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式混凝土楼板结构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635408发布日期:2019-09-11 22:11阅读:508来源:国知局
一种装配式混凝土楼板结构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装配式混凝土楼板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楼板是一种分隔承重构件,其材料现在一般常见的是砖拱楼板、钢筋混凝土楼板和钢衬板等。其中,高空建筑或需要承力并保证强度的大跨度厂房,一般使用钢筋混凝土楼板,以保证其结构强度。

现有混凝土单层工业厂房的楼板布置一般仍沿用上世纪制定的规则,其在设计中对抗震问题考虑较少,极容易出现在小震后开裂等问题,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供了一种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厂房用的混凝土楼板抗震性能不足的问题的一种装配式混凝土楼板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

提供了一种装配式混凝土楼板结构,其包括面板,面板包括外饰面层和底层,外饰面层和底层之间依次设置有保温层和混凝土层;混凝土层内设置有龙骨,龙骨包括若干相互平行的纵向支撑龙骨,纵向支撑龙骨间通过横向龙骨连接,横向龙骨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套和第二连接套,第一连接套与纵向支撑龙骨间隙配合,第二连接套与纵向支撑龙骨紧密配合,同一纵向支撑龙骨上的第一连接套与第二连接套相互抵接;底层与保温层内相对的位置处设置有预埋件,预埋件包括设置于底层与保温层内的定位件,定位件间通过平衡杆相互连接,平衡杆与纵向支撑龙骨通过辅助连接钢筋相连。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第一连接套包括上下两个结构相同的套环,两个套环之间的间距与第二连接套的宽度相同。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定位件与平衡杆间通过铰轴相互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定位件位于邻近面板角落位置处。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辅助连接钢筋的端部通过固定套与平衡杆相套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辅助连接钢筋与固定套间设置有加强筋。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横向龙骨包括横向定位龙骨,横向定位龙骨的一端与纵向支撑龙骨连接,另一端位于混凝土层侧面边缘相邻的位置处。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混凝土层边缘与龙骨连接部开设有承接槽。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龙骨与混凝土层边缘连接部设置有连接板。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基于上述装配式混凝土楼板结构的施工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s1、将横向龙骨与纵向支撑龙骨相套接,并移动至设定位置处;

s2、在两侧的纵向支撑龙骨上焊接辅助连接钢筋,并在辅助连接钢筋上安装平衡杆,在平衡杆两端安装定位件;

s3、将混凝土浇筑到模具车中并插入带有预埋件的龙骨,经过设定温度和时间的静养,形成带混凝土层的坯体,使坯体达到设定硬度后,由翻转吊具把模具和坯体吊至切割机上,模框吊至运模车上,然后吊至模车上组模,进行下一次浇注;

s4、浇筑完毕后进入静停室静养;达到拔钎硬度后出静停室进行拔钎,并翻转脱模进行切割,在切割后的坯体上标记出龙骨位置,然后开设承接槽;

s6、在安装时将上下相对的楼板的纵向支撑龙骨相互连接,将左右相对的楼板的横向龙骨相互连接;然后按设计要求浇筑填充缝隙,完成楼板结构的装配施工。

本发明提供的上述装配式混凝土楼板结构主要有益效果在于:

通过在混凝土层内设置龙骨,以起到支撑作用;通过设置横向龙骨和纵向支撑龙骨,将楼板的支撑龙骨的横纵向分开,从而能够有效应对不同方向的地震波;通过将横向龙骨设置为多个与纵向支撑龙骨套接的结构,相对于贯通式的横向支撑结构,能够更好起到减弱和消耗地震能量的作用,且具有更好的韧性和回复性能。

通过设置第一连接套与第二连接套,使纵向支撑龙骨间存在间隙余量,以起到消耗和缓冲地震能量的作用;通过设置预埋件和平衡杆,以保证底层和保温层在地震后与混凝土层的连接关系,防止由于地震导致板层脱落;通过辅助连接钢筋与平衡杆连接,从而提高楼板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本发明提供的上述装配式混凝土楼板结构的施工方法的主要有益效果在于:

通过预先安装龙骨,能够方便楼板间的连接和支撑;通过预先设置定位件和平衡杆,通过安装定位件和平衡杆,以对混凝土层、底层和保温层的位置进行定位,并能起到提高各层连接紧密度的作用,进而提高楼板整体性;通过直接将龙骨相互连接,能够提高安装效率,同时方便对楼板定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龙骨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楼板间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4是第一连接套与第二连接套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5是预埋件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面板,11、外饰面层,12、底层,2、保温层,3、混凝土层,31、承接槽,4、龙骨,41、纵向支撑龙骨,42、横向定位龙骨,421、第一连接套,422、第二连接套,43、横向龙骨,431、横向承接龙骨,44、辅助连接钢筋,45、连接板,5、预埋件,51、定位件,52、平衡杆,53、固定套,54、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其为一种装配式混凝土楼板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本发明的一种装配式混凝土楼板结构包括面板1,面板1包括外饰面层11和底层12,外饰面层11和底层12之间依次设置有保温层2和混凝土层3;通过在楼板结构中设置保温层2和外饰面层11,以满足厂房等区域的对保温和内墙面的要求。

如图2所示,混凝土层3内设置有龙骨4,龙骨4包括若干相互平行的纵向支撑龙骨41,纵向支撑龙骨41主要起承重作用;纵向支撑龙骨41间通过横向龙骨43连接,横向龙骨43包括横向承接龙骨431和横向定位龙骨42,横向承接龙骨43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套421和第二连接套422,如图4所示。

具体的,第一连接套421与纵向支撑龙骨41间隙配合,以起到缓冲横向地震波并吸收横向地震能量的作用;第二连接套422与纵向支撑龙骨41紧密配合,同一纵向支撑龙骨41上的第一连接套421与第二连接套422相互抵接;以起到对横向承接龙骨431的位置进行限定的作用。

第一连接套421包括上下两个结构相同的套环,两个套环之间的间距与第二连接套422的宽度相同;通过第一连接套421和第二连接套422配合,从而能够同时起到缓冲地震和加固龙骨的作用。

横向定位龙骨431的一端与纵向支撑龙骨41连接,另一端位于混凝土层3侧面边缘相邻的位置处,以便与相邻的楼板上的横向定位龙骨431连接,从而实现连接和定位功能。龙骨4与混凝土层3边缘连接部设置有连接板;混凝土层3边缘与龙骨4连接部开设有承接槽41,通过设置承接槽41,以方便对连接板45对准定位。

底层12与保温层2内相对的位置处设置有预埋件5,如图5所示,预埋件5包括设置于底层12与保温层2内的定位件51,定位件51可以为片状或板状结构,以便更好地固定在底层12与保温层2内。

定位件51位于邻近面板1角落位置处,定位件51间通过平衡杆52相互连接,定位件51与平衡杆52间通过铰轴相互连接;平衡杆52与纵向支撑龙骨41通过辅助连接钢筋44相连,辅助连接钢筋44的端部通过固定套53与平衡杆52相套接;辅助连接钢筋44与固定套53间设置有加强筋54。

通过在邻近面板1角落位置处设置定位件51,能够有效防止由于地震波导致的楼板边缘位移裂开,从而造成整体结构破坏;通过设置平衡杆52,并将平衡杆52与固定套53套接,使得在地震中,平衡杆52与固定套53可发生微小位移,以消耗地震能量;

通过辅助连接钢筋44与固定套53连接,相对于龙骨4,承重压力更低,韧性更强,具有更好的恢复能力;通过将平衡杆52与定位件51间的连接方式设置为铰接,岁同样能起到消耗地震能量的作用。

下面是本发明提供的利用上述装配式混凝土楼板结构的施工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s1、将横向龙骨43与纵向支撑龙骨41相套接,并移动至设定位置处。

具体的,先将若干横向承接龙骨431、横向定位龙骨42的第一连接套421和第二连接套422相互对齐,使第二连接套422位于第一连接套421的两个套环之间,然后再将纵向支撑龙骨41插入第一连接套421和第二连接套422中,将横向龙骨43移动至设定位置后,在横向定位龙骨42和纵向支撑龙骨41的端部焊接连接板45,以便楼板间的相互对接。

s2、在两侧的纵向支撑龙骨41上焊接辅助连接钢筋44,并在辅助连接钢筋44上安装平衡杆52,在平衡杆52两端安装定位件51。

具体的,由于纵向支撑龙骨41起承重作用,其结构更粗,因此将辅助连接钢筋44焊接在纵向支撑龙骨41上,能够保证与平衡杆52连接的可靠性。

首先在辅助连接钢筋44的末端焊接固定套53和加强筋54,然后将平衡杆52套接在固定套53上,使平衡杆52与固定套53紧密配合;然后在平衡杆52的两端通过铰轴安装定位件51。

s3、将混凝土浇筑到模具车中并插入带有预埋件的龙骨4,经过设定温度和时间的静养,形成带混凝土层3的坯体,使坯体达到设定硬度后,由翻转吊具把模具和坯体吊至切割机上,模框吊至运模车上,然后吊至模车上组模,进行下一次浇注。

首先浇筑混凝土层3,然后逐次浇筑保温层2、底层12和外饰面层11。

s4、浇筑完毕后进入静停室静养;达到拔钎硬度后出静停室进行拔钎,并翻转脱模进行切割,在切割后的坯体上标记出龙骨4位置,然后开设承接槽31。

承接槽31主要是为了方便观察和定位连接板45的位置,以便更好地连接各楼板。

s6、在安装时将上下相对的楼板的纵向支撑龙骨41相互连接,将左右相对的楼板的横向龙骨43相互连接;然后按设计要求浇筑填充缝隙,完成楼板结构的装配施工。

具体的,如图3所示,通过连接板45将各部件相互对应,然后将连接板45焊接在一起,从而完成楼板的基本装配,然后根据需要,在楼板连接缝处浇筑混凝土或其他材料,即可完成楼板结构的装配施工。

上面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描述,以便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本发明,但应该清楚,本发明不限于具体实施方式的范围,对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只要各种变化在所附的权利要求限定和确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这些变化是显而易见的,一切利用本发明构思的发明创造均在保护之列。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