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楼板裂缝闭合的预应力加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64932发布日期:2019-06-11 23:08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混凝土楼板裂缝闭合的预应力加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建筑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混凝土楼板裂缝闭合的预应力加固装置。



背景技术:

裂缝是建筑屋面各类破损中最常见、最易发生和最早期产生的病害之一,它伴随着建筑的整个使用期,并随着楼龄的增长而加重。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板出现裂缝容易扩展造成建筑屋面的结构性破坏,缩短建筑屋面的使用寿命。因此建筑屋面出现裂缝,应及时进行密封修补,否则雨水就会沿裂缝进入面层结构,腐蚀钢筋,导致建筑屋面承载能力下降,加速建筑屋面局部或成片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混凝土楼板裂缝闭合的预应力加固装置,包括:至少一楼板、至少两个梁体、至少两个锚具、至少一钢绞线和至少一转向块;

两个所述梁体分别与所述楼板连接,两个所述梁体间隔设置,且两个所述梁体平行设置;

所述转向块设置于所述楼板上,所述转向块设置于两个所述梁体之间,所述转向块分别与两个所述梁体平行设置;

每一所述梁体上至少开设有一个穿孔,且两个所述梁体上的所述穿孔对应设置,所述钢绞线的一端穿过一所述穿孔与一所述锚具连接,另一端穿过另一所述穿孔与另一所述锚具连接,且所述钢绞线与所述转向块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转向块设置于所述楼板的底部,且所述钢绞线的中部与所述转向块抵接。

进一步地,所述转向块包括钢管和钢梁,所述钢梁设置于所述楼板的底部,所述钢管与所述钢梁连接,且所述钢管与所述钢绞线的中部相抵接。

进一步地,所述钢管上设置有防磨垫片,所述钢绞线通过所述防磨垫片与所述钢管抵接。

进一步地,所述锚具为夹片式锚具。

进一步地,所述钢绞线的数量为两条。

进一步地,所述锚具的数量为四个。

进一步地,每一所述梁体上均开设有两个所述穿孔,且每一所述梁体上的一所述穿孔与另一所述梁体上的一所述穿孔对应开设。

进一步地,两条所述钢绞线平行设置。

进一步地,一所述钢绞线的中部与所述转向块的一端抵接,另一所述钢绞线的中部与所述转向块的另一端抵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通过锚具将钢绞线固定,钢绞线通过转向块对楼板施加向上反应力形成负弯矩,以抵消楼板自重及楼板上传导来的上部荷载向下形成的正弯矩,当施加的向上反应力超过楼板自重及上部荷载时,楼板会向上反拱发生轻微变形,以此修复减小楼板由于承载力不足、变形过大而产生的楼板裂缝。通过钢绞线和转向块的外预应力加固梁体,具有无需对其上的负荷卸载,具有施工简便,工期短的优点。

附图说明

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任何限制。

图1为一实施例提供的混凝土楼板裂缝闭合的预应力加固装置的一方向剖视示意图;

图2为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混凝土楼板裂缝闭合的预应力加固装置的一方向剖视图;

图3为又一实施例提供的混凝土楼板裂缝闭合的预应力加固装置的一方向剖视图;

图4为图1中沿a-a剖面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描述,本发明不仅限于以下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所示,其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混凝土楼板100裂缝闭合的预应力加固装置,包括:一个楼板100、两个梁体200、两个锚具300、一钢绞线400和一转向块500;两个所述梁体200分别与所述楼板100连接,两个所述梁体200间隔设置,且两个所述梁体200平行设置;所述转向块500设置于所述楼板100上,所述转向块500设置于两个所述梁体200之间,所述转向块500分别与两个所述梁体200平行设置;每一所述梁体200上至少开设有一个穿孔310,且两个所述梁体200上的所述穿孔310对应设置,所述钢绞线400的一端穿过一所述穿孔310与一所述锚具300连接,另一端穿过另一所述穿孔310与另一所述锚具300连接,且所述钢绞线400与所述转向块500连接。

具体地,两个梁体200为承载梁,用于承载楼板100的重量,两个梁体200固定连接在楼板100的底面上,本实施例中,两个梁体200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梁,由于楼板100具有裂缝,转向块500设置于楼板100上,且转向块500将裂缝覆盖住,值得一提的是,转向块500盖于裂缝上,且转向块500分别与两个梁体200互相平行,在本实施例中,各锚具300分别抵接于梁体200背向转向块500的一面上,且钢绞线400的一端穿过一梁体200上的穿孔310与抵接于梁体200上的锚具300连接,另一端穿过另一梁体200上的穿孔310与抵接于另一梁体200上的另一锚具300连接,进一步地,钢绞线400抵接于转向块500上,且通过两端拉紧,使得钢绞线400能很好地对转向块500进行固定,为转向块500提供支撑力,以此为楼板100提供更好的支撑力,也就是说,所述转向块500设置于所述楼板100的底部,且所述钢绞线400的中部与所述转向块500抵接。即转向块500设置于楼板100靠近地板的一面上,且钢绞线400抵接于转向块500远离楼板100的一面上,具体地,楼板100的底部即为楼板100在竖直方向上最低的位置,将转向块500设置于楼板100的底部,在钢绞线400张拉后,钢绞线400将通过转向块500向楼板100施加竖直向上的力,进而对楼板100进行支撑。

上述实施例中,通过锚具300将钢绞线400固定,钢绞线400通过转向块500对楼板100施加向上反应力形成负弯矩,以抵消楼板100自重及楼板100传导来的上部荷载向下形成的正弯矩,当施加的向上反应力超过楼板100自重及楼板100上部荷载时,楼板100会向上反拱发生轻微变形,以此修复减小原楼板100由于承载力不足、变形过大而产生的裂缝。通过钢绞线400和转向块500的外预应力加固楼板100,无需对楼板100上的负荷卸载,具有施工简便,工期短的优点。

如图4所示,为了更好地支撑楼板100,且很好的在裂痕处起到支撑的作用,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转向块500包括钢管520和钢梁510,所述钢梁510设置于所述楼板100的底部,所述钢管520与所述钢梁510连接,且所述钢管520与所述钢绞线400的中部相抵接。本实施例中,所述钢梁510为型钢,且所述型钢为“h”形型钢,也就是说,所述“h”形型钢具有两个平面,一个平面与所述楼板100的底部平面相抵接,另一个平面与所述钢管520抵接,由于钢梁510具有平面,因此很好地增大钢梁510与钢管520的接触面积,进而增加整个钢梁510和钢管520对楼板100的施力面积,本实施例中,钢管520的圆弧形表面有利于与钢绞线400充分抵接,并且避免了钢绞线400与刚性物体的棱角处接触,使得钢绞线400受到的应力压强较小,有利于钢绞线400的长期使用,有效延长钢绞线400的使用寿命;此外,钢管520的形状有利于钢绞线400对楼板100施力,使得支撑效果更佳。

上述实施例中,为了避免钢绞线400与钢管520之间在张拉的状态下因磨损而造成钢绞线400的使用寿命减短,所述钢管520上设置有防磨垫片,所述钢绞线400通过所述防磨垫片与所述钢管520抵接。进一步地,每一所述梁体200上的穿孔310的位置的高度高于钢绞线400与钢管520抵接的位置的高度,即每一穿孔310的位置位于梁体200在竖直方向上最高的位置,且两个穿孔310的开设高度相同,相对应,这样,使得钢绞线400的两端能够连接在梁体200上较高的位置,进而在张拉之后通过转向块500向楼板100施加竖直向上的力,能够对楼板100起到很好的支撑。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锚具300为夹片式锚具300。即两个锚具300都为夹片式锚具300,通过使用夹片式锚具300,当钢绞线400的两端分别穿过两个锚具300且对转向块500固定完毕后,使用夹片式锚具300对钢绞线400进行固定,并且将钢绞线400两端多余部分剪掉,完成整个固定过程。

如图2和图3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钢绞线400的数量为两条,所述锚具300的数量为四个,且每一所述梁体200上均开设有两个所述穿孔310,且每一所述梁体200上的一所述穿孔310与另一所述梁体200上的一所述穿孔310对应开设。具体地,两条所述钢绞线400平行设置,且一所述钢绞线400的中部与所述转向块500的一端抵接,另一所述钢绞线400的中部与所述转向块500的另一端抵接。进一步地,通过在转向块500的两端分别抵接一钢绞线400,且每一钢绞线400分别通过两个锚具300固定在两个梁体200之间,且通过每一钢绞线400的中部与转向块500抵接,既能很好的对转向块500进行固定,又能给予一个竖直向上的力,使得转向块500对楼板100施加一个竖直向上的力,能够对楼板100起到很好的支撑。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两条钢绞线400之间互相平时,因此在同时拉紧的状态下,对于转向块500的作用力是相同的,因此转向块500在两端同时受到钢绞线400竖直向上的力时,能很好地抵接于楼板100的底面上,且通过使用两条钢绞线400使得转向块500能够对楼板100起到很好的支撑。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钢绞线400的数量为三条,所述锚具300的数量为六个,且每一所述梁体200上均开设有三个所述穿孔310,且每一所述梁体200上的一所述穿孔310与另一所述梁体200上的一所述穿孔310对应开设。具体地,三条所述钢绞线400平行设置,且三条钢绞线400分别位于转向块500的两端还有中间位置,一所述钢绞线400的中部与所述转向块500的一端抵接,另一所述钢绞线400的中部与所述转向块500的另一端抵接,剩下的一所述钢绞线400的中部与所述转向块500的中间位置相抵接,进一步地,通过在转向块500的两端和中间位置分别抵接一钢绞线400,且每一钢绞线400分别通过两个锚具300固定在两个梁体200之间,且通过每一钢绞线400的中部与转向块500抵接,既能很好的对转向块500进行固定,又能给予一个竖直向上的力,使得转向块500对楼板100施加一个竖直向上的力,能够对楼板100起到很好的支撑。为了使得整个转向块500能很好地固定于楼板100的底面上,在转向块500的中间位置抵接多一条钢绞线400,也就是说,通过三条钢绞线400使得转向块500更加稳固。

为了便于钢绞线400穿过穿孔310,在一个实施例中,穿孔310的宽度由梁体200背离转向块500的一面至朝向转向块500的一面逐渐增大,即穿孔310的宽度由转向块500朝向梁体200的一面至背向梁体200的一面逐渐减小,这样,有利于钢绞线400在梁体200和转向块500之间位置具有较大的自由度,使得钢绞线400的安装方便,此外,避免钢绞线400在转向块500和梁体200之间过于紧绷,有效延长钢绞线400的使用寿命。此外,由于穿孔310在背向梁体200的一面的宽度较小,通过安装孔的侧壁对钢绞线400的限制,使得钢绞线400在末端的自由度较低,有利于固定钢绞线400,使得钢绞线400在末端与锚具300的连接更为稳固。

在一个实施例中,每一所述梁体200设置有所述锚具300的一面上设置有钢垫板600,且所述锚具300通过所述钢垫板600与所述梁体200连接,也就是锚具300通过钢垫板600与梁体200抵接,具体地,钢垫板600的一面与梁体200背向转向块500的一面抵接,钢垫板600的另一面与锚具300抵接,本实施例中,通过钢垫板600为锚具300提供支撑,使得锚具300能够通过钢垫板600抵接于梁体200,增大与梁体200的接触面积,增大受力面积,进而减小单位面积的压强,避免锚具300受较大拉力而损害,并且很好地保护了梁体200的表面。

上述实施例中,所述钢垫板600上开设有若干螺孔,且通过螺栓与梁体200连接,使得钢垫板600的连接更稳固。进一步地,所述钢垫板600还可有通过其他现有技术与所述梁体200连接,本实施例中不累赘描述。

为了进一步加固锚具300,使得锚具300能更好地固定钢绞线400,进而使得钢绞线400能更好地对转向块500进行固定,在一个实施例中,各所述梁体200远离转向块500的一面上设置有混凝土保护层,所述混凝土保护层覆盖于所述锚具300的外侧,具体地,在钢绞线400固定完毕后,将多余的钢绞线400剪去,然后使用混凝土保护层完全包覆于所述锚具300的外侧。进一步地,混凝土保护层为细石混凝土保护层,即混凝土保护层的材质为细石混凝土。通过设置混凝土保护层,能够对锚具300进行保护,并且,混凝土保护层与梁体200的连接能够进一步对锚具300进行加固。

此外,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采用的钢绞线400抗拉强度可达到1860n/m2,通过锚具300、转向块500作用于楼板100上,可极大地增加楼板100承载力和减少楼板100向下弯曲变形,可将楼板100自重及上部荷载通过预应力钢绞线400直接传导至梁体200,提高已开裂楼板100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此外,还具有工艺简单的优点,体外预应力加固楼板100不需要打磨原有混凝土保护层,不需要卸除原有上部荷载,取消现场混凝土作业和焊接作业。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综上所述,上述实施方式并非是本发明的限制性实施方式,凡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实质内容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修饰或者等效变形,均在本发明的技术范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