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解决车库出入口拥堵的智能地下车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15285发布日期:2018-12-08 08:17阅读:773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解决车库出入口拥堵的智能地下车库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智能车库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解决车库出入口拥堵的智能地下车库。

背景技术

现今的地下车库在车体进入和驶出时,经常会发生拥堵现象,传统的解决方式是通过人工进行指挥疏散从而实现有序的驶入或驶出,这种方式不仅不方便车体整体指挥,而且也会大大增加人工的负担;现今的一些车库实现智能化,通过控制车辆的数量从而控制车库拥堵现象的发生,但车辆的驶出依然无法得到控制;车辆驶入后,因为无法得到空车位的信息,从而盲目的找寻,不仅造成车库拥堵,而且也会使得车体停放费时,耽误车主时间,因此现在需要一种基于解决车库出入口拥堵的智能地下车库。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解决车库出入口拥堵的智能地下车库,该车库实现智能化,大大减轻人工负担,通过车辆进入和驶出给定序号,从而避免车库出入口拥堵现象的发生,车库内设有用于空车位导航的装置,不仅使得车体可以迅速进行停放,避免因盲目找寻空车位而造成拥堵,同时也大大节约了车主的时间。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解决车库出入口拥堵的智能地下车库,包括车库及车库进口和车库出口,所述车库进口处设有智能信息采集装置,所述智能信息采集装置包括信息采集箱体及设于所述车库进口一侧的第一信息采集摄像头,所述信息采集箱体内设有信息储存模块,所述信息采集箱体对应所述车库进口一侧外端设有第一信息采集窗口,所述信息采集箱体外部设有车位信息显示屏,所述车库内设有车位及智能导航装置,所述智能导航装置是由所述车库内各个车道进出口地面位置分别开有的十字形凹槽、十字形凹槽四端内分别设有的第一导向灯体、所述车位进车端且平行于其靠近的车道地面位置分别开有的矩形凹槽、矩形凹槽沿其长度方向两端分别设有的第二导向灯体及所述车库内设有的导航系统组成,所述导航系统是由所述车库内各个车道进出口位置设有的第二信息采集摄像头、所述车库内设有的无线信号模块及所述车库内设有的导航监控箱体组成,所述导航监控箱体内设有灯体控制模块,所述灯体控制模块与所述第一导向灯体和第二导向灯体之间通讯连接,所述车位进车端位置设有取车装置,所述取车装置包括升降防撞柱体及升降防撞柱体上设有的取车系统,所述取车系统包括第二信息采集窗口、时间记录模块、终端计算芯片、取车信息显示屏。智能信息采集装置用于车体进入时的信息采集记录,取车系统用于取车时的身份验证、计费收取及出车序号的给定,智能导航装置用于车位位置的引导,方便进车和出车,避免堵塞现象的发生。第一信息采集窗口所需要采集的信息通过车主手机提供,车主手机内下载有用于该车库智能管理的app,app中通过实名注册生成个人信息代码,通过第一信息采集窗口进行信息读取,第二信息采集窗口用于取车时app中个人信息代码的读取,方便计时收费。第一信息采集窗口用于车主信息的采集,第二信息采集窗口方便计时收费及有序的出车。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车位沿其宽度方向两侧边且沿侧边长度方向等距离均匀设有发光灯体,所述发光灯体由地面下凹设置,所述十字形凹槽、矩形凹槽及发光灯体上端均设有透明盖体,所述灯体控制模块与所述发光灯体之间通讯连接。发光灯体用于车位位置的确定,方便车主停车。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升降防撞柱体是由竖直凹槽、竖直凹槽内设有的防撞柱体、竖直凹槽内底端设有的升降气缸及气缸控制模块组成,所述竖直凹槽有地面下挖形成,所述防撞柱体外部设有海绵防撞层。升降防撞柱体的组成。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信息采集箱体、导航监控箱体及防撞柱体内均匀设有信息接收模块、信息处理模块、信息发射模块,所述取车信息显示屏上显示有收费额及出车序号。所采取信息的处理传递,取车信息显示屏上显示有收费额和出车序号。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车位对应其进车端位置另一侧设有距离传感器,所述防撞柱体顶端设有贴紧传感器,所述防撞柱体上设有的报警器,报警器采用蜂鸣器。距离传感器用于车体的停放,贴紧传感器和报警器用于车体非完整停入车位时进行报警提醒。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车库出口处设有车辆驶出检测仪及车辆数量记录仪。用于检测车库出口处的车辆行驶情况。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该车库实现智能化,大大减轻人工负担,通过设有的智能信息采集装置和取车系统给予车辆驶入和驶出的序号,从而避免车库出入口拥堵现象的发生,通过设有的智能导航装置用于空车位位置的导航,不仅使得车体可以迅速进行停放,避免因盲目找寻空车位而造成拥堵,同时也大大节约了车主的时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所述智能导航装置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所述智能信息采集装置组成图;

图3为所述导航系统组成图;

图4为所述取车系统组成图;

图5为所述升降防撞柱体结构平面图

附图标记列表:1、智能信息采集装置;2、信息采集箱体;3、第一信息采集摄像头;4、信息储存模块;5、第一信息采集窗口;6、车位信息显示屏;7、车位;8、智能导航装置;9、十字形凹槽;10、第一导向灯体;11、矩形凹槽;12、第二导向灯体;13、导航系统;14、第二信息采集摄像头;15、导航监控箱体;16、灯体控制模块;17、升降防撞柱体;18、取车系统;19、第二信息采集窗口;20、时间记录模块;21、终端计算芯片;22、取车信息显示屏;23、发光灯体;24、竖直凹槽;25、防撞柱体;26、升降气缸;27、无线信号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参见图1、图2、图3、图4、图5,现对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基于解决车库出入口拥堵的智能地下车库进行说明,包括车库及车库进口和车库出口,所述车库进口处设有智能信息采集装置1,所述智能信息采集装置1包括信息采集箱体2及设于所述车库进口一侧的第一信息采集摄像头3,所述信息采集箱体2内设有信息储存模块4,所述信息采集箱体2对应所述车库进口一侧外端设有第一信息采集窗口5,所述信息采集箱体2外部设有车位信息显示屏6,所述车库内设有车位7及智能导航装置8,所述智能导航装置8是由所述车库内各个车道进出口地面位置分别开有的十字形凹槽9、十字形凹槽9四端内分别设有的第一导向灯体10、所述车位7进车端且平行于其靠近的车道地面位置分别开有的矩形凹槽11、矩形凹槽11沿其长度方向两端分别设有的第二导向灯体12及所述车库内设有的导航系统13组成,所述导航系统13是由所述车库内各个车道进出口位置设有的第二信息采集摄像头14、所述车库内设有的无线信号模块27及所述车库内设有的导航监控箱体15组成,所述导航监控箱体15内设有灯体控制模块16,所述灯体控制模块16与所述第一导向灯体10和第二导向灯体12之间通讯连接,所述车位7进车端位置设有取车装置,所述取车装置包括升降防撞柱体17及升降防撞柱体17上设有的取车系统18,所述取车系统18包括第二信息采集窗口19、时间记录模块20、终端计算芯片21、取车信息显示屏22。

实施例2:参见图1、图3,现对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基于解决车库出入口拥堵的智能地下车库进行说明,所述车位7沿其宽度方向两侧边且沿侧边长度方向等距离均匀设有发光灯体23,所述发光灯体23由地面下凹设置,所述十字形凹槽9、矩形凹槽11及发光灯体23上端均设有透明盖体,所述灯体控制模块16与所述发光灯体23之间通讯连接。

实施例3:参见图5,现对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基于解决车库出入口拥堵的智能地下车库进行说明,所述升降防撞柱体17是由竖直凹槽24、竖直凹槽24内设有的防撞柱体25、竖直凹槽24内底端设有的升降气缸26及气缸控制模块组成,所述竖直凹槽24有地面下挖形成,所述防撞柱体25外部设有海绵防撞层。

实施例4:参见图2、图3、图4,现对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基于解决车库出入口拥堵的智能地下车库进行说明,所述信息采集箱体2、导航监控箱体15及防撞柱体25内均匀设有信息接收模块、信息处理模块、信息发射模块,所述取车信息显示屏22上显示有收费额及出车序号。

实施例5:参见图1、图5,现对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基于解决车库出入口拥堵的智能地下车库进行说明,所述车位7对应其进车端位置另一侧设有距离传感器,所述防撞柱体25顶端设有贴紧传感器,所述防撞柱体25上设有的报警器,报警器采用蜂鸣器。

实施例6:参见图1,现对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基于解决车库出入口拥堵的智能地下车库进行说明,所述车库出口处设有车辆驶出检测仪及车辆数量记录仪。

本发明还可以将实施例2、3、4、5、6、6所述技术特征中的至少一个与实施例1组合形成新的实施方式。

工作原理:设有的第一信息采集摄像头用于车体信息的采集,设有的第一信息采集窗口用于车主或驾驶人信息的采集,通过信息储存模块进行所采集信息的储存,车位信息显示屏用于进车车位号的给定。当车体进入车库后,设有的第二信息采集摄像头用于车体进入时的信息检测,设有的智能导航装置启动,灯体控制模块控制第一导向灯体运作,从而实现车位方向的导航。设有的发光灯体用于车位位置的确定,方便驾驶人确定车位的位置。车体进入车位时,设有的距离传感器和贴紧传感器用于检测车体导入车位的情况。当车体完全进入车位后,气缸控制模块控制升降气缸的运作,带动防撞柱体上升。防撞柱体上设有取车系统,第二信息采集窗口用于驾驶人取车时的信息采集,方便计时收费,取车信息显示屏上显示有停车费用和出车序号。车库出口处设有的车辆驶出检测仪用于检测车体驶出情况,当到达该出车序号出车时,防撞柱体在升降气缸作用下回撤,这种通过出车序号出车的方式,避免了车库出口处堵塞现象的发生。

本发明方案所公开的技术手段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公开的技术手段,还包括由以上技术特征任意组合所组成的技术方案。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