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移动的装配式施工操作平台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66942阅读:912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移动的装配式施工操作平台机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钢结构建筑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移动的装配式施工操作平台机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我国涌现出大批量的钢结构加固改造工程,多由于早期既有钢结构建筑的使用功能发生变化或结构承载能力下降,钢框架结构中的钢梁加固改造主要有直接替换、增设加劲板和底部增设加固件三种方式,钢梁底部加固、涂装及焊接等作业时涉及悬空作业,现有施工方法主要包括搭设门式移动式脚手架和满堂脚手架两种,第一种施工方法要求钢梁底部楼面或地面必须平整,且作业高度低,而加固改造工程中,通常面临楼板大面积拆除、地面杂物难以及时清理等情况,极难满足其苛刻的施工条件要求;第二种施工方法最为直接,但密集的脚手架搭设,不但成本高,搭设时间长,更是直接影响其他作业面施工。因而,急需研发出一整套经济性好、适应性强、对工期有利、安全性高的施工操作平台及施工方法以解决现有困境。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移动的装配式施工操作平台机构,本实用新型解决了在钢梁底部加固、涂装、焊接等悬空作业中,现有施工技术条件要求苛刻、投入成本高、施工周期长、安全隐患大、立体交叉作业不便等难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具体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可移动的装配式施工操作平台机构,包括支撑钢柱和与之垂直固定连接的柱间钢梁,柱间钢梁下部为待安装的钢梁加固件;柱间钢梁上部设置有可移动平台,可移动平台通过尼龙轮和卡位螺杆实现在钢梁上的移动与固定,平台两侧各设置有吊篮,吊篮底部通过稳定撑杆相连。

进一步,所述吊篮由直径大于15mm的圆钢组成,平面长度×宽度尺寸不小于800×600mm,外侧栏杆高度不小于900mm,内侧栏杆通长布置,且间距不大于250mm,作为工人上下爬梯使用。

进一步,所述稳定撑杆由水平杆、连接耳板和卡扣组成;所述连接耳板与吊篮焊接为整体,水平杆一端通过销轴与耳板连接,另一端通过临时卡扣与耳板连接,从而有效防止吊篮的晃动。

进一步,所述可移动平台还包括工型组件和Z型卡槽;所述工型组件由三根方管组成,为主受力构件;两侧方管底部各设置有四块连接板,并在端部各设置有一道Z型卡槽和一个圆形孔洞。

进一步,所述Z型卡槽用于与吊篮相连,Z型卡槽宽度为吊篮圆钢直径加5mm。

进一步,所述圆形孔洞应贯穿方管,上下孔壁均设置螺纹,用于与卡位螺杆相连,孔洞中心距柱间钢梁翼缘为20mm~30mm之间。

进一步,所述连接板每二块为一组,为尼龙轮与工型组件的连接媒介;所述尼龙轮共设置四个,平行放置,通过销轴与连接板相连,实现整个操作平台在钢梁上的移动,尼龙轮设置位置宜为柱间钢梁翼缘板的1/4部位。

进一步,所述卡位螺杆由两端的蝶形手拧件、中部的螺杆以及下端的卡位圆盘组成,通过人工转动蝶形手拧件,实现卡位螺杆的上下移动,进一步实现卡位圆盘与柱间钢梁翼缘板的顶紧和松开,进一步实现整个操作平台在柱间钢梁上的固定状态和可移动状态。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该实用新型采用装配技术,具有设计规范化、制作标准化、运输安装简便化等特点,大幅度提高了操作平台的周转率与安全性;通过设置尼龙轮和卡位螺杆,实现操作平台在钢梁上的移动和固定,钢梁清理干净后即可施工,操作简单,适应性极强,且不影响与其他作业面之间的交叉施工,有效缩短工期。

附图说明

图1 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轴测示意图;图2 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侧面示意图;图3 为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示意图;图4 为本实用新型的操作平台轴测示意图;图5 为本实用新型的操作平台侧面示意图;图6 为本实用新型的可移动平台侧面示意图;图7 为本实用新型的可移动平台轴测示意图;图8 为本实用新型的稳定撑杆侧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案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参见图1-8实施案例详解:一种可移动的装配式施工操作平台机构,包括支撑钢柱3和与之垂直固定连接的柱间钢梁2,柱间钢梁2下部为待安装的钢梁加固件4,柱间钢梁2上部设置有可移动平台6,可移动平台6通过尼龙轮9和卡位螺杆10实现在柱间钢梁2上的移动与固定,平台两侧各设置有吊篮5,吊篮5底部通过稳定撑杆7相连。

所述可移动的装配式施工操作平台1包括可移动平台6、吊篮5和稳定撑杆7。

所述吊篮5由直径大于15mm的圆钢组成,平面长度×宽度尺寸不小于800×600mm,外侧栏杆高度不小于900mm,内侧栏杆通长布置,且间距不大于250mm,作为工人上下爬梯使用。

所述稳定撑杆7由水平杆12、连接耳板13和卡扣14组成,具体操作方法为:连接耳板13与吊篮5焊接为整体,水平杆12一端通过销轴与耳板13连接,另一端通过临时卡扣14与耳板13连接,从而有效防止吊篮5的晃动。

所述可移动平台6包括工型组件8、尼龙轮9、卡位螺杆10和Z型卡槽11组成。

所述工型组件8由三根方管组成,为主受力构件,方管规格和尺寸根据柱间钢梁2的翼缘板宽度计算确定;两侧方管底部各设置有4块连接板,并在端部各设置有一道Z型卡槽11和一个圆形孔洞。

所述Z型卡槽11用于与吊篮5相连,卡槽宽度等于吊篮圆钢直径加5mm,Z型卡槽11的设置不但易于整个平台的现场装配,还可以非常有效的防止吊篮5意外滑落。

所述圆形孔洞应贯穿方管,上下孔壁均设置螺纹,用于与卡位螺杆10相连,孔洞中心距柱间钢梁翼缘20mm~30mm为宜;

所述连接板每两块为一组,为尼龙轮9与工型组件8的连接媒介;所述尼龙轮9共设置四个,平行放置,通过销轴与连接板相连,实现整个操作平台在柱间钢梁2上的移动,尼龙轮9设置位置宜为柱间钢梁2翼缘板的1/4部位。

所述卡位螺杆10由两端的蝶形手拧件、中部的螺杆以及下端的卡位圆盘组成,通过人工转动蝶形手拧件,实现卡位螺杆10的上下移动,进一步实现卡位圆盘与柱间钢梁2翼缘板的顶紧和松开,进一步实现整个操作平台在柱间钢梁2上的固定状态和可移动状态。

一种可移动的装配式施工操作平台机构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可移动平台6、吊篮5和稳定撑杆7根据柱间钢梁2尺寸类别在深化设计中放样,工厂制作组拼,一同发至现场;

(2)在柱间钢梁2上部放置可移动平台6,通过上端蝶形手拧件将卡位螺杆10上移,使卡位圆盘与钢梁翼缘顶紧,实现平台在钢梁上的固定状态;

(3)在可移动平台6两端的Z型卡槽11处挂设吊篮5,工人顺内侧爬梯进入吊篮5,将稳定撑杆7支起,通过卡扣14将两侧吊篮5连接,操作平台装配完成;

(4)作业过程中需要移动时,工人通过转动卡位螺杆10的下端蝶形手拧件,使卡位圆盘与钢梁翼缘松开,实现平台在钢梁上的可移动状态,通过人工和平台下部四个尼龙轮9的配合实现平台移动,到达指定位置后将平台设为固定状态。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