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化建筑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09940阅读:550来源:国知局
模块化建筑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E04B1/00:间壁墙,或楼板或顶棚或屋顶中任何一种结构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在工业民用建筑中,应用较多的建筑结构形式多为砖混结构、框架式结构等。其中,砖混结构是指建筑物中竖向承重结构的墙、柱等采用砖或者砌块砌筑,横向承重的梁、楼板、屋面板等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这种结构抗震能力差,自重大、层高受限制,建筑形式不够灵活。框架式结构最常用的是混凝土框架、钢框架,混凝土框架和钢框架适合大规模工业化施工,效率较高,工程质量较好,但其仍存在自重大、抗裂性能差、费工、现场施工周期长,且施工受季节性影响等不足。

专利公告号为CN203247699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模块化建筑结构。它包括模块化楼板,模块化楼板包括上层板、下层板,上层板和下层板之间通过主结构层连接,模块化楼板固定在钢结构支撑上;钢结构支撑包括主立柱或包括主立柱、斜撑。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组装方便灵活,现场施工速度快周期短,受季节影响小,结构自重轻,采用钢结构支撑,力学性能好,整体结构稳定牢固,抗震性能好。上述方案中,相邻模块化楼板之间仅通过斜撑连接,易发生移动,且强度较低,易发生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意在提供一种模块化建筑结构,以解决现有模块化建筑结构强度低的问题。

本方案中的模块化建筑结构,包括模块化楼板,所述模块化楼板包括上层板、下层板,所述上层板靠近下层板的一面设有凸起结构,所述下层板靠近上层板的一面设有与凸起结构配合的凹槽结构,还包括钢支撑结构,所述钢支撑结构包括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中部与第二连杆中部铰接连接,所述模块化楼板固定在钢支撑结构上。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上层板的凸起结构与下层板的凹槽结构卡接固定,方便上板和下板的拆卸和安装,并且组装方便,同时钢支撑结构为两根连杆中部铰接而成,一块模块化楼板与钢支撑结构有两个连接点,包括第一连杆的一端和第二连杆的一端,第一连杆的另一端和第二连杆的另一端均连接另一块模块化楼板,所以钢支撑结构为十字交叉形,提高模块化楼板之间的稳固性。采用此方案,提高了上板和下板之间的整体性与强度,从而极大提高模块化建筑的整体强度。

优化方案一,作为对基础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凸起结构的横截面为蜂窝形,所述凹槽结构为横截面为蜂窝形的凹槽结构。蜂窝形为多个正六边形组成的,蜂窝形致密的结构使各方的受力均等,且容易将受力分散,蜂窝形结构所能承受的冲击也比其他结构大。进一步提高此建筑结构的强度。

优化方案二,作为对基础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凸起结构为均匀间隔设置的隔板,所述凹槽结构为两条相对的折线板,所述折线板的相邻两条折线的角度为120°,所述第二板体上还设有与隔板相对应的空腔。将上层板的隔板插入下层板的空腔,使上层板与下层板完美配合形成组装板,此组装板的连接部分具有若干个折线与空腔,若干个空腔能够阻挡任何一个板体想任何方向移动,进一步提高此组装板的稳定性,而且此连接方式方便安装和拆卸。

优化方案三,作为对优化方案二的进一步优化,所述上层板的两端部开有第一滑槽段和第二滑槽段,所述上层板的两端部还开有开口均向上的第一上盲孔和第二上盲孔,所述下层板的两端部开有第三滑槽段和第四滑槽段,所述下层板的两端部还设有开口均向下的第一下盲孔和第二下盲孔,所述第一连杆的两端、第二连杆的两端均固定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包括上滑块和下滑块,还包括弹簧,所述上滑块与下滑块通过弹簧连接,所述上滑块均和盲孔配合固定。将连接部滑动连接在滑槽内,滑动钢支撑结构上方的连接部,使上滑块卡接在一个模块化楼板的上层板的盲孔中固定,滑动钢支撑结构下方的连接部,使下滑块卡接在另一个模块化楼板的下层板的盲孔中固定,此连接方式用钢支撑结构将两块模块化楼板连接固定,能够防止模块化楼板之间发生滑动和移动,极大提高了模块化楼板的强度。

优化方案四,作为对优化方案三的进一步优化,所述模块化楼板的一端设有凸条,所述模块化楼板的另一端开有与凸条相对应的凹槽。横向相邻的两块模块化楼板通过凸条和凹槽固定连接,不仅方便安装和拆卸,而且防止相连两块模块化楼板发生移动。

优化方案五,作为对优化方案四的进一步优化,所述上层板上还开有第三上盲孔和第四上盲孔,所述下层板上还开有第三下盲孔和第四下盲孔。按下上滑块和下滑块,由于上滑块与下滑块之间设有弹簧,因此上滑块与下滑块向模块化楼板中部靠近,然后滑动上滑块和下滑块,使两个上滑块分别滑动至上层板两端部的第三上盲孔和第四上盲孔,使两个下滑块分别滑动至下层板;两端部的第三下盲孔和第四下盲孔,增大了两根连杆上端部的距离,从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模块化建筑结构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连接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上层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下层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模块化建筑结构实施例2中上层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模块化建筑结构实施例2中下层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模块化楼板1、上层板10、凸起结构101、下层板11、隔板12、折线板13、空腔14、凹槽结构111、钢支撑结构2、第一连杆20、第二连杆21、第一滑槽段3、第二滑槽段30、第一上盲孔31、第二上盲孔32、第三滑槽段4、第四滑槽段40、第一下盲孔41、第二下盲孔42、上滑块5、下滑块50、弹簧51。

实施例1:

实施例1基本如附图1所示:模块化建筑结构,包括模块化楼板1,模块化楼板1的右端设有凸条,模块化楼板1的左端设有用于凸条插入的凹槽,模块化楼板1包括上层板10和下层板11,如图3所示,上层板10的下表面设有凸起结构101,凸起结构101的横截面为蜂窝形,上层板10的两端开有第一滑槽段3和第二滑槽段30,第一滑槽段3的上方开有第一上盲孔31和第三上盲孔,第二滑槽段30的上方开有第二上盲孔32和第四上盲孔,如图4所示,下层板11的上表面设有与凸起结构101配合的凹槽结构111,凹槽结构111的横截面为蜂窝形,还包括钢支撑结构2,钢支撑结构2包括第一连杆20与第二连杆21,第一连杆20的中部与第二连杆21中部铰接连接,第一连杆20的两端固定有连接部,第二连杆21的两端固定有连接部,连接部均相同,如图2所示,连接部包括上滑块5和下滑块50,上滑块5和下滑块50之间通过弹簧51连接,上滑块5均和盲孔配合固定,上滑块5和下滑块50均与滑槽段滑动连接,第一连杆20一端和第二连杆21一端连接一块模块化楼板1,第一连杆20的另一端和第二连杆21的另一端连接另一块模块化楼板1。

使用时,将上层板10的蜂窝形的凸条插入下层板11的蜂窝形的凹槽中固定形成一块模块化楼板1,然后将第一连杆20的一端插入下层板11中的第一滑槽段3中,第一连杆20的另一端插入第三滑槽段4中,第二连杆21的一端插入下层板11中的第二滑槽段30中,第二连杆21的另一端插入第四滑槽段40中,滑动滑块使上滑块5分别卡入第一上盲孔31和第二上盲孔32中,同理卡接将第一连杆20和第二连杆21卡接在另一块模块化楼板1上。

当需要改变两块模块化楼板1之间的距离时,按下上滑块5和下滑块50,由于上滑块5与下滑块50之间设有弹簧51,因此上滑块5与下滑块50向模块化楼板1中部靠近,然后滑动上滑块5和下滑块50,使两个上滑块5分别滑动至上层板10两端部的第三上盲孔和第四上盲孔,使两个下滑块50分别滑动至下层板11;两端部的第三下盲孔和第四下盲孔,增大了两根连杆上端部的距离,从而减小了两块模块化楼板1的距离,将一块模块化楼板1的凸条插入相邻模块化楼板1的凹槽中,从而固定相邻两块模块化楼板1。

实施例2:

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如图5所示,凸起结构101为均匀间隔设置的隔板12,如图6所示,凹槽结构111为两条相对的折线板13,折线板13的相邻两条折线的角度为120°,第二板体上还设有与隔板12相对应的空腔14。

使用时,将上层板10的隔板12插入下层板11的空腔14,使上层板10与下层板11完美配合形成组装板,此组装板的连接部分具有若干个折线与空腔14,若干个空腔14能够阻挡任何一个板体想任何方向移动,进一步提高此组装板的稳定性,而且此连接方式方便安装和拆卸。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和/或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