W02007/000139A1、W02007/000136AUW02007/000134A1 和 TO2007/000137A1 是已知的。
[0004]在已知的导轨导向的自爬升模板系统中,在可以使用已知的自爬升模板之前,必须制造至少两个具有已知的模板系统的楼层部分或混凝土部分。因此这是必要的,因为所使用的爬升导轨在多个爬升承座中导向、支承和移动,它们固定在不同的混凝土部分上。为了爬升承座从一个混凝土部分转到另一混凝土部分还需要一个大面积的脚手架单元,以便可以实施各个对于爬升过程所需要的工作,而不需要使用吊车。
[0005]例如由W02007/000139A1已知,在使用一自爬升模板系统时由于爬升导轨的长度首先必须达到一个足够的楼房高度,这够用,以便爬升导轨的下自由端不与地面或不与一楼层天花板相撞,在所述地面上建造第一混凝土部分,该楼层天花板可以建造在第一混凝土部分的下面。因此通常必须首先完成两楼层,以便可以使用自爬升模板系统。在此通过待完成的各楼层的高度或各混凝土部分和在较高的混凝土部分的情况下一随动台架的存在的必要性确定各爬升导轨的长度。各爬升导轨的长度因此显著大于待建造的混凝土部分的高度。
[0006]FR2487410公开了一种固定在混凝土部分上的导轨导向的自爬升模板系统,其中在爬升承座中导向的爬升导轨集成在脚手架单元中。一个爬升导轨分别在每两个爬升承座中导引。爬升导轨的长度基本上相当于混凝土部分的高度。自爬升模板系统的爬升过程在此从安装在位于较高的爬升承座的爬升缸出发进行。爬升过程在此直到第二混凝土部分完全浇灌完成后才进行。
【发明内容】
[0007]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使用导轨导向的自爬升模板系统建造多个楼层的混凝土结构的方法,使其可达到一个扩大的使用范围。
[0008]本发明的目的通过具有以下特征的方法实现,S卩:用于使用导轨导向的自爬升模板系统建造多个楼层的混凝土结构的方法,所述混凝土结构包括一个下部的混凝土部分和至少一个上部的混凝土结构,所述下部的混凝土部分形成第一楼层的垂直的壁,所述上部的混凝土结构从第一个混凝土结构的上端部开始垂直地延伸,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9]a)将第一下部爬升承座和第一上部爬升承座固定到下部的混凝土部分上;b)将爬升导轨以可移动的方式设置在第一下部爬升承座和第一上部爬升承座内,该爬升导轨的长度基本上等于所述下部的混凝土部分的高度;c)使爬升导轨在第一下部爬升承座和第一上部爬升承座内沿垂直的方向移动;d)定位一个下部的接长件,以便在所述爬升导轨下端部的下方垂直地向下延伸,在这个位置将下部的接长件固定到所述爬升导轨上,所述下部的接长件的长度小于爬升导轨的长度,并且,e)使所述爬升导轨在垂直的方向进一步移动,直至下部的接长件在第一下部爬升承座内被抓住。
[0010]此外,所述的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f)将第二下部爬升承座和第二上部爬升承座固定到上部的混凝土部分;g)刚性地固定一个上部的接长件到爬升导轨的上端部,所述上部的接长件因此在垂直的方向向上延伸,所述上部的接长件的长度小于爬升导轨的长度;
h)使爬升导轨在垂直的方向移动,直至上部的接长件在第二下部爬升承座内以可移动的方式被抓住。
[0011]优选地,在步骤c)和步骤d)之前,使所述下部的接长件以可转动的方式固定到爬升导轨的下端部,其中包括将下部的接长件转动到基本上垂直的方向的步骤。
[0012]优选地,下部的接长件的长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一下部爬升承座和第一上部爬升承座之间的间距的一半。
[0013]优选地,所述下部的接长件和所述上部的接长件经由定位销连接于爬升导轨的下端部和上端部。
[0014]优选地,所述下部的接长件和所述上部的接长件经由两个定位销连接于爬升导轨的下端部和上端部。
[0015]优选地,爬升导轨、下部的接长件和上部的接长件分别由两个平行的成型导轨构成,所述两个成型导轨彼此间隔开地经由支承销和/或间隔垫片和连接螺栓连接在一起。
[0016]优选地,所述爬升导轨集成在一脚手架单元中,所述脚手架单元具有工作台和随动台架。
[0017]优选地,所述工作台构造成用于支承外模板和内模板,所述外模板和内模板能在工作台上移动。
[0018]优选地,下部的接长件构造成用于接收随动台架。
[0019]利用爬升导轨的这样的实施形式有可能以多个较短的爬升导轨实施爬升过程,而不由此产生提高的安全危险。为了安全的自爬升过程,至少两个平行和彼此间隔开延伸的爬升导轨必须总是至少分别支承在两个上下相叠设置的爬升承座中,并且即使在爬升过程中,在人们拆除三对上下相叠设置的爬升承座的第一对之前,也必须将各爬升导轨经由在其上安装的爬升导轨接长件缩回到另一第三对爬升承座上并且保持在那里,以便将其例如重新用作为在第三爬升承座上方的第四爬升承座。对于这样的爬升过程,相应的爬升导轨必须具有一最小长度,其明显大于一待浇灌混凝土的楼层高度。借助爬升导轨接长件的使用可以大大缩短原来的爬升导轨,而其在其总长上不再高出一待建造的混凝土部分,亦即各爬升导轨的长度基本上相当于已时效硬化的混凝土部分的高度,在该混凝土部分上经由各爬升承座固定爬升导轨。[0020]这意味着,已在第一楼层或第一混凝土部分完成以后就可以使用一按照本发明缩短的爬升导轨或爬升导轨对。对于继续的爬升过程,在第二混凝土部分完成以后至少两个爬升导轨接长件抗弯地连接于各爬升导轨的上自由端,借此各爬升导轨在爬升过程中可以插进各爬升承座中,它们安装在最后建造的和已时效硬化的混凝土部分上。但同时爬升导轨或各爬升导轨则也仍然支承在两个处在下面的爬升承座中,从而甚至可以以大的安全规定实现爬升过程。
[0021]对于新的浇灌混凝土过程,如果各爬升导轨分别导向地支承在两对上下相叠固定的爬升承座中,则重新从各爬升导轨的上端取走爬升导轨接长件。因此利用这些措施可以使用导轨导向的自爬升模板系统,它在浇灌混凝土过程中以其各爬升导轨不再高于混凝土部分或建造的楼层。在此爬升导轨的长度基本上相当于一待建造的混凝土部分的高度或小于一待建造的混凝土部分的高度。
[0022]可以至少在各爬升导轨的下自由端上可拆式和/或可转动地固定各爬升导轨接长件。
[0023]可以已在完成第一混凝土部分以后就使用按照本发明的自爬升模板系统。为此首先将各爬升导轨接长件从各爬升导轨的下自由端上拆卸或在各爬升导轨上偏转地固定各爬升导轨接长件。各爬升导轨选择如此之短,使得它们基本上具有一相当于混凝土部分的高度。于是各爬升导轨的下自由端不与地面相撞或不与一楼层天花板相撞,在所述地面上建造第一混凝土部分,所述楼层天花板可以建造在第一混凝土部分的下面。如果达到足够的楼层高度,则将各爬升导轨接长件可拆卸和/或可偏转地固定在各爬升导轨的下自由端上,以便可以在其上设置例如一随动台架。
[0024]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形式中,各爬升导轨接长件短于待建造的混凝土部分的高度。借此一方面达到所要求的适用性而另一方面经由爬升导轨接长件的长度确保,在每一爬升过程中这样接长的爬升导轨可以可靠地达到下一个爬升承座并且在那里支承。优选在这一方面中,爬升导轨接长件的长度长于或等于两个直接上下相叠设置的爬升承座的间距的一半。
[0025]如果各爬升接长件经由定位销连接于各爬升导轨的各自由端,这样可以以简单的结构上的装置在各爬升导轨自由端与各爬升导轨接长件之间建立抗弯的连接。同时可以快速而简单地重新拆卸这样的连接,因为在每一结束的爬升过程以后必须从爬升导轨中取走爬升导轨接长件,以便外模板和/或内模板可以处于一个要制造新的待建造的混凝土部分的位置上。
[0026]有利的是,每一爬升导轨接长件可经由两个定位销连接于一爬升导轨的自由端。利用该措施可以一方面建立铰链连接,只要使用仅一个定位销并且两个定位销用于爬升导轨与爬升导轨接长件彼此间隔开的连接,这样在爬升导轨与爬升导轨接长件之间形成抗弯的连接。
[0027]如果爬升导轨以及爬升导轨接长件由两个成型导轨构成,则确保按照本发明的导轨导向的自爬升模板系统的简化的结构,所述两个成型导轨经由支承销和必要时经由间隔垫片、连接螺栓彼此间隔开地连接在一起。其优点是,可以简单地在这样构成的爬升导轨中或上连接爬升导轨接长件,并且同时一系列在爬升导轨中设置的支承销可以在一爬升导轨接长件中无间隙地继续。[0028]导轨导向的自爬升模板系统具有一脚手架单元,在该脚手架单元中构成工作台和随动台架。各爬升导轨集成在脚手架单元中。在与按照本发明缩短的爬升导轨的关系中足够的是,脚手架单元只具有一个工作台和一个随动台架。如在现有技术中,在自爬升模板系统的按照本发明的实施形式中可以放弃中间台架。借此显著简化整个的导轨导向的系统。
[0029]在工作台上有利地设置可移动的外模板或内模板。所述外模板或内模板在需要时可以这样移动,使得一方面在工作台上可以极简单地将各爬升承座固定在已时效硬化的混凝土部分上或从其上拆卸,而另一方面可以将外模板或内模板在工作台上移到一个可以制造另一混凝土部分位置上。
[0030]在各爬升承座上可安装爬升缸,从而借助于这些爬升缸可以在建造的混凝土部分上向上和在需要时甚至向下移动整个的脚手架单元。如果爬升过程结束,则能从爬升承座上取走爬升缸并且在一较高的或较低的位置重新安装在爬升承座上。安装的爬升缸分别经由一构成在爬升缸的自由端上的卡爪嵌入爬升导轨或爬升导轨接长件的支承销中。如果各爬升缸伸出,则使各爬升导轨和爬升导轨接长件与整个的脚手架单元一起移动。
[0031]按照本发明在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形式中,在爬升导轨接长件的下自由端上设置一随动台架的部件,所述爬升导轨接长件的以相对置的另一端铰链地连接于爬升导轨的下自由端。其优点是,也可以将在第一混凝土部分上的一随动台架已安装在脚手架单元上。如果在第一混凝土部分上开始爬升过程,则随动台架仍处在地基上,在所述地基上也建成第一混凝土部分并以继续的爬升过程将各爬升导轨接长件及在其上固定的各随动台架的部件转到建成的第一混凝土部分上并且随动台架自行地竖起。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32]由附图的描述得出其他的优点。同样按照本发明可以分别单独地或任意的相互组合地使用上述的和还要进一步说明的特征。各上述实施形式不应该被理解为穷尽的列举,而更确切地说具有示例的性质。本发明示于附图中并且借助附图中的各实施例更详细地说明。其中:
[0033]图1示出导轨导向的自爬升模板系统的侧视图,所述自爬升模板系统在一工作台上承载外模板,该外模板可以借助于导轨导向的自爬升模板系统沿各混凝土部分移动;
[0034]图2示出图1的各部分的放大的侧视图;
[0035]图3示出爬升导轨和爬升导轨接长件的立体图,如它们可以组装在一起;
[0036]图4示出按照本发明的爬升导轨接长件的立体图;
[0037]图5示出按照本发明的爬升导轨接长件的前视图;
[0038]图6示出分为爬升顺序a)至e)的爬升过程的顺序,其利用按照本发明的导轨导向的自爬升模板系统,所述自爬升模板系统在一工作台上承载一内模板;
[0039]图7示出利用按照本发明的导轨导向的自爬升模板系统的分为爬升顺序a)至d)的爬升过程顺序,所述自爬升模板系统包括一工作台,该工作台承载外模板和脚手架单元,所述脚手架单元附加地具有一随动台架。
[0040]在附图的各图中大大简化示出按照本发明的导轨导向的自爬升模板系统并且各个特征组不按比例理解。【具体实施方式】
[0041]图1用10示出一个导轨导向的自爬升模板系统,所述自爬升模板系统在一脚手架单元中具有工作台12,在所述工作台上竖立一外模板13。外模板13在工作台12上可沿箭头方向14移动。在脚手架单元中还集成一随动台架16,其如同工作台12固定在爬升导轨18上。图1只示出导轨导向的自爬升模板系统的侧视图,其遮挡另一爬升导轨18,所述另一爬升导轨平行于所示的爬升导轨18并且与所示的爬升导轨18间隔开延伸。因此脚手架单元经由各爬升导轨18连接(现有技术)。
[0042]在爬升导轨18上,在上自由端上安装一第一爬升导轨接长件20并且在爬升导轨18的下自由端上固定一第二爬升导轨接长件22。爬升导轨18在提升承座24、26中导向并且可移动地支承。在爬升承座26上安装一爬升缸28,该爬升缸在其自由端上具有一卡爪30,该卡爪从下面嵌接第一爬升导轨接长件20的支承销32。多个支承销32沿第一爬升导轨接长件20和沿第二爬升导轨接长件22和沿爬升导轨18以设定的间距构成。爬升承座24、26以已知的方式同样具有卡爪,它们从下面嵌接各支承销32并且可以将爬升导轨18或爬升导轨接长件20保持就位。整个的导轨导向的自爬升模板系统经由各卡爪保持在爬升承座24、26中,爬升导轨18或爬升导轨接长件20的相应的支承销32放置在所述爬升承座上。
[0043]爬升承座34、36经由各锚栓点38固定在一混凝土部分上。在该图中示出第一混凝土部分40、第二混凝土部分42和第三混凝土部分44。这些混凝土部分40、42、44是时效硬化的并且可以支承一导轨导向的自爬升模板系统10的载荷。在这些混凝土部分40、42、44中设置多个锚栓点38,经由它们可以固定用于导轨导向的自爬升模板系统10的各爬升承座。在该图中还示出天花板部分45、46、47,它们在一侧面限定各相应的混凝土部分。当然,为了建造一混凝土部分40、42、44相应于图中所示外模板13也分别竖立一内模板。以已知的在图中未示出天花板模板系统制造天花板部分45、46、47。
[0044]图2示出图1的第二混凝土部分42和第三混凝土部分44的各部分的放大的侧视图。示出天花板部分46。在第二和第三混凝土部分42、44的各锚栓点38中固定爬升承座26和34。在爬升承座26上以已知方式安装一爬升缸28,其以卡爪30从下面嵌接第一爬升导轨接长件20的支承销32。沿第一爬升导轨接长件20和沿爬升导轨18设置多个支承销32,它们全部可以由在爬升承座26和34中的卡爪从下面嵌接。
[0045]第一爬升导轨接长件20经由一连接件48插入到爬升导轨18的自由端并且经由各定位销50抗弯地连接第一爬升导轨接长件20与爬升导轨18。
[0046]爬升导轨18还支承工作台12,在该工作台上可移动地固定外模板13。
[0047]图3示出爬升导轨18和一第一爬升导轨接长件20的立体图,如它们在导轨导向的自爬升模板系统10中使用。爬升导轨18由两U形型材组成。多个支承销32在一侧面将各U形型材连接在一起。支承销32的长度也决定两U形型材彼此的间距。沿爬升导轨18的全长,各支承销32以预定的间距与各U形型材拧紧。
[0048]第一爬升导轨接长件20可以经由连接件48插入到爬升导轨18的自由端中并且在那里利用各定位销50抗弯地连接于爬升导轨18。经由各弹簧销51可以固定各定位销50。各连接螺栓52对置于各支承销32将对置的U形型材连接。各连接螺栓52可以与各支承销32相对应并且确保各U形型材彼此的相同间距,如同其由各支承销32预先设定。[0049]图4示出第一爬升导轨接长件20的另一立体图。经由连接件48实现在一爬升导轨上的连接并且经由各定位销50将第一爬升导轨接长件20抗弯地连接于一爬升导轨。利用各弹簧销51固定各定位销50。可以由各爬升承座或爬升缸的卡爪从下面嵌接图1所示的各支承销32。
[0050]图5示出第一爬升导轨接长件20的前视图。在这里各支承销32是可见的,并且在连接件48上插入到各定位销50并用各弹簧销51固定所述定位销。
[0051]图6大大简化示出利用导轨导向的自爬升模板系统的爬升过程的顺序。在图部分a)中示出两个混凝土部分40和42。利用一已知的壁模板制成第一混凝土部分40,并且在第一混凝土部分40时效硬化以后将爬升承座24和26安装在第一混凝土部分40上。紧接着将爬升导轨18装入爬升承座24和26。在此爬升承座24、26支承爬升导轨18以及与其连接的脚手架单元,该脚手架单元在一工作台12上可移动地支承一内模板13'。混凝土部分42利用该内模板13'浇灌混凝土并且在混凝土部分42时效硬化以后将内模板13'移到所示的位置中并且安装爬升承座34、36。同样在爬升导轨18上安装第一爬升导轨接长件20并且抗弯地连接于爬升导轨18。在爬升承座26上安装一爬升缸28,其在移进的状态下以其卡爪从下面嵌接第一爬升导轨接长件20。
[0052]如果现在利用导轨导向的自爬升模板系统开始爬升过程(图部分b))并且爬升缸28伸出,则第一爬升导轨接长件20的自由端在多个汽缸行程以后缩回到爬升承座34中,直到爬升承座34的卡爪可以从下面嵌接和支承第一爬升导轨接长件20的一个支承销。可选择地,爬升承座24、26在爬升过程中也可以支承整个的脚手架,而对于一个新的爬升承座,爬升缸28缩回。基本上只由爬升承座对24或26或34的各卡爪可靠地承受整个的自爬升模板系统的重量。各爬升导轨18的可靠的导向总是经由两对爬升承座实现,它们沿垂直的方向上下相叠地设置。然后爬升缸28回缩并且被这样地重新置于位置中,使得爬升缸28的卡爪可以重新从下面嵌接第一爬升导轨接长件20或爬升导轨18的支承销。如果紧接着爬升缸28重新伸出,则整个的导轨导向的自爬升模板系统继向上爬升。一旦爬升导轨18向上爬升这么远,使得另一爬升导轨接长件20'可以安装在爬升导轨18的下自由端上,通过例如经由定位销固定在爬升导轨18上,将爬升导轨接长件20'抗弯地连接于爬升导轨18。
[0053]在图部分c)的爬升状态下,导轨导向的自爬升模板系统经由爬升导轨18支承在爬升承座26和34中并且爬升导轨接长件20、20'的端部仍处在爬升承座24和36中。
[0054]在图部分d)中,爬升过程继续前进并且导轨导向的自爬升模板系统处在一个位置,在该位置可以建造第三混凝土部分。爬升导轨18经由爬升承座34和36支承,亦即通过爬升导轨34、36的卡爪从下面嵌接爬升导轨18的支承销。现在可以从爬升导轨18中取走第一爬升导轨接长件20并且为了导轨导向的自爬升模板系统的导向或固定也不再需要爬升导轨接长件20'。同样可以从爬升承座26中取走爬升缸28。同样从第一混凝土部分40中拧出爬升承座26。
[0055]在图e)中示出现在内模板13'移近混凝土部分42,从而可以在第二混凝土部分42的上面建造一第三混凝土部分。同时有可能借助于一天花板模板53和同时装上的各天花板支柱54浇灌一天花板部分54的混凝土。当然,对于图6中所示的爬升顺序中同时也将一导轨导向的自爬升模板系统用于外模板。为了清晰起见未将其示出。
[0056]图7示出爬升顺序的四个顺序a)至d)的侧视图,如其利用一个工作台12和一个外模板实施的。如其在图6中所示,为了建造混凝土部分,图7中所示的导轨导向的自爬升模板系统可以作为外模板来使用。
[0057]在图a)中第一混凝土部分40利用已知的壁模板元件浇灌混凝土以后,将导轨导向的自爬升模板系统经由爬升承座24和26固定在已时效硬化的第一混凝土部分40上。利用外模板13也已制成第二混凝土部分42。图7中在图a)中外模板13已从已时效硬化的第二混凝土部分42移走并且爬升承座34和36已安装在已时效硬化的第二混凝土部分上。第一爬升导轨接长件20已抗弯地连接在爬升导轨18的上自由端上并且在爬升导轨18的下自由端上,一个第二爬升导轨接长件22仍铰接固定在爬升导轨18上。第二爬升导轨接长件22支承一随动台架的部件。如果现在在爬升承座26上安装一爬升缸28并且紧接着经由爬升缸28开始爬升过程,则整个的导轨导向的自爬升模板系统沿混凝土部分40、42向上移动并且随动台架自行随着重力竖立。经由工作台12和随动台架16可以实施在导轨导向的自爬升模板系统的范围内的全部工作。在图c)和d)中现在继续向上移动导轨导向的自爬升模板系统,直到外模板13可以处于一用于第三混凝土部分的位置。经由工作台12可以取走第一爬升导轨接长件20并且经由随动台架16可以在需要时拆除爬升承座24或爬升承座26,只要涉及可分开的爬升承座。
[0058]在建筑领域内的导轨导向的自爬升模板系统10中,多个爬升导轨18在爬升承座24、26、34、36中导向,其中各爬升导轨集成在一脚手架单元中。脚手架单元还包括一工作台12和一随动台架16,其同样固定在各爬升导轨18上。在爬升导轨18的各自由端上可以安装爬升导轨接长件20、22并且抗弯地固定在那里。爬升导轨接长件20、22具有比爬升导轨18短的长度。
【权利要求】
1.用于使用导轨导向的自爬升模板系统建造多个楼层的混凝土结构的方法,所述混凝土结构包括一个下部的混凝土部分和至少一个上部的混凝土结构,所述下部的混凝土部分形成第一楼层的垂直的壁,所述上部的混凝土结构从第一个混凝土结构的上端部开始垂直地延伸,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第一下部爬升承座和第一上部爬升承座固定到下部的混凝土部分上, b)将爬升导轨以可移动的方式设置在第一下部爬升承座和第一上部爬升承座内,该爬升导轨的长度基本上等于所述下部的混凝土部分的高度, c)使爬升导轨在第一下部爬升承座和第一上部爬升承座内沿垂直的方向移动, d)定位一个下部的接长件,以便在所述爬升导轨下端部的下方垂直地向下延伸,在这个位置将下部的接长件固定到所述爬升导轨上,所述下部的接长件的长度小于爬升导轨的长度,并且 e)使所述爬升导轨在垂直的方向进一步移动,直至下部的接长件在第一下部爬升承座内被抓住。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f)将第二下部爬升承座和第二上部爬升承座固定到上部的混凝土部分, g)刚性地固定一个上部的接长件到爬升导轨的上端部,所述上部的接长件因此在垂直的方向向上延伸,所述上部的接长件的长度小于爬升导轨的长度, h)使爬升导轨在垂直的方向移动,直至上部的接长件在第二下部爬升承座内以可移动的方式被抓住。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c)和步骤d)之前,使所述下部的接长件以可转动的方式固定到爬升导轨的下端部,其中包括将下部的接长件转动到基本上垂直的方向的步骤。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下部的接长件的长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一下部爬升承座和第一上部爬升承座之间的间距的一半。
5.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部的接长件和所述上部的接长件经由定位销连接于爬升导轨的下端部和上端部。
6.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部的接长件和所述上部的接长件经由两个定位销连接于爬升导轨的下端部和上端部。
7.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爬升导轨、下部的接长件和上部的接长件分别由两个平行的成型导轨构成,所述两个成型导轨彼此间隔开地经由支承销和/或间隔垫片和连接螺栓连接在一起。
8.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爬升导轨集成在一脚手架单元中,所述脚手架单元具有工作台和随动台架。
9.按照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台构造成用于支承外模板和内模板,所述外模板和内模板能在工作台上移动。
10.按照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下部的接长件构造成用于接收随动台架。
【文档编号】E04G11/28GK103556816SQ201310272050
【公开日】2014年2月5日 申请日期:2009年3月21日 优先权日:2008年3月25日
【发明者】A·施沃雷尔 申请人:Peri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