型钢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570960发布日期:2020-07-24 15:32阅读:200来源:国知局
型钢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业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型钢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传统建筑业的生产方式已经不符合建筑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在以往的建筑方式中,大部分工作都在施工现场由人工来完成,现场劳动强度和耗费人力大,因人员技术能力参差不齐,导致施工质量较难保证,此外施工现场条件较差,建筑材料浪费严重,现场产生的建筑垃圾较多,对周围的环境有较大影响。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涨,以低廉的劳动力价格为基础的现场施工生产方式正日益受到挑战,而预制装配式生产方式,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业界的关注。

钢结构具有良好的机械加工性能、易拼装、轻质高强等特点,并且能够更好地实现建筑的模块化、标准化、工厂化、装配化和信息化,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正在逐渐增加。钢结构型材原料在装配过程中需要接长或者构件需要分段运输、安装等,各类型材或构件需要在现场进行拼接,其中连接节点是承载和传力的关键位置,连接节点的连接构造既要符合现代施工技术和工业化要求,又要具有良好的耗能能力,保证强度、刚度等力学性能。然而,在实际应用中装配式钢结构节点无法满足简便、快速施工的装配要求。

常见的钢结构连接形式有焊接、通过高强螺栓连接以及螺栓与焊接混合连接三类方式。其中高强度螺栓端板连接是一种广泛采用、方便的构件工地拼装连接方式之一,高强度螺栓端板连接通常在工厂先将端板与钢梁相焊接,然后在现场通过高强螺栓进行固定连接。传统的端板连接有两种构造形式,其一为外伸式,即端板伸出梁的翼缘,高强螺栓集中在翼缘周围,并且外伸部分通常设置加劲肋;其二为平齐式,即高强度螺栓设在两翼缘之间。端板连接构造通常达不到刚性连接的力学性能要求,节点的连接结构会产生较大的挠度和变形,对节点连接结构的稳定性造成严重的影响。

针对相关技术中型钢连接结构连接质量无法保障、连接稳定性差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由此,本发明人凭借多年从事相关行业的经验与实践,提出一种型钢连接结构,以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型钢连接结构,能够便捷、快速的进行安装和拆卸,有效的避免大量现场焊接工作,保证现场安装的连接稳定性,降低施工的劳动强度,缩短施工工期并显著降低造价,另外,能够有效克服连接构造的刚性达不到力学性能要求的问题,提高节点连接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采用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型钢连接结构,包括两个固定连接板、两个第一固定端板和两个第二固定端板,其中,两个所述固定连接板分别与相邻两型钢的腹板对应且固定连接,两个所述第一固定端板分别与一所述型钢的上翼缘板和下翼缘板对应且固定连接,两个所述第二固定端板分别与相邻另一所述型钢的上翼缘板和下翼缘板对应且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端板与对应的所述第二固定端板之间固定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型钢为h型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两个所述固定连接板的内侧壁与对应的相邻两所述型钢的腹板的同侧外壁相贴合,两个所述固定连接板与相邻两所述型钢的腹板之间通过多个第一固定螺栓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多个所述第一固定螺栓在所述固定连接板上均匀分布。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相邻两所述型钢的上下翼缘板对应的所述第一固定端板与所述第二固定端板之间均通过多个第二固定螺栓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多个所述第二固定螺栓在所述第一固定端板和所述第二固定端板上均匀分布。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两个所述第一固定端板对应焊接于所述型钢的上下翼缘板,位于上方的所述第一固定端板的上部伸出至对应所述型钢的上翼缘板,位于下方的所述第一固定端板的下部伸出至对应所述型钢的下翼缘板;两个所述第二固定端板对应焊接于相邻另一所述型钢的上下翼缘板,位于上方的所述第二固定端板的上部伸出至对应所述型钢的上翼缘板,位于下方的所述第二固定端板的下部伸出至对应所述型钢的下翼缘板,位于上方的所述第一固定端板与位于上方的所述第二固定端板相贴合,位于下方的所述第一固定端板与位于下方的所述第二固定端板相贴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位于上方的所述第一固定端板与对应的所述型钢的上翼缘的顶部之间以及位于下方的所述第一固定端板与对应的所述型钢的下翼缘的底部之间均焊接有第一加劲肋;位于上方的所述第二固定端板与对应的所述型钢的上翼缘的顶部之间以及位于下方的所述第二固定端板与对应的所述型钢的下翼缘的底部之间均焊接有第二加劲肋。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位于上方的所述第一固定端板的底部和位于上方的所述第二固定端板的底部与所述固定连接板的顶部边缘之间均留有第一拼接间隙;位于下方的所述第一固定端板的顶部和位于下方的所述第二固定端板的顶部与所述固定连接板的底部边缘之间均留有第二拼接间隙。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相邻两所述型钢的腹板中部之间留有第三拼接间隙。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固定连接板的设置方向与所述型钢的腹板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第一固定端板和所述第二固定端板的设置方向与所述型钢的腹板的延伸方向相垂直。

由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型钢连接结构的特点及优点是:在相邻两型钢的腹板中部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固定连接板,两个固定连接板与相邻两型钢的腹板之间固定连接,另外,在其中一个型钢的腹板的上部和下部对应设置有第一固定端板,在其中另一个型钢的腹板的上部和下部对应设置有第二固定端板,第一固定端板与对应的第二固定端板之间固定连接,即通过两个固定连接板对相邻两型钢的中部进行固定连接,又通过相互配合的第一固定端板和第二固定端板对相邻两型钢的上部和下部边缘进行固定,从而保证相邻两型钢在整体上连接稳定,能够有效克服连接构造的刚性达不到力学性能要求的问题,提高节点连接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另外,固定连接板与相邻两型钢的腹板之间以及对应的第一固定端板与第二固定端板之间均采用固定螺栓的可拆卸连接方式进行固定,能够便捷、快速的进行安装和拆卸,有效的避免大量现场焊接工作,降低现场施工的劳动强度,缩短施工工期并显著降低施工造价。

附图说明

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实用新型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型钢连接结构的正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型钢连接结构的左视图。

本实用新型中的附图标号:1、第一型钢;101、第一腹板;102、第一上翼缘板;103、第一下翼缘板;2、第二型钢;201、第二腹板;202、第二上翼缘板;203、第二下翼缘板;3、固定连接板;301、第一固定螺栓;4、第一固定端板;401、第一加劲肋;5、第二固定端板;501、第二加劲肋;6、第二固定螺栓;7、第一拼接间隙;8、第二拼接间隙;9、第三拼接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型钢连接结构,其设置于端部相接的两相邻型钢之间,其中两相邻型钢分别为第一型钢1和第二型钢2,第一型钢1包括第一腹板101、第一上翼缘板102和第一下翼缘板103,第一腹板101沿竖直方向设置,第一上翼缘板102的底部与第一腹板101的顶部边缘一体连接,第一下翼缘板103的顶部与第一腹板101的底部边缘一体连接,第一腹板101、第一上翼缘板102和第一下翼缘板103构成第一型钢1;第二型钢2包括第二腹板201、第二上翼缘板202和第二下翼缘板203,第二腹板201沿竖直方向设置,第二上翼缘板202的底部与第二腹板201的顶部边缘一体连接,第二下翼缘板203的顶部与第二腹板201的底部边缘一体连接,第二腹板201、第二上翼缘板202和第二下翼缘板203构成第二型钢2。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型钢连接结构包括两个固定连接板3、两个第一固定端板4和两个第二固定端板5,其中,两个固定连接板3分别与第一腹板101和第二腹板201中部的两侧对应且固定连接,一个第一固定端板4与第一腹板101上部的第一上翼缘板102固定连接,另一个第一固定端板4与第一腹板101下部的第一下翼缘板103固定连接,一个第二固定端板5与第二腹板201上部的第二上翼缘板202固定连接,另一个第二固定端板5与第二腹板201下部的第二下翼缘板203固定连接,位于第一腹板101上部的第一固定端板4与位于第二腹板201上部的第二固定端板5之间固定连接,位于第一腹板101下部的第一固定端板4与位于第二腹板201下部的第二固定端板5之间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两个固定连接板3对第一腹板101和第二腹板201中部的两侧进行固定,又通过相互配合的第一固定端板4和第二固定端板5对第一腹板101与第二腹板201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进行固定,从而保证第一型钢1和第二型钢2的连接位置在整体上进行固定连接,大大提高连接位置的稳定程度,能够有效克服连接构造的刚性达不到力学性能要求的问题,提高节点连接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进一步的,第一型钢1和第二型钢2均为h型钢。

具体的,固定连接板3、第一固定端板4和第二固定端板5均采用钢材制成。

具体的,如图1、图2所示,固定连接板3的设置方向与第一腹板101和第二腹板201的延伸方向相同;第一固定端板4和第二固定端板5的设置方向与第一腹板101和第二腹板201的延伸方向相垂直。提高本实用新型的型钢连接结构的刚性和稳定性。

如图1、图2所示,两个固定连接板3的内侧壁与对应的第一腹板101和第二腹板201的同侧外壁相贴合,两个固定连接板3与第一腹板101和第二腹板201之间通过多个第一固定螺栓301固定连接。通过多个第一固定螺栓301便于两个固定连接板3与第一腹板101和第二腹板201快速安装和拆卸。

进一步的,多个第一固定螺栓301在固定连接板3上均匀分布,保证固定连接板3与第一腹板101和第二腹板201的连接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如图1、图2所示,位于第一腹板101上部的第一固定端板4和位于第二腹板201上部的第二固定端板5之间通过多个第二固定螺栓6连接;位于第一腹板101下部的第一固定端板4和位于第二腹板201下部的第二固定端板5之间通过多个第二固定螺栓6连接。通过多个第二固定螺栓6便于对第一固定端板4与第二固定端板5快速安装和拆卸。

进一步的,多个第二固定螺栓6在第一固定端板4和第二固定端板5上均匀分布,保证第一固定端板4与对应的第二固定端板5的连接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具体的,如图1、图2所示,两个第一固定端板4对应焊接于第一腹板101一侧端部的上部和下部,位于上方的第一固定端板4的上部伸出至第一腹板101的上方,位于下方的第一固定端板4的下部伸出至第一腹板101的下方;两个第二固定端板5对应焊接于第二腹板201与第一固定端板4靠近侧端部的上部和下部,位于上方的第二固定端板5的上部伸出至第二腹板201的上方,位于下方的第二固定端板5的下部伸出至第二腹板201的下方,位于上方的第一固定端板4与位于上方的第二固定端板5的相对侧外壁相贴合,位于下方的第一固定端板4与位于下方的第二固定端板5相对侧外壁相贴合。

进一步的,如图1、图2所示,位于上方的第一固定端板4与第一上翼缘板102的顶部之间焊接有第一加劲肋401,位于下方的第一固定端板4与第一下翼缘板103的底部之间焊接有第一加劲肋401;位于上方的第二固定端板5与第二上翼缘板202的顶部之间焊接有第二加劲肋501,第二固定端板5与第二下翼缘板203的底部之间焊接有第二加劲肋501。通过第一加劲肋401的设置,提高第一固定端板4与第一型钢1连接的稳定性,通过第二加劲肋501的设置,提高第二固定端板5与第二型钢2连接的稳定性。

具体的,第一加劲肋401和第二加劲肋501均为梯形板状结构,第一加劲肋401和第二加劲肋501均采用钢材制成。

进一步的,位于上方的第一固定端板4的底部和位于上方的第二固定端板5的底部与固定连接板3的顶部边缘之间均留有第一拼接间隙7;位于下方的第一固定端板4的顶部和位于下方的第二固定端板5的顶部与固定连接板3的底部边缘之间均留有第二拼接间隙8。通过第一拼接间隙7和第二拼接间隙8的设置便于第一固定端板4与对应的第二固定端板5以及对固定连接板3的安装和拆卸。

进一步的,第一腹板101的中部与第二腹板201的中部之间留有第三拼接间隙9,通过第三拼接间隙9便于第一腹板101与第二腹板201的连接和拆卸。

具体的,第一拼接间隙、第二拼接间隙和第三拼接间隙的宽度均可为但不限于5mm。

本实用新型型钢连接结构的特点及优点是:

一、该型钢连接结构中通过两个固定连接板3对第一腹板101和第二腹板201中部的两侧进行固定,又通过相互配合的第一固定端板4和第二固定端板5对第一腹板101与第二腹板201的上部和下部进行固定,从而保证第一型钢1和第二型钢2的连接位置在整体上进行固定连接,大大提高连接位置的稳定程度,能够有效克服连接构造的刚性达不到力学性能要求的问题,提高节点连接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二、该型钢连接结构中通过多个第一固定螺栓301对两个固定连接板3与第一腹板101和第二腹板201进行固定连接,并通过多个第二固定螺栓6对第一固定端板4与第二固定端板5进行固定连接,保证安装和拆卸方便快捷,有效的避免大量现场焊接工作,降低现场施工的劳动强度,缩短施工工期并显著降低施工造价。

三、该型钢连接结构中在第一固定端板4与第一上翼缘板102的顶部和第一下翼缘板103的底部之间分别设置有第一加劲肋401,在第二固定端板5与第二上翼缘板202的顶部和第二下翼缘板203的底部之间分别设置有第二加劲肋501,通过第一加劲肋401和第二加劲肋501的设置,提高第一固定端板4与第一型钢1之间以及第二固定端板5与第二型钢2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和连接强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示意性的具体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原则的前提下所作出的等同变化与修改,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