浇筑混凝土用行走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67113阅读:332来源:国知局
浇筑混凝土用行走支撑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混凝土浇筑技术领域,具体讲是指一种浇筑混凝土用行走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浇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特别是在结构钢筋上进行混凝土施工后,因需对混凝土进行找平收光,如工人直接在混凝土上行走以进行找平收光,势必会对结构钢筋和混凝土造成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避免对结构钢筋和混凝土造成影响的浇筑混凝土用行走支撑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提供一种浇筑混凝土用行走支撑装置,包括呈矩形布设的支腿、连接各支腿的顶杆、连接两相对顶杆且等间距设置的多根踩踏支撑杆,对称设置在两相对顶杆上的把手,所述的支腿的下部呈尖锥状,所述的支腿上设置向外展开且开口朝下的副杆,所述的副杆沿支腿周向布设,所述的副杆的下端也呈尖锥状。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支腿上均设置有一圈副杆,该一圈副杆设置在支腿的中部位置。

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的把手为底部开口的矩形把手,该矩形把手的顶部握持段的壁体向外膨胀以形成椭圆状握持部。

在又一实施例中,所述的副杆与相应支腿之间的夹角可以为25~35度。

进一步地,所述的副杆与相应支腿之间的夹角优选30度。

在需对混凝土进行找平收光时,利用本实用新型的浇筑混凝土用行走支撑装置,可插入到混凝土中,此时操作者便可踩踏在本行走支撑装置的踩踏支撑杆上进行操作,待操作完后,拉出本行走支撑装置后又重新插于后续还未操作的混凝土中,便可继续操作直至全部完工。因操作者是踩踏在本行走支撑装置上,没有直接在混凝土上行走操作,加上本行走支撑装置的支腿于混凝土上留下的插孔较小且可在后移过程中进行修复,对混凝土和结构钢筋不会造成影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浇筑混凝土用行走支撑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浇筑混凝土用行走支撑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前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浇筑混凝土用行走支撑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如图所示:1支腿,2顶杆,3踩踏支撑杆,4把手,4.1椭圆状握持部,5副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浇筑混凝土用行走支撑装置所公开的一个实施例,包括呈矩形布设的支腿1、连接各支腿1的顶杆2、连接两相对顶杆2且等间距设置的多根踩踏支撑杆3,对称设置在两相对顶杆2上的把手4,所述的支腿1的下部呈尖锥状,所述的支腿1上设置向外展开且开口朝下的副杆5,所述的副杆5沿支腿1周向布设,所述的副杆5的下端也呈尖锥状。

更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浇筑混凝土用行走支撑装置整体呈矩形,采用钢质件焊接而成,整体结实、使用寿命长。其中踩踏支撑杆3之间的间距为便于成人踩踏后较为舒适的距离即可,一般可优选间距5cm左右较为适宜,当然也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来进行选择。在实际制作时,支腿1的高度一般比混凝土浇筑厚度高出3~5cm,以防止陷入至混凝土中。支腿1的下部及副杆5的下部为尖锥状能便于插入混凝土中,同时拔出时也省力。周向布设的副杆5在插入混凝土后,可加固整个行走支撑装置的稳定度,避免装置在踩踏时的晃动,避免不稳现象的发生。另外副杆向外展开且开口朝下设置后,一方面向外展开的副杆可增加支腿与混凝土之间的接触面积,使整个装置更加稳定,另一方面开口朝下设置便于副杆在拔出时顺畅脱离混凝土。

在本实用新型浇筑混凝土用行走支撑装置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支腿1上均设置有一圈副杆,该一圈副杆设置在支腿1的中部位置。一圈副杆使副杆设置数量及保证装置的稳定度达到一个最优平衡状态。

在本实用新型浇筑混凝土用行走支撑装置的又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把手4可以为底部开口的矩形把手,该矩形把手的顶部握持段的壁体向外膨胀以形成椭圆状握持部4.1。该结构的把手可使椭圆状握持部的其他部分的直径做得小一些,以达到省料的目的,而椭圆状握持部又能保证握持的舒适度。

作为副杆与相应支腿之间的夹角设置,所述的副杆5与相应支腿1之间的夹角可以为25~35度。当然,作为最优选的夹角角度,可以选择30度。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