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车板平移装置及车辆搬运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28013发布日期:2018-10-12 19:53阅读:204来源:国知局

本申请涉及立体车库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载车板平移装置及车辆搬运系统。



背景技术:

车辆无处停放的问题是城市的社会、经济、交通发展到一定程度产生的结果,立体停车设备的发展在国外,尤其在日本已有近30~40年的历史,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经验上均已获得了成功。我国也于90年代初开始研究开发机械立体停车设备,距今已有近二十年的历程。由于很多新建小区内住户与车位的配比为1:1,为了解决停车位占地面积与住户商用面积的矛盾,机械式立体停车设备以其平均单车占地面积小的独特特性,已被广大用户接受。

但是,目前立体车库的车辆搬运系统中,载车板平移装置上的阻挡器不能根据载车板平移装置的工作状态相应调整,自动化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载车板平移装置及车辆搬运系统,能够实时调整阻挡器的工作状态。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第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载车板平移装置,载车板平移装置包括第一驱动装置和阻挡器,第一驱动装置用于驱动载车板平移,阻挡器固定在载车板平移装置上,阻挡器与第一驱动装置联动,阻挡器在第一驱动装置处于不启动状态下保持在第一姿态,以锁定载车板,且在第一驱动装置处于启动状态下变化到第二姿态,以解锁载车板。

其中,阻挡器包括阻挡体和阻挡座,阻挡体与阻挡座通过枢轴转动连接;阻挡体包括一体连接的第一力臂和第二力臂,第一力臂或第二力臂上连接有第二驱动装置,第二驱动装置与第一驱动装置联动;其中,在第一姿态第一力臂的末端抵顶载车板,第二驱动装置默认处于不启动状态,且阻挡器默认处于第一姿态,第二驱动装置在第一驱动装置处于启动状态下启动,且作用在第一力臂/第二力臂上进而产生至少部分竖向升降的分力,使得阻挡体绕枢轴第一方向旋转,进而使第一力臂末端往下运动,阻挡体变为第二姿态。

其中,第二驱动装置为液压缸或气缸中的任一种,其固定于第二力臂下方,在第一驱动装置处于启动状态下顶端上升进而抵触而顶起第二力臂。

其中,第二驱动装置的一端螺接或焊接固定在阻挡座上,第二驱动装置的另一端与第一力臂/第二力臂铰接,第二力臂的底部设有垫块,垫块位于第二力臂和阻挡座之间。

其中,第一力臂和第二力臂以背向阻挡座的方向弯曲,两者形成不小于90度的夹角,且第一力臂的长度大于第二力臂的长度,第二驱动装置与第二力臂固定连接。

其中,阻挡器包括阻挡体和阻挡座,阻挡体与阻挡座通过枢轴转动连接,枢轴与阻挡体通过螺接/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枢轴上通过螺接/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有一第三驱动装置,第三驱动装置驱动枢轴转动,其中,在第一姿态第一驱动装置处于不启动状态,阻挡体的一端抵顶载车板,第三驱动装置处于不启动状态,并限制枢轴使得阻挡器处于第一姿态,第三驱动装置在第一驱动装置处于启动状态下启动,驱动枢轴带动阻挡体绕枢轴沿第一方向旋转,进而使阻挡体的一端往下运动,阻挡器变为第二姿态。

其中,第三驱动装置为伺服电机或步进电机中的任一种。

其中,阻挡座包括相互连接的底板和立板,立板与阻挡体位于底板的同侧,底板和立板通过焊接、螺接或一体成型的的方式连接,立板与阻挡体通过枢轴转动连接。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第二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车辆搬运系统,车辆搬运系统包括载车板和载车板平移装置;载车板平移装置包括第一驱动装置和阻挡器,第一驱动装置用于驱动载车板平移,阻挡器固定在载车板平移装置上,阻挡器与驱动装置联动,阻挡器在第一驱动装置处于不启动状态下保持在第一姿态,以锁定载车板,且在第一驱动装置处于启动状态下变化到第二姿态,以解锁载车板。

其中,载车板的底部设有阻挡件,阻挡件的形状为“v”型,阻挡件的腿部通过焊接/螺接的方式固定在载车板的底部,阻挡器的一端通过阻挡阻挡件的尖端进而阻止载车板平移。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本申请阻挡器在第一驱动装置不启动的状态下保持在第一姿态,可以对载车板起阻挡作用,以防止载车板滑动,提高载车板停放的安全性;在第一驱动装置处于启动状态下解锁对载车板的阻挡而变化到第二姿态,以使载车板平移,完成车辆的平移。本申请通过阻挡器和第一驱动装置联动配合,能够根据第一驱动装置的工作状态实时调整阻挡器的工作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车辆搬运系统第一实施方式的整体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车辆搬运系统第一实施方式中阻挡器处于第一姿态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车辆搬运系统第一实施方式中阻挡器处于第二姿态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车辆搬运系统第二实施方式的剖面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车辆搬运系统第三实施方式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实施方式提供一种载车板平移装置,载车板平移装置包括第一驱动装置和阻挡器,第一驱动装置用于驱动载车板平移,阻挡器固定在载车板平移装置上,阻挡器与第一驱动装置联动,阻挡器在第一驱动装置处于不启动状态下保持在第一姿态,以锁定载车板,且在第一驱动装置处于启动状态下变化到第二姿态,以解锁载车板。

首先参阅图1和图2,图1是本申请车辆搬运系统第一实施方式的整体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车辆搬运系统第一实施方式中阻挡器处于第一姿态时的剖面示意图,图3是本申请车辆搬运系统第一实施方式中阻挡器处于第二姿态时的剖面示意图。

结合图1-3,本实施方式中,车辆平移系统1包括载车板平移装置200以及可在载车板平移装置200上平移的载车板100。载车板平移装置200包括第一驱动装置210和阻挡器230,第一驱动装置210用于驱动载车板100平移,阻挡器230固定在载车板平移装置200上。阻挡器230在第一驱动装置210处于不启动状态下保持在第一姿态,以阻挡载车板100,且在第一驱动装置210处于启动状态下变化到第二姿态,以解锁载车板100。

进一步的,载车板平移装置200包括支架台220,支架台220固定在地面上,支架台220包括3条纵梁221和两条横梁222,纵梁221和横梁222通过焊接或螺接等方式形成一个矩形框体。纵梁221平行载车板100的平移方向,纵梁221上设有滚轮223,第一驱动装置210驱动载车板100在滚轮223上移动。进一步的,横梁222的外侧设有突出部225,阻挡器230通过螺接或焊接等方式固定在突出部225的上表面。进一步的,最外侧的纵梁221上的滚轮223为单挡边滚轮,可以防止载车板100在平移过程中偏向。

进一步的,第一驱动装置210包括升降机构212和平移机构211。平移机构211固定在地面上,升降机构212固定在平移机构211上,升降机构212位于支架台220的下方,升降机构212上设有卡台213。载车板100包括挡边方通111,挡边方通111的底部设有卡槽113。当载车板100上的卡槽113移动至卡台213的上方时,升降机构212将卡台213升起,卡台213与卡槽113卡合,平移机构211带动升降机构212平移,进而平移载车板100。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一驱动装置210有多个机构时,至少保证平移机构和阻挡器210联动即可,具体情况根据实际决定,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进一步的,载车板100的底部设有阻挡件112。优选地,阻挡件112的形状为“v”型,阻挡件112的腿部通过焊接或螺接等方式固定在载车板100的底部,阻挡器230的一端通过阻挡阻挡件112的尖端进而阻止载车板100平移。阻挡器230的位置和阻挡件112相对应,阻挡件116与阻挡器230形成自锁结构将载车板100锁定在支架台220上。

进一步的,阻挡器230包括阻挡体232和阻挡座231,阻挡体232和阻挡座231通过枢轴233转动连接。阻挡体232包括一体连接的第一力臂234和第二力臂235。阻挡器230包括两种姿态,图2中阻挡器230处于第一姿态,图3中阻挡器230处于第二姿态。第一力臂234上连接有第二驱动装置236,第二驱动装置236与第一驱动装置210联动。需要说明的是,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一驱动装置210有多个机构时,至少保证平移机构和阻挡器210联动即可,具体情况根据实际决定,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驱动装置236也可以连接在第二力臂235上,通过控制第二力臂235进而改变阻挡器230的姿态。需要说明的是,如果第二驱动装置236连接在第一力臂234上,第二力臂235也可以去除,即阻挡体232仅有第一力臂234,具体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即可,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进一步的,阻挡座230包括相互连接的底板237和立板238,立板238与阻挡体235位于底板237的同侧,底板237和立板238通过焊接、螺接或一体成型等方式连接,立板238与阻挡体235通过枢轴233转动连接。阻挡器230通过底板237与突出部225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第二力臂230的底部设有垫块241,垫块241位于第二力臂230和阻挡座230之间,垫块241通过螺接或焊接等方式固定第二力臂230的底部。垫块241可以在第一力臂234上升锁定载车板100时,防止载车板100在锁定时撞击第一力臂234导致第二驱动装置236损坏。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垫块241也可以设置在阻挡座230或者其他部位,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进一步的,第二驱动装置236为气缸,第二驱动装置236的一端螺接或焊接固定在横梁222上,第二驱动装置236的另一端与第一力臂234铰接。第二驱动装置236固定于第二力臂235下方,在第一驱动装置210处于启动状态下顶端上升进而抵触而顶起第二力臂235。第二驱动装置236在不启动时保持伸长状态,以使第一力臂234的端部上升;第二驱动装置236在启动时收缩,以使第一力臂234的端部下降。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驱动装置236的一端固定在阻挡座231上,另一端与第二力臂235连接,第二驱动装置236在不启动时保持收缩状态,以使第二力臂235的端部下降,进而使得第一力臂234的端部上升;第二驱动装置236在启动时伸长,以使第二力臂235的端部上升,进而使第一力臂234的端部下降。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驱动装置236也可以是液压缸等能够伸长和收缩的动力装置,第二驱动装置236也可以一端连接在阻挡座231上或者突起部225上,第二驱动装置236的伸缩方向与第一力臂234的角度也可以为90°或其他度数,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即可,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其中,在第一姿态,第一力臂234的末端抵顶载车板100上的阻挡件112。此时,第一驱动装置210处于不启动状态,第二驱动装置236与第一驱动装置210联动,第二驱动装置236也处于不启动状态。第二驱动装置236在处于不启动状态通过限制第一力臂234,使得阻挡器230处于第一姿态。由于第一驱动装置210不启动,说明此时载车板100不需要平移,此时第二驱动装置236也不启动并使阻挡器230处于第一姿态,阻挡器230锁定载车板100,可以防止载车板100滑动发生危险。

当载车板100需要平移时,第一驱动装置210启动,第二驱动装置236在第一驱动装置210处于启动状态时启动,且在第一力臂234作用至少部分竖向分力,使得阻挡体232绕枢轴233第一方向旋转,进而使第一力臂234的末端往下运动,阻挡器230变为第二姿态。

进一步的,第一力臂234和第二力臂235以背向阻挡座231的方向弯曲,两者形成不小于90度的夹角,且第一力臂234的长度大于第二力臂235的长度,第二驱动装置236与第二力臂235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参阅图4,图4是本申请车辆搬运系统第二实施方式的剖面示意图。

本实施方式与上第一实施方式类似,以下仅对本实施方式相对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进行论述。

本实施方式中,阻挡器232包括阻挡体234和阻挡座231,阻挡体234与阻挡座231通过枢轴233转动连接,枢轴233与阻挡体234通过螺接/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枢轴233上通过螺接/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有一第三驱动装置239,第三驱动装置239驱动枢轴233转动。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枢轴233和第三驱动装置239也可以通过卡接等方式连接,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进一步的,第三驱动装置239固定在底座231上,第三驱动装置239为步进电机。第三驱动装置239在不启动时转子不转动,以保持第一力臂234的端部处于上升状态;第三驱动装置239在启动时转动,驱动枢轴233转动,以使第一力臂234的端部下降。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三驱动装置239也可以是伺服电机等提供旋转动力的动力装置。

其中,在第一姿态第一驱动210装置处于不启动状态,阻挡体232的一端抵顶载车板100的阻挡件112。此时,第一驱动装置210处于不启动状态,第三驱动装置239与第一驱动装置210联动,第三驱动装置239也处于不启动状态。第三驱动装置239在处于不启动状态通过限制枢轴233,使得阻挡器230处于第一姿态。由于第一驱动装置210不启动,说明此时载车板100不需要平移,此时第三驱动装置239也不启动并使阻挡器230处于第一姿态,阻挡器230锁定载车板100,可以防止载车板100滑动发生危险。

当载车板100需要平移时,第一驱动装置210启动,第三驱动装置239在第一驱动装置210处于启动状态时启动,且通过为枢轴233提供扭矩,使得阻挡体232绕枢轴233第一方向旋转,进而使第一力臂234的末端往下运动,阻挡器230变为第二姿态。

进一步的,参阅图5,图5是本申请车辆搬运系统第三实施方式的剖面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与第二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本申请的阻挡体232只有一个力臂,可以缩小阻挡器的体积。

区别于现有技术,本申请阻挡器在第一驱动装置不启动的状态下保持在第一姿态,可以对载车板起阻挡作用,以防止载车板滑动,提高载车板停放的安全性;在第一驱动装置处于启动状态下解锁对载车板的阻挡而变化到第二姿态,以使载车板平移,完成车辆的平移。本申请通过阻挡器和第一驱动装置的联动配合,能够根据第一驱动装置的工作状态实时调整阻挡器的工作状态。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