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立体停车设备及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798368阅读:350来源:国知局
智能立体停车设备及其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机械技术及互联网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智能立体停车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汽车的保有量也逐年增加。由于城市规划的限制,停车场配备不完善,停车难俨然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现有的立体停车装置,一般包括固定在地面上的立柱、用于载车的承台板,用于驱动承载板沿立柱升降的升降机构(一般采用液压方式升降),用于驱动承台板平移以实现伸出、缩回或旋转的传动组件。由于实现伸出、缩回及旋转各需要一套传动设备且设备固定在一套装置上,控制系统成本较高,因此阻碍了该装置的大面积市场化推广。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智能立体停车设备,克服了控制系统成本较高而阻碍了该装置的大面积市场化推广的缺陷,提出一种结构简单、巧妙设计、快速、成本低且与互联网结合自动完成对车辆的存、取操作的立体停车位。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智能立体停车设备的解决方案,具体如下:

一种智能立体停车设备,包括吊机机构和支架总成;

所述支架总成包括底层支架和至少一层设置在所述底层支架上方的上层支架,其中每一层支架均包括立柱组,所述立柱组包括自前向后依次间隔设置的第一主立柱、第二主立柱和第三主立柱,其中所述第一主立柱、第二主立柱和第三主立柱各自的数量均为两个且相互并列设置,在两个第一主立柱的上端用带有导轨的第一主横梁相互连接,所述两个第二主立柱的上端用带有导轨的第二主横梁相互连接;

在所述两个第一主立柱之间且位于主横梁的下方设有第一副横梁,在相对的两个所述第一主立柱与第二主立柱之间通过第二副横梁相互连接;

所述第一副横梁与第二副横梁之间通过带有导轨的t字型横梁导轨相互连接,第一主横梁与第二主横梁之间设置有吊机,其运动方向既可以沿主横梁方向也可以沿垂直于主横梁方向运动;

连接承载板的吊篮机构与吊机的挂钩相连,并且挂钩与吊篮机构可以实现自动分离;

多个停车位沿主横梁的导轨延展方向放置以实现单个动力起吊装备对多个承载板的起吊;

所述吊机由电机或发动机驱动运行,电机或发动机分别与电气控制系统或发动机电控系统相连接,所述电气控制系统或发动机电控系统与互联网相连接;

另外还给需要所述智能停车设备停车的用户配置有智能终端,所述智能终端中安装有智能终端app,所述智能终端同互联网相通信连接;

在所述智能立体停车设备的现场设置有第一pc机,所述第一pc机同互联网相通信连接;

在针对所述智能立体停车设备的监控所在地设置有第二pc机,所述第二pc机同互联网相通信连接。

还包括作为程控系统的互联网app,通过互联网app就能进一步操纵电控系统以此来实现用户对车辆停取的方便;

所述第一pc机同在所述智能立体停车设备的现场设置的摄像头相连接,另外所述第一pc机中包括第一车位管理模块、车位监控模块、自动计费模块、财务管理模块、订单管理模块和统计管理模块;

所述第二pc机中包括第二车位管理模块、订单查阅模块、收入查询模块和收入提现模块。

所述的智能立体停车设备的方法,具体如下:

如果用户需要找车位,就启动智能终端的智能终端app对互联网app发送需要找车位的消息,互联网app把需要找车位的消息转发到智能立体停车设备的现场设置的第一pc机中,第一pc机启动第一车位管理模块到统计模块中查找有无空闲车位,如果有空闲的停车位,就随机选择一个空闲的停车位并把其位置信息发送到互联网app中,然后互联网app发送导航信息到智能终端并显示,这样根据导航信息用户就驱车到达该停车位的位置,然后智能终端的智能终端app就对互联网app发出在该停车位停车的消息,互联网app就操纵电气控制系统或发动机电控系统来实现开关停车位来让车辆停车。

智能终端的智能终端app还能实现预订车位和支付停车费用的功能;

所述第一pc机中还能通过车位监控模块、自动计费模块、财务管理模块、订单管理模块和统计管理模块来分别实现车位监控、自动计费、财务管理、订单管理和统计管理的功能;

所述第二pc机中还能第二车位管理模块、订单查阅模块、收入查询模块和收入提现模块来分别实现车位管理、订单查阅、收入查询和收入提现的功能。

本发明的立体停车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有许多优点:立体停车位在并排连接的情况下只使用同一驱动部件即可完成载车板的升降和平移步骤,即同一驱动部件在完成本车位停车的同时也可以平移到其他车位。操作步骤简单,使用方便且成本较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立体停车位停车前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立体停车位停车时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智能终端的连接示意图。

图中:1、第一主横梁,2、第一主立柱,3、第一副横梁,4、t字形导轨,5、稳定滑车,6、第三主立柱,7、天车,8、第二副横梁,9、第二主立柱,10、载车板,11、吊篮装置,12减震轮,13、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附图详细描述一下本发明的具体内容。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如图1-图3所示,智能立体停车设备,包括吊机机构和支架总成;

所述支架总成包括底层支架和至少一层设置在所述底层支架上方的上层支架,其中每一层支架均包括立柱组,所述立柱组包括自前向后依次间隔设置的第一主立柱、第二主立柱和第三主立柱,其中所述第一主立柱、第二主立柱和第三主立柱各自的数量均为两个且相互并列设置,在两个第一主立柱的上端用带有导轨的第一主横梁相互连接,所述两个第二主立柱的上端用带有导轨的第二主横梁相互连接;

在所述两个第一主立柱之间且位于主横梁的下方设有第一副横梁,在相对的两个所述第一主立柱与第二主立柱之间通过第二副横梁相互连接;

所述第一副横梁与第二副横梁之间通过带有导轨的t字型横梁导轨相互连接,第一主横梁与第二主横梁之间设置有吊机机构,其运动方向既可以沿主横梁方向也可以沿垂直于主横梁方向运动;

连接承载板的吊篮机构与吊机的挂钩相连,并且挂钩与吊篮机构可以实现自动分离;

多个停车位沿主横梁的导轨延展方向放置以实现单个动力起吊装备对多个承载板的起吊;

所述吊机由电机或发动机驱动运行,电机或发动机分别与电气控制系统或发动机电控系统相连接,所述电气控制系统或发动机电控系统与互联网相连接;

另外还给需要所述智能停车设备停车的用户配置有智能终端,所述智能终端中安装有智能终端app,所述智能终端同互联网相通信连接;

在所述智能立体停车设备的现场设置有第一pc机,所述第一pc机同互联网相通信连接;

在针对所述智能立体停车设备的监控所在地设置有第二pc机,所述第二pc机同互联网相通信连接。

还包括作为程控系统的互联网app,通过互联网app就能进一步操纵电控系统以此来实现用户对车辆停取的方便;

所述第一pc机同在所述智能立体停车设备的现场设置的摄像头相连接,另外所述第一pc机中包括第一车位管理模块、车位监控模块、自动计费模块、财务管理模块、订单管理模块和统计管理模块;

所述第二pc机中包括第二车位管理模块、订单查阅模块、收入查询模块和收入提现模块。

所述第一主立柱和第三主立柱等高,所述第二主立柱的高度要小于所述第一主立柱的高度。

所述第一主横梁与第二主横梁之间设置的吊机机构构成了动力装置。

所述承载板与钢索挂钩的连接形式类似于吊篮装置。

所述第二主立柱上设有稳定装置,用来保证承载板的稳定性,不会出现摇摆现象。

所述承载板的下方设有滑槽与减震轮,所述滑槽卡在稳定装置上,用于固定载车板;减震轮一方面可以有减震作用,另一方面能够沿着t型导轨滑动,更进一步稳定载车板。

所述主横梁之间设有吊机装置,吊机下的挂钩与承载板上的吊篮机构,以实现吊起与拖放。

所述吊机起吊承载板到第一层高度时制停,沿水平方向将承载板放置到第一层支架上。

在所述的起吊架设置有安全警示灯、上位限位开关和下位限位开关,所述安全警示灯、上位限位开关和下位限位开关与电器控制系统相连接。

所述承载板上设有定位前车轮的前限位和定位车辆后轮的后限位,前限位和后限位包括固定安装载车板上的限位块。

控制方面采用互联网app方式查找该停车位所在具体位置,并在app上实现预定功能,进一步利用app导航车位,进而实现app操控停车。

停车时,车辆放置在载车板上,吊机上的挂钩勾住吊篮实现上移,此时稳定滑动小车也跟随载车板上移确保载车板平稳移动。当载车板移到一定高度,吊机向内移动把载车板拉进第二层停车位,在此过程中减震轮沿着t字型导轨滑动。减震轮的作用一方面是减震,另一方面是导向作用。

所述的智能立体停车设备的方法,具体如下:

如果用户需要找车位,就启动智能终端的智能终端app对互联网app发送需要找车位的消息,互联网app把需要找车位的消息转发到智能立体停车设备的现场设置的第一pc机中,第一pc机启动第一车位管理模块到统计模块中查找有无空闲车位,如果有空闲的停车位,就随机选择一个空闲的停车位并把其位置信息发送到互联网app中,然后互联网app发送导航信息到智能终端并显示,这样根据导航信息用户就驱车到达该停车位的位置,然后智能终端的智能终端app就对互联网app发出在该停车位停车的消息,互联网app就操纵电气控制系统或发动机电控系统来实现开关停车位来让车辆停车。

智能终端的智能终端app还能实现预订车位和支付停车费用的功能;

所述第一pc机中还能通过车位监控模块、自动计费模块、财务管理模块、订单管理模块和统计管理模块来分别实现车位监控、自动计费、财务管理、订单管理和统计管理的功能;

所述第二pc机中还能第二车位管理模块、订单查阅模块、收入查询模块和收入提现模块来分别实现车位管理、订单查阅、收入查询和收入提现的功能。

以上以附图说明的方式对本发明作了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公开不限于以上描述的实施例,在不偏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变化、改变和替换。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