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面固定支管的固定调节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65760发布日期:2018-06-01 19:40阅读:102来源:国知局
装饰面固定支管的固定调节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建筑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装饰面固定支管的固定调节结构。



背景技术:

建筑物外表装饰面的固定通常是在檩托上安装固定支管,然后将装饰板的两边分别搭设在两个固定支管上固定,但是在实际安装过程中,尤其在曲面建筑上,固定支管的实际固定位置与设定位置通常有一定差距,导致需要重新固定檩托的位置,其次固定支管一般是选择钢管,其内部中空,这就导致钢管在被檩托加持固定时容易被挤压压扁。现有人们的解决办法是放入支撑钢条,但是钢条为刚性,放入时由于误差会与固定支管的内部有间隙,是的支撑杆被加持时还会有形变,而且支撑钢条放入后容易倒掉,失去支撑功能。此外,现有的固定支管固定完后,通常会焊接封口,以防止雨水等流入并存储于固定支管内导致腐蚀等,费用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装饰面固定支管的固定调节结构。本发明的结构简单,使用安全方便,可以根据固定支管的不同朝向和高度进行立体调节,同时可以防止固定支管被夹持固定时被挤压变形。

为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装饰面固定支管的固定调节结构,包括檩托结构、固定支管和与固定支管配合的支撑结构,所述檩托结构包括檩托和可拆卸固定在檩托上的角铁,檩托上成型有第一腰孔;角铁的侧面成型有竖向腰孔,角铁的底面成形有与第一腰孔配合的第二腰孔;所述固定支管末端两侧对称固定有第一螺纹杆,螺纹杆穿过竖向腰孔螺纹连接螺母;所述支撑结构包括盖体,盖体螺纹连接并穿过有第二螺纹杆,盖体铰接连接有不少于两个第一连杆,第一连杆铰接连接有第二连杆,第二连杆铰接连接有第三连杆,所述第二螺纹杆左端旋转固定有铰接盘,铰接盘与第三连杆铰接连接,第二连杆上固定有与固定支管内壁配合的弧形支撑板。

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第二螺纹杆右端固定有转柄。

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固定支管为不锈钢固定支管。

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盖体外周突出成形有与固定支管外壁配合的凸环。

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凸环内侧固定有弹性密封圈。

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弹性密封圈为橡胶弹性密封圈。

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第一螺纹杆焊接固定在固定支管上。

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第一连杆为四个,四个第一连杆两两对称铰接在盖体上。

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固定支管和角铁之间安装有垫块;垫块一侧为与角铁配合的平面,另一侧为与固定支管配合的弧面,第二螺纹杆穿过垫块与垫块滑动连接。

进一步的改进,所述檩托通过螺栓与角铁可拆卸连接。

本发明的结构简单,使用安全方便,可以根据固定支管的不同朝向和高度进行立体调节,同时可以防止固定支管被夹持固定时被挤压变形。

附图说明

图1为檩托结构与固定支管连接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檩托结构与固定支管连接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支撑结构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如图1-3所示的一种装饰面固定支管的固定调节结构,包括檩托结构、固定支管1和与固定支管1配合的支撑结构2,所述檩托结构包括檩托3和可拆卸固定在檩托3上的角铁4,檩托3上成型有第一腰孔5;角铁4的侧面成型有竖向腰孔,角铁4的底面成形有与第一腰孔5配合的第二腰孔7;所述固定支管1末端两侧对称固定有第一螺纹杆8,螺纹杆8穿过竖向腰孔螺纹连接螺母9;所述支撑结构2包括盖体10,盖体10螺纹连接并穿过有第二螺纹杆11,盖体10铰接连接有不少于两个第一连杆12,第一连杆12铰接连接有第二连杆13,第二连杆13铰接连接有第三连杆14,所述第二螺纹杆11左端旋转固定有铰接盘17,铰接盘17与第三连杆14铰接连接,第二连杆13上固定有与固定支管1内壁配合的弧形支撑板15。

第二螺纹杆11右端固定有转柄16。固定支管1为不锈钢固定支管。盖体10外周突出成形有与固定支管1外壁配合的凸环18。凸环18内侧固定有弹性密封圈19。弹性密封圈19为橡胶弹性密封圈。第一螺纹杆8焊接固定在固定支管1上。第一连杆12为四个,四个第一连杆12两两对称铰接在盖体10上。固定支管1和角铁4之间安装有垫块20;垫块20一侧为与角铁4配合的平面,另一侧为与固定支管1配合的弧面。檩托3通过螺栓与角铁4可拆卸连接。

本发明通过第一腰孔5和第二腰孔7的设置,是的角铁可以根据需要转动和调节所处的角度和位置,从而适应不同朝向伸过来的固定支管,竖向腰孔是的可以根据需要调节固定支管固定的高度,调整好后,旋转螺母即可将固定支管夹紧固定。为了防止对固定支管挤压导致的变形,在挤压固定前,先将支撑结构放入固定支管内,然后向外旋转第二螺杆,使得弧形支撑板15上升将固定支管内壁固定,从而防止挤压固定时固定支管被挤压变形。同时盖体可以封住固定支管的管口。

以上实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