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磁力安装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542891发布日期:2019-12-27 16:39阅读:202来源:国知局
一种磁力安装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混凝土养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磁力安装装置。



背景技术:

混凝土作为工程结构的主要材料之一,其性能及质量关乎建筑体的寿命和安全性,因此,除优化混凝土本身的性能外,在施工期内还需对其进行合理养护,例如,在一些大风、强日照等环境下,混凝土的开裂风险较大。平面结构混凝土的保温保湿养护相对较为便利,保湿养护可直接洒水、蓄水等,保温养护可直接采用保温材料覆盖,但立面结构混凝土的养护则较为困难,立面结构无法蓄水,且在悬挂保温材料时容易受风雨等的影响,尤其是高度大于4m的立面结构混凝土,养护施工不易,且难以达到良好的养护效果,以桥梁主塔为例,其结构高度通常在100m以上,且每层浇筑施工高度在4~6m,高空风大、且日照强烈,混凝土拆模后热量散失极为迅速,混凝土水分蒸发亦较快,导致主塔结构混凝土的温度裂缝和干缩裂缝比较普遍。

针对高度较大的立面结构混凝土的养护的关键技术在于克服大风环境的影响,且能使混凝土表面长期保持较高的湿度,目前现有技术尚无法实现,因此十分有必要开发一种可用于立面结构,尤其是高度大于4m的大高度立面结构混凝土的养护设施和养护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磁力安装装置,有效解决了大高度立面混凝土结构养护工作困难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磁力安装装置,包括磁力装置和移动装置,移动装置与磁力装置连接,所述移动装置带动磁力装置移动。

其中,所述磁力安装装置还包括外壳、支撑杆,所述磁力装置、支撑杆设置在外壳内,所述磁力装置设置在支撑杆的两端。

其中,所述磁力装置为电磁铁或强磁铁。

其中,当磁力装置为电磁铁时,还包括电源。

其中,所述电源为遥控电源。

其中,所述移动装置包括穿绳吊孔和吊绳,所述穿绳吊孔设置在外壳的外侧,所述吊绳穿过穿绳吊孔并将其固定,所述吊绳穿过穿绳吊孔并向下延伸。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磁力安装装置能够与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形成强的磁力配合,可使混凝土保温保湿养护毯紧密地压合在混凝土表面,从而使所述自粘胶条较好地与混凝土表面形成粘性连接,尤其在大风的环境中,可以较为方便地完成施工。

附图说明

图1为所述磁力安装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所述磁力安装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所述磁力安装装置的俯视图。

图4为实施例5中所述磁力安装装置的使用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7中所述混凝土的养护情况。

其中,1为养护结构,2为悬挂结构,3为预埋钢筋,7为磁力安装装置,8为吊绳,21为磁力装置,22为穿绳吊孔,23为外壳,24为支撑杆,25为遥控电源。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中,所述要安装的养护结构设置有保温层、保湿层和自粘结构,所述自粘结构可以为无痕胶贴,所述无痕胶贴是一种聚氨酯材料,具有可以反复粘贴的性质,并且本身在沾水情况下仍然能保持相当的粘度。本实用新型是针对这种具有自粘结构的养护结构进行描述的。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磁力安装装置7,包括磁力装置21和移动装置,所述移动装置与磁力装置21连接,所述移动装置带动磁力装置21移动。磁力装置21与混凝土中的钢筋产生的磁力,可使养护结构紧密地压合在混凝土表面。通过移动装置,磁力安装装置7在养护结构1表面不断移动,从而实现养护结构1的所有部分都会被压实。

如图1,图2,图3所示,所述磁力安装装置7还可以包括外壳23、支撑杆24,所述磁力装置21、支撑杆24设置在外壳23内,所述磁力装置21设置在支撑杆24的两端。如此设置可以更好的将磁力安装装置7紧压在养护结构上。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磁力装置21可以选择电磁铁或强磁铁。其中优选,我们选择电磁铁作为磁力的来源,电磁铁相比强磁铁,其在通电时产生强磁性,在断电时则无强磁性,确保了其磁力装置能在工作时产生强磁性的前提下,避免了磁力装置吸附到其他金属结构上导致无法顺利施工的问题。

当磁力装置21为电磁铁时,所述磁力安装装置7还包括电源25。其中优选,所述电源25为遥控电源,遥控操作可以为电磁铁供电增加便利性,简化磁力安装装置7的使用步骤。

实施例3

根据实施例1所述的磁力安装装置7,如图3,图4所示,所述移动装置包括穿绳吊孔22和吊绳8,所述穿绳吊孔22设置在外壳23的外侧,所述吊绳8穿过并捆在穿绳吊孔22上。所述吊绳8在固定穿绳吊孔22以后,继续向下延伸。通过吊绳8的拉放,即可调整磁力安装装置7的位置。这种移动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便于现场操作。

实施例4

现有技术由于大高度立面结构,风太大,养护结构被风吹起,无法贴合于混凝土表面,传统的养护方法此时根本无法使用。为此,本实施例中,使用实施例1-3所述的任一磁力安装装置7,将养护结构贴合在混凝土表面,成功解决大高度立面结构混凝土养护的难题。

所述大高度立面结构混凝土养护的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湿润所述养护结构的保湿层,将养护结构覆盖在混凝土结构表面;

2)使用上述实施例中的磁力安装装置7将养护结构紧压在混凝土结构表面;

3)在养护结构表面保持紧压状态移动磁力安装装置7;

4)养护结构安装完成后,移开磁力安装装置7。

通过磁力安装装置7的紧压,实现了将养护结构1的无痕胶贴紧压在混凝土表面的效果,从而可以妥善完成大高度立面结构混凝土的养护。

实施例5

根据实施例4所述的大高度立面结构混凝土养护的方法,所述步骤1)中养护结构1覆盖在混凝土结构表面是指,如图4所示,将养护结构1通过悬挂结构2挂在大高度立面的混凝土突出的预埋钢筋3上,所述悬挂结构2包括养护结构1顶端设置的悬挂孔和悬挂器,所述悬挂器一端挂住养护结构1的悬挂孔,另一端挂在预埋钢筋3上。所述悬挂器可以为吊钩或者铁丝。养护结构1受到重力向下悬垂并完全展开并覆盖在大高度立面的混凝土结构表面。这种悬挂覆盖的方式更加适应工程实际,容易操作。

所述步骤2)是指,通过吊绳8将磁力安装装置7顺着养护结构1放下,磁力装置21产生强磁性,与混凝土中的钢筋结构形成强磁力连接。当磁力装置21为电磁铁时,将磁力安装装置7通过吊绳8悬挂在预埋钢筋3上;打开电源25,所述磁力安装装置7因为磁力吸附紧压在在混凝土表面。

当磁力装置21为强磁铁时,将磁力安装装置7通过吊绳8悬挂在预埋钢筋3上,并紧压在混凝土表面。

地面上的技术人员拉拽向下延伸的吊绳8,向下拉拽磁力安装装置7,磁力安装装置7在养护结构1上移动,使得养护结构1被从上而下地紧紧压实在混凝土表面。同理,将其他左右并排布置的养护结构也通过这种方式安装在混凝土表面,实现混凝土表面的完全覆盖。

当完成混凝土保温保湿养护毯与混凝土的贴合后,通过遥控关闭遥控电源,所述磁力装置失去强磁性,收起,备用。

实施例6

在实施例5的基础上,在步骤1)之前,还可以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获取混凝土表层温度、混凝土中心温度和环境温度;步骤二:当混凝土中心温度达到温峰不少于10h后,拆除混凝土模板。这两个步骤是为了准确得到混凝土模板和养护结构1的贴合时机,保证混凝土的养护效果。

在混凝土模板拆除2小时内,且确保混凝土的中心温度和表层温度之差不大于25℃的情况下,将混凝土保温保湿养护毯与混凝土表面贴合。从而确保混凝土养护处于最佳时机。

而步骤3)中,当混凝土的中心温度与环境温度之差小于1.5℃时,即可拆除养护结构1,混凝土养护结束。

以下内容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磁力安装装置7,及使用其对大高度立面结构混凝土进行养护的方法。

实施例7

某桥梁主塔混凝土结构,设计高度约330m,施工高度为224~230m,一次性浇筑高度为6m,本段主塔结构周长约为58m,混凝土入模温度约为11℃,环境平均温度为8℃,风速级别为6~10级风,对混凝土的结构中心温度和表层5cm处的温度进行实时监测,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对结构混凝土进行保温保湿养护,具体步骤为:

(1)当混凝土中心温度达到温峰后24h,拆除混凝土模板;

(2)将喷水设备内盛装养护液,采用喷水设备将所述养护结构1的保湿层喷水润湿;本实施例中,所述悬挂结构2为吊钩或者铁丝,其与养护结构1顶端的悬挂孔配合,悬挂结构2一端固定于混凝土结上层的预埋钢筋3上,另一端将养护结构悬挂于混凝土结构表面。

(3)将吊绳8与磁力安装装置7的穿绳吊孔22配合,使磁力安装装置7能够从混凝土结构上方吊起往下放,同时混凝土结构下方能够通过吊绳8拉拽,将磁力装置往下移动;

(4)将磁力安装装置7压合于养护结构表面,其磁力装置21为电磁铁,通过遥控打开遥控电源,使电磁铁产生强磁性,与混凝土中的钢筋结构形成强磁力配合,混凝土结构下方工作人员通过拉拽吊绳8,使养护结构1紧密压合于混凝土表面,并从上到下使所述无痕胶贴与混凝土表面形成牢固贴合,并左右逐次使养护结构完全贴合于混凝土表面;在混凝土模板拆除1h时,完成了养护结构与结构混凝土的完全贴合;

(4)完成养护结构1与混凝土的贴合后,通过遥控关闭遥控电源,所述电磁铁失去强磁性,将磁力安装装置收起,备用;

(5)当混凝土的中心温度与环境温度之差为1.5℃时,拆除养护结构,并将无痕胶贴上的灰尘清理干净,收起,备用。

工程实施效果

混凝土模板出除后,立即组织人员将养护结构贴合于结构混凝土表面。如图5所示,混凝土模板拆除后,混凝土表层温度出现骤降现象,但当养护结构覆盖后,表层温度迅速回升,并与中心温度逐渐趋向于平衡,里表温差逐渐缩小,实现了良好的保温效果。采用瑞士tramex公司生产的混凝土阻抗湿度计,每天对混凝土表面进行湿度测试,结果表明,混凝土在养护期间内,表面相对湿度均不小于96%,保湿效果良好。

对比例1

对比例的对象还是实施例2中的桥梁主塔结构混凝土,设计高度约330m,施工高度为212~218m,一次性浇筑高度为6m,本段主塔结构周长约为60m,混凝土入模温度约为12℃,环境平均温度为9.5℃,风速级别为6~10级风,对混凝土的结构中心温度和表层5cm处的温度进行实时监测,结构混凝土在浇筑后5天拆除混凝土模板,由于大风影响,无法采取养护措施。

测试结果表明,混凝土的温降速降显著大于实施例2中混凝土的温降速率,且当混凝土模板拆除后,混凝土表层温度迅速下降,且里表温差越来越大,导致混凝土出现了程度不一的温度裂缝,且由于环境大风的日照的原因,混凝土表面相对湿度,从拆模的90%,在6小时内迅速降至了55%,导致大量干缩裂缝的出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