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应力叠合板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00069阅读:1362来源:国知局
一种预应力叠合板构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建筑构件,是一种预应力叠合板构件。



背景技术:

建筑领域经常使用的叠合板构件有多种结构,主要根据不同建筑形式、不同建筑用途等需要选取。各种叠合板构件的共同不足在于整体刚性较低,整体抗压性低、易产生开裂、跨度小、自重较大、钢筋用量较多,特别是底板的重量较重,厚度必须达到60毫米-80毫米,导致梁、柱、墙、基础等结构构件需相应变大,降低了层高净空,在现场施工时现浇工艺复杂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组空间桁架梁,它能够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包括底板,底板上至少设置一排钢筋桁架,钢筋桁架由混凝土肋、第一钢筋和第二钢筋组成,第一钢筋的一端和第二钢筋的一端分别与混凝土肋连接,第一钢筋的另一端和第二钢筋的另一端分别与底板连接,第一钢筋和第二钢筋在长度方向平行,第一钢筋沿长度方向弯折成数个第一斜助和数个第二斜助,第一斜助和第二斜肋间设置第一夹角α1,第一夹角α1为锐角,第二钢筋沿长度方向弯折成数个第三斜助和数个第四斜肋,第三斜肋和第四斜肋间设置第二夹角α2,第二夹角α2为锐角,混凝土肋与底板相互平行。数个第一斜肋、数个第二斜肋、数个第三斜肋和数个第四斜肋在各自的平面内相互平行。第一夹角α1为30°-70°,第二夹角α2为30°-70°。第一夹角α1和第二夹角α2为40°-60°。混凝土肋的横截面积为长方形,长度为100毫米-250毫米,宽度为30毫米-60毫米。底板上设置多排钢筋桁架,每两排钢筋桁架的混凝土肋中心线间的距离为60厘米-90厘米。底板的厚度为25毫米-30毫米。底板内设置支撑筋,支撑筋为穿过底板两端的贯通筋。

本发明优点在于:它能够在工厂的生产线上一次生产出整体产品,叠合板构件的截面惯性矩大,抗弯能力强,刚度大,稳定性好,不易产生开裂,能适应大跨度厂房、车间、仓库等建筑需求,便于穿楼板中的预应力垂直方向钢筋、便于设置建筑物中的水电等管线。叠合板构件局部稳定性好,并可根据需要自由切割,由于本发明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好,抗压性能高等,所以底板可以做到30毫米以内,在在幅的减轻自重50%的情况下,减轻了梁、柱、墙、基础构件的重量,并增加了建筑层的净空高度。本发明还具有整体结构牢固、不变形等优先。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右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1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对照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图中3是底板,底板3上至少设置一排钢筋桁架,钢筋桁架由混凝土肋1、第一钢筋7和第二钢筋2组成,第一钢筋7的一端和第二钢筋2的一端分别与混凝土肋1连接,第一钢筋7的另一端和第二钢筋2的另一端分别与底板3连接,第一钢筋7和第二钢筋2在长度方向平行,第一钢筋7沿长度方向弯折成数个第一斜助8和数个第二斜助9,第一斜助8和第二斜肋9间设置第一夹角α1,第一夹角α1为锐角,第二钢筋2沿长度方向弯折成数个第三斜助10和数个第四斜肋11,第三斜肋10和第四斜肋11间设置第二夹角α2,第二夹角α2为锐角,混凝土肋1与底板3相互平行。本发明上述结构中的底板3内设置多条支撑筋4,支撑筋4是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肋1中设置加强筋5,以增加混凝土肋1的抗压性能。

本发明所述的第一夹角α1为30°-70°,第二夹角α2为30°-70°,这种夹角能够进一步提高数个第一斜筋8和数个第二斜筋9的支撑强度,并同时提高数个第三斜筋10和数个第四斜筋11的支撑强度,进而增加叠合板构件的整体性能。

本发明进一步优先的方案是;第一夹角α1和第二夹角α2为40°-60°,这种角度可进一步增加第一斜筋8、第二斜筋9、第三斜筋10和第四斜筋11的支撑强度,进一步增加叠合板的整体稳定性及抗压性能。

本发明所述的底板上设置多排钢筋桁架,每两排钢筋桁架的混凝土肋1中心线间的距离为60厘米-90厘米。本发明上述优选方案,可便叠合板构件做成较大面积,它可以直接应用于大跨度的厂房、车间、高层建筑等,同时,也可以根据使用要求剪切使用,整体稳定性、刚性及局部稳定性等均达到较好性能。

本发明所述的底板3内设置支撑筋4,支撑筋4为穿过底板3两端的贯通筋。所述混凝土肋1的横截面积为长方形,长度为100毫米-250毫米,宽度为30毫米-60毫米,上述结构便于提高混凝土肋的支撑强度,提高与第一钢筋7和第二钢筋2的连接牢固度。

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是;底板3的厚度为25毫米-30毫米。它可以减轻自身重量并使叠合板达到较好的抗压等性能。

本发明所述底板3内的支撑筋4和混凝土肋1内的钢筋5可以是预应力钢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