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缓粘结预应力筋梁顶撅起张拉组件及其施工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73638发布日期:2019-07-13 09:58阅读:412来源:国知局
一种缓粘结预应力筋梁顶撅起张拉组件及其施工工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缓粘结预应力筋梁顶撅起张拉组件及其施工工艺。



背景技术:

预应力混凝土梁是对梁预先施加使其在跨中产生负弯矩的力,以部分抵消梁在使用中的正弯矩,避免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过早出现。其充分利用高强度钢筋及高强度混凝土,设法在结构构件受荷载作用前,使它产生预压力来减少或抵消荷载所引起的混凝土拉力,从而将结构构件的拉应力控制在较小范围,甚至处于受压状态,以推迟混凝土裂缝的出现和开展,从而提高构件的抗裂性能和刚度。

缓粘结预应力筋是处在无粘结筋与有粘结筋间的一种新的预应力筋粘结形式,即它既具有无粘结筋的布索自由、使用方便、无需孔道的设置和压浆的优点,又具有粘结筋在后期使用上的特点和安全性的一种新预应力工艺。缓粘结预应力筋被广泛用于混凝土梁和板的建设中,在其突出的优点使其成为当前建筑业研发的重点。

在预应力混凝土梁施工工程中,一般在预应力混凝土梁的端部张拉预应力筋,特殊情况下由于张拉条件的限制,需要在预应力混凝土梁中张拉预应力筋,当在预应力混凝土梁中张拉预应力筋时,通常是在预应力混凝土梁中预留张拉槽,在张拉槽中进行张拉操作。为了保证千斤顶有足够的张拉空间,要求张拉槽比较大,这种情况下就会导致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截面削弱比较严重,需要采取措施保证梁截面削弱后的受力安全;另一方面,在张拉槽中进行预应力筋张拉,其难度大,施工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缓粘结预应力筋梁顶撅起张拉组件及其施工工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缓粘结预应力筋梁顶撅起张拉组件,包括设置在预应力混凝土梁中的梁纵向普通钢筋、从预应力混凝土梁梁顶伸出的缓粘结预应力筋撅起张拉端和套设在缓粘结预应力筋撅起张拉端上的承压板,所述承压板倾斜设置并与所述缓粘结预应力筋撅起张拉端垂直;所述梁纵向普通钢筋与承压板之间设置有附加钢筋;所述承压板内侧设置有螺旋筋,所述螺旋筋套设在缓粘结预应力筋上;所述承压板外侧垂直于承压板设置有穴模。

进一步方案,所述穴模包括刚性外壳和柔性内壳,所述穴模的中心轴线上开设有用于穿过缓粘结预应力筋的通孔。

进一步方案,所述刚性外壳的材质为钢板,所述柔性内壳的材质为聚乙烯。

进一步方案,所述所述穴模为80x80x180mm的长方体,所述刚性外壳的厚度为2.5mm,所述柔性内壳的尺寸为75x75x180mm,所述通孔的直径为26mm。

进一步方案,所述刚性外壳的顶面上焊接有穴模把手,通过穴模把手方便穴模的安装固定和剔槽。

进一步方案,所述穴模把手是直径为6mm的钢筋。

进一步方案,所述承压板与附加钢筋点焊固定连接,所述附加钢筋的直径≥16mm。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基于上述缓粘结预应力筋梁顶撅起张拉组件的施工工艺,步骤如下:

(1)布置缓粘结预应力筋:缓粘结预应力筋在预应力混凝土梁中沿纵向按束布置或均匀布置;在距离混凝土柱轴线的水平距离为l1处布设第一排撅起点,第一排撅起点后为第二排撅起点,第一排撅起点与第二排撅起点即相邻两排撅起点之间的距离为l2,依次类推,形成多排撅起点;缓粘结预应力筋在撅起点开始均匀散开并按抛物线依次分批撅起,形成多排张拉端;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梁高为h,缓粘结预应力筋在混凝土柱轴线处距离预应力混凝土梁梁顶的距离为h1;l1、l2、h和h1之间满足:l1>1.5h,h1/l1≤1/10,l2≥500mm;

(2)组装张拉端组件:取附加钢筋,将其与梁纵向普通钢筋绑扎固定;将承压板垂直套设在缓粘结预应力筋撅起张拉端上,所述承压板底部与附加钢筋固定连接;在承压板外侧垂直于承压板安装穴模;在承压板内侧安装螺旋筋,所述螺旋筋套设在缓粘结预应力筋上。

(3)浇捣混凝土;

(4)待混凝土初凝后把穴模移走;

(5)待混凝土达到强度后进行张拉;

(6)封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提供的缓粘结预应力筋梁顶撅起张拉施工工艺,将缓粘结预应力筋在梁中沿纵向按束布置或均匀布置,在撅起点处开始均匀散开,并依次撅起,采用梁顶撅起张拉,不需要在梁中预留大的凹槽,对梁截面削弱影响小。为保证混凝土振捣密实,第一排撅起点的位置l1>1.5h或2h,即预应力筋撅起位置应从梁中的箍筋加密区外开始;为防止预应力筋撅起角度过大,保证h1/l1≤1/10;第一排撅起点和第二排撅起点之间距离l2≥500mm。在梁顶进行张拉,操作空间大,施工灵活方便,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及预应力筋的布设质量。

本发明提供的缓粘结预应力筋梁顶撅起张拉组件,通过在承压板和梁纵向普通钢筋之间设置附加钢筋,从而通过附加钢筋将承压板焊接固定,使承压板能够倾斜设置并保持与缓粘结预应力筋撅起张拉端垂直,进而使后续的张拉操作能够稳定、方便进行;另外,与现有技术中塑料穴模或泡沫穴模相比,本发明通过使用具有刚性外壳和柔性内壳结构的穴模,使穴模安装方便,且穴模周围的混凝土成型效果好,观感质量好;还能够重复使用,成本低且环境友好。

附图说明

图1为缓粘结预应力筋梁顶撅起张拉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2为穴模结构示意图;

图3为缓粘结预应力筋在预应力混凝土梁中的分布示意图;

图4为图3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1-预应力混凝土梁,10-第一排撅起点,11-第二排撅起点,2-梁纵向普通钢筋,3-缓粘结预应力筋,4-缓粘结预应力筋撅起张拉端,5-承压板,6-附加钢筋,7-螺旋筋,8-穴模,81-刚性外壳,82-柔性内壳,83-通孔,84-穴模把手,9-混凝土柱,h-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梁高,h1-缓粘结预应力筋在混凝土柱轴线处距离梁顶的距离,l1-第一排撅起点与混凝土柱轴线之间的水平距离,l2-相邻两排撅起点之间的距离。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更进一步的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为本发明的缓粘结预应力筋梁顶撅起张拉组件结构示意图,包括设置在预应力混凝土梁1中的梁纵向普通钢筋2、从预应力混凝土梁1梁顶伸出的缓粘结预应力筋撅起张拉端4和套设在缓粘结预应力筋撅起张拉端4上的承压板5,所述承压板5倾斜设置并与所述缓粘结预应力筋撅起张拉端4垂直;所述梁纵向普通钢筋2与承压板5之间设置有附加钢筋6,所述承压板5与附加钢筋6点焊固定连接,所述附加钢筋的直径≥16mm。通过在承压板和梁纵向普通钢筋之间设置附加钢筋,从而通过附加钢筋将承压板焊接固定,使承压板能够倾斜设置并保持与缓粘结预应力筋撅起张拉端垂直,进而使后续的张拉操作能够稳定、方便进行。所述承压板5内侧设置有螺旋筋7,所述螺旋筋7套设在缓粘结预应力筋3上;所述承压板5外侧设置有穴模8。如图2所示,所述穴模8包括由钢板制成的刚性外壳81和聚乙烯制成的柔性内壳82,所述穴模8的中心轴线上开设有用于穿过缓粘结预应力筋3的通孔83。所述穴模为80×80×180mm的长方体,所述刚性外壳的厚度为2.5mm,所述柔性内壳的尺寸为75×75×180mm,所述通孔的直径为26mm。与现有技术中塑料穴模或泡沫穴模相比,本发明通过使用具有刚性外壳和柔性内壳结构的穴模,使穴模安装方便,且穴模周围的混凝土成型效果好,观感质量好;还能够重复使用,成本低且环境友好。刚性外壳的顶面上焊接有穴模把手84,穴模把手是直径为6mm的钢筋,通过穴模把手方便穴模的安装固定和剔槽。

如图3和图4所示,基于上述缓粘结预应力筋梁顶撅起张拉组件的施工工艺,步骤如下:

(1)布置缓粘结预应力筋:缓粘结预应力筋3在预应力混凝土梁1中沿纵向按束布置或均匀布置;在距离混凝土柱9轴线的水平距离为l1处布设第一排撅起点10,第一排撅起点10后为第二排撅起点11,第一排撅起点10与第二排撅起点11即相邻两排撅起点之间的距离为l2,依次类推,形成多排撅起点;预应力混凝土梁1的梁高为h,缓粘结预应力筋3在混凝土柱9轴线处距离预应力混凝土梁1梁顶的距离为h1;缓粘结预应力筋3在撅起点开始均匀散开并按抛物线依次分批撅起,形成多排张拉端4;l1、l2、h和h1之间满足:l1>1.5h,h1/l1≤1/10,l2≥500mm;即预应力筋撅起位置应从梁中的箍筋加密区外开始,以保证混凝土振捣密实,另外为防止预应力筋撅起角度过大,应保证h1/l1≤1/10,并且l2≥500mm;

(2)组装张拉端组件:取附加钢筋6,将其与梁纵向普通钢筋2绑扎固定;将承压板5垂直套设在缓粘结预应力筋撅起张拉端4上,所述承压板5底部与附加钢筋6固定连接;在承压板5外侧垂直于承压板5安装穴模8;在承压板5内侧安装螺旋筋7,所述螺旋筋7套设在缓粘结预应力筋3上。

(3)浇捣混凝土;

(4)待混凝土初凝后把穴模8移走;

(5)待混凝土达到强度后进行张拉;

(6)封锚。

通过上述缓粘结预应力筋梁顶撅起张拉施工工艺,将缓粘结预应力筋在梁中沿纵向按束布置或均匀布置,在张拉端处开始均匀散开,并依次撅起,采用梁顶撅起张拉,不需要在梁中预留大的凹槽,对梁截面削弱影响小。此外梁顶进行张拉操作空间大,施工灵活方便,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及预应力筋的布设质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