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陶瓷上釉夹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60710阅读:836来源:国知局
一种陶瓷上釉夹具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夹具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陶瓷上釉夹具。



背景技术:

在陶瓷加工过程中,要在陶瓷表面进行上釉处理,新上釉的半成品不能与任何物质接触,否则容易造成上釉不均的问题,现有的上釉方法多为“喷釉”,用喷壶或喷枪将浓度适当的釉浆喷涂在坯体表面,然而,在操作过程中,容易喷到工人身上,且造成陶瓷表面上釉不均、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提供一种结构简单、造价低廉,且便于将不同形状的坯体进行上釉的陶瓷夹具。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陶瓷上釉夹具,包括左筷和右筷,左筷和右筷的中间通过转轴交叉活动连接成剪形,转轴的前部形成夹具,转轴的后部形成夹柄,左筷的夹柄位于右侧形成右手柄,右筷的夹柄位于左侧形成左手柄,所述左筷上固定有支架,所述支架与左筷呈十字形结构,所述右筷呈弯折状,所述右筷的尖端部穿过坯体内腔底部,所述坯体的底部放置于十字形结构上。

所述支架的两端设有用于固定坯体的第一弯折架。

所述左筷的顶端设有用于固定坯体的第二弯折架。

所述右手柄的内侧设置有第一磁性块,所述左手柄的内侧设置有与第一磁性块配合使用的第二磁性块。

所述右筷的尖端部设有防滑胶垫。

所述转轴包括上转轴和下转轴,上转轴中设有中孔,下转轴中设有与中孔配合使用的连接杆。

所述右手柄和左手柄分别套装有塑胶护套。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一种陶瓷上釉夹具,包括左筷和右筷,所述左筷上固定有支架,所述支架与左筷呈十字形结构,所述右筷呈弯折状,所述右筷的尖端部穿过瓷具内腔底部,所述瓷具的底部放置于十字形结构上;本实用新型应用于喷釉过程中时,作业人员一手通过夹具将坯体夹起,另一只手进行喷釉,喷釉方向可人为变换,且上釉均匀,不易喷到工人身上,节约了上釉时间,提高喷釉效率,实用性极高,易于推广适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陶瓷上釉夹具提供的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左筷,11为支架,110为第一弯折架,12为第二弯折架, 2为右筷,21为防滑胶垫,3为转轴,4为右手柄,41为第一磁性块,5为左手柄,51为第二磁性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陶瓷上釉夹具提供的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一种陶瓷上釉夹具,包括左筷1和右筷2,左筷1和右筷2的中间通过转轴3交叉活动连接成剪形,转轴3的前部形成夹具,转轴3的后部形成夹柄,左筷1的夹柄位于右侧形成右手柄4,右筷2的夹柄位于左侧形成左手柄5,所述左筷1上固定有支架11,所述支架11与左筷1呈十字形结构,所述右筷2呈弯折状,所述右筷2的尖端部穿过坯体内腔底部,所述坯体的底部放置于十字形结构上。

所述转轴3包括上转轴和下转轴,上转轴中设有中孔,下转轴中设有与中孔配合使用的连接杆。

所述右手柄4和左手柄5分别套装有塑胶护套。

使用时,工作人员将待喷釉坯体的底部放置于十字形结构上,右筷2的尖端部穿过坯体内腔底部,通过收拢右手柄4和左手柄5,使坯体固定在夹具内,作业人员一只手通过夹具将坯体夹起,另一只手进行喷釉,喷釉方向可人为变换,且上釉均匀,不易喷到工人身上,节约了上釉时间,提高喷釉效率,实用性极高,易于推广适用。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陶瓷上釉夹具提供的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一种陶瓷上釉夹具,所述支架11的两端设有用于固定坯体的第一弯折架110,所述左筷1的顶端设有用于固定坯体的第二弯折架12。

所述右手柄4的内侧设置有第一磁性块41,所述左手柄5的内侧设置有与第一磁性块41配合使用的第二磁性块51。

所述右筷2的尖端部设有防滑胶垫21。

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弯折架110和第二弯折架12形成的U型凹槽,使坯体更好的放置在左筷1上,右筷2的尖端部设有防滑胶垫21,通过防滑胶垫21使坯体不易滑落,第一磁性块41和第二磁性块51便于将右手柄4和左手柄5吸附在一起,防止左筷1和右筷2的顶端部误伤人。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