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模块化预制隔声楼板与下部墙板的组合结构。
背景技术:
据统计,建筑业消耗了地球上大约50%的能源、42%的水资源、50%的材料和48%的耕地。造成生态失衡,产生了全球24%的空气污染、50%的温室效应、40%的水源污染和50%的氯氟烃等。
绿色建筑在我国治理环境污染、节能减排、调整产业结构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过去我国在发展绿色建筑方面,只注重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而忽略了木结构绿色建筑。钢材、水泥、塑料的不可再生不可持续性已经非常明显。现在发达国家已经公认木建筑以及利用农业废弃物加工的建材,是建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正确方向,然而我国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对于新型木建筑的广泛应用还存在着很多误区。
为此,有必要针对木结构绿色建筑及其工业化进行系统性的研发,使我国建筑产业真正实现全过程的绿色、可循环、可持续。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时间长、环保、可循环使用的模块化预制隔声楼板与下部墙板的组合结构,无需另外设置隔声层,减少大量现场作业,同时保证加工工序简单,更保证其具有良好的受力性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模块化预制隔声楼板与下部墙板的组合结构,其组成包括模块化预制隔声楼板及其下部墙板;
所述模块化预制隔声楼板,其组成包括边框梁、板内搁栅、板边搁栅、封边板、边框梁加强板、封边板加强板、端部横撑、板内横撑、隔声材料挡板、楼面底板、通风口、楼面顶板和钉;
平行于搁栅方向为左右方向,垂直搁栅方向为上下方向,共分为2类角板, 右上和左下角板、左上和右下角板;
边框梁、板边搁栅和板内搁栅均相互平行,边框梁和板边搁栅分别置于上下两端最外侧,二者之间为板内搁栅,板内搁栅的间距相等;
边框梁与板内搁栅的间距与板内搁栅的间距相等,此时,板内搁栅1-2和板边搁栅的间距比板内搁栅的间距小38~40mm;
边框梁与板内搁栅的间距比板内搁栅的间距小38~40mm,此时,板内搁栅和板边搁栅的间距与板内搁栅的间距相等;
边框梁、板内搁栅、板边搁栅、边框梁加强板在一端平齐,端部钉射封边板,每个连接点钉子数量为2~4个;在另一端边框梁、板边搁栅、边框梁加强板的长度比板内搁栅短40mm~93mm,
在边框梁和封边板的外侧分别设置边框梁加强板和封边板加强板;
在边框梁、板内搁栅之间设置若干端部横撑,端部横撑优先均匀分布,且与边框梁、板内搁栅优先采用钉连接;
板内搁栅之间以及板内搁栅和板边搁栅之间优先考虑布设板内横撑,板内横撑与板内搁栅和板边搁栅优先采用钉连接;
在边框梁、板内搁栅、板边搁栅的左右两端分别设置隔声材料挡板,隔声材料挡板与三者均相互垂直,且距离封边板1-450~109mm,距离另一侧的板内搁栅的边缘为89mm~185mm;
在边框梁、板内搁栅、板边搁栅、边框梁加强板、端部横撑、板内横撑的两侧分别钉射楼面顶板和楼面底板,楼面顶板和楼面底板的上下接缝位于板内搁栅,且与左右相邻的楼面顶板和楼面底板的接缝错开,且对应位置的楼面顶板和楼面底板的接缝错开;楼面顶板和楼面底板上下两端分别与板边搁栅和边框梁加强板的外边缘齐平,左右分别与隔声材料挡板对齐;
在边框梁、板内搁栅、板边搁栅、端部横撑、板内横撑、隔声材料挡板、楼面底板和楼面顶板围城的格构式空腔内填充隔声材料;
边框梁加强板、封边板加强板的外边缘,开设通风口,边框梁加强板上的通风口贯通楼面底板和楼面顶板,封边板加强板的通风口贯通整个封边板加强板。
所述边框梁与边框梁加强板长度和厚度一样,厚度为38mm~50mm,边框梁的高度为180~300,优先采用184mm、185mm、235mm、284mm、285mm,边框梁加强板的高度比边框梁低30mm~60mm,高度为140mm~250mm,优先采用140mm、184mm、185mm、235mm,二者顶部平齐;在边框梁加强板的外侧开设通风口,通风口垂直于边框梁加强板且贯通,通风口的深度为10mm~19mm,为向内凹进135°~180°的圆弧,圆弧与边框梁加强板平面连接为半径为2~5mm的圆弧,通风口的间距为300mm~610mm,优先采用采用300 mm、305mm、400 mm、406mm、490mm、500 mm、600mm和610mm,二者优先采用钉连接;边框梁与边框梁加强板可采用一块木板替代,厚度优先采用89mm,90mm,在外侧底角开槽,槽的深度优先采用38mm和40mm,高度优先采用30mm~50mm;在外侧开设通风口,通风口由下至上贯通,通风口的深度为10mm~19mm,为向内凹进135°~180°的圆弧,圆弧与边框梁加强板平面连接为半径为2~5mm的圆弧,通风口的间距为300mm~610mm,优先采用采用300 mm、305mm、400 mm、406mm、490mm、500 mm、600mm和610mm;
边框梁、板内搁栅、板边搁栅和边框梁加强板均平行布置,在右端平齐,设置封边板,边框梁、板内搁栅、板边搁栅和边框梁加强板与封边板的连接方式均优先采用钉连接,各连接位置施钉2~4个;
封边板的右侧,设置封边板加强板,封边板加强板的高度比边框梁低30mm~60mm,高度为140mm~250mm,优先采用140mm、184mm、185mm、235mm,二者顶部平齐;在封边板加强板的外侧开设通风口,通风口由垂直封边板加强板且贯通,通风口的深度为10mm~19mm,为向内凹进135°~180°的圆弧,圆弧与封边板加强板平面连接为半径为2~5mm的圆弧,通风口的间距为300mm~610mm,优先采用采用300 mm、305mm、400 mm、406mm、490mm、500 mm、600mm和610mm,二者优先采用钉连接。
所述楼面顶板和楼面底板优先采用OSB板,楼面底板的厚度为6mm~15mm、楼面顶板的厚度为15mm~18mm。
所述的模块化预制隔声楼板,其下部墙板组成包括外墙板和内墙板,所述外墙板位于模块化预制隔声楼板的封边板端和边框梁端下部,内墙板位于模块化预制隔声楼板的接口端;
如图1所示,所述模块化预制隔声楼板的右端为封边板端,上端为边框梁端,左端为接口端,下端为板边板边搁栅端;
所述外墙板的组成包括模块化预制保温承重墙板、钉、顶梁连接板、板间连接件和防腐木或楼面板;所述模块化预制保温承重墙板的组成包括上层顶梁板、下层顶梁板、板边墙骨柱、底梁板、室内墙面板、石膏板安装木条、室外墙面板、内填保温材料、板内墙骨柱、通风口、吊装孔;
两根竖直的板边墙骨柱与一块底梁板和一块下层顶梁板围成一个矩形框架,底梁板和下层顶梁板均伸至板的两端,两根板边墙骨柱位于底梁板和下层顶梁板之间,底梁板与两根板边墙骨柱采用钉连接,钉子均由底梁板垂直钉入板边墙骨柱,每个连接点施钉数量3~5个,且为一排并均匀排布,下层顶梁板与两根板边墙骨柱采用钉连接,钉子均由顶梁板垂直钉入板边墙骨柱,每个连接点施钉数量3~5根,且为一排并均匀排布;
当模块化预制隔声楼板长小于等于3倍板内墙骨柱标准间距L标准时,不设置上层顶梁板,当模块化预制隔声楼板长大于3倍板内墙骨柱标准间距L标准时,在下层顶梁板的上方优先设置上层顶梁板,上层顶梁板的长度比下层顶梁板的长度短2.5~4.5倍的板内墙骨柱标准间距L标准,上层顶梁板与下层顶梁板采用钉连接,在上层顶梁板的两端分别施钉一组,在这两组钉之间施钉一至多组,组数不少于横跨的板内墙骨柱数量,每组钉一字形均匀排列,一字形与排垂直,定的数量为2~4根;
在板边墙骨柱之间布设多块板内墙骨柱,其中分别各有一块板内墙骨柱靠紧板边墙骨柱,这两根板边墙骨柱与下层顶梁板、板边墙骨柱和底梁板均采用钉连接,钉子分别由板边墙骨柱的外端面垂直钉入、钉子分组,每组优先选择两个,钉子的连线均水平;在这两个板内墙骨柱之间的板内墙骨柱在一条直线上且优先选择均匀分布,钉子分别由下层顶梁板顶面、底梁板底面垂直钉入板内墙骨柱、每个连接点优先选择两根钉子;在板内墙骨柱之间填充保温材料,板内墙骨柱与保温材料内外侧均齐平;
在板内墙骨柱与保温材料的室内一侧覆盖室内墙面板,其厚度为9~15mm,优先采用9mm,室内墙面板四端分别达到下层顶梁板、板边墙骨柱和底梁板构成的框架内侧,室内墙面板与板内墙骨柱采用钉连接,与板边墙骨柱靠紧的两块板内墙骨柱与板直接采用钉连接,其余板内墙骨柱对应位置增设石膏板安装木条,木条厚度为10~38mm,宽度与板内墙骨柱的厚度相等,在石膏板安装木条垂直施钉钉入室内墙面板和板内墙骨柱;石膏板安装木条与上层顶梁板、下层顶梁板、板边墙骨柱、底梁板在室内一侧侧齐平;
在板内墙骨柱与保温材料的室外一侧覆盖室外墙面板,其厚度为6~12mm,优先采用6mm,室外墙面板四端分别达到下层顶梁板、板边墙骨柱和底梁板构成的框架内侧,室外墙面板与所有板内墙骨柱采用钉连接,垂直施钉钉入板内墙骨柱;室外墙面板的外表面距离上层顶梁板、下层顶梁板、板边墙骨柱、底梁板在室外一侧表面的距离为20-40mm,优先采用38mm;
在上层顶梁板、下层顶梁板和底梁板的室外一侧开设通风口,通风口由下至上对齐且贯通,在板内墙骨柱之间均分别设置一个,均位于板内墙骨柱的中线上;
在上层顶梁板、下层顶梁板的重叠部位,当没有上层顶梁板时,在分别距两端为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处,且位于室内墙面板的室内一侧、室外墙面板的室外一侧开设4个吊装孔。
所述上层顶梁板、下层顶梁板和板边墙骨柱的厚度和宽度均相等,厚度为38~89mm,优先选择38mm,宽度为140~286mm,优先选择184mm;
所述板内墙骨柱厚度为38~89mm,优先选择38mm,宽度为89~185mm,优先选择89mm;
所述室内墙面板优先采用承重OSB板,所述室外墙面板优先采用OSB板;
所述通风口为上层顶梁板、下层顶梁板和底梁板的室外一侧向内凹进135°~180°的圆弧,圆弧与顶梁板、下层顶梁板和底梁板的室外一侧平面连接为半径为2~5mm的圆弧。
所述外墙板的组成方法为:将两片模块化预制保温承重墙板置于防腐木或楼面板,且并排靠紧排成一字形,模块化预制保温承重墙板的底梁板与防腐木或楼面板连接采用钉连接,钉子优先采用均匀分布,且均位于室内墙面板和室外墙面板的外侧,各施钉一排;
模块化预制保温承重墙板的板边墙骨柱采用板间连接件连接,板间连接件优先采用钉连接,钉子优先采用均匀分布,且均位于室内墙面板和室外墙面板的外侧,各施钉一排;
采用顶梁连接板在两块模块化预制保温承重墙板的顶部连接,顶梁连接板与两侧的上层顶梁板靠紧,且在两端施钉各一排,每排钉3~5枚,在中间钉优先采用成排施钉,优先在板内墙骨柱处施钉。
所述内墙板优先采用与外墙板相同的结构形式,其中内填保温材料替换为隔声材料。
所述的模块化预制隔声楼板其与下部墙体的连接方法是:
在边框梁端,外墙板的外边缘与边框梁加强板的外边缘对齐;
在封边板端,外墙板的外边缘与封边板加强板的外边缘对齐,外墙板的内边缘与隔声材料挡板外边缘对齐;
在接口端,内墙板的两侧分别与模块化预制隔声楼板的接口端、板内搁栅端部和隔声材料挡板外边缘对齐;
模块化预制隔声楼板在封边板端、边框梁端和接口端与内外墙板优先采用钉连接;
在边框梁端,边框梁与外墙板优先采用钉连接,钉子在边框梁优先采用均匀分布,施钉位置在边框梁的外侧,在两个通风口之间施钉数量3~6枚,在边框梁的两端,内外侧均施钉;
在封边板端,封边板与外墙板优先采用钉连接,钉子在封边板优先采用均匀分布,施钉位置在封边板的外侧,在两个通风口之间施钉数量3~6枚;
在接口端,板内搁栅、板边搁栅与内墙板均采用钉连接,每块板内搁栅和板边搁栅的施钉数量不少于2枚,在板内搁栅和板边搁栅的两侧施钉。
所述隔声材料采用植物纤维、植物纤维板、矿棉、玻璃棉、泡沫塑料、毛毡、矿棉吸声板、玻璃棉吸声板、软质纤维板、海绵或乳胶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安装操作显著简化,装配速度快,可以采用大部品总成装配,工业化程度更高,经济效果好,且避免了环境污染。尤其将隔声层内嵌到板的内部,减少了大量现场作业,通过系列构造,使其具有良好的受力性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中的模块化预制隔声楼板与下部墙板的组合结构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发明模块化预制隔声楼板与下部墙板连接的俯视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模块化预制隔声楼板与下部墙板连接的侧视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模块化预制隔声楼板覆面板前俯视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模块化预制隔声楼板覆面板后俯视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模块化预制隔声楼板覆面板后侧视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模块化预制隔声楼板与下部墙板及其连接方法的室内一侧正视示意图;
图7为图6的A-A剖面示意图;
图8为图6的B-B剖面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模块化预制隔声楼板与下部墙板及其连接方法的俯视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模块化预制隔声楼板与下部墙板及其连接方法的俯视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模块化预制隔声楼板与下部墙板及其连接方法的室外一侧正视示意图;
图12为图11的C-C剖面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两块模块化预制隔声楼板与下部墙板及其连接方法的一字形墙室内一侧正视示意图;
图14为图13的D-D剖面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两块模块化预制隔声楼板与下部墙板及其连接方法的一字形墙俯视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两块模块化预制隔声楼板与下部墙板及其连接方法的一字形墙室外一侧正视示意图;
图中:1为模块化预制隔声楼板;1-1为边框梁;1-2为板内搁栅;1-3为板边搁栅;1-4为封边板;1-5为边框梁加强板;1-6为封边板加强板;1-7为端部横撑;1-8为板内横撑;1-9为隔声材料挡板;1-10为楼面底板;1-11为通风口;1-12为楼面顶板;1-13为钉;2为墙板;2-1为上层顶梁板;2-2为下层顶梁板;2-3为板边墙骨柱;2-4为底梁板;2-5为室内墙面板;2-6为石膏板安装木条;2-7为室外墙面板;2-8为内填保温材料;2-9为板内墙骨柱;2-10为通风口;2-11为吊装孔;2-12为钉;2-13为顶梁连接板;2-14为板间连接件;2-15为防腐木或楼面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提供的模块化预制隔声楼板与下部墙板连接节点及其施工方法进行详细地描述,但不能将它们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定。
一种模块化预制隔声楼板与下部墙板的组合结构,其组成包括模块化预制隔声楼板及其下部墙板;
如图1-16所示,一种模块化预制隔声楼板,其组成包括边框梁1-1、板内搁栅1-2、板边搁栅1-3、封边板1-4、边框梁加强板1-5、封边板加强板1-6、端部横撑1-7、板内横撑1-8、隔声材料挡板1-9、楼面底板1-10、通风口1-11、楼面顶板1-12和钉1-13;
平行于搁栅方向为左右方向,垂直搁栅方向为上下方向,共分为2类角板, 右上和左下角板、左上和右下角板;
边框梁1-1、板边搁栅1-3和板内搁栅1-2均相互平行,边框梁1-1和板边搁栅1-3分别置于上下两端最外侧,二者之间为板内搁栅1-2,板内搁栅1-2的间距相等;
边框梁1-1与板内搁栅1-2的间距与板内搁栅1-2的间距相等,此时,板内搁栅1-2和板边搁栅1-3的间距比板内搁栅1-2的间距小38~40mm;
边框梁1-1与板内搁栅1-2的间距比板内搁栅1-2的间距小38~40mm,此时,板内搁栅1-2和板边搁栅1-3的间距与板内搁栅1-2的间距相等;
边框梁1-1、板内搁栅1-2、板边搁栅1-3、边框梁加强板1-5在一端平齐,端部钉射封边板1-4,每个连接点钉子数量为2~4个;在另一端边框梁1-1、板边搁栅1-3、边框梁加强板1-5的长度比板内搁栅1-2短40mm~93mm,
在边框梁1-1和封边板1-4的外侧分别设置边框梁加强板1-5和封边板加强板1-6;
在边框梁1-1、板内搁栅1-2之间设置若干端部横撑1-7,端部横撑1-7优先均匀分布,且与边框梁1-1、板内搁栅1-2优先采用钉连接;
板内搁栅1-2之间以及板内搁栅1-2和板边搁栅1-3之间优先考虑布设板内横撑1-8,板内横撑1-8与板内搁栅1-2和板边搁栅1-3优先采用钉连接;
在边框梁1-1、板内搁栅1-2、板边搁栅1-3的左右两端分别设置隔声材料挡板1-9,隔声材料挡板1-9与三者均相互垂直,且距离封边板1-450~109mm,距离另一侧的板内搁栅1-2的边缘为89mm~185mm;
在边框梁1-1、板内搁栅1-2、板边搁栅1-3、边框梁加强板1-5、端部横撑1-7、板内横撑1-8的两侧分别钉射楼面顶板1-12和楼面底板1-10,楼面顶板1-12和楼面底板1-10的上下接缝位于板内搁栅1-2,且与左右相邻的楼面顶板1-12和楼面底板1-10的接缝错开,且对应位置的楼面顶板1-12和楼面底板1-10的接缝错开;楼面顶板1-12和楼面底板1-10上下两端分别与板边搁栅1-3和边框梁加强板1-5的外边缘齐平,左右分别与隔声材料挡板1-9对齐;
在边框梁1-1、板内搁栅1-2、板边搁栅1-3、端部横撑1-7、板内横撑1-8、隔声材料挡板1-9、楼面底板1-10和楼面顶板1-12围城的格构式空腔内填充隔声材料;
边框梁加强板1-5、封边板加强板1-6的外边缘,开设通风口1-11,边框梁加强板1-5上的通风口1-11贯通楼面底板1-10和楼面顶板1-12,封边板加强板1-6 的通风口1-11贯通整个封边板加强板1-6。
所述边框梁1-1与边框梁加强板1-5长度和厚度一样,厚度为38mm~50mm,边框梁1-1的高度为180~300,优先采用184mm、185mm、235mm、284mm、285mm,边框梁加强板1-5的高度比边框梁1-1低30mm~60mm,高度为140mm~250mm,优先采用140mm、184mm、185mm、235mm,二者顶部平齐;在边框梁加强板1-5的外侧开设通风口2-10,通风口2-10垂直于边框梁加强板1-5且贯通,通风口2-10的深度为10mm~19mm,为向内凹进135°~180°的圆弧,圆弧与边框梁加强板1-5平面连接为半径为2~5mm的圆弧,通风口2-10的间距为300mm~610mm,优先采用采用300 mm、305mm、400 mm、406mm、490mm、500 mm、600mm和610mm,二者优先采用钉连接;边框梁1-1与边框梁加强板1-5可采用一块木板替代,厚度优先采用89mm,90mm,在外侧底角开槽,槽的深度优先采用38mm和40mm,高度优先采用30mm~50mm;在外侧开设通风口2-10,通风口2-10由下至上贯通,通风口2-10的深度为10mm~19mm,为向内凹进135°~180°的圆弧,圆弧与边框梁加强板1-5平面连接为半径为2~5mm的圆弧,通风口2-10的间距为300mm~610mm,优先采用采用300 mm、305mm、400 mm、406mm、490mm、500 mm、600mm和610mm;
边框梁1-1、板内搁栅1-2、板边搁栅1-3和边框梁加强板1-5均平行布置,在右端平齐,设置封边板1-4,边框梁1-1、板内搁栅1-2、板边搁栅1-3和边框梁加强板1-5与封边板1-4的连接方式均优先采用钉连接,各连接位置施钉2~4个;
封边板1-4的右侧,设置封边板加强板1-6,封边板加强板1-6的高度比边框梁1-1低30mm~60mm,高度为140mm~250mm,优先采用140mm、184mm、185mm、235mm,二者顶部平齐;在封边板加强板1-6的外侧开设通风口2-10,通风口2-10由垂直封边板加强板1-6且贯通,通风口2-10的深度为10mm~19mm,为向内凹进135°~180°的圆弧,圆弧与封边板加强板1-6平面连接为半径为2~5mm的圆弧,通风口2-10的间距为300mm~610mm,优先采用采用300 mm、305mm、400 mm、406mm、490mm、500 mm、600mm和610mm,二者优先采用钉连接。
所述楼面顶板1-12和楼面底板1-10优先采用OSB板,楼面底板1-10的厚度为6mm~15mm、楼面顶板1-12的厚度为15mm~18mm。
所述的模块化预制隔声楼板,其下部墙板组成包括外墙板和内墙板,所述外墙板位于模块化预制隔声楼板的封边板端和边框梁端下部,内墙板位于模块化预制隔声楼板的接口端;
所述外墙板的组成包括模块化预制保温承重墙板、钉2-12、顶梁连接板2-13、板间连接件2-14和防腐木或楼面板2-15;所述模块化预制保温承重墙板的组成包括上层顶梁板2-1、下层顶梁板2-2、板边墙骨柱2-3、底梁板2-4、室内墙面板2-5、石膏板安装木条2-6、室外墙面板2-7、内填保温材料2-8、板内墙骨柱2-9、通风口2-10、吊装孔2-11;
两根竖直的板边墙骨柱2-3与一块底梁板2-4和一块下层顶梁板2-2围成一个矩形框架,底梁板2-4和下层顶梁板2-2均伸至板的两端,两根板边墙骨柱2-3位于底梁板2-4和下层顶梁板2-2之间,底梁板2-4与两根板边墙骨柱2-3采用钉连接,钉子均由底梁板2-4垂直钉入板边墙骨柱2-3,每个连接点施钉数量3~5个,且为一排并均匀排布,下层顶梁板2-2与两根板边墙骨柱2-3采用钉连接,钉子均由顶梁板2垂直钉入板边墙骨柱2-3,每个连接点施钉数量3~5根,且为一排并均匀排布;
当模块化预制隔声楼板长小于等于3倍板内墙骨柱2-9标准间距L标准时,不设置上层顶梁板2-1,当模块化预制隔声楼板长大于3倍板内墙骨柱2-9标准间距L标准时,在下层顶梁板2-2的上方优先设置上层顶梁板2-1,上层顶梁板2-1的长度比下层顶梁板2-2的长度短2.5~4.5倍的板内墙骨柱2-9标准间距L标准,上层顶梁板2-1与下层顶梁板2-2采用钉连接,在上层顶梁板2-1的两端分别施钉一组,在这两组钉之间施钉一至多组,组数不少于横跨的板内墙骨柱2-9数量,每组钉一字形均匀排列,一字形与排垂直,定的数量为2~4根;
在板边墙骨柱2-3之间布设多块板内墙骨柱2-9,其中分别各有一块板内墙骨柱2-9靠紧板边墙骨柱2-3,这两根板边墙骨柱2-3与下层顶梁板2-2、板边墙骨柱2-3和底梁板2-4均采用钉连接,钉子分别由板边墙骨柱2-3的外端面垂直钉入、钉子分组,每组优先选择两个,钉子的连线均水平;在这两个板内墙骨柱2-9之间的板内墙骨柱2-9在一条直线上且优先选择均匀分布,钉子分别由下层顶梁板2-2顶面、底梁板2-4底面垂直钉入板内墙骨柱2-9、每个连接点优先选择两根钉子;在板内墙骨柱2-9之间填充保温材料,板内墙骨柱2-9与保温材料内外侧均齐平;
在板内墙骨柱2-9与保温材料的室内一侧覆盖室内墙面板2-5,其厚度为9~15mm,优先采用9mm,室内墙面板2-5四端分别达到下层顶梁板2-2、板边墙骨柱2-3和底梁板2-4构成的框架内侧,室内墙面板2-5与板内墙骨柱2-9采用钉连接,与板边墙骨柱2-3靠紧的两块板内墙骨柱2-9与板直接采用钉连接,其余板内墙骨柱2-9对应位置增设石膏板安装木条2-6,木条厚度为10~38mm,宽度与板内墙骨柱2-9的厚度相等,在石膏板安装木条2-6垂直施钉钉入室内墙面板2-5和板内墙骨柱2-9;石膏板安装木条2-6与上层顶梁板2-1、下层顶梁板2-2、板边墙骨柱2-3、底梁板2-4在室内一侧侧齐平;
在板内墙骨柱2-9与保温材料的室外一侧覆盖室外墙面板2-7,其厚度为6~12mm,优先采用6mm,室外墙面板2-7四端分别达到下层顶梁板2-2、板边墙骨柱2-3和底梁板2-4构成的框架内侧,室外墙面板2-7与所有板内墙骨柱2-9采用钉连接,垂直施钉钉入板内墙骨柱2-9;室外墙面板2-7的外表面距离上层顶梁板2-1、下层顶梁板2-2、板边墙骨柱2-3、底梁板2-4在室外一侧表面的距离为20-40mm,优先采用38mm;
在上层顶梁板2-1、下层顶梁板2-2和底梁板2-4的室外一侧开设通风口2-10,通风口2-10由下至上对齐且贯通,在板内墙骨柱2-9之间均分别设置一个,均位于板内墙骨柱2-9的中线上;
在上层顶梁板2-1、下层顶梁板2-2的重叠部位,当没有上层顶梁板2-1时,在分别距两端为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处,且位于室内墙面板2-5的室内一侧,室外墙面板2-7的室外一侧开设4个吊装孔2-11。
所述上层顶梁板2-1、下层顶梁板2-2和板边墙骨柱2-3的厚度和宽度均相等,厚度为38~89mm,优先选择38mm,宽度为140~286mm,优先选择184mm;
所述板内墙骨柱2-9厚度为38~89mm,优先选择38mm,宽度为89~185mm,优先选择89mm;
所述室内墙面板2-5优先采用承重OSB板,所述室外墙面板2-7优先采用OSB板;
所述通风口2-10为上层顶梁板2-1、下层顶梁板2-2和底梁板2-4的室外一侧向内凹进135°~180°的圆弧,圆弧与顶梁板1、下层顶梁板2-2和底梁板2-4的室外一侧平面连接为半径为2~5mm的圆弧。
所述外墙板的组成方法为:将两片模块化预制保温承重墙板置于防腐木或楼面板2-15,且并排靠紧排成一字形,模块化预制保温承重墙板的底梁板2-4与防腐木或楼面板2-15连接采用钉连接,钉子优先采用均匀分布,且均位于室内墙面板2-5和室外墙面板2-7的外侧,各施钉一排;
模块化预制保温承重墙板的板边墙骨柱2-3采用板间连接件2-14连接,板间连接件2-14优先采用钉连接,钉子优先采用均匀分布,且均位于室内墙面板2-5和室外墙面板2-7的外侧,各施钉一排;
采用顶梁连接板2-13在两块模块化预制保温承重墙板的顶部连接,顶梁连接板2-13与两侧的上层顶梁板2-1靠紧,且在两端施钉各一排,每排钉3~5枚,在中间钉优先采用成排施钉,优先在板内墙骨柱2-9处施钉。
所述内墙板优先采用与外墙板相同的结构形式,其中内填保温材料2-8替换为隔声材料。
所述的模块化预制隔声楼板其与下部墙体的连接方法是:
在边框梁端,外墙板的外边缘与边框梁加强板1-5的外边缘对齐;
在封边板端,外墙板的外边缘与封边板加强板1-6的外边缘对齐,外墙板的内边缘与隔声材料挡板1-9外边缘对齐;
在接口端,内墙板的两侧分别与模块化预制隔声楼板的接口端的板内搁栅1-2端部和隔声材料挡板1-9外边缘对齐;
模块化预制隔声楼板在封边板端、边框梁端和接口端与内外墙板优先采用钉连接;
在边框梁端,边框梁1-1与外墙板优先采用钉连接,钉子在边框梁1-1优先采用均匀分布,施钉位置在边框梁1-1的外侧,在两个通风口1-11之间施钉数量3~6枚,在边框梁1-1的两端,内外侧均施钉;
在封边板端,封边板1-4与外墙板优先采用钉连接,钉子在封边板1-4优先采用均匀分布,施钉位置在封边板1-4的外侧,在两个通风口1-11之间施钉数量3~6枚;
在接口端,板内搁栅1-2、板边搁栅1-3 与内墙板均采用钉连接,每块板内搁栅1-2和板边搁栅1-3的施钉数量不少于2枚,在板内搁栅1-2和板边搁栅1-3的两侧施钉。
所述隔声材料采用植物纤维、植物纤维板、矿棉、玻璃棉、泡沫塑料、毛毡、矿棉吸声板、玻璃棉吸声板、软质纤维板、海绵或乳胶块。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