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方便模板早拆的建筑支撑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22913发布日期:2018-11-23 18:37阅读:11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方便模板早拆的建筑支撑架。



背景技术:

建筑工程的混凝土梁板结构工程施工中,需要先搭设模板和支撑体系,在浇筑混凝土后,需要混凝土达到满足规范要求的强度才能拆除模板及支撑体系,因此搭设上一层楼的模板及支撑体系时,还不能拆除下层的模板及支撑体系,需要更多的模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方便模板早拆的建筑支撑架,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目前的大部分模板及支撑系统不能及早拆除的等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技术方案通过调高机构能够使升降柱在滑动腔内部滑动升降,实现装置整体高度的调节,能够满足不同高度的支撑需求,有助于扩大装置的适用范围;通过万向座能够实现承载板的角度调节,使支撑机构与建筑支撑面充分接触,支撑效果好;通过移动机构和底部支撑柱能够实现装置的移动和固定,能够提高装置的使用性能;在混凝土强度已经达到早拆要求时,在迟拆模板下安装本支撑架,支撑起迟拆模板及上面的混凝土结构,使早拆支撑架和早拆模板可以提早拆除,达到提高模板周转次数等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方便模板早拆的建筑支撑架,包括移动底板,所述移动底板下端安装有移动机构和底部支撑柱,所述移动底板上端安装有固定柱,所述固定柱底部安装有调高机构,所述固定柱内部设置有滑动腔,所述滑动腔内部安装有丝杠,所述丝杠外侧通过螺母安装有升降柱;所述升降柱上端部通过万向座安装有承载板,所述承载板上端安装有支撑机构;

所述移动机构包括移动升降杆,所述移动升降杆滑动安装在所述移动底板内部,所述移动升降杆的上端部安装有移动限位板,所述移动限位板位于所述移动底板上方,所述移动升降杆下端部安装有万向轮,所述万向轮位于所述移动底板下方;所述移动升降杆外侧安装有挡板和移动缓冲弹簧,所述移动缓冲弹簧位于所述挡板和所述移动底板的底面之间;

所述调高机构包括调高转轴、从动锥齿轮,所述调高转轴通过轴承安装在所述固定柱底部,且所述调高转轴伸入所述滑动腔内部,所述调高转轴的内端部安装有主动锥齿轮,所述调高转轴的外端部安装有旋转盘;所述从动锥齿轮安装在丝杠外侧,所述从动锥齿轮与所述主动锥齿轮相啮合;

所述支撑机构包括支撑升降杆,所述支撑升降杆滑动安装在所述承载板内部,所述支撑升降杆的底端安装有支撑限位板,所述支撑限位板位于所述承载板下方;所述支撑升降杆的上端部安装有接触块,所述接触块位于所述承载板上方;所述支撑升降杆的外侧设置有支撑缓冲弹簧,所述支撑缓冲弹簧位于所述接触块和所述承载板上表面之间。

采用上述一种方便模板早拆的建筑支撑架,进行混凝土浇筑之前,根据浇筑需求搭建迟拆模板,配合迟拆模板搭建早拆模板,根据施工现场的具体要求,进行早拆支撑架的搭建,利用所述早拆支撑架对所述迟拆模板和所述早拆模板进行支撑,在所述迟拆模板、所述早拆模板和所述早拆支撑架搭建完成后进行混凝土的浇筑,当混凝土达到早拆需求时,使用本实用新型对所述迟拆模板及其上面的混凝土结构进行支撑,能够提前拆除所述早拆模板和所述早拆支撑架,从而提高所述早拆模板和所述早拆支撑架的周转效率,有助于节约成本;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安装操作如下:利用所述移动缓冲弹簧的弹力推动所述移动底板,克服装置的重量,使所述移动底板带动所述底部支撑柱上升,使所述底部支撑柱脱离底面,利用所述万向轮能够实现装置的移动,便于使用装置;需要进行支撑时,通过所述旋转盘带动所述调高转轴旋转,通过所述主动锥齿轮和所述从动锥齿轮进行啮合传动,使所述丝杠旋转,配合所述螺母,使所述升降柱在所述滑动腔内部滑动,实现装置整体高度的调整,能够满足不同的高度支撑需求,有助于提高装置的适用范围;随着所述升降柱的上升,所述接触块与所述迟拆模板的底端面接触,所述升降柱继续上升,克服所述支撑缓冲弹簧的弹力,使所述支撑缓冲弹簧收缩,当所述支撑缓冲弹簧收缩到极限时,装置会受到所述迟拆模板的底端面的反作用力,克服所述移动缓冲弹簧的弹力,使所述移动底板带动所述底部支撑柱下降,直至所述底部支撑柱与地面接触,从而完成装置对所述迟拆模板及其上面的混凝土结构的支撑;利用所述支撑缓冲弹簧能够使接触块与所述迟拆模板的底端面紧密接触,能够保证装置的支撑效果;利用所述移动缓冲弹簧的弹力能够使所述底部支撑柱与地面紧密接触,保证装置的支撑稳固性;利用所述万向座能够实现所述承载板的角度调节,从而确保所述支撑机构与所述迟拆模板的底端面充分接触,有助于提高装置的支撑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移动机构和所述底部支撑柱均设置有四个,且对称分布,所述底部支撑柱位于两个相邻的所述移动机构之间。

作为优选,所述底部支撑柱的底端部安装有防滑垫。

作为优选,所述升降柱的外径尺寸与所述滑动腔的内径尺寸相等,且采用间隙配合。

作为优选,所述滑动腔的内壁设置有导向槽,所述升降柱的底端部设置有导向块,所述导向块与所述导向槽间隙配合。

作为优选,所述旋转盘外侧面安装有调高把手。

作为优选,所述支撑机构共有三个,且圆周分布。

作为优选,所述接触块的上表面设置有波浪纹。

有益效果在于:1、通过所述调高机构能够使所述升降柱在所述滑动腔内部滑动升降,实现装置整体高度的调节,能够满足不同高度的支撑需求,有助于扩大装置的适用范围;

2、通过所述万向座能够实现所述承载板的角度调节,使所述支撑机构与建筑支撑面充分接触,支撑效果好;

3、通过所述移动机构和所述底部支撑柱能够实现装置的移动和固定,能够提高装置的使用性能;

4、在混凝土强度已经达到早拆要求时,在迟拆模板下安装本实用新型,支撑起迟拆模板及上面的混凝土结构,使早拆支撑架和早拆模板可以提早拆除,达到提高模板周转次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应用实例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移动机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支撑机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调高机构结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移动机构;101、移动限位板;102、移动升降杆;103、移动缓冲弹簧;104、挡板;105、万向轮;2、移动底板;3、固定柱;301、滑动腔;302、导向槽;4、升降柱;401、导向块;5、万向座;6、承载板;7、支撑机构;701、接触块;702、支撑缓冲弹簧;703、支撑升降杆;704、支撑限位板;8、调高机构;801、从动锥齿轮;802、调高把手;803、旋转盘;804、调高转轴;805、主动锥齿轮;9、底部支撑柱;901、防滑垫;10、丝杠;11、螺母;12、早拆支撑架;13、早拆模板;14、迟拆模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参见图1-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方便模板早拆的建筑支撑架,包括移动底板2,移动底板2下端安装有移动机构1和底部支撑柱9,移动底板2上端安装有固定柱3,固定柱3底部安装有调高机构8,固定柱3内部设置有滑动腔301,滑动腔301内部安装有丝杠10,丝杠10外侧通过螺母11安装有升降柱4;升降柱4上端部通过万向座5安装有承载板6,承载板6上端安装有支撑机构7;

移动机构1包括移动升降杆102,移动升降杆102滑动安装在移动底板2内部,移动升降杆102的上端部安装有移动限位板101,移动限位板101位于移动底板2上方,移动升降杆102下端部安装有万向轮105,万向轮105位于移动底板2下方;移动升降杆102外侧安装有挡板104和移动缓冲弹簧103,移动缓冲弹簧103位于挡板104和移动底板2的底面之间;

调高机构8包括调高转轴804、从动锥齿轮801,调高转轴804通过轴承安装在固定柱3底部,且调高转轴804伸入滑动腔301内部,调高转轴804的内端部安装有主动锥齿轮805,调高转轴804的外端部安装有旋转盘803;从动锥齿轮801安装在丝杠10外侧,从动锥齿轮801与主动锥齿轮805相啮合;

支撑机构7包括支撑升降杆703,支撑升降杆703滑动安装在承载板6内部,支撑升降杆703的底端安装有支撑限位板704,支撑限位板704位于承载板6下方;支撑升降杆703的上端部安装有接触块701,接触块701位于承载板6上方;支撑升降杆703的外侧设置有支撑缓冲弹簧702,支撑缓冲弹簧702位于接触块701和承载板6上表面之间。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移动机构1和底部支撑柱9均设置有四个,且对称分布,底部支撑柱9位于两个相邻的移动机构1之间,这样设置便于实现装置的移动和固定,保证装置的移动效果和固定效果,有助于提高装置的使用性能;

底部支撑柱9的底端部安装有防滑垫901,这样设置能够起到防滑作用,保证装置稳固性;

升降柱4的外径尺寸与滑动腔301的内径尺寸相等,且采用间隙配合,这样设置便于使升降柱4在滑动腔301内部滑动升降,辅助实现装置整体高度的调节;

滑动腔301的内壁设置有导向槽302,升降柱4的底端部设置有导向块401,导向块401与导向槽302间隙配合,这样设置能够对升降柱4起到导向和限位作用,保证升降柱4在滑动腔301内部滑动升降平稳;

旋转盘803外侧面安装有调高把手802,通过调高把手802便于实现旋转盘803的旋转,辅助实现装置整体高度的调节;

支撑机构7共有三个,且圆周分布,这样设置能够使支撑机构7与建筑支撑面充分接触,有助于提高装置的支撑效果;

接触块701的上表面设置有波浪纹,这样设置能够起到防滑作用,有助于提高装置的支撑稳固性。

采用上述结构,进行混凝土浇筑之前,根据浇筑需求搭建迟拆模板14,配合迟拆模板14搭建早拆模板13,根据施工现场的具体要求,进行早拆支撑架12的搭建,利用早拆支撑架12对迟拆模板14和早拆模板13进行支撑,在迟拆模板14、早拆模板13和早拆支撑架12搭建完成后进行混凝土的浇筑,当混凝土达到早拆需求时,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迟拆模板14及其上面的混凝土结构进行支撑,能够提前拆除早拆模板13和早拆支撑架12,从而提高早拆模板13和早拆支撑架12的周转效率,有助于节约成本;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安装操作如下:利用移动缓冲弹簧103的弹力推动移动底板2,克服装置的重量,使移动底板2带动底部支撑柱9上升,使底部支撑柱9脱离底面,利用万向轮105能够实现装置的移动,便于使用装置;需要进行支撑时,通过旋转盘803带动调高转轴804旋转,通过主动锥齿轮805和从动锥齿轮801进行啮合传动,使丝杠10旋转,配合螺母11,使升降柱4在滑动腔301内部滑动,实现装置整体高度的调整,能够满足不同的高度支撑需求,有助于提高装置的适用范围;随着升降柱4的上升,接触块701与迟拆模板14的底端面接触,升降柱4继续上升,克服支撑缓冲弹簧702的弹力,使支撑缓冲弹簧702收缩,当支撑缓冲弹簧702收缩到极限时,装置会受到迟拆模板14的底端面的反作用力,克服移动缓冲弹簧103的弹力,使移动底板2带动底部支撑柱9下降,直至底部支撑柱9与地面接触,从而完成装置对迟拆模板14及其上面的混凝土结构的支撑;利用支撑缓冲弹簧702能够使接触块701与迟拆模板14的底端面紧密接触,能够保证装置的支撑效果;利用移动缓冲弹簧103的弹力能够使底部支撑柱9与地面紧密接触,保证装置的支撑稳固性;利用万向座5能够实现承载板6的角度调节,从而确保支撑机构7与迟拆模板14的底端面充分接触,有助于提高装置的支撑效果。

在混凝土强度已经达到早拆要求时,在迟拆模板14下安装本实用新型,支撑起迟拆模板14及上面的混凝土结构,使早拆支撑架12和早拆模板13可以提早拆除,达到提高模板周转次数。其他的早拆支撑架必须在安装模板及支撑系统时同步安装,本方案不同之处在于目前市场常见的不能早拆的模板支撑系统,在模板安装完后混凝土浇筑后,混凝土强度达到规范要求时,即可以安装本方案的支撑架,从而可以拆除大部分的模板和其他支撑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