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自动掉头装置和自动掉头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65331发布日期:2019-06-11 23:10阅读:459来源:国知局
车辆自动掉头装置和自动掉头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车辆行驶辅助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辆自动掉头装置和自动掉头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在当今交通环境下,车辆调头是件十分棘手的事情,为保持道路畅通允许调头的地方设置都有严格要求,往往需要开到较远的路段才能在允许调头的位置实施调头变道。部分道路因交通压力允许调头位置设置相隔长达几公里,一次调头的过程必然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车辆的调头半径也十分大,根据车速及驾驶人技术水平往往需要占用二到三个车道,效率十分低,而且潜在危险系数高,许多交通事故、道路堵塞都是发生在车辆调头的时候。车辆调头变道不仅占用社会道路资源同时浪费人们大量宝贵的时间,而且直接导致不必要的燃料资源浪费,大量增加了二氧化碳等废气排放,针对中国1.04亿辆的汽车保有量,现状调头位置的设置让车辆多跑的冤枉路导致排放污染对环境的影响日积月累,不容忽视。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自动掉头装置和自动掉头控制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的车辆自动掉头装置,包括转台和驱动装置;

所述转台与所述驱动装置固定连接,能够在所述驱动装置的作用下进行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转台包括上层台和下层台;

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下层台固定连接;

所述上层台固定设置在所述下层台远离所述驱动装置的一侧;

所述上层台包括转车台和常规车道部;

所述常规车道部对称设置在所述转车台两侧。

进一步的,所述常规车道部为弓形。

进一步的,所述转车台的高度与所述常规车道部的高度相同,

或,所述转车台的高度大于所述常规车道部的高度。

进一步的,所述下层台内设置有加强筋板。

进一步的,所述转台靠近所述驱动装置的一侧设置有至少一个支撑装置,用于对所述转台进行支撑。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装置包括滑动部和固定架;

所述滑动部转动设置在所述固定架上;

所述滑动部远离所述固定架的一侧与所述转台靠近所述驱动装置的一侧相抵。

进一步的,所述转台靠近所述驱动装置的一侧设置有滑动槽;

所述滑动部设置在所述滑动槽内。

进一步的,所述滑动部为滑轮或滚珠。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架包括上层底板、下层底板和支撑板;

所述上层底板和所述下层底板之间通过固定装置连接;

所述支撑板设置在所述上层底板远离所述下层底板的一侧;

所述滑动部转动设置在两块所述支撑板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装置为高度调节结构,能够通过所述高度调节结构调节所述上层底板和所述下层底板之间的距离。

进一步的,所述高度调节装置包括调整螺栓、上调整螺母和下调整螺母;

所述调整螺栓的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下层底板的上方;

所述上调整螺母和所述下调整螺母分别设置在所述上层底板的上下两侧,且与所述调整螺栓螺纹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调整螺栓与所述下层底板之间的固定方式为焊接。

进一步的,所述转台靠近所述驱动装置的一侧还设置有转动定位装置,用于保证所述转台在转动180°后能够定位。

进一步的,所述转动定位装置包括上定位结构和下定位结构;

所述上定位结构固定设置在所述转台上;

所述下定位结构固定设置,能够通过阻挡所述上定位结构实现阻挡所述转台的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上定位结构包括上定位架、第一上滑动块、第二上滑动块、第一上复位装置和第二上复位装置;

所述上定位架上设置有第一上滑动槽和第二上滑动槽;

所述第一上滑动块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一上滑动槽内;

所述第二上滑动块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二上滑动槽内;

所述第一上复位装置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上滑动块的一端相抵,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上滑动槽的槽底相抵;

所述第二上复位装置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上滑动块的一端相抵,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上滑动槽的槽底相抵;

所述下定位结构包括下定位架、第一下滑动块、第二下滑动块、第一下复位装置和第二下复位装置;

所述下定位架下设置有第一下滑动槽和第二下滑动槽;

所述第一下滑动块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一下滑动槽内;

所述第二下滑动块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二下滑动槽内;

所述第一下复位装置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下滑动块的一端相抵,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下滑动槽的槽底相抵;

所述第二下复位装置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下滑动块的一端相抵,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下滑动槽的槽底相抵。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上滑动块远离所述第一上滑动槽的一端设置有第一上斜面;

所述第二上滑动块远离所述第二上滑动槽的一端设置有第二上斜面;

所述第一上斜面设置在所述第一上滑动块远离所述第二上滑动块的一侧;

所述第二上斜面设置在所述第二上滑动块远离所述第一上滑动块的一侧;

所述第一下滑动块远离所述第一下滑动槽的一端设置有第一下斜面;

所述第二下滑动块远离所述第二下滑动槽的一端设置有第二下斜面;

所述第一下斜面设置在所述第一下滑动块远离所述第二下滑动块的一侧;

所述第二下斜面设置在所述第二下滑动块远离所述第一下滑动块的一侧。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装置包括安装架、动力机构和传动机构;

所述动力机构固定设置在所述安装架上;

所述动力机构通过所述传动机构与所述转台连接,能够带动所述转台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动力机构为电机。

进一步的,所述安装架包括安装平台和支撑架板;

所述支撑架板固定设置在所述安装平台的一侧;

所述动力机构固定设置在所述安装平台的另一侧。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架板上还设置有支撑立板,用于加强所述支撑架板的支撑强度。

进一步的,所述传动机构包括第一传动环和第二传动环;

所述第一传动环与所述动力机构固定连接,能够在所述动力机构的作用下转动;

所述第二传动环与所述第一传动环远离所述动力机构的一侧固定连接,能够被所述第一传动环带动进而转动;

所述转台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传动环远离所述第一传动环的一侧。

进一步的,所述动力机构上设置有冷却管路;

所述冷却管路的一端设置在所述动力机构的外侧壁上,另一端设置在所述动力机构靠近所述第一传动环的一端,能够给所述第一传动环、所述第二传动环和所述动力机构冷却降温。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自动掉头控制系统,其包括控制器、车辆感应系统和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车辆自动掉头装置;

所述车辆感应系统与所述控制器信号连接,能够将感应到的车辆信息传递给所述控制器;

所述控制器还与所述车辆自动掉头装置连接,用于根据所述车辆感应系统监测到的车辆信号控制所述车辆自动掉头装置的工作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车辆感应系统包括车速感应单元和位置感应单元;

所述车速感应单元与所述控制器信号连接,用于判断过往车辆的行驶速度;

所述位置感应单元与所述控制器信号连接,用于判断车辆是否在所述转台上停车到位。

进一步的,所述位置感应单元至少为4个,用于监测车辆的四个车轮的位置状态;

所述位置感应单元均设置在所述转台上。

进一步的,自动掉头控制系统还包括信号灯;

所述信号灯设置在所述转台的相对两侧;

所述信号灯与所述控制器信号连接,能够通过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信号灯的工作状态。

进一步的,自动掉头控制系统还包括报警系统;

所述报警系统与所述控制器信号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报警系统与所述信号灯信号连接,能够通过所述信号灯显示所述车辆自动掉头装置处于故障状态。

进一步的,自动掉头控制系统还包括角度传感器,用于监测所述转台的转动角度。

本发明提供的车辆自动掉头装置和自动掉头控制系统,通过驱动装置驱动转台转动,进而能够带动停在转台上的车辆进行转动,进而实现掉头功能。本发明提供的车辆自动掉头装置和自动掉头控制系统,可以根据路况、车流量尽量多设置允许调头位置,最大幅度方便调头,解决了为避免车辆调头而导致道路堵塞,长距离才设置允许调头位置的突出问题。大幅度减少驾驶人为调头而多跑的冤枉路,节省了大量花费在调头上的时间,同时减少调头车辆对道路资源的占用,提高行车安全,减少燃料资源浪费,减少碳排放量,为保护环境做出持续性贡献。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车辆自动掉头装置的俯视图;

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

图3为图2的x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车辆自动掉头装置的转动定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b-b剖视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车辆自动掉头装置的转动定位装置的定位状态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车辆自动掉头装置的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车辆自动掉头装置的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一个车辆进行自动掉头时的掉头状态参考图;

图10为两个车辆进行自动掉头时的掉头状态参考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自动掉头控制系统的原理图。

附图标记:

1:转车台;2:支撑装置;3:驱动装置;4:常规车道部;5:加强筋板;6:下层台;7:第二传动环;8:第一传递环;9:冷却管路;10:上定位架;11:第一上复位装置;12:第一上滑动槽;13:第二上复位装置;14:第二上滑动槽;15:第二上滑动块;16:第一上滑动块;17:第二下滑动块;18:下定位架;19:第二下滑动槽;20:第二下复位装置;21:第一下复位装置;22:第一下滑动槽;23:第一下滑动块;24:限位滑动杆;25:第一上斜面;26:第一下斜面;27:第二上斜面;28:第二下斜面;29:滑轮;30:支撑板;31:上调整螺母;32:上层底板;33:下调整螺母;34:调整螺栓;35:下层底板;36:动力机构;37:安装平台;38:支撑架板;39:支撑立板;40:信号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如附图1-图8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辆自动掉头装置,包括转台和驱动装置3;转台与驱动装置3固定连接,能够在驱动装置3的作用下进行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在实施时,先在路面上设置放置整个装置的安装槽,将驱动装置3设置在安装槽内,之后将转台与驱动装置3连接,并将转台的周边与路面连接,以保证路面上不会出现塌陷路段,保证车辆的正常行驶。

在本实施例中,转台为圆形,以保证其能够顺利转动。驱动装置3设置在转台的下方,且与转台同轴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转台通过驱动装置3进行驱动转动,进而能够带动停在转台上的车辆进行转动,当转动180°后,完成车辆的掉头。

也就是说,当有车辆需要掉头时,将其行驶到转台上,通过转台的转动,带动车辆掉头后,再将车辆开走即可。

整个结构简单方便快捷,不需要占用较大的地面面积,降低了车辆掉头所需要的空间,使得在较为狭窄的路段也能够实现掉头;同时也降低了车辆掉头的难度,避免了新手司机在掉头时反复倒车,节省了时间。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转台包括上层台和下层台6;驱动装置3与下层台6固定连接;上层台固定设置在下层台6远离驱动装置3的一侧;上层台包括转车台1和常规车道部4;常规车道部4对称设置在转车台1两侧。

在本实施例中,将转台设置为双层,上层台上使车辆通行,下层台6与驱动装置3连接。

将转台设置为两层,能够增加转台的强度。

在本实施例中,上层台上设置有转车台1和常规车道部4两部分,且常规车道部4设置在转车台1的相对两侧,进而能够使得转台能够有效的区分正常行驶车辆和需要掉头的车辆。

在本实施例中,转台设置在相对行驶的两个车道之间,而其两侧的常规车道部4完全设置在正常的两侧车道内。

正常行驶的车辆会通过常规车道部4或部分常规车道部4和部分转车台1进行正常行驶,需要掉头的车辆则行驶到转车台1上,完全避开常规车道部4。

这样的设置,能够完美的区分正常行驶的车辆和需要掉头的车辆,避免了在堵车的时候,有车辆停驶在转台上后,被转台掉头的情况出现,保证了车辆的正常行驶。

在本实施例中,常规车道部4为弓形。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转车台1的高度与常规车道部4的高度相同,或,转车台1的高度大于常规车道部4的高度。

在本实施例中,转车台1的高度与常规车道部4的高度相同,或相差较小,以保证过往车辆能够正常行驶,不会出现较大的颠簸感。

同理,常规车道部4与正常行驶使用的车道的路面高度相同或相差较小,以保证过往车辆能够正常行驶,不会出现较大的颠簸感。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下层台6内设置有加强筋板5。

在本实施例中,在下层台6的内部设置加强筋板5,能够有效的增加整个转台的强度,保证了转台的使用寿命。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转台靠近驱动装置3的一侧设置有至少一个支撑装置2,用于对转台进行支撑。

在本实施例中,在转台的下方,具体的说,是在下层台6的下方设置有支撑装置2,通过支撑装置2能够对转台机械能支撑,以保证转台的稳定性和平稳性。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装置2为至少三个,且所有的支撑装置2以驱动装置3为轴心均匀设置,进而能够保证支撑装置2对转台进行支撑的平衡性。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支撑装置2包括滑动部和固定架;滑动部转动设置在固定架上;滑动部远离固定架的一侧与转台靠近驱动装置3的一侧相抵。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装置2包括固定架和滑动部,通过支撑架将滑动部支撑起来,且将滑动部与下层台6的下方相抵,使得滑动部能够对转台形成支撑的同时,还会与转台之间产生相对滑动,以保证转台的正常转动。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转台靠近驱动装置3的一侧设置有滑动槽;滑动部设置在滑动槽内。

在本实施例中,在转台的下方设置滑动槽,不能够将滑动部滑动设置在滑动槽内,能够有效的保证滑动部与转台接触的稳定性,进一步保证转台转动的稳定性。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滑动部为滑轮29或滚珠。

在本实施例中,滑动部设置为滑轮29或滚珠,即在转台的下层台6下方设置有滑动槽,滑轮29或滚珠设置在固定架上,且能够沿滑动槽进行转动。

需要指出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滑动部为滑轮29或滚珠,但其不仅仅局限于滑轮29或滚珠,其还可以是其他类型的滑动结构,也就是说,其只要能够对转台形成支撑,同时不会影响转台的转动即可。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固定架包括上层底板32、下层底板35和支撑板30;上层底板32和下层底板35之间通过固定装置连接;支撑板30设置在上层底板32远离下层底板35的一侧;滑动部转动设置在两块支撑板30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固定架包括上层底板32、下层底板35和支撑板30。下层底板35固定设置在安装槽的槽底;上层底板32通过固定装置固定设置在下层底板35上方;支撑板30设置在上层底板32的上方,且分设在滑轮29的两端,滑轮29与支撑板30之间转动连接。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固定装置为高度调节结构,能够通过高度调节结构调节上层底板32和下层底板35之间的距离。

在本实施例中,固定装置为高度调节结构,即能够通过高度调节结构来调整上层底板32和下层底板35之间的间距,进而能够使得在不同深度的安装槽内均能够使用该固定装置,并且能够通过调整上层底板32和下层底板35之间的间距,能够调整转台的高度。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高度调节装置包括调整螺栓34、上调整螺母31和下调整螺母33;调整螺栓34的一端固定设置在下层底板35的上方;上调整螺母31和下调整螺母33分别设置在上层底板32的上下两侧,且与调整螺栓34螺纹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高度调节装置包括调整螺栓34、上调整螺母31和下调整螺母33,调整螺栓34的下端与下层底板35固定连接,上端插入在上层底板32上,且在上层底板32的上下两侧分别使用上调整螺母31和下调整螺母33进行固定。

当需要调整高度时,松开上调整螺母31,转动下调整螺母33使得上层底板32上升或下降,到合适高度后,拧紧上调整螺母31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高度调节装置为至少三个,且均匀布置在上层底板32和下层底板35之间,以保证对上层底板32的支撑的平衡性。

需要指出的是,在本实施例中,高度调节装置为调整螺栓34调节,但其不仅仅局限于这一种调节方式,其还可以是通过液压杆等其他伸缩装置进行高度调节,也就是说,其只要能够对上层底板32和下层底板35之间的间距进行调整即可。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调整螺栓34与下层底板35之间的固定方式为焊接。

在本实施例中,调整螺栓34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设置在下层底板35上,以保证调整螺栓34与下层底板35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需要指出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调整螺栓34与下层底板35之间为焊接,但其不仅仅局限于焊接,其还可以是其他的固定连接方式,如还可以是铆接、螺纹连接等,也就是说,其只要能够将调整螺栓34的下端与下层底板35固定连接在一起即可。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转台靠近驱动装置3的一侧还设置有转动定位装置,用于保证转台在转动180°后能够定位。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转动定位装置的设置,能够保证转台在转动到180°后可以及时停止转动,也同时能够保证转台能够转动够180°,以保证车辆掉头的准确性。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转动定位装置包括上定位结构和下定位结构;上定位结构固定设置在转台上;下定位结构固定设置,能够通过阻挡上定位结构实现阻挡转台的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在下层台6的下方设置有上定位结构,在安装槽的槽底或侧壁上固定设置有下定位结构,上定位结构和下定位结构相匹配设置,通过上定位结构和下定位结构的配合,实现对转台转动角度的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上定位结构为两个,以转台的轴线为中心均匀设置;下定位结构为两个,以转台的轴线为中心均匀设置。

当需要有车辆在进行掉头时,驱动装置3带动转台转动,使得转台带动上定位结构与下定位结构相抵,形成180°定位。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上定位结构包括上定位架10、第一上滑动块16、第二上滑动块15、第一上复位装置11和第二上复位装置13;上定位架10上设置有第一上滑动槽12和第二上滑动槽14;第一上滑动块16滑动设置在第一上滑动槽12内;第二上滑动块15滑动设置在第二上滑动槽14内;第一上复位装置11的一端与第一上滑动块16的一端相抵,另一端与第一上滑动槽12的槽底相抵;第二上复位装置13的一端与第二上滑动块15的一端相抵,另一端与第二上滑动槽14的槽底相抵;下定位结构包括下定位架18、第一下滑动块23、第二下滑动块17、第一下复位装置21和第二下复位装置20;下定位架18下设置有第一下滑动槽22和第二下滑动槽19;第一下滑动块23滑动设置在第一下滑动槽22内;第二下滑动块17滑动设置在第二下滑动槽19内;第一下复位装置21的一端与第一下滑动块23的一端相抵,另一端与第一下滑动槽22的槽底相抵;第二下复位装置20的一端与第二下滑动块17的一端相抵,另一端与第二下滑动槽19的槽底相抵。

第一上滑动块16远离第一上滑动槽12的一端设置有第一上斜面25;第二上滑动块15远离第二上滑动槽14的一端设置有第二上斜面;第一上斜面25设置在第一上滑动块16远离第二上滑动块15的一侧;第二上斜面设置在第二上滑动块15远离第一上滑动块16的一侧;第一下滑动块23远离第一下滑动槽22的一端设置有第一下斜面26;第二下滑动块17远离第二下滑动槽19的一端设置有第二下斜面28;第一下斜面26设置在第一下滑动块23远离第二下滑动块17的一侧;第二下斜面28设置在第二下滑动块17远离第一下滑动块23的一侧。

在本实施例中,当有车辆需要掉头时,转台带动上定位结构进行正向转动,上定位结构中第一上滑动块16的第一上斜面25,与固定在安装槽内的下定位结构的第一下滑动块23的第一下斜面26相抵,使得第一上滑动块16和第一下滑动块23背向移动,进而使得第二上滑动块15与第二下滑动块17相抵,完成转台的180°转动。

当掉头完成后,驱动装置3反转,带动转台反向转动,上定位结构中第二上滑动块15的第二上斜面,与固定在安装槽内的下定位结构中第二下滑动块17的第二下斜面28相抵,使得第二上滑动块15和第二下滑动块17背向移动,进而使得第一上滑动块16与第一下滑动块23相抵,完成转台反向的180°转动。

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转台转动到位后,需要进行复位,以保证下次的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上复位装置11、第二上复位装置13、第一下复位装置21和第二下复位装置20均为压簧。

在本实施例中,还可以将第一上滑动槽12和第二上滑动槽14设置为同一个槽,在槽底设置限位滑动杆24,用于对第一上滑动块16和第二上滑动块15进行滑动定位即可。

同理,下定位架18上也可以是这样的设置方式。

由上述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的上定位结构和下定位结构的结构是相同的,方向设置相反。

需要指出的是,上定位结构和下定位结构的设置方式可以是如本实施例中的设置方式,但其不仅仅局限于这一种设置方式,其还可以是其他的设置方式。

如还可以是将上定位结构设置为固定结构,下定位结构设置为伸缩结构,上定位结构和下定位结构相抵实现180°转动定位,当需要进行再次转动时,将下定位结构收缩起来,使得上定位结构能够继续跟随转台转动,当上定位结构转动过去后,再将下定位结构伸出,再次阻挡上定位结构,实现又一次的180°转动定位。

也就是说,只要能够通过转动定位装置实现对转台的180°转动定位即可。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驱动装置3包括安装架、动力机构36和传动机构;动力机构36固定设置在安装架上;动力机构36通过传动机构与转台连接,能够带动转台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驱动装置3有动力机构36、传动机构和安装架组成,动力机构36和传动机构均固定设置在安装架上,通过安装架来保证动力机构36和传动机构的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动力机构36通过传动机构带动转台进行转动。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动力机构36为电机。

需要指出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动力机构36为电机,但其不仅仅局限于电机,其还可以是其他的动力机构36,如液压系统等,也就是说,其只要能够给转台提供转动的动力即可。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安装架包括安装平台37和支撑架板38;支撑架板38固定设置在安装平台37的一侧;动力机构36固定设置在安装平台37的另一侧。

在本实施例中,安装架包括安装平台37和支撑架板38,电机固定设置在安装平台37上,安装平台37下方通过支撑架板38固定在安装槽的槽底。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架板38与安装平台37之间也通过可调节结构进行固定连接,使得安装平台37的高度能够进行调节,以保证支撑架板38固定在安装槽的槽底后,动力机构36能够通过传动机构带动转台转动。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支撑架板38上还设置有支撑立板39,用于加强支撑架板38的支撑强度。

由于动力机构36的重量较重,且还需要带动转台转动,也就是说,安装架需要支撑起较重的重量。

为保证安装架的强度,在本实施例中,在支撑架板38的外围设置了支撑立板39,且支撑立板39为多个,以安装架的轴线为中心均匀布置,进而加强了支撑架板38的支撑强度。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传动机构包括第一传动环8和第二传动环7;第一传动环8与动力机构36固定连接,能够在动力机构36的作用下转动;第二传动环7与第一传动环8远离动力机构36的一侧固定连接,能够被第一传动环8带动进而转动;转台固定设置在第二传动环7远离第一传动环8的一侧。

需要指出的是,传动机构可以是本实施例中的结构,但其不仅仅局限于上述一种结构,其还可以是其他的结构,也就是说,其只要能够通过传动机构将动力机构36的转动传递给转台即可。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动力机构36上设置有冷却管路9;冷却管路9的一端设置在动力机构36的外侧壁上,另一端设置在动力机构36靠近第一传动环8的一端,能够给第一传动环8、第二传动环7和动力机构36冷却降温。

在本实施例中,动力机构36上设置有冷却管路9,通过冷却管路9能够实现对动力机构36和传动机构的冷却降温,保证了动力机构36和传动机构的疲劳强度。

在本实施例中,冷却管路9中的冷却剂为水。

需要指出的是,冷却剂可以是水,但其不仅仅局限于水,其还可以是其他的冷却剂,如还可以是冷空气等,也就是说,其只要能够实现对动力机构36和传动机构的冷却降温即可。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自动掉头控制系统,如图9-图11所示,其包括控制器、车辆感应系统和上述任一项的车辆自动掉头装置;车辆感应系统与控制器信号连接,能够将感应到的车辆信息传递给控制器;控制器还与车辆自动掉头装置连接,用于根据车辆感应系统监测到的车辆信号控制车辆自动掉头装置的工作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控制器为整个控制系统的中枢,其与车辆感应系统连接,能够接收车辆感应系统的感应信号,并对感应信号进行分析,当分析的结果是有车辆需要掉头时,控制器发送指令给车辆自动掉头装置,时车辆自动掉头装置启动,开始带动车辆掉头。

整个过程全自动实现,不需要人工操作,保证了操作的准确性、及时性、连贯性和稳定性。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车辆感应系统包括车速感应单元和位置感应单元;车速感应单元与控制器信号连接,用于判断过往车辆的行驶速度;位置感应单元与控制器信号连接,用于判断车辆是否在转台上停车到位。

在本实施例中,车辆感应系统至少包括车速感应单元和位置感应单元,能够对过往的车辆进行实时监控。

当车辆的行驶速度降低,且低于设定值时,位置感应单元启动,对车辆的位置进行感应,当感应到车辆停止在转车台1上时,控制器接收到位置感应单元的信号后,向车辆自动掉头装置的驱动装置3发送信号,驱动装置3启动,带动转台转动,完成车辆掉头。

当车辆的行驶速度降低,且低于设定值时,位置感应单元启动,对车辆的位置进行感应,当感应到车辆没有停止,或停止的位置不完全在转车台1上时,控制器接收到位置感应单元的信号后,判断出车辆不需要进行掉头,驱动装置3不启动。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位置感应单元至少为4个,用于监测车辆的四个车轮的位置状态;位置感应单元均设置在转台上。

在本实施例中,位置感应单元设置为4个,分别用于监控车辆的四个车辆的位置,当四个车轮全部落入到转车台1上时,控制器可以判断出该车辆需要掉头。

需要指出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位置感应单元为4个,但其不仅仅局限于4个,其还可以是6个或8个,进而能够实现两辆相向行驶的车辆进行同时掉头。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自动掉头控制系统还包括信号灯40;信号灯40设置在转台的相对两侧;信号灯40与控制器信号连接,能够通过控制器控制信号灯40的工作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控制器还连接设置有信号灯40。

当有车辆需要或正在进行掉头时,能够对所占用的两个车道上正常行驶的车辆进行提醒,避免由于不能及时减速而造成与正在掉头的车辆产生碰撞,保证了行驶的安全性。

当有车辆需要或正在掉头时,信号灯40在控制器的控制下变为红灯,当车辆掉头完毕后,信号灯40在控制器的控制下变为绿灯。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自动掉头控制系统还包括报警系统;报警系统与控制器信号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自动掉头控制系统中还设置有报警系统,当车辆自动掉头装置中有任何的故障时,控制器检测到故障后,通过报警系统进行报警,使得过往车辆知道该装置故障,不能进行掉头,也同时能够通过报警系统及时通知监控后台,使得后台工作人员能够及时掌握故障信号,进而及时的对故障进行排除,保证了车辆自动掉头装置的正常使用。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报警系统与信号灯40信号连接,能够通过信号灯40显示车辆自动掉头装置处于故障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报警系统与信号灯40进行信号连接,当车辆自动掉头装置发生故障时,能够通过信号灯40进行显示,进而使得需要掉头的车辆知道该装置处于故障状态而不再停车掉头,保证了路况的畅通。

当车辆自动掉头装置发生故障时,信号灯40可以显示为黄灯,或闪烁的黄灯,或闪烁的红灯等方式对过往车辆进行提示,避免过往车辆在转车台1上停止。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自动掉头控制系统还包括角度传感器,用于监测转台的转动角度。

通过角度传感器的设置,能够保证转台的转动角度为180°,且误差不大于±5°,保证了掉头的车辆能够正常驶出转台。

本发明提供的车辆自动掉头装置和自动掉头控制系统,通过驱动装置3驱动转台转动,进而能够带动停在转台上的车辆进行了转动,进而实现掉头功能。本发明提供的车辆自动掉头装置和自动掉头控制系统,可以根据路况、车流量尽量多设置允许调头位置,最大幅度方便调头,解决了为避免车辆调头而导致道路堵塞,长距离才设置允许调头位置的突出问题。大幅度减少驾驶人为调头而多跑的冤枉路,节省了大量花费在调头上的时间,同时减少调头车辆对道路资源的占用,提高行车安全,减少燃料资源浪费,减少碳排放量,为保护环境做出持续性贡献。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