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卧式混凝土搅拌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49744发布日期:2019-09-12 09:17阅读:466来源:国知局
一种卧式混凝土搅拌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混凝土搅拌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卧式混凝土搅拌机。



背景技术:

混凝土是指由胶凝材料将集料胶结成整体的工程复合材料的统称。通常讲的混凝土一词是指用水泥作胶凝材料,砂、石作集料,与水(可含外加剂和掺合料)按一定比例配合,经搅拌而得的水泥混凝土,也称普通混凝土,它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水泥混凝土的形成必经之路是对水泥混凝土的搅拌工作,水泥混凝土搅拌设备是工程机械中不可或缺的机械,在公路施工、建筑施工、边坡防护、桥梁施工等等都是必不可少的设备,在水泥混凝土搅拌设备中搅拌站应用最为广泛,随着科技的进步,水泥混凝土搅拌设备也在不断的发展。

现有的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4398133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高效卧式水泥搅拌机,包括电动机、圆柱型壳体、安装在壳体顶端左部的进料口、安装在壳体底端右部的出料口,所述壳体中心安装有第一旋转轴,所述第一旋转轴横穿壳体中心,并且在两端设有固定轴承,所述轴承的外部设有固定连接的固定圈,两个所述固定圈的下端通过螺栓连接有支撑架,且左端支撑架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上安装有电动机,所述电动机与第一旋转轴连接,所述第一旋转轴上安装有位于壳体左端内壁的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下端连接有固定在第二旋转轴一端的第二齿轮。

采用上述搅拌机,进料口处于常开状态,当搅拌机不使用时,外界的塑料袋或树叶等轻质杂物容易进入到搅拌机内,导致搅拌机使用时在混凝土内混入杂物;另外,当搅拌机在搅拌的过程中,部分混凝土可能会从进料口溅出,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卧式混凝土搅拌机,其具有搅拌机不使用时可以限制杂物进入到搅拌机内,搅拌机运行时可以限制内部混凝土从进料口溅出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卧式混凝土搅拌机,包括搅拌机本体以及设置于搅拌机本体上端的进料管,所述进料管呈矩形设置,所述进料管内设置有分隔板,所述分隔板上设置有转动轴,所述分隔板通过转动轴与进料管转动连接,且所述转动轴两端贯穿于所述进料管设置;所述进料管上还设置有用于调节所述分隔板转动从而封闭或者打开进料管的调节组件,所述调节组件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转动轴端部的第一齿轮、转动连接于所述进料管外侧壁并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的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固定相连的调节板,所述搅拌机本体上还铰接有用于驱动所述调节板转动从而带动第二齿轮转动的驱动气缸。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驱动气缸活塞杆伸出时,驱动气缸带动第二齿轮转动,第二齿轮的转动带动第一齿轮转动从而带动转动轴与分隔板转动,使得进料管处于打开状态;当驱动气缸的活塞杆处于收缩状态时,分隔板用于关闭进料管使得搅拌机本体内部与外界分隔。通过分隔板实现对进料管开闭的控制,搅拌机不使用时分隔板处于关闭进料管的状态,可以限制杂物进入到搅拌机内,搅拌机运行时打开进料管进料,完成进料后再次封闭进料管可以限制内部混凝土从进料口溅出。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齿轮的齿数大于所述第一齿轮的齿数。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第二齿轮转动角度小于第一齿轮的转动角度,从而使得分隔板的调节更加便捷。

进一步的,调节组件设置有两个且对称分布于转动轴轴向的两端,两个所述调节组件中的调节板通过连接板固定相连。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调节组件对称设置,两端同时对分隔板进行调节,使得分隔板转动更加同步,可以使得分隔板的转动更加稳定。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气缸的活塞杆铰接于所述连接板的中间位置处。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驱动气缸驱动连接板翻转时,两端的受力更加平衡,减少了连接板单侧受力形成一定的弯矩,产生多余的损耗,使得分隔板的调节更加的稳定长久。

进一步的,所述进料管的外侧壁还设置有用于加强支撑所述第二齿轮转动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呈L形设置。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置支撑板,支撑板可以对第二齿轮的转动进一步加强支撑,使得当第二齿轮在带动第一齿轮转动时,相互之间啮合更加稳定,不易滑脱,从而使得分隔板的调节更加平稳。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板上还固定连接有导向板,所述调节板背离进料管的侧壁上设置有凸柱,所述导向板上开设有供所述凸柱滑移的圆弧槽,当所述调节板转动时,所述凸柱沿着圆弧槽滑移。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凸柱和圆弧槽,凸柱沿着圆弧槽滑移,进一步加强了调节板转动的稳定性,通过圆弧槽的设置,当驱动气缸活塞杆伸出时,调节板带动第二齿轮转动,直至凸柱抵触与圆弧槽的槽壁,此时分隔板转动至最佳位置,可以通过圆弧槽进一步控制分隔板的转动角度。

进一步的,所述进料管远离搅拌机本体一端还设置有导向管,所述导向管呈扩口设置,且所述导向管靠近进料管的一端小于远离所述进料管的一端设置。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导向管,导向管的导向作用,可以使得向搅拌机本体内加原料更加的方便。

进一步的,所述进料管位于所述分隔板的上方处设置有观察窗。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置观察窗,通过观察窗查看分隔板上部的杂物情况,可以减少将分隔板上堆积的杂物落入到搅拌机本体内部的情况,减少了后续对搅拌机本体内部进行清洁的麻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设置分隔板,实现对进料管开闭的控制,搅拌机不使用时分隔板处于关闭进料管的状态,可以限制杂物进入到搅拌机内,搅拌机运行时打开进料管进料,完成进料后再次封闭进料管可以限制内部混凝土从进料口溅出;

(2)通过调节组件对称设置,两端同时对分隔板进行调节,使得分隔板转动更加同步,可以使得分隔板的转动更加稳定;

(3)通过设置支撑板,支撑板可以对第二齿轮的转动进一步加强支撑,使得当第二齿轮在带动第一齿轮转动时,相互之间啮合更加稳定,不易滑脱,从而使得分隔板的调节更加平稳。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的整体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的进料管部分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的分隔板打开状态示意图。

附图标记:1、搅拌机本体;2、进料管;3、分隔板;4、转动轴;5、调节组件;51、第一齿轮;52、第二齿轮;53、调节板;6、固定柱;7、连接板;8、驱动气缸;9、支撑板;10、凸柱;11、导向板;12、圆弧槽;13、观察窗;14、导向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

一种卧式混凝土搅拌机,如图1所示,包括搅拌机本体1以及设置于搅拌机本体1上端的进料管2,进料管2呈矩形设置,且进料管2连通至搅拌机本体1内。进料管2内部设置有分隔板3,分隔板3可以将进料管2分隔成两个空腔。分隔板3上设置有转动轴4,转动轴4垂直于进料管2的其中一对侧壁设置。实施例中转动轴4位于分隔板3的中间位置,且转动轴4的两端均贯穿于进料管2的侧壁设置,分隔板3通过转动轴4与进料管2转动连接。当分隔板3处于水平状态时,分隔板3可以封闭进料管2,限制外部杂物进入到搅拌机本体1内。

如图1、图2所示,进料管2上还设置有调节组件5,调节组件5包括固定连接于转动轴4轴向一端的第一齿轮51、转动连接于进料管2外侧壁并与第一齿轮51啮合的第二齿轮52、与第二齿轮52固定相连的调节板53。进料管2的外侧壁上还设置有固定柱6,第二齿轮52转动连接于固定柱6上。实施例中第二齿轮52的齿数大于第一齿轮51的齿数设置。

如图2所示,调节组件5设置有两个,且两个调节组件5对称分布与转动轴4轴向的两端,两个调节组件5中的调节板53通过连接板7连接,连接板7的两端均固定连接与调节板53远离第二齿轮52的一端。搅拌机本体1上端还铰接有驱动气缸8,驱动气缸8的活塞杆与连接板7铰接,且驱动气缸8的活塞杆铰接于连接板7的中间位置处。

驱动气缸8活塞杆伸出时,驱动气缸8的活塞杆可以通过推动连接板7带动调节板53带动第二齿轮52转动,第二齿轮52的转动带动第一齿轮51转动从而带动转动轴4与分隔板3转动,使得进料管2处于打开状态;当驱动气缸8的活塞杆处于收缩状态时,分隔板3用于关闭进料管2使得搅拌机本体1内部与外界分隔。

如图3所示,进料管2的外侧壁上还设置有支撑板9,支撑板9固定连接于固定柱6远离进料管2的端面上。支撑板9呈L形设置,支撑板9的一端通过焊接固定连接于进料管2的外侧壁上。当第二齿轮52在固定柱6上转动时,支撑板9可以加强对固定柱6的支撑,减少固定柱6弯曲的情况,使得第二齿轮52的转动更加稳定。调节板53背离进料管2的侧壁上设置有凸柱10,支撑板9上还固定连接有导向板11,导向板11呈圆弧状设置。导向板11上开设有圆弧槽12,当调节板53带动第二齿轮52转动时,凸柱10嵌合与圆弧槽12内且沿着圆弧槽12滑移。

如图1所示,进料管2位于分隔板3的上方处设置有观察窗13,可以通过观察窗13查看分隔板3上方是否有杂物堆积。进料管2远离搅拌机本体1一端还设置有导向管14,导向管14呈扩口设置,且导向管14靠近进料管2的一端小于远离进料管2的一端设置。

当采用上述搅拌机进行混合混凝土时,首先通过观察窗13查看分隔板3上方的情况,清理完杂物后通过驱动气缸8带动连接板7转动,带动调节板53以及第二齿轮52转动,从而带动第一齿轮51转动,使得分隔板3翻转处于打开状态,然后将混凝土原料通过导向管14加入到搅拌机本体1内部进行混合,当原料加入完毕后驱动气缸8活塞杆收回,使得进料管2再次处于封闭状态,从而减少了外部杂物的进入到搅拌机本体1内部、原料在混合过程中的溅出的情况。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