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沉降后浇带支撑结构。
背景技术:
在混凝土建筑施工过程中,楼层之间的楼板可能会因为混凝土本身的性质,而发生膨胀或者收缩,使得楼板发生沉降的现象。一般为了防止楼板发生沉降,会在楼板施工完成之后的保养期,设置沉降后浇带来防止混凝土被破坏。目前大多数的沉降后浇带的断口处的支撑体系均为整体支模、支撑架分离支撑等形式,然而模板支撑容易在施工时发生损坏;支撑架又会使用到较多的金属材质,成本较高,而且没有一种统一稳固的形式,使得下部支撑不稳定。我们急需一种节省金属材料,但是结构又十分稳固且可以周转使用的沉降后浇带支撑来解决以上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情况,我们需要一种对沉降后浇带的端口进行支撑的支撑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沉降后浇带支撑结构,包括:支撑柱,支撑于上下楼板之间,所述支撑柱的顶部顶撑于上楼板的沉降后浇带断口处;
固定筋,围设于所述支撑柱底部,且固定于所述下楼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将支撑柱的底部用固定筋固定在下楼板上,将支撑柱的顶部顶撑于上楼板沉降后浇带断口处,避免了因沉降后浇带带来的结构不稳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同时具有周转性高、易于搭设、结构简单以及节省材料等优点。
本实用新型沉降后浇带支撑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支撑柱顶部顶撑于所述沉降后浇带断口处的结构梁,并与所述结构梁之间设有加固楔。
本实用新型沉降后浇带支撑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加固楔为金属加固楔,所述金属加固楔的楔面插设于所述支撑柱与所述结构梁之间。
本实用新型沉降后浇带支撑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结构梁底部设有对所述加固楔进行限位固定的限位件。
本实用新型沉降后浇带支撑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限位件为螺栓或者水泥钉。
本实用新型沉降后浇带支撑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支撑柱为长钢管。
本实用新型沉降后浇带支撑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支撑柱包括:多个首尾相连的钢管,相邻两个所述钢管通过连接件相连。
本实用新型沉降后浇带支撑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连接件为连接套管,所述连接套管套设于相邻所述钢管的连接处,并固定连接于相邻所述钢管。
本实用新型沉降后浇带支撑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固定筋通过植筋的方式固定于所述下楼板,所述固定筋焊接于所述支撑柱的外壁。
本实用新型沉降后浇带支撑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固定筋插设于所述下楼板处浇筑有加固作用的加固砂浆。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沉降后浇带支撑结构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沉降后浇带支撑结构一种结构的A处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沉降后浇带支撑结构一种结构的B处放大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沉降后浇带支撑结构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利于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的了解,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进行说明。
请参照图1,图1显示了本实用新型沉降后浇带支撑结构的一种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沉降后浇带支撑结构,包括:支撑柱3,支撑于上下楼板之间,所述支撑柱3的顶部顶撑于上楼板的沉降后浇带1断口;
固定筋5,围设于所述支撑柱3底部,且固定于所述下楼板2。
本实用新型旨在于对楼板因沉降后浇带的断口处1的支撑,加强楼板完工前的结构强度。对上楼板与下楼板2之间的支撑,一般都是作用在结构梁上,即本实用新型包括一支撑于沉降后浇带断口处1的结构梁11与下楼板2之间的支撑柱3。
如图1所示,支撑柱3作为主体支撑部件,一方面要具有一定的结构强度;另一方面,要足够的轻便,便于施工人员搭设。优选地,支撑柱3为一长钢管。
请参照图4,图4显示了是本实用新型沉降后浇带支撑结构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针对支撑柱为长钢管,其结构还可以为图4所示的结构:
支撑柱3a包括多个首尾相连的钢管,相邻的钢管之间通过连接件7相连,连接件7为连接套管,连接套管套设于相邻所述钢管的连接处,并固定连接于相邻所述钢管,优选地,该连接套管为一金属管。
本实施例中,连接件7为连接套管为优选实施方案,其连接件7还可以为钢筋,该钢筋一端焊接于钢管的底端外壁,另一端焊接于相邻钢管的顶端外壁,从而起到相邻钢管之间连接的作用(未予以图示)。
当支撑柱制作完成需要被竖起时,施工人员在沉降后浇带断口处1的结构梁11与下楼板2之间的有限距离内,对支撑柱进行搬运以及竖起,如果支撑柱与结构梁11与下楼板2之间的距离相同,从数学角度(底部有固定筋5)来看是不能被竖起的。所以支撑柱需短于此距离,支撑柱的顶部与的结构梁11之间存在缝隙,不能起到支撑的作用。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支撑柱顶部与结构梁11之间设有加固楔6。优选地,加固楔6为金属加固楔,该金属加固楔的楔面插设于支撑柱3与的结构梁11之间,来填补二者之间的缝隙。
请参照图2,图2显示了本实用新型沉降后浇带支撑结构一种结构的A处放大图,以支撑柱为长钢管为例,由于建筑施工会有大型机器的运作,楼板常常会发生共振,使得加固楔6容易掉落,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在加固楔6插设于支撑柱3与结构梁11之间时,在结构梁11上贴靠加固楔6处设有限位件8,该限位件8固定于结构梁11并抵靠住加固楔6。优选地,限位件8为螺栓或者水泥钉。
请参照图2,图2显示了本实用新型沉降后浇带支撑结构一种结构的B处放大图,结合图1和图2可知,支撑柱3的底部通过围设于所述支撑柱3的固定筋5固定于下楼板2上,该固定筋5具有插设于所述下楼板进行固定的插设端,优选地,固定筋5一端固定于支撑柱3底部外壁,另一端通过植筋的方式插设固定于下楼板2(可通过外力设备先进行打孔在插设,此为现有技术,不做多余描述)。为了进一步加固固定筋5与下楼板2之间的固定连接,并对固定筋5进行保护,优选地,在固定筋5插设于下楼板2处浇筑有加固作用的加固砂浆4,使得该加固砂浆4埋没支撑柱3与下楼板2之间的接缝和固定筋5与下楼板2的插设处。
需要标明的是,该植筋5的个数应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限定。
以支撑柱为一长钢管为例,本实用新型沉降后浇带支撑结构的具体实施操作为:
首先,将长钢管搬运至所述支撑处;然后,在长钢管的底部焊接作为固定筋的植筋,调整长钢管位置,将长钢管竖起,并将固定筋通过植筋的方式插入下楼板中(可通过外力设备先打孔再插入)固定;最后,在长钢管的顶部与结构梁之间插设加固楔,并用螺栓或者水泥钉限位住加固楔,将加固砂浆浇筑埋设住植筋与下楼板插设表面和长钢管与下楼板之间接缝即可。
采取以上技术方案后,取得以下有益效果:
通过将支撑柱的底部用固定筋固定在下楼板上,将支撑柱的顶部顶撑于上楼板沉降后浇带断口处,避免了因沉降后浇带带来的结构不稳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同时具有周转性高、易于搭设、结构简单以及节省材料等优点。
以上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可根据上述说明对本实用新型做出多种变化。因而,在不违反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宗旨的前提下,实施例中的某些细节不应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本实用新型将以所附权利要求书界定的范围作为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