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在道路上空的立体车库无人管理经营模式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98366阅读:186来源:国知局
设置在道路上空的立体车库无人管理经营模式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设置在道路上空的立体车库无人管理经营模式。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一种高架道路上空立体车库的提出,由于它基本上不会占用行车道路以外宝贵的地面来建造,随着其建造的数量会越来越多,总会有一天,它会成为解决城镇车辆停车难问题的主力结构型式。

建造上述高架道路上空立体车库的另一个特点是:行车道路上行驶的车辆,可以在不影响其他车辆交通的前提下,就便无须转弯地以顺流的方式直接往返(进出)立体车库与行车道路两者之间,符合择地建造车库的最高要求;然而,如果众多的车库的经营管理尚难以离不开人的存在或现场操作,达到理想的无人化管理的程度,这将是一大令人遗憾的事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之目的:

以切实可行且相当简便的方式从解决上述“无人化管理”的问题入手,来进而解决上述“令人遗憾”的事宜。

本发明的关键在于:

立体车库设置有对外的短距离无线接收设备与对内的车辆运行监控设备以及围绕该设备而设计的泊车程序方法,以及十种最适合于本发明操作程序方法要求的立体车库的结构型式。

本发明的特点:

一.由于本发明主要是利用了功能单一且必须近距离专用的无线发射机(无接受功能以及远距离发射无效)联系眼前的立体车库能否进入泊车,这就为无数的车辆司机仅仅使用同型号的由车辆管理处获得的简易型无线发射机(成本很低而“性价比”很高)就能够较容易地避免各类其他无线信号的干扰而遥控一个地区内所有能够接受某个相同发射号码或频率信号的立体车库中的无线接收设备所接收。——例如:在某个地区有上万个立体车库,预先由车辆管理处设定了只有距离100米内(相当于国内外无线电话座机使用距离的3倍)的车辆司机才能够利用无线发射机的短距离联系方式就近联系到需要泊车的立体车库,这就为车辆司机仅仅利用一部同号码手机就能够找到就近的立体车库泊车位创造了条件。

二.由于立体车库内设置了简便而易行的库内车辆运行监控设备(监控:停车位是否无车——例如采用光电射线阻挡确认法就属于常规的成熟而简单的现有技术),这就为随时欲进入立体车库泊车的车辆明示出准许泊车的泊车位位置创造了条件。

三.由于无数的车辆能够从车辆管理处获得无数的专用无线发射机(发射频率与发射功率均完全一样),这是要每辆需要它的车辆为今后支付泊车租赁押金的,而车辆管理处总是至少可以有办法以其他办法或准确地接收到每一个“卖”出去的专用无线发射机准确进入并使用上述一个地区内所有的立体车库泊车的累计数量(也属于常规的现有技术)的,这就为实现集中管理而让每个具体的立体车库实现本发明的无人管理经营模式创造了条件。

四.由于本发明的适用范围应该是广泛的,但是,对于已经建成的立体车库或者现有技术(老式)立体车库而言,若需要按照本发明实施,是较麻烦的,即便强行实施,也会有不少“先天不足”之处,即并非理想,例如:车辆从行车道路至立体车库的入口处的往返过程中,一般的现有技术(老式)立体车库的设置位置都难以会避免影响其他车辆交通的“转弯”过程,该“转弯”过程必然会造成“停车等待”的过程;仅此这一点缺陷或不足来看,若无人监管或协调,在车辆尚未进入车库之前,“意外”事故就会容易发生;因此,可以结合不少尚未问世的最新立体车库的结构与设置的特点,作为与本发明中的“无人管理经营”模式结合的理想实施对象,这就为会收到理想的综合效果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为此,本发明中的另一个重点是以最实用且最新而先进的立体车库结构实例,作为最适合采用本发明中“无人管理经营”模式的立体车库系列来介绍;否则,实施过程中收到的综合效果,即主要是“无人管理经营”模式应用的效果将会劣于本发明中所介绍的“立体车库系列”。

附图说明

图1示意了本发明第一个实施例,即横跨在十个车道上空的窄形本发明立体车库四层结构正面布局概况(断面)。——仅仅利用一对(两部)电梯垂直输送车辆以及水平输送车辆的立体车库的正面整体布局;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示意了本发明第二个实例,即横跨在十个车道上空的本发明四层结构正面布局概况(断面)。——仅仅利用一对(两部)电梯垂直输送车辆而司机驾车直达停车位的立体车库的正面整体布局;

图4是图3的俯视图。

图5示意了本发明中跨架在十字路口上空呈方形的或横跨在单条道路上空呈矩形的、且均至少有一层停车坪结构与利用电梯垂直输送车辆到达停车坪的立体车库的整体布局概况(断面);

图6是图5的第一俯视图,共示意了二个实施例:

其中的第三个实施例是跨架在十字路口上空呈方形的且利用电梯垂直输送车辆以及继续水平输送车辆至停车坪内停车位的方形立体车库的平面布局概况(方形垂直电梯与水平机电输送车辆型);

其中的第四个实施例是跨架在十字路口上空呈方形的且利用电梯垂直输送车辆至停车坪而司机再驾车直达停车坪内停车位的方形立体车库的平面布局概况(方形垂直电梯与水平自驾车辆型);

图7是图5的第二俯视图,共示意了二个实施例:

其中的第五个实施例是横跨在单条道路上空呈矩形的且利用电梯垂直输送车辆以及继续水平机电输送车辆直达停车坪内停车位的立体车库的平面布局概况(矩形垂直电梯与水平机电输送车辆型);

其中的第六个实施例是横跨在单条道路上空呈矩形的且利用电梯垂直输送车辆而司机再驾车直达停车坪内停车位的立体车库的平面布局概况(矩形垂直电梯与水平自驾车辆型)。

图8示意了本发明中跨架在十字路口上空呈方形的或横跨在单条道路上空呈矩形的、且均至少有一层停车坪结构与利用至少一对倾斜的引导车道让车辆司机驾车从行车道路直达停车坪内停车位的立体车库的整体布局概况(断面);

图9是图8的第一俯视图,示意了本发明的第七个实施例:

该第七个实施例是跨架在十字路口上空呈方形的且利用倾斜的引导车道由司机驾车至停车坪而司机再继续驾车直达停车位的方形停车坪的立体车库的平面布局概况(方形倾斜引导车道与水平自驾车辆型);

图10是图8的第二俯视图,示意了本发明的第八个实施例:

该第八个实施例是横跨在单条道路上空呈矩形的且利用倾斜的引导车道由司机驾车至停车坪而司机再继续驾车直达停车位的方形停车坪的立体车库的平面布局概况(方矩形倾斜引导车道与水平自驾车辆型);

图11示意了本发明中跨架在十字路口上空呈方形的或横跨在单条道路上空呈矩形的、且均至少有一层停车坪结构的,以及利用垂直电梯与水平机电输送车辆和利用倾斜引导车道与水平自驾车辆两者共存方式的立体车库的整体布局概况(断面);

图12是图11的第一俯视图,示意了本发明的第九个实施例:

该第九个实施例示意了跨架在十字路口上空呈方形的且利用电梯垂直输送与水平机电输送车辆至停车坪内停车位,以及利用倾斜的引导车道由司机驾车至停车坪内停车位的两种泊车方式共存的方式予以设计的;

图13是图11的第二俯视图,示意了本发明的第十个实施例:

该第十个实施例示意了横跨在单条道路上空呈矩形的且利用电梯垂直输送与水平机电输送车辆至停车坪内停车位,以及利用倾斜的引导车道由司机驾车至停车坪内停车位的两种泊车共存的方式予以设计的。

1:车道分界线;2:行车道路;3:车辆通道;4:支撑结构(应该设置在包括行车道路中心线上的车道分界线上);5:车辆(轿车或大客车);6:停车位;7:为携带车辆升降的电梯而专设的垂直升降井;8:人行道;9:引导车道(坡形);p:人行梯;w:停车坪(由车辆通道与停车位二者组成)。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关键是立体车库设置地点的规划问题(行车道路2的上空),本发明所述的立体车库底部离开地面行车道路2的高度可以考虑在7米以上,或者,视具体情况远高于7米这一数量级。

由于车辆5无须转弯就可以直接进、出本发明的立体车库,即以顺流的方式进、出本发明的立体车库(不会因为车辆5转弯而影响道路交通),这就为本发明可以采用无人化的简易自动管理方法创造了条件。

为了实现本发明之目的,拟采用以下的技术:

本发明中的无人管理经营模式:

一.立体车库的概况

结构设计与设置位置让车辆在行车道路与立体车库之间往返时处于不影响道路交通的无须转弯的顺流直行状态(据说:国家几年前出台的关于建造车库的新要求),而道路上往返行驶的车辆仍然能够从立体车库的下部穿行而过;

所述的结构设计含有:利用使用垂直升降井7的电梯或/和利用引导车道(9)自驾泊车的两个结构要素;

二.立体车库涉及的硬件设置:

立体车库设置有对外的无线接收设备与对内的车辆运行监控设备,以及车辆司机从车辆管理处取得的只能发射微弱信号的无线发射机;

所述的对外的无线接收设备的接受无线信号的要求:

只接受适用于一个地区内所有立体车库接受的专用号码或频率的无线信号请求泊车;

所述的对内车辆运行监控设备的监控方法:

只要立体车库有空位或泊车后的车辆司机随时机驾车离开立体车库时,立体车库对内的车辆运行监控设备即刻会记录到空出的泊车位置,准备在立体车库的入口处明示给以后欲进入立体车库内泊车的车辆司机;

所述的无线发射机的特点:

发射的无线号码或频率是固有且保密的,而且非常微弱,只能够在有限的短距离内(例如:100米之内)才能够被一个地区内所有的立体车库中设置有对外的无线接收设备接收到;

三.使用立体车库泊车的方法:

当车辆司机在接近欲泊车的立体车库所限定的距离内,并且,在没有其他车辆排队等待泊车的前提下(即没有其他车辆的无线发射机已经取得了同一个欲泊车眼前立体车库联系的前提下),车辆司机利用的无线发射机发射欲泊车的请求后,该眼前的立体车库立即会亮出是否允许进入该立体车库泊车的不同信号:

若立体车库已经客满,就亮出不能泊车的信号灯(其他功能雷同方式的信号应该视为同于信号灯一类的技术举措),车辆司机只能驾车远离另找泊车的其他去处;

若立体车库有泊车空位,就亮出能够泊车的信号灯与指定泊车的位置,之后,车辆司机则可驾车进入立体车库泊车。

若立体车库有泊车空位,就亮出能够泊车的信号灯与指定泊车的位置,之后,车辆司机则可驾车进入立体车库泊车。

这里说明一下:

只有在“限定的短距离内”(例如上述的100米内——是一般无线电话座机有效接听距离的约3倍)以及“在先的联系者已经联系结束后才提出泊车请求”这两个关键的本发明要素同时存在时,某个无线发射机发射的微弱的泊车请求信号才能够被一个地区内所有能够接受该发射号码或频率信号的立体车库(例如:有上万个)中被请求泊车的那个立体车库中的无线接收设备所接收。——显然,在该一个地区内所有能够接受该唯一的一个发射号码信号的立体车库之间的距离应该大于上述的100米才行,这样的要求应该是不难实现的;可以设想,即便有个别的两个相邻的立体车库之间的距离小于上述的100米,也不会发生什么大的矛盾……,因为,还有个“谁在先发射”的鉴别要素存在。

——所述的立体车库在结构上能够通过修建人行梯p让其兼顾形成人行天桥,这是不难实现的。

——所述的立体车库在结构上采用一种容易拆卸的钢构建筑型式项目,可将其作为实验项目来看待,若以后发现该立体车库应该位移到某处更合适,那么,将可较容易地实现(相比之下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就难办了)。

适合于本发明无人管理经营模式的立体车库结构型式之一(见图1与图2示意):

a.立体车库不是在行车道路2以外的位置上设置的,而是横跨在单条行车道路2的上空且以窄形方式设置的;

b.车辆通道3与地面行车道路2之间上下的衔接是通过用于升降运载车辆的电梯装置所需要的垂直升降井7来实现的;

c.车辆通道3与停车位6是由用于水平运载车辆5的机电水平输送装置来取代的。

——立体车库结构型式之一是属于常规的立体车库结构,只是将其建造位置位移至横跨在行车道路2的上空,其使用方法如下:

车辆5进入立体车库时:车辆从行车道路2进入垂直升降井7内的电梯之后,司机离去,由电梯将车辆5向上输送,然后,由电梯内的车辆5转到车辆通道3中的水平输送机电装置中,最后将车辆5移至停车位6中的机电装置上泊车;

车辆5离开立体车库时:让车辆5由停车位6上的机电装置将它先移至车辆通道3中的水平输送机电装置上,再转由垂直升降井7内的电梯将车辆5输送至底层,最后让司机上车并由司机驾车离开立体车库。

适合于本发明无人管理经营模式的立体车库结构型式之二(见图3与图4的示意):

a.立体车库不是在行车道路2以外的位置上设置的,而是横跨在单条行车道路2的上空且以窄形方式设置的;

b.立体车库内的车辆通道3与地面行车道路2之间上下的衔接是通过用于升降运载车辆5的电梯装置所需要的垂直升降井7来实现的;

c.立体车库内的车辆通道3与停车位6铺设了能够直接行驶车辆6的硬质地面。

——立体车库结构型式之二是属于非常规的立体车库结构,其建造位置也位移至横跨在行车道路2的上空,泊车时,只是司机不能离开车辆5,其使用方法与上述的现有技术立体车库完全不同,是另一回事:

车辆5进入立体车库时:司机驾驶车辆5从行车道路2进入垂直升降井7内的电梯中,并通过电梯将该车辆5提升到高处的车辆通道3结合部,然后,司机再驾驶车辆5转向车辆通道3并直达停车位6泊车;

车辆5离开立体车库时:首先司机选定车辆离开后在行车道路2上的行驶方向,司机再驾驶车辆5以倒退的行驶方式并倒退进入垂直升降井7内的电梯中,当电梯沉底之后,司机即可驾驶车辆5离开立体车库并进入预选好的行车道路2驾车离去。

适合于本发明无人管理经营模式的立体车库结构型式之三与之四(见图5以及图6与图7的示意):

a.立体车库不是在行车道路2以外的位置上设置的,而是跨架在由行车道路2形成的十字路口上空的方式设置的,或者是横跨在单条行车道路2的上空且以宽形的形体方式设置的;

b.立体车库停车坪w(由车辆通道3与停车位6两者组成)与地面行车道路2之间上下的衔接是通过用于升降运载车辆的电梯装置所需要的垂直升降井7来实现的;

c.立体车库停车坪w是由用于水平运载车辆的机电水平输送装置来取代的。

——立体车库结构型式之三与之四这两种是属于常规的立体车库结构(主要是指其库内部),只是其建造位置是在十字路口或行车道路2的上空,泊车时,司机必须离开车辆5,其使用方法与上述的现有技术立体车库雷同:

车辆5进入立体车库时:车辆5从行车道路2进入垂直升降井7内的电梯之后,司机离去,由电梯将车辆5向上输送,然后,将车辆5转到停车坪w中的水平输送机电装置上,最后移至该水平输送机电装置上的泊车位置;

车辆5离开立体车库时:将泊车位置位置上的车辆5由水平输送机电装置送往由垂直升降井7内的电梯中并将车辆5输送至底层,待司机上后即可将车辆5沿着行车道路2离开立体车库。

适合于本发明无人管理经营模式的立体车库结构型式之五与之六(见图5以及图6与图7的示意):

a.立体车库不是在行车道路2以外的位置上设置的,而是跨架在由行车道路2形成的十字路口上空的方式设置的,或者是横跨在单条行车道路2的上空且以宽形的形体方式设置的;

b.立体车库停车坪w与地面行车道路2之间上下的衔接是通过用于升降运载车辆的电梯装置所需要的垂直升降井7来实现的;

c.立体车库停车坪w铺设了能够直接行驶车辆的硬质地面。

——立体车库结构型式之五与之六这两种是属于非常规的立体车库结构,其建造位置是十字路口或在行车道路2的上空,立体车库有载车运行至停车坪w的垂直电梯,但到达停车坪w上的泊车位置还是需要司机驾车直达,其使用方法如下:

车辆进入立体车库时:行车道路2上的车辆5由驾车司机直接将其照直驶进垂直升降井7中的底层电梯内,当电梯将车辆提升到停车坪w后,司机即可驾车离开电梯并继续驾车直奔泊车位置停靠;

车辆离开立体车库时:司机进入车辆5之后,即可驾车直达垂直升降井7内的电梯并通过它沉底,之后,就能够驾车离开立体车库并通过行车道路2远离。

适合于本发明无人管理经营模式的立体车库结构型式之七与之八(见图8以及图9与图10的示意):

a.立体车库不是在行车道路2以外的位置上设置的,而是跨架在由行车道路2形成的十字路口上空的方式设置的,或者是横跨在单条行车道路2的上空且以宽形的形体方式设置的;

b.立体车库停车坪w与地面行车道路2之间上下是通过倾斜的引导车道9来实现的;

c.立体车库停车坪w与引导车道9铺设了能够直接行驶车辆的硬质地面。

——立体车库结构型式之七与之八是属于常规的立体车库结构,只是将其建造位置位移至十字路口或横跨在行车道路2的上空,其使用方法如下:

车辆5进入立体车库时:行车道路2上的车辆5由驾车司机开车直接通过引导车道9到达停车坪w并直奔泊车位置停靠;

车辆5离开立体车库时:由司机直接驾车离开泊车位置并通过引导车道9进入行车道路2离开立体车库。

适合于本发明无人管理经营模式的立体车库结构型式之九与之十(见图11以及图12与图13的示意):

a.立体车库不是在行车道路2以外的位置上设置的,而是跨架在由行车道路2形成的十字路口上空的方式设置的,或者是横跨在单条行车道路2的上空且以宽形的形体方式设置的;

b.立体车库停车坪w与地面行车道路2之间上下的衔接是通过以下两种共存的方式来实现的,即:用于升降运载车辆的电梯装置所需要的垂直升降井7以及是通过倾斜的引导车道9两种;

c.立体车库引导车道9与部分停车坪w铺设了能够直接行驶车辆的硬质地面,以及立体车库部分停车坪w是由用于水平运载车辆的机电水平输送装置来取代的。

——立体车库结构型式之九与之十是属于非常规的立体车库结构,并且,也是将其建造位置位移至十字路口或横跨在行车道路2的上空,它的最大特点是:

将小型车辆5(轿车)与大型车辆5(大型客车)分类停泊,即:将高度不足2米的前者由用于水平运载车辆的机电水平输送装置来完成运载与停泊的任务(运输车辆5与泊车的位置层高均为2米即可),而将高度约6米的后者要求司机驾车通过引导车道9直达停车坪w自行泊车(运输车辆5与泊车的位置层高均为7米即可),7米是2米的3.5倍,即:一层为大型车辆5泊车的位置高度,至少可以容纳二层为小型车辆5泊车的位置。

显然:立体车库结构型式之九与之十的如此的结构及其泊车的数量,将可以很容易地实现:单位容积泊车量最大化;其使用方法如下:

车辆5进入立体车库时:

小型车辆5(轿车)从行车道路2进入垂直升降井7内的电梯之后,司机离去,由电梯将车辆5向上输送,然后,由水平输送机电装置将该小型车辆5最后输送至泊车位置;——大型车辆5(大客车)从行车道路2开始由司机驾车借道引导车道9到达停车坪w后再直达泊车位停靠;

车辆5离开立体车库时:

由水平输送机电装置将小型车辆5(轿车)输送到垂直升降井7内的电梯中,然后将车辆5送至底层,待司机上车后即可将车辆5直开行车道路2离开立体车库;——大型车辆5(大客车)由司机直接驾车离开泊车位置并通过引导车道9进入行车道路2离开立体车库。

——所述的倾斜的引导车道9的坡度应该是20度至30度;一来可以在客观上让驾车司机减速慢性,有利于安全,二来可以节省占用行车道路2上的面积建筑面积。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