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自动化陶瓷流水生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03401发布日期:2018-11-09 22:07阅读:24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动化陶瓷流水生产装置,尤其适用于生产陶瓷的新型自动化陶瓷流水生产装置。



背景技术:

现代陶瓷生产过程所使用的成型装置具有两种:半自动化陶瓷流水生产装置和自动化陶瓷流水生产装置。半自动化陶瓷流水生产装置结构简单,造价便宜,但是在陶瓷加工工作中,模腔的送进、取出等均由人工完成,因而该种工作方式效率低,劳动强度大,而且由于个人参与过程中,模腔放置位置不固定等原因,会造成产品质量不稳定,因而半自动化陶瓷流水生产装置已逐渐被市场淘汰。自动化陶瓷流水生产装置中,模腔的送进、取出等由自动化陶瓷流水生产装置的各种机械结构完成,虽然其结构相对复杂,造价高,然而其工作效率远高于半自动化陶瓷流水生产装置,因而其所能创造的产值足以解决造价高的问题,自动化陶瓷流水生产装置也越来越受到企业的欢迎。

在陶瓷的生产工艺过程中,模具经过滚压后需要对陶瓷初成品进行干燥作业。上述干燥作业需要在出模输送带上完成,而由于干燥作业持续时间较长,这使得现代自动化陶瓷流水生产装置的出模输送带往往被设置地较长,自动化陶瓷流水生产装置的占用空间较大,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厂房所需空间,增加企业生产成本。

因而,提供一种能够保证干燥效果,并减少占用空间的自动化陶瓷流水生产装置成为本领域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自动化陶瓷流水生产装置,其包括成型机、第一升降台、进模输送带、出模输送带和第二升降台。所述成型机用于对待加工的模具进行滚压以在所述待加工的模具的模腔内形成产品;第一升降台位于所述成型机的模塞的下方,其用于对所述待加工的模具进行定位。进模输送带用于将所述待加工的模具输送至所述成型机。出模输送带用于将被加工完毕的模具从所述升降台输送出,所述出模输送带包括第一出模输送带以及至少一个第二出模输送带,所述第一出模输送带的一端与所述升降台直接对接,所述第二出模输送带沿竖直方向与所述第一出模输送带上下并排设置。第二升降台位于所述第一出模输送带的另一端,并用于将所述被加工完毕的模具从所述第一出模输送带送至所述第二出模输送带。

进一步地,所述进模输送带包括第一进模输送带以及至少一个第二进模输送带,所述第一进模输送带的一端与所述升降台直接对接,所述第二进模输送带沿竖直方向与所述第一进模输送带上下并排设置;并且,

所述新型自动化陶瓷流水生产装置还包括第三升降台,其位于所述第一进模输送带的另一端,并用于将所述待加工的模具从所述第二进模输送带送至所述第一进模输送带。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升降台具有第一推进装置,其用于将所述被加工完毕的模具从所述第二升降台推送至所述第二出模输送带。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升降台具有第二推进装置,其用于将所述待加工的模具从所述第三升降台推送至所述第一进模输送带。

进一步地,所述新型自动化陶瓷流水生产装置进一步包括第三推进装置,其用于将所述待加工的模具从所述第二出模输送带推至所述第二进模输送带。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推进装置、所述第二推进装置、所述第三推进装置为气缸推进装置或液压推进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出模输送带的上方设置有风扇。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升降台或第三升降台采用链条传动机构。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升降台设有用于承接所述被加工完毕的模具的至少一个滚轮,和/或所述第三升降台设有用于承接所述待加工的模具的至少一个滚轮。

进一步地,所述出模输送带的上方设置有风扇。

如上,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自动化陶瓷流水生产装置装简易地设置几个推进装置和传感器就能够实现流水作业。由于自动化陶瓷流水生产装置的结构简单,且组成部件为常规设备,因而自动化陶瓷流水生产装置的设备价格较低,且维护成本较低,同时由于实现了自动化生产,因而能够省去较高的人工成本,且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内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优选实施例,并结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装置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装置的俯视图。

元件标号说明

1:自动化陶瓷流水生产装置

2:成型机

3:模具

4:第一升降台

5:模塞

6:第一进模输送带

7:第二进模输送带

8:第一出模输送带

9:第二出模输送带

10:第二升降台

11:支杆

12:第三升降台

13:第一推进装置

14:第二推进装置

15:第三推进装置

16:滚轮

17:液压缸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虽然本实用新型的描述将结合优选实施例一起介绍,但这并不代表此实用新型的特征仅限于该实施方式。恰恰相反,结合实施方式作实用新型介绍的目的是为了覆盖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而有可能延伸出的其它选择或改造。为了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深度了解,以下描述中将包含许多具体的细节。本实用新型也可以不使用这些细节实施。此外,为了避免混乱或模糊本实用新型的重点,有些具体细节将在描述中被省略。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所使用的“上方”,不应仅仅理解为某一部件的正上方,其可表示为斜上方或正上方多种含义。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新型自动化陶瓷流水生产装置1,其包括成型机2、第一升降台4、进模输送带、出模输送带和第二升降台10。成型机2用于对待加工的模具3进行滚压以在待加工的模具3的模腔内形成产品。第一升降台4位于成型机2的模塞5的下方,其用于对待加工的模具3进行定位。进模输送带用于将待加工的模具3输送至成型机2。出模输送带用于将被加工完毕的模具3从升降台输送出,出模输送带包括第一出模输送带8以及至少一个第二出模输送带9,第一出模输送带8的一端与升降台直接对接,第二出模输送带9沿竖直方向与第一出模输送带8上下并排设置。第二升降台10位于第一出模输送带8的另一端,并用于将被加工完毕的模具3从第一出模输送带8送至第二出模输送带9。在陶瓷生产过程中,若只设置1个第二出模输送带9时(参见图2),模具3依以下路径被输送:进模输送带——第一升降台4——第一出模输送带8——第二升降台10——第二出模输送带9。在设置了2个第二出模输送带9的情况下,模具3依以下路径被输送:进模输送带——第一升降台4——第一出模输送带8——第二升降台10——第二出模输送带9——第二升降台10——第二出模输送带9。以此方式,由于出模输送带中,各个输送带沿竖直方向上下布置,常规的出模输送带所占据的工厂地面空间可以被缩小数倍(具体倍数依设置的第二出模输送带9的数量而定,例如设置1个第二出模输送带9,可缩小1倍;设置2个第二出模输送带9,可缩小2倍,依次类推),同时,还可以保证陶瓷具有足够的干燥时间。

第一升降台4可设置成由包括支杆11、液压缸17等组成的杠杆结构来传递动力。

为了保证进模输送带能够及时输送模具3等,优选地,进模输送带进一步设置成包括第一进模输送带6以及至少一个第二进模输送带7,第一进模输送带6的一端与升降台直接对接,第二进模输送带7沿竖直方向与第一进模输送带6上下并排设置;同时,新型自动化陶瓷流水生产装置1设置成还包括第三升降台12,第三升降台12位于第一进模输送带6的另一端,并用于将待加工的模具3从第二进模输送带7送至第一进模输送带6。

进一步地,第二升降台10具有第一推进装置13,其用于将被加工完毕的模具3从第二升降台10推送至第二出模输送带9。

进一步地,第三升降台12具有第二推进装置14,其用于将待加工的模具3从第三升降台12推送至第一进模输送带6。

进一步地,新型自动化陶瓷流水生产装置1进一步包括第三推进装置15,其用于将待加工的模具3从第二出模输送带9推至第二进模输送带7。借助于第三推进装置15,可以提前将尚未加工的模具3放在第二出模输送带9上,在被输送至与第三推进装置15相对应的位置时,即可由第三推进装置15推至第二进模输送带7上,使得装置的流水作业更加顺畅,进一步提高加工效率。

进一步地,第一推进装置13、第二推进装置14、第三推进装置15为气缸推进装置或液压推进装置。

进一步地,出模输送带的上方设置有风扇。通过风扇可大大加快干燥时间。

进一步地,第二升降台10或第三升降台12采用链条传动机构。

进一步地,第二升降台10设有用于承接被加工完毕的模具3的至少一个滚轮16,和/或第三升降台12设有用于承接待加工的模具3的至少一个滚轮16。在设置滚轮16的情况下,在模具3被送进或推出相应升降台时,有效避免了其底部被磨损的可能性。

进一步地,出模输送带的上方设置有风扇。

虽然上述实施例中给出了具体的实施例的运用,然而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基本构思和实用新型思想的前提下,还可以对其构件和/或系统替换为其他具备相同功能的构件和/或系统。例如,推进装置均可直接作用于模具或升降台,也可通过杠杆传动机构或链传动机构或者齿轮传动机构来传递动力来传递动力。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新型自动化陶瓷流水生产装置将常规的出模输送带设置成上下多层布置的形式,在保证减小自动化流水生产装置占用的工厂底面空间的同时,还能保证模具具有足够长的干燥时间。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