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模板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12248阅读:309来源:国知局
一种建筑模板固定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具技术领域,更进一步地涉及一种建筑模板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土地价值不断上升,很多住宅的层数已经达到七层以上,考虑到抗震设计的要求,框架结构可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传统的框架结构都采用矩形截面,体积较大,不能完全被墙体包围,柱角很大一部分暴露在房间内部,影响到内部的使用空间,减少了实际使用面积。为了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提出了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混凝土异形柱将建筑美观、使用功能和灵活性与建筑结构的受力性能结合起来,为用户提供了理想的居住环境。

建筑模板是一种临时性支护结构,使混凝土结构、构件按规定的位置、几何尺寸成形。异形柱的模板固定的施工特点是加固难度大、施工速度慢、成型质量差。目前类似工程通常采用钢管加固,平直的钢管无法与变截面的框架结构完全贴合,抵抗侧向力的效果差,模板加固的施工速度慢,难以达到理想的施工质量。

因此,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如何设计一种能够稳定有效地加固异形柱模板的装置,是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建筑模板固定装置,能够有效固定异形模板,安装过程简单方便。具体方案如下:

一种建筑模板固定装置,包括由多段矩形管首尾相互固定形成的第一定型管和第二定型管;所述第一定型管和所述第二定型管均具有拐角,通过拐角使各段贴合于模板的外表面,所述第一定型管和所述第二定型管上对应开设对拉孔,对拉螺杆水平穿过所述对拉孔将所述第一定型管和所述第二定型管相对固定。

可选地,所述第一定型管和所述第二定型管分别包括上下两层管件,两层管件之间通过竖直设置的固定片固定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定型管的两层管件之间和所述第二定型管的两层管件之间各自设置间隙,所述对拉孔设置于所述固定片上,所述拉螺杆从两层管件之间穿过。

可选地,位于内侧的所述第一定型管上固定设置拉紧杆。

可选地,所述第一定型管与模板、所述第二定型管与模板之间设置木楔。

可选地,所述第一定型管和所述第二定型管均由矩形钢管焊接形成。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建筑模板固定装置,包括由多段矩形管首尾相互固定形成的第一定型管和第二定型管;第一定型管和第二定型管均具有拐角,拐角是第一定型管或第二定型管中两段平直结构之间的连接处,通过拐角使各段贴合于模板的外表面。

在第一定型管和第二定型管上对应开设对拉孔,对应的两个对拉孔之中可以插入一个对拉螺杆,对拉螺杆穿过两个对应的对拉孔将第一定型管和第二定型管相对固定。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建筑模板固定装置可以应用于异形的建筑模板,通过拐角结构与模板的各个平面之间完全紧贴,并设置对拉孔,在对拉孔中插入对拉螺杆将第一定型管和第二定型管的间距相对固定,在加工异形柱时对每个模板均能提供有效的侧向支撑力,固定方式简单,安装过程快速方便,并可保证足够的强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建筑模板固定装置装配使用时的结构图;

图2为第一定型管或第二定型管的侧面局部结构图。

其中包括:

第一定型管1、第二定型管2、对拉螺杆3、固定片4、对拉孔5、拉紧杆6、木楔7。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在于提供一种建筑模板固定装置,能够有效固定异形模板,安装过程简单方便。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申请的建筑模板固定装置进行详细的介绍说明。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建筑模板固定装置装配使用时的结构图。该装置包括第一定型管1和第二定型管2,第一定型管1和第二定型管2各自分别由多段矩形管首尾相互固定形成。第一定型管1和第二定型管2的多段管件与模板的拐角相同,因此第一定型管1和第二定型管2均具有拐角,通过拐角使各段贴合于模板的外表面,第一定型管1和第二定型管2从两侧夹紧两块模板,使两块模板之间形成异形柱的浇注空间。第一定型管1和第二定型管2上对应开设对拉孔5,对拉螺杆3水平穿过对拉孔5将第一定型管1和第二定型管2相对固定。

在第一定型管1和第二定型管2所围成的空间的两端同样需要设置模板,才能形成一个四周封闭的空间,两端的模板就需要通过对拉螺杆3进行限位固定,提供横向支撑力,第一定型管1和第二定型管2的两端需要分别设置至少两个对拉螺杆3,因此第一定型管1和第二定型管2的端部需要比模板的长度更长,每端的长出约10cm,以保证端部对拉螺杆3的安装固定。

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建筑模板固定装置,可以应用于异形结构的建筑模板,由于设置有拐角结构,可以与模板的各个平面之间完全紧贴,从两侧均匀地夹紧两块模板,在第一定型管1和第二定型管2上对应地设置对拉孔,在对拉孔中插入对拉螺杆3将第一定型管1和第二定型管2的间距相对固定,在加工异形柱时对每个模板均能提供有效的侧向支撑力,相对于传统的钢管固定方式,本装置的固定方式简单,安装过程快速方便,并可保证足够的强度。

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由于模板之间需要浇注混凝土,因此需要保证足够的侧向支撑力,因此本实用新型将第一定型管1和第二定型管2分别设置为上下两层管件,通过两层管件相互叠加加强结构强度。第一定型管1和第二定型管2的两个管件之间相互平行,结构相同。两层管件之间通过竖直设置的固定片4固定连接,第一定型管1和第二定型管2整体沿水平设置,因此在两根管件的一侧或两侧设置固定片4,因此片4可以为多个独立的小块结构,也可以为一整块结构进行固定。

具体来说,如图2所示,第一定型管1或第二定型管2的侧面局部结构图。第一定型管1的两层管件之间和第二定型管2的两层管件之间各自设置间隙,由多个独立的固定片4实现固定,对拉孔5设置于固定片4的中间,拉螺杆3从两层管件之间穿过。对拉螺杆3均匀地布置在第一定型管1和第二定型管2上,在每个需要安装对位螺杆3的位置设置一个固定片4。具体地,上下两个管件的间距为5cm,使用100*100*2的钢板焊接连接,钢板的正中开设18mm的对拉孔5,使尺寸为14mm的对拉螺杆3穿过。当然,对拉孔5也可直接设置在第一定型管1和第二定型管2上。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及其相互组合的基础上,位于内侧的第一定型管1上固定设置拉紧杆6。如图1所示,本文中所指的内侧是指靠近室内的一侧,一般情况下,异形柱的结构是为了增加室内的空间,因此在靠近室内的一侧会有更多的不规则结构。图1中的第一定型管1近似于一个直角形状,在拐角处具有向内的凸起,为了增加结构的强度,在混凝土的压力下不发生弯曲变形,在具有拐角的位置外设置拉紧杆6,通过拉紧杆6保持第一定型管1的形状,使用时不会出现变形,由于上文所述的第一定型管1包括两层管件,因此拉紧杆6也可以设置为两根,通过两根杆件的相互作用增加结构强度,有更好的抗弯性能。

另外,由于第一定型管1和第二定型管2在制造时会出现尺寸公差,各直线段可能无法保证完全平直,因此为了更好地定型模板,对模板提供更好的支撑力,需要在第一定型管1与模板、第二定型管2与模板之间设置木楔7。通过调整木楔7的厚度调节与模板的间距,使模板保持平面状态。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定型管1和第二定型管2均由矩形钢管焊接形成,材料廉价易得,制作成本低。可采用50*100*6的矩形管制作,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成型,与模板各表面完全贴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建筑模板固定装置可按照以下过程制作使用:

(1)定型化可周转矩管加工

a、根据图纸中异形柱各边尺寸截取矩管,其中第一定型管1和第二定型管2的两端分别多截取10cm,以便设置对拉螺杆3,将短肢边模板加固。注意所截尺寸应包含模板及木楔7的尺寸,本工程模板采用15厚的木胶合板,木方尺寸为50*80mm;

b、把对应异形柱各边的矩形钢管依次焊接连接,注意焊接连接时两矩形钢管角度是否正确,焊缝要饱满,无裂缝、气泡等质量缺陷,以保证焊接结构的完整性、可靠性、安全性和使用性;

c、对拉螺杆孔的预留:对拉螺杆有交叉部位,如图1中的拐角处的两根对拉螺杆,对拉螺孔开在矩管上;在无交叉部位,对拉螺杆孔洞开在上下管件的对拉孔上;本工程采用的对拉螺杆直径为14mm,为保证对拉螺杆顺利通过,对拉螺杆预留孔直径为18mm;

d、使用A12的钢筋连接两短肢边,短技边即第一定型管1和第二定型管2两端的位置,以减小短肢边受拉或受压时短肢边变形,保证混凝土成型质量。

(2)定型化可周转矩管校正

a、量取矩形钢管靠近模板一侧各边的长度,与异形柱对应边长度进行对比;

b、量取矩形钢管各转角的角度,与异形柱对应部位角度进行对比;

c、校正完毕后使用100*100*2的钢板将上下两个矩管焊接连接,钢板上预留A18的对拉螺杆孔洞。

(3)异形柱模板加固

a、吊装异形柱模板,人工调节模板位置,穿插PVC管;

b、安装定型化矩管,使矩形钢管预留对拉孔与PVC管在同一水平线上,穿插对拉螺杆并拧紧;

c、复测异形柱模板垂直度,并调节对拉螺杆,使异形柱模板垂直度误差在规范要求范围内。

(4)混凝土浇筑及定型化矩管移至下一层

a、钢筋、模板验收完毕后开始浇筑劲性柱混凝土,混凝土浇筑时注意对称下料;

b、异形柱混凝土浇筑完毕24小时后对柱模板进行拆除,将矩形钢管移至下一层对异形柱模板进行加固。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