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振龙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95743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一种减振龙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构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减振龙骨。



背景技术:

轻钢龙骨是一种新型的建筑材料,轻钢龙骨隔墙具有重量轻、强度高、耐火性好、通用性强,且易于安装等特性,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近年来其应用尤为广泛,在吊顶、隔墙等方面均已成为建筑的主力军。

现在的轻钢龙骨吊顶,是将承载龙骨、覆面龙骨以连接件连接构成框架,然后覆上石膏板做成。但是在地震多发区,传统的吊顶龙骨的抗冲击能力和抗变形能力一般,在有地震发生时,不足以支撑吊顶框架,很容易发生吊顶变形、甚至坍塌,存在重大的安全隐患。另一方面,在吊顶系统的组建安装过程中,尽管再小心谨慎,还是会经常发生龙骨间或者龙骨与连接件之间的振动,造成龙骨或者连接件的变形甚至报废;还有可能会致使已经组装好的部分需要拆掉返工,从而造成工期的延长。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上面描述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解决以上问题中的任何一个的减振龙骨。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提供具备抗冲击力和抗变形能力的减振部的减振龙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减振龙骨,所述减振龙骨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减振部,所述减振部包括减振板和支撑板,其中,所述减振板的第一端与所述减振龙骨的侧板固定连接,并且,所述减振板与所述减振龙骨的侧板呈第一预设角度β设置;所述减振板的第二端与所述支撑板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板与所述减振板之间呈第二预设角度γ设置,且所述支撑板与所述减振龙骨的侧板位于所述减振板的不同侧。

其中,所述减振板的第一端与所述减振龙骨的侧板通过第一连接板固定连接,并且,所述减振板与所述减振龙骨的侧板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同一侧。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板垂直于所述减振龙骨的侧板。

其中,所述减振板的第二端与所述支撑板之间通过第二连接板固定连接,并且,所述减振板与所述支撑板位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同一侧。

其中,所述第一预设角度β为锐角。

其中,所述第一预设角度β为15°≤β≤75°。

其中,所述第一预设角度β为18°、40°或者63°。

其中,所述第二预设角度γ大于等于所述第一预设角度β。

其中,所述支撑板平行于所述减振龙骨的侧板。

其中,所述减振龙骨为C型龙骨或者H型龙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减振龙骨,通过在两端设置减振部,利用减振部与其他龙骨或者连接件相连,增加龙骨及吊顶系统的抗冲击能力和抗变形能力,确保吊顶系统的质量稳定性,同时还保证了吊顶系统的施工顺利进行。

参照附图来阅读对于示例性实施例的以下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性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清晰。

附图说明

并入到说明书中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且与描述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这些附图中,类似的附图标记用于表示类似的要素。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例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减振龙骨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例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减振龙骨的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例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减振龙骨的使用安装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任意组合。

本实用新型的减振龙骨,通过在龙骨的两端设置与侧板呈锐角的减振部,并用以与其他龙骨或者连接件进行连接,从而提高其抗冲击能力和抗变形能力,确保吊顶系统的稳定性以及顺利施工。

下面结合附图,对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减振龙骨进行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减振龙骨,图1示出了该减振龙骨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该减振龙骨的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和图2所示,该减振龙骨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减振部10,用以通过连接件与其他龙骨或者吊件连接。具体地,减振部10包括减振板101和支撑板102,其中,减振板101的第一端101a与减振龙骨1的侧板11固定连接,并且,减振板101与减振龙骨1的侧板11呈第一预设角度β设置;减振板101的第二端101b与支撑板102固定连接,支撑板102与减振板101之间呈第二预设角度γ设置,且支撑板102与减振龙骨1的侧板11位于减振板101的不同侧。

图3示出了该减振龙骨1的一种安装使用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3所示,该减振龙骨1作为承载龙骨使用,通过连接件2与覆面龙骨3连接。具体地,连接件2通过减振板101与减振龙骨1连接,当覆面龙骨3、连接件2或者减振龙骨1受到异常冲击或者作用力时,导致减振板101与减振龙骨1的侧板11之间的第一预设角度β产生轻微变化,当异常冲击或者作用力消失后,β慢慢恢复,从而避免减振龙骨1的外形或者侧板11产生硬性变形,可以增加减振龙骨1的抗冲击能力和抗变形能力,进而保证吊顶系统的稳定以及施工顺利进行。

具体地,减振板101与减振龙骨1的侧板11之间可以直接连接,也可以间接连接。如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减振板101与侧板11之间为直接连接;而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减振板101与侧板11则为间接连接。其中,减振板101的第一端101a与减振龙骨1的侧板11通过第一连接板12固定连接,并且,减振板101与减振龙骨1的侧板11位于第一连接板12的同一侧。第一连接板12可以为异常冲击或者作用力增加缓冲,为减振部10提供一定的减振保障。

其中,第一连接板12与侧板11之间可以为任意方式的固定连接,如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板12垂直于减振龙骨1的侧板11。

为了增加连接件2与减振龙骨1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减振板101与支撑板102之间可以增加其他板件。例如图2所示的实施例,减振板101的第二端101b与支撑板102之间通过第二连接板13固定连接,并且,减振板101与支撑板102位于第二连接板13的同一侧。第二连接板13的设置,增加了减振龙骨1与连接件2之间的接触面积,进一步保障在受到异常冲击时减振龙骨1与连接件2之间的稳定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减振龙骨1,减振板101与侧板11之间的第一预设角度β为锐角。经过发明人多次试验,在第一预设角度β为15°≤β≤75°时,减振龙骨1的减振效果较好。例如,通常情况下,第一预设角度β可以选择设置为18°、32°、40°、51°或者63°等。

支撑板102的设置,是为了防止在受到巨大冲击时,第一预定角度β变为钝角,减振板101无法继续承重,所以在本实用新型的减振龙骨中,第二预设角度γ大于或者等于第一预设角度β。例如,第二预设角度γ可以与第一预设角度β相等,即支撑板102平行于减振龙骨1的侧板11;也可以将第二预设角度γ设置为钝角,从而相应的连接件上也可以设置与支撑板102相适应的接触面,进一步增加连接件与减振龙骨1之间的接触面积,确保其连接稳定性。

需要指出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减振龙骨1,该减振龙骨1可以为C型龙骨、U型龙骨或者H型龙骨。

上面描述的内容可以单独地或者以各种方式组合起来实施,而这些变型方式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仅仅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