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撑轮的安装支架及台车的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14183发布日期:2019-10-08 23:38阅读:495来源:国知局
支撑轮的安装支架及台车的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支撑轮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支撑轮的安装支架及台车的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在装配式集成建筑预制楼、墙板的工业化生产流水线中,通常采用支撑装置来支撑钢台车。传统地,通常手动调节钢轨轮到合适的高度后,再用焊机将钢轨轮的销轴固定板与钢轨轮支架进行焊接固定。然而,销轴固定板与钢轨轮支架进行焊接后不便于再次对钢轨轮的高度进行调整,另外,现场配焊的方式将损坏钢轨轮支架表面上的油漆,安装精度十分低劣。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支撑轮的安装支架及台车的支撑装置,它能够便于调整支撑轮的高度,操作过程中不会损坏支架表面油漆。

其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支撑轮的安装支架,包括:第一安装架,所述第一安装架包括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设有可升降调节的若干个支撑件,所述第一安装架用于装设在地基上;与第二安装架,所述第二安装架可上下滑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架上,所述支撑件与所述第一安装架的底部抵触配合,所述第二安装架用于装设支撑轮。

一种台车的支撑装置,包括所述的支撑轮的安装支架,还包括支撑轮,所述支撑轮装设在所述第二安装架上,并用于与台车接触。

上述的支撑轮的安装支架及台车的支撑装置,当需要调节支撑轮的高度位置时,升降调节安装板上的支撑件的高度位置,支撑件相应带动第二安装架升起或降低,从而便能够较好地调节第二安装架上的支撑轮的高度位置,操作过程中不会损坏支架表面油漆。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板设有若干个通孔,所述支撑件为调节螺杆,所述调节螺杆与所述通孔一一相应设置;所述调节螺杆穿过所述通孔后通过限位螺母固定在所述安装板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孔为与所述调节螺杆配合的螺纹孔。如此,调节螺杆在安装板上的固定效果较好,使得第二安装架上的支撑轮更加稳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架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槽钢与第二槽钢,所述第一槽钢通过所述安装板与所述第二槽钢相连;所述第二安装架其中一侧部可滑动地装设在所述第一槽钢内,所述第二安装架另一侧部可滑动地装设在所述第二槽钢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安装架其中一侧部与所述第一槽钢的槽口相应设置,所述第二安装架另一侧部与所述第二槽钢的槽口相应设置;所述第二安装架上还设置有用于装设所述支撑轮的转轴的轴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架还包括用于装设在地基上的底板,所述底板分别与所述第一槽钢、所述第二槽钢相连。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支撑轮的安装支架还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用于预埋到所述地基中,所述底座的顶板与所述底板可拆卸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座为工字梁;所述顶板位于所述地基的表面,所述顶板上装设有若干个螺栓,所述底板设有与所述螺栓相应的安装孔,所述螺栓穿过所述安装孔用螺母将所述底板与所述顶板固定相连。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顶板位于所述地基的表面,所述顶板上装设有若干个螺栓,所述底板设有与所述螺栓相应的安装孔,所述螺栓穿过所述安装孔用螺母将所述底板与所述顶板固定相连。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台车的支撑装置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台车的支撑装置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第一安装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第二安装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底座埋设在地基中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第一安装架,11、安装板,111、通孔,12、支撑件,13、限位螺母,14、第一槽钢,15、第二槽钢,16、底板,20、第二安装架,21、封板,22、轴孔,30、支撑轮,40、底座,41、顶板,42、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中间元件。相反,当元件为称作“直接”与另一元件连接时,不存在中间元件。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图2及图6,一种支撑轮的安装支架,包括:第一安装架10与第二安装架20。所述第一安装架10包括安装板11。所述安装板11上设有可升降调节的若干个支撑件12。所述第一安装架10用于装设在地基上。所述第二安装架20可上下滑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架10上,具体地,所述第二安装架20与所述第一安装架10之间可设置橡胶,降低硬性摩擦,橡胶可固设于所述第二安装架20靠近所述第一安装架10的表面或所述第一安装架10靠近所述第二安装架20的表面,也可以单独设于所述第一安装架10与所述第二安装架20之间。所述支撑件12与所述第一安装架10的底部抵触配合,所述第二安装架20用于装设支撑轮30。

上述的支撑轮的安装支架,当需要调节支撑轮30的高度位置时,升降调节安装板11上的支撑件12的高度位置,支撑件12相应带动第二安装架20升起或降低,从而便能够较好地调节第二安装架20上的支撑轮30的高度位置,操作过程中不会损坏支架表面油漆。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3,所述安装板11设有若干个通孔111,所述支撑件12为调节螺杆,所述调节螺杆与所述通孔111一一相应设置。所述调节螺杆穿过所述通孔111后通过限位螺母13固定在所述安装板11上。如此,调节限位螺母13在调节螺杆上的位置,便能够升降调节调节螺杆,从而能够便于调节第二安装架20上的支撑轮30的高度位置。

具体地,所述通孔111为与所述调节螺杆配合的螺纹孔。如此,调节螺杆在安装板11上的固定效果较好,使得第二安装架20上的支撑轮30更加稳固。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安装架10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槽钢14与第二槽钢15。所述第一槽钢14通过所述安装板11与所述第二槽钢15相连。所述第二安装架20其中一侧部可滑动地装设在所述第一槽钢14内,所述第二安装架20另一侧部可滑动地装设在所述第二槽钢15内。如此,第二安装架20能够较为稳定地沿着第一安装架10上下滑动,且第一槽钢14与第二槽钢15之间的间隔能够便于手动伸入调节安装板11上的支撑件12。

在一个实施例中,一并参阅图1与图4,所述第二安装架20其中一侧部与所述第一槽钢14的槽口相应设置,所述第二安装架20另一侧部与所述第二槽钢15的槽口相应设置。所述第二安装架20上还设置有用于装设所述支撑轮30的转轴的轴孔22,所述轴孔22在本实施例中具体为U型。此外,第二安装架20具体为矩形管,矩形管的两侧部分别与第一槽钢14、第二槽钢15滑动配合,矩形管的底部设置有与支撑件12抵触配合的封板21,矩形管的顶部开口用于装设支撑轮30。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安装架10还包括用于装设在地基上的底板16。所述底板16分别与所述第一槽钢14、所述第二槽钢15相连。如此,底板16将第一槽钢14、第二槽钢15连接后,能够提高第一安装架10的结构稳定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一并参阅图1、图5与图6,所述的支撑轮的安装支架还包括底座40。所述底座40用于预埋到所述地基中,所述底座40的顶板41与所述底板16可拆卸连接。如此,将底座40在地基施工时预埋到地基中,无需在地基表面上开设大量的地脚螺栓安装孔来装设第一安装架10的底板16,而是将第一安装架10的底板16装设到底座40的顶板41上,并通过安装件将底板16与顶板41固定连接,稳定性较好,便于安装操作,安装快速,不会破坏地基表面。另外,很大程度上可避免电锤对人体的伤害,降低装调作业工伤发生率。

具体地,所述底座40为工字梁。如此,工字梁在混凝土地基施工时预埋到地基中,能较为稳固地埋设到地基中,不容易从地基中脱离出来。

此外,所述顶板41位于所述地基的表面,所述顶板41上装设有若干个螺栓42。所述底板16设有与所述螺栓42相应的安装孔。所述螺栓42穿过所述安装孔用螺母将所述底板16与所述顶板41固定相连。如此,第一安装架10安装在底座40上时,将底板16上的安装孔与螺栓42对位后,将螺栓42插入到底板16的安装孔中,然后拧紧螺母将底板16与所述顶板41固定相连,操作较为方便,结构稳定性好。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再参阅图1,一种台车的支撑装置,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支撑轮的安装支架,还包括支撑轮30,所述支撑轮30装设在所述第二安装架20上。具体地,支撑轮30的轮轴固定于第二安装架20的轴孔中,支撑轮的轮面与台车相接触,实现对台车的支撑和滚动。

上述的台车的支撑装置由于包括所述的支撑轮的安装支架,技术效果由支撑轮的安装支架带来,与支撑轮的安装支架的技术效果相同,不进行赘述。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