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凝土搅拌站配料精度动态控制系统及其方法

文档序号:1910878阅读:845来源:国知局
一种混凝土搅拌站配料精度动态控制系统及其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属于混凝土工程【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混凝土搅拌站配料精度动态控制系统及其方法,由配料装置、称重传感器、配料仪表(PLC)及工业控制计算机等几部分组成;该系统依据实时采集的动态称重数据与预期配料设定值(即配合比参数)进行对比,由配料装置采用粗称-精称两阶段配料法阶梯控制卸料量,并利用循环控制算法自动修正实时落差以及点动控制完成精确配料。本发明的系统具有配料精度高、稳定性好的突出优点,因此可以应用于土木工程领域的混凝土以及沥青混凝土搅拌站,可实现实时自动控制,提升搅拌站自动化程度,提高了配料的准确性与可靠性,保证了混凝土生产质量。
【专利说明】一种混凝土搅拌站配料精度动态控制系统及其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混凝土工程【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混凝土搅拌站配料精度动态控 制系统及其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铁路、公路、港口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快速扩大,混凝土生产行业得到 蓬勃发展。特别是近年来高速铁路建设的迅猛发展,大家对混凝土的认识与质量要求不断 提高,这也使得混凝土生产技术面临严峻的挑战。混凝土生产必须按照设计配合比严格控 制原材料配料,以保证混凝土各项性能达到预期目标。配料是混凝土生产工艺中的关键关 节之一,其稳定性与精准度直接影响混凝土的最终质量。配料精度(batching accuracy) 通常指物料配料完毕,所配物料的显示值与约定值之间的相对误差,以百分数表示。造成配 料精度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0003] (1)配料落差或过冲量的随机性。配料机在配料过程中,当称量斗中的物料达到设 定值时,料门、螺旋输送机等加料装置就会自动停止,但此时仍有部分物料从空中落入计量 斗,此部分物料大多难以自动修正,而依靠人为设定落差值进行修正,严重影响配料精度。
[0004] (2)配料机械结构设计不合理。以骨料称量为例,骨料是非均质材料,下料过程中 骨料重心偏离传感器设计重心,加上料斗本色制造上的尺寸误差,造成传感器受力不均引 起配料计量误差。或是称料斗卸料时,由于含水物料易于粘附在称量斗壁上,配料控制器无 法完成全部卸料,造成实际卸料量小于预设配料量。
[0005] (3)配料系统元器件的稳定性与可靠性下降。例如,传感器的输入/输出特性理想 曲线与实际情况存在区别,大温差、高湿度、高粉尘及震动等造成传感器灵敏度下降;外供 电源电压不稳造成配料控制器零点漂移,影响配料精度。
[0006] 国家标准《混凝土搅拌站(楼)》(GB/T 10171-2005)在混凝土搅拌站电气控制条 款中,特别对计量配料控制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此外,《预拌混凝土》(GB/T 14902-2012)规 定,混凝土原材料的计量允许偏差不应大于表1规定的范围。
[0007] 表1混凝土原材料计量允许偏差(单位为百分比)

【权利要求】
1. 一种混凝土搅拌站配料精度动态控制系统及其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系统依据实时 采集的动态称重数据与预期配料额定值(即配合比参数)进行对比,由配料装置按照粗 称-精称两阶段配料法阶梯控制卸料量,并利用循环控制算法自动修正实时落差以及点动 控制精确配料,直至配料量达到设定值。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凝土搅拌站配料精度动态控制系统及其方法,其特征 在于:该系统由配料装置、称重传感器、配料仪表(PLC)及工业控制计算机等几部分组成, 其中,配料装置可根据物料类型设置大小仓门、粗细管路以及可控蝶阀;传感器要求灵敏度 高、线性好、滞后小以及防护等级高。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凝土搅拌站配料精度动态控制系统及其方法,其特征还 在于:配料装置采用"双门法"与"双管法"实现粗称、精称,即设置一大一小两个卸料门与 一粗一细两条管路。配料初始阶段,两门同时打开,当达到额定值的80%时,大门随即关闭; 当达到额定值的95%时,小门自动关闭,剩余物料采取点动配料程序自动控制小门启闭程 度和频率,以谨慎消除落差。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凝土搅拌站配料精度动态控制系统及其方法,其控制算 法特征在于:将影响配料精度的因素以"落差值"表征,首次称量前,预先设定一个落差值, 以其与额定值之差作为控制值,在称量结束后,计算机系统根据实际称量值计算出实际误 差,从而确定一个新的落差值,作为控制下一次称量的依据;第二次称量结束后,计算机按 同样方法再次确定一个新的落差值,该值在考虑了前两次的误差后计算得出;如此重复修 正与优化落差值,配料次数越多,配料精度越高。
【文档编号】B28C7/04GK104260207SQ201410486437
【公开日】2015年1月7日 申请日期:2014年9月19日 优先权日:2014年9月19日
【发明者】楼梁伟, 朱长华, 仲新华, 谢永江, 李享涛 申请人: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铁道建筑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