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喷釉转台及喷釉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166632发布日期:2020-06-20 15:55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一种喷釉转台及喷釉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喷釉设备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喷釉转台及喷釉系统。



背景技术:

在利用机器人对物件(如座便器坯件)进行喷釉时,一般需要对借助喷釉转台,通过喷釉转台来实现对物件的全方位喷釉。现有的喷釉装置的密封性较差,在喷釉过程中,釉液容易进入驱动装置,影响驱动装置的正常工作。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喷釉转台及喷釉系统,以改善在喷釉过程中因釉液容易进入驱动装置中而影响驱动装置的正常工作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喷釉转台,包括壳体、旋转臂、第一驱动装置、第一密封圈、旋转台、第二驱动装置、密封体、第二密封圈、第三密封圈和第四密封圈;

所述壳体顶部具有第一开口;

所述旋转臂底部固定有第一旋转罩,所述旋转臂顶部具有第二开口,所述旋转臂上设有内部空心且从所述第二开口向上延伸的延伸体;

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安装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具有第一动力输出部,第一动力输出部延伸至第一开口并与所述第一旋转罩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旋转罩可转动地罩扣于所述壳体的顶部并覆盖所述第一开口;

所述第一密封圈设于所述壳体的外周壁与所述第一旋转罩的内周壁之间;

所述旋转台底部固定有第二旋转罩,所述第二旋转罩具有第一内端面;

所述第二驱动装置安装于所述旋转臂内,所述第二驱动装置具有第二动力输出部,第二动力输出部延伸至所述延伸体内并与所述第二旋转罩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旋转罩可转动地罩扣于所述延伸体的外侧并覆盖所述第二开口;

所述密封体安装于所述旋转臂并部分延伸至所述延伸体内,所述密封体具有面向所述第一内端面的第一端面,所述密封体上设有贯通所述第一端面的通孔,所述第二动力输出部穿设于所述通孔内;

所述第二密封圈设于所述密封体的外周壁与所述延伸体的内周壁之间;

所述第三密封圈设于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一内端面之间,所述第三密封圈环绕于第二动力输出部;

所述第四密封圈设于所述通孔的孔壁与所述第二动力输出部的周壁之间。

上述技术方案中,旋转臂底部的第一旋转罩可转动地罩扣于壳体的顶部并覆盖第一开口,且在壳体的外周壁与第一旋转罩的内周壁之间设有第一密封圈,使得壳体与旋转臂之间具有很好的密封性。在喷釉过程中,釉液不易进入至壳体内,更不容易进入至第一驱动装置中,保证了第一驱动装置能够长期正常运行。另外,旋转台的底部的第二旋转罩可转动地罩扣于旋转臂顶部的延伸体的外侧并覆盖第二开口,且在密封体的外周壁与延伸体的内周壁之间设有第二密封圈,在密封体的第一端面与第二旋转罩的第一内端面之间设有环绕第二动力输出部的第三密封圈,在密封体的通孔的孔壁与第二动力输出部的周壁之间设有第四密封圈,形成多级密封。在喷釉过程中,釉液不易进入至旋转臂内,更不容易顺着第二动力输出部的外壁进入至第二驱动装置中,保证了第二驱动装置能够长期正常运行。

另外,本申请实施例的喷釉转台还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旋转罩具有第二内端面;

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具有面向所述第二内端面的第二端面,所述第二端面与所述第二内端面之间设有环绕于所述第一动力输出部的外侧的第五密封圈。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驱动装置的第二端面与第一旋转罩的第二内端面之间设有环绕于第一动力输出部的外侧的第五密封圈,提高了第一驱动装置与第一旋转罩之间的密封性,即使釉液进入到壳体内,也不易顺着第一动力输出部的外壁进入至第一驱动装置中。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旋转罩上设有用于限制所述第一密封圈从壳体的外周壁与所述第一旋转罩的内周壁之间的间隙掉落的限位部。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旋转罩上设有限位部,限位部可将第一密封圈限制在壳体与第一旋转罩之间,防止第一密封圈从壳体的外周壁与第一旋转罩的内周壁之间的间隙掉落。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限位部为位于第一旋转罩底部边缘并向内翻折的翻边结构。

上述技术方案中,限位部为位于第一旋转罩底部边缘并向内翻折的翻边结构,便于成型。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密封体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

所述第一连接部具有第三端面,所述第二连接部凸设于所述第三端面;

所述旋转臂具有顶壁,所述第二开口设于所述顶壁,所述第三端面连接于所述顶壁的内表面;

所述第二连接部延伸至所述延伸体内,所述第一密封圈设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外周壁与所述延伸体的内周壁之间。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二连接部凸设于第一连接部的第三端面上,使得由第二连接部和第一连接部两者构成“凸”形结构,其中,第二连接部延伸至延伸体内并通过第一密封圈密封,且第一连接部的第三端面与旋转臂的顶壁的内表面连接,这种结构进一步提高了密封体与旋转臂之间的密封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动力输出部与所述第二动力输出部平行设置。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动力输出部与第二动力输出部平行设置,即旋转臂相对壳体转动的轴线与旋转台相对旋转臂转动的轴线平行,这种结构使得放置在旋转台上的物件在跟随旋转台转动的过程中具有很好的稳定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旋转台包括连接条和平行设置于并连接所述连接条的顶部的多个支撑条;

所述第二旋转罩连接于所述连接条的底部。

上述技术方案中,旋转台包括连接条和平行设置于连接条的顶部的多个支撑条,即相邻的两个支撑条之间存在间隙,插取设备可插入该间隙内。在喷釉过程中,物件放置在各个支撑条上,插取设备插入支撑条与支撑条之间的间隙内后,插取设备向上移动则可方便将物件从旋转台上取下。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旋转台为两个,两个旋转台分别为第一旋转台和第二旋转台;

所述第一旋转台与所述第二旋转台对称分布于所述第一动力输出部的两侧。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旋转台与第二旋转台对称分布于第一动力输出部的两侧,通过第一驱动装置驱动旋转臂转动180度便可实现第一旋转台与第二旋转台位置的切换,可有效提高喷釉效率。当第一旋转台上的物件在喷釉完成后,可通过第一驱动装置驱动旋转臂转动180度,使第二旋转台上的物件位于喷釉位置,以对第二旋转台上的物件进行喷釉。此外,当第一旋转台上的物件在喷釉时,可在第二旋转台上执行放置物件或取走物件的动作。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喷釉转台还包括固设于所述旋转臂的旋转门;

所述第一旋转台和所述第二旋转台分别位于所述旋转门的两侧。

上述技术方案中,旋转臂上固设有旋转门,且第一旋转台和第二旋转台分别位于旋转门的两侧,旋转门可起到分隔作用,在对一个旋转台上的物件进行喷釉的过程中,釉料不易飞溅到另一个旋转台上。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喷釉系统,包括喷釉机器人、控制装置和上述第一方面提供的喷釉转台;

所述喷釉机器人和所述第二驱动装置均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喷釉转台具有很好的密封性能,在喷釉过程中,釉料不易进入至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中。喷釉机器人和第二驱动装置均与控制装置电连接,通过控制装置可实现喷釉机器人与旋转台的联动,提高喷釉效率。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包括: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喷釉转台及喷釉系统,旋转臂底部的第一旋转罩可转动地罩扣于壳体的顶部并覆盖第一开口,且在壳体的外周壁与第一旋转罩的内周壁之间设有第一密封圈,使得壳体与旋转臂之间具有很好的密封性。旋转台的底部的第二旋转罩可转动地罩扣于旋转臂顶部的延伸体的外侧并覆盖第二开口,且在密封体的外周壁与延伸体的内周壁之间设有第二密封圈,在密封体的第一端面与第二旋转罩的第一内端面之间设有环绕第二动力输出部的第三密封圈,在密封体的通孔的孔壁与第二动力输出部的周壁之间设有第四密封圈,形成多级密封。保证了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能够长期正常工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喷釉转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壳体与第一旋转罩的连接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旋转台、旋转臂和第二驱动装置三者的连接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的第二驱动装置与旋转台的连接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其他实施例提供的旋转台与旋转臂连接的第一种可能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其他实施例提供的旋转台与旋转臂连接的第二种可能的示意图。

图标:200-喷釉转台;10-壳体;11-第一圆筒体;12-底板;13-支撑柱;14-调平螺钉;20-旋转臂;21-延伸体;22-支部;30-第一驱动装置;31-第一动力输出部;32-第二端面;33-第一伺服电机;34-第一减速器;35-第二减速器;36-连接板;37-安装座;40-第一密封圈;50-旋转台;501-第一旋转台;502-第二旋转台;51-连接条;52-支撑条;60-第二驱动装置;61-第二动力输出部;62-第二伺服电机;63-第三减速器;70-密封体;71-通孔;72-第一端面;73-第一连接部;731-第三端面;74-第二连接部;80-第二密封圈;90-第三密封圈;100-第四密封圈;110-第五密封圈;120-第一旋转罩;1201-第二圆筒体;1202-第一顶板;1203-限位部;1204-第二内端面;130-第二旋转罩;1301-第三圆筒体;1302-第二顶板;1303-第一内端面;140-旋转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实施例

如图1-图4所示,本申请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喷釉转台200,包括壳体10、旋转臂20、第一驱动装置30、第一密封圈40、旋转台50、第二驱动装置60、密封体70、第二密封圈80、第三密封圈90和第四密封圈100。

壳体10顶部具有第一开口。旋转臂20底部固定有第一旋转罩120,旋转臂20顶部具有第二开口,旋转臂20上设有内部空心且从第二开口向上延伸的延伸体21。第一驱动装置30安装于壳体10内,第一驱动装置30具有第一动力输出部31,第一动力输出部31延伸至第一开口并与第一旋转罩120固定连接,第一旋转罩120可转动地罩扣于壳体10的顶部并覆盖第一开口。第一密封圈40设于壳体10的外周壁与第一旋转罩120的内周壁之间。

旋转台50底部固定有第二旋转罩130,第二旋转罩130具有第一内端面1303。第二驱动装置60安装于旋转臂20内,第二驱动装置60具有第二动力输出部61,第二动力输出部61延伸至延伸体21内并与第二旋转罩130固定连接,第二旋转罩130可转动地罩扣于延伸体21的外侧并覆盖第二开口。密封体70安装于旋转臂20并部分延伸至延伸体21内,密封体70具有面向第一内端面1303的第一端面72,密封体70上设有贯通第一端面72的通孔71,第二动力输出部61穿设于通孔71内。第二密封圈80设于密封体70的外周壁与延伸体21的内周壁之间。第三密封圈90设于第一端面72与第一内端面1303之间,第三密封圈90环绕于第二动力输出部61。第四密封圈100设于通孔71的孔壁与第二动力输出部61的周壁之间。

上述结构中,旋转臂20底部的第一旋转罩120可转动地罩扣于壳体10的顶部并覆盖第一开口,且在壳体10的外周壁与第一旋转罩120的内周壁之间设有第一密封圈40,使得壳体10与旋转臂20之间具有很好的密封性。在喷釉过程中,釉液不易进入至壳体10内,更不容易进入至第一驱动装置30中,保证了第一驱动装置30能够长期正常运行。另外,旋转台50的底部的第二旋转罩130可转动地罩扣于旋转臂20顶部的延伸体21的外侧并覆盖第二开口,且在密封体70的外周壁与延伸体21的内周壁之间设有第二密封圈80,在密封体70的第一端面72与第二旋转罩130的第一内端面1303之间设有环绕第二动力输出部61的第三密封圈90,在密封体70的通孔71的孔壁与第二动力输出部61的周壁之间设有第四密封圈100,形成多级密封。在喷釉过程中,釉液不易进入至旋转臂20内,更不容易顺着第二动力输出部61的外壁进入至第二驱动装置60中,保证了第二驱动装置60能够长期正常运行。

本实施例中,第一动力输出部31与第二动力输出部61平行设置,即旋转臂20相对壳体10转动的轴线与旋转台50相对旋转臂20转动的轴线平行,这种结构使得放置在旋转台50上的物件在跟随旋转台50转动的过程中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当然,在实际安装过程中,在存在安装误差的情况下,允许第一动力输出部31与第二动力输出部61呈较小角度。

其中,如图2所示,壳体10为顶部具有第一开口的圆筒结构。第一旋转罩120为底部具有开口的圆筒结构。

本实施例中,壳体10底部设有至少三个不共面的调平螺钉14,每个调整螺钉螺接于壳体10的底部。作为示例性的,调平螺钉14为四个,四个调平螺钉14分别位于矩形的四角处。通过调节各个调平螺钉14可对壳体10进行调平。

壳体10包括第一圆筒体11和底板12,第一圆筒体11为轴向两端开口的空心结构,底板12为圆形板,圆形板的直径大于第一圆筒体11的外径,底板12固定于第一圆筒体11的底部,以封堵第一圆筒体11底部的开口,底板12与第一圆筒体11同轴设置。壳体10的内周壁即为第一圆筒体11的内壁。第一圆筒体11与底板12可以是分体式结构,也可以是一体式结构。若第一圆筒体11与底板12是分体式结构,则可将两者分别制造,再通过螺栓、铆接或焊接等形式连接在一起;若第一圆筒体11与底板12为一体式结构,则第一圆筒体11与底板12为一体成型制造而成。第一圆筒体11可与底板12密封连接以增加壳体10的密封性。

其中,各个调平螺钉14螺接于壳体10的底板12。

第一旋转罩120包括第二圆筒体1201和第一顶板1202,第二圆筒体1201为轴向两端开口的空心结构,第一顶板1202为圆形板,圆形板的直径大于第二圆筒体1201的外径,第一顶板1202固定于第二圆筒体1201的顶部,以封堵第二圆筒体1201顶部的开口。第一旋转罩120的内周壁即为第二圆筒体1201的内壁。第二圆筒体1201与第一顶板1202可以是分体式结构,也可以是一体式结构。若第二圆筒体1201与第一顶板1202是分体式结构,则可将两者分别制造,再通过螺栓、铆接或焊接等形式连接在一起;若第二圆筒体1201与第一顶板1202为一体式结构,则第二圆筒体1201与第一顶板1202为一体成型制造而成。

其中,第一旋转罩120的第二圆筒体1201位于壳体10的第一圆筒体11的外侧,第一密封圈40位于第二圆筒体1201与第一圆筒体11之间。第一旋转罩120的第一顶板1202与旋转臂20连接固定,使得第一旋转罩120与旋转臂20能够跟随第一动力输出部31同步转动。作为示例性的,第一顶板1202与旋转臂20通过螺栓连接在一起。

进一步地,第一旋转罩120上设有用于限制第一密封圈40从壳体10的外周壁与第一旋转罩120的内周壁之间的间隙掉落的限位部1203。限位部1203可将第一密封圈40限制在壳体10与第一旋转罩120之间,防止第一密封圈40从壳体10的外周壁与第一旋转罩120的内周壁之间的间隙掉落。

可选地,限位部1203为位于第一旋转罩120底部边缘并向内翻折的翻边结构,以便于限位部1203成型。第一密封圈40可以被限制在翻边结构与第一顶板1202之间。在实际造型过程中,可通过翻折的方式在第一旋转罩120的底部边缘处形成限位部1203。

其中,第一旋转罩120底部边缘即为第二圆筒体1201远离第一顶板1202的一端的边缘。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限位部1203也可以是其他结构,比如,限位部1203为凸设在第一旋转罩120的内周壁上并与第一旋转罩120的底部边缘存在一定距离的凸起。第一密封圈40可以与该凸起形状互补并使得凸起嵌入第一密封圈40,或者被限制在凸起与第一顶板1202之间。

可选地,第一密封圈40为环形结构,第一密封圈40为橡胶密封圈。

进一步地,第一旋转罩120具有第二内端面1204。第一驱动装置30具有面向第二内端面1204的第二端面32,第二端面32与第二内端面1204之间设有环绕于第一动力输出部31的外侧的第五密封圈110。这种结构提高了第一驱动装置30与第一旋转罩120之间的密封性,即使釉液进入到壳体10内,也不易顺着第一动力输出部31的外壁进入至第一驱动装置30中。

其中,第五密封圈110为环形结构,第五密封圈110为橡胶密封圈。

上述第一旋转罩120的第二内端面1204即为第一旋转罩120的第一顶板1202的内表面。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顶板1202与旋转臂20通过螺栓连接的情况下,第一顶板1202上供螺栓穿过的孔位于第五密封圈110外侧。

第一驱动装置30可以是多种结构,只要能够驱动旋转臂20和第一旋转罩120一起转动即可。

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第一驱动装置30包括第一伺服电机33、第一减速器34和第二减速器35和连接板36。第一减速器34与第一伺服电机33传动连接,第一减速器34与第二减速器35传动连接,连接板36固定于第二减速器35。本实施例中,第一减速器34为行星减速机,第二减速器35为rv减速机,rv减速机的动力输出部分为法兰。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减速器35也可以是其他形式的减速器,比如,谐波减速机、行星减速机等,这些减速机均为法兰输出。第一减速器34的箱体与第二减速器35箱体之间通过安装座37连接,安装座37为圆筒结构。连接板36套设于第二减速器35的箱体的外侧,连接板36与第二减速器35的箱体配合的内圈为圆形,连接板36的内壁与第二减速器35的箱体的外壁相匹配。安装座37、第二减速器35的箱体和连接板36通过螺钉固定在一起,安装座37和第二减速器35的箱体上均设有安装孔,连接板36上设有螺纹孔,螺钉穿设于安装座37和第二减速器35的箱体上的安装孔并螺接于连接板36上的螺纹孔。其中,连接板36与第二减速器35的箱体为紧密配合,连接板36的内壁与第二减速器35的箱体的外壁之间不存在间隙。

其中,第一驱动装置30的第一伺服电机33、第一减速器34和第二减速器35和连接板36均位于壳体10内。壳体10内设有支撑柱13,支撑柱13可以是两个、三个、四个等。作为示例性的,支撑柱13为四个,四个支撑柱13两两平行,四个支撑柱13分别位于矩形的四角处。支撑柱13固定于壳体10的底板12,第一伺服电机33的箱体、第一减速器34的箱体和第二减速器35的箱体均位于两个支撑柱13之间并与两个支撑柱13连接固定。第二减速器35的法兰与第一旋转罩120的第一顶板1202连接,第二减速器35的法兰即为第一动力输出部31,第二减速器35的法兰具有很好的承载能力。连接板36与第一动力输出部31同轴设置,连接板36与第一旋转罩120的第一顶板1202相对设置,连接板36面向第一旋转罩120的第二内端面1204的端面即为第一驱动装置30的第一端面72。第一伺服电机33工作将带动第一动力输出部31转动,从而使第一旋转罩120和旋转臂20一起转动。

此外,第二端面32上设有与第一动力输出部31同轴的第一环形容纳槽,第五密封圈110卡于第一环形容纳槽内,第五密封圈110与第一旋转罩120的第二内端面1204挤压接触。

在喷釉过程中,即使釉液进入壳体内,釉液也不易从第二端面32与第二内端面1204之间的间隙进入第二减速器35的第一转轴与箱体之间的间隙内。

旋转台50可以是多种结构,只要能够承载待喷釉的物件即可。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旋转台50包括连接条51和平行设置于并连接连接条51的顶部的多个支撑条52,第二旋转罩130连接于连接条51的底部。

在喷釉过程中,物件放置在各个支撑条52上,插取设备能够插入支撑条52与支撑条52之间的间隙内,插取设备向上移动则可方便将物件从旋转台50上取下。

当然,旋转台50可以是一个、两个、三个等。本实施例中,旋转臂20上的旋转台50为两个,为方便叙述,将两个旋转台50分别定义为第一旋转台501和第二旋转台502,第一旋转台501与第二旋转台502对称分布于第一动力输出部31的两侧。

在实际喷釉过程中,可通过第一驱动装置30驱动旋转臂20转动180度便可实现第一旋转台501与第二旋转台502位置的切换,可有效提高喷釉效率。当第一旋转台501上的物件在喷釉完成后,可通过

第一驱动装置30驱动旋转臂20转动180度,使第二旋转台502上的物件位于喷釉位置,以对第二旋转台502上的物件进行喷釉。此外,当第一旋转台501上的物件在喷釉时,可在第二旋转台502上执行放置物件或取走物件的动作。作为示例性的,在旋转台50上需要喷釉的物件为座便器坯件。

旋转台50、第二旋转罩130以及延伸体21三者是一一对应关系。本实施例中,由于旋转台50为两个,第二旋转罩130则为两个,旋转臂20顶部的延伸体21也为两个。

可选地,喷釉转台200还包括固设于旋转臂20的旋转门140。第一旋转台501和第二旋转台502分别位于旋转门140的两侧。旋转门140可起到分隔作用,在对一个旋转台50上的物件进行喷釉的过程中,釉料不易飞溅到另一个旋转台50上。

当然,旋转臂20可以是多种结构。本实施例中,旋转臂20为长条箱体结构,其包括长条框架和罩设并固定于长条框架外侧的透明外罩。旋转臂20的布置方向线位于水平面内并与第一动力输出部31垂直,第一动力输出部31位于旋转臂20长度方向上的中间位置。第一旋转台501和第二旋转台502均位于旋转臂20的上侧,第一旋转台501和第二旋转台502分别靠近旋转臂20长度方向上的两端。

在其他实施例中,根据旋转台50的个数的不同,旋转臂20也可设置为不同的结构。比如,如图5所示,当旋转台50为3个时,可将旋转臂20设置为“y”形,旋转臂20包括相交于同一中心位置的三个支部22,每个支部22上设置一个旋转台50;再如,如图6所示,当旋转台50为四个时,可将旋转臂20设置为“十”形,旋转臂20包括相交于同一中心位置的四个支部22,每个支部22上设置一个旋转台50。

第二驱动装置60的作用是驱动旋转台50相对旋转臂20转动,第二驱动装置60可以是多种结构,只要其能够驱动第二旋转罩130和旋转台50一起转动即可。

如图3、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二驱动装置60包括第二伺服电机62和第三减速器63,第二伺服电机62的输出轴与第三减速器63的输入轴连接。第二伺服电机62和第三减速器63均固定于旋转臂20内部,第三减速器63的输出轴与第二旋转罩130连接固定,第三减速器63的输出轴即为第二动力输出部61。第二旋转罩130固定连接于旋转台50的底部,第二伺服电机62工作将带动第二动力输出部61转动,从而带动第二旋转罩130和旋转台50一起转动。

其中,第二旋转罩130包括第三圆筒体1301和第二顶板1302,第三圆筒体1301为轴向两端开口的空心结构,第二顶板1302固定于第三圆筒体1301的顶部,以封堵第三圆筒体1301顶部的开口。第三圆筒体1301与第二顶板1302可以是分体式结构,也可以是一体式结构。若第三圆筒体1301与第二顶板1302是分体式结构,则可将两者分别制造,再通过螺栓、铆接或焊接等形式连接在一起;若第三圆筒体1301与第二顶板1302为一体式结构,则第三圆筒体1301与第二顶板1302为一体成型制造而成。

第二旋转罩130的第一内端面1303即为第二旋转罩130的第二顶板1302的内表面。

第二旋转罩130的第二顶板1302通过与旋转台50的连接条51连接固定,第二驱动装置60的第二动力输出部61与第二旋转罩130的第二顶板1302连接固定,第二旋转罩130与第二转轴同轴设置。第二旋转罩130的第三圆筒体1301套设于旋转臂20上的延伸体21的外侧,延伸体21为环形结构,延伸体21外壁与第三圆筒体1301的内壁存在小间隙。

进一步地,密封体70包括第一连接部73和第二连接部74。第一连接部73具有第三端面731,第二连接部74凸设于第三端面731。旋转臂20具有顶壁,第二开口设于顶壁,第三端面731连接于顶壁的内表面。第二连接部74延伸至延伸体21内,第一密封圈40设于第二连接部74的外周壁与延伸体21的内周壁之间。

第二连接部74凸设于第一连接部73的第三端面731上,使得由第二连接部74和第一连接部73两者构成“凸”形结构,其中,第二连接部74延伸至延伸体21内并通过第一密封圈40密封,且第一连接部73的第三端面731与旋转臂20的顶壁的内表面连接,这种结构进一步提高了密封体70与旋转臂20之间的密封性。

密封体70与旋转臂20固定连接。密封体70可直接与旋转架连接实现固定,比如,密封体70的第一连接部73的第三端面731与旋转臂20的顶壁的内表面焊接在一起;密封体70也可以与第三减速器63的箱体连接固定实现与旋转臂20的固定。

其中,第一连接部73和第二连接部74均为环形结构,第一连接部73与第二连接部74同轴设置,第一连接部73中心的孔与第二连接部74中心的孔共同构成密封体70中心的通孔71。

第一连接部73的外周壁上设有与第二动力输出部61同轴的第二环形容纳槽,第二密封圈80卡于第二环形容纳槽内,第二密封圈80与延伸体21的内周壁挤压接触。第二密封圈80为环形结构,第二密封圈80为橡胶密封圈。

第二连接部74远离第一连接部73的端面即为第一端面72,第一端面72上设有与第二动力输出部61同轴设置的第三环形容纳槽,第三密封圈90卡于第三环形容纳槽内,第三密封圈90与第一内端面1303挤压接触。第三密封圈90为环形结构,第三密封圈90为橡胶密封圈。

此外,密封体70的通孔71的孔壁上设有与第二动力输出部61同轴设置的环形容纳空间,第四密封圈100位于环形容纳空间内,第四密封圈100与第二动力输出部61的周壁挤压接触。第四密封圈100为环形结构,第四密封圈100为油封。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四密封圈100也可以是橡胶密封圈。

本申请第二方面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喷釉系统,包括喷釉机器人、控制装置和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的喷釉转台200,喷釉机器人和第二驱动装置60均与控制装置电连接。通过控制装置可实现喷釉机器人与旋转台50的联动,提高喷釉效率。

作为示例性的,喷釉机器人为六轴联动。由于喷釉机器人和第二驱动装置60均与控制装置电连接,使得喷釉系统为七轴联动。

控制装置在控制喷釉机器人对放置于旋转台50上的物件进行喷釉时,控制装置可控制第二驱动装置60动作,以带动旋转台50转动,以高效的对物件进行全方位喷釉。

以待喷釉物件为座便器坯件为例,在对座便器坯件的外周壁进行喷釉时,若旋转台50停止转动,仅依靠喷釉机器人对座便器坯件的外周壁进行喷釉,喷釉效率低,同时还可能存在喷釉不全面的问题。而本实施例中,由于喷釉机器人与旋转台50的联动,控制装置控制喷釉机器人在对座便器坯件的外周壁进行喷釉时,控制装置可同时控制旋转台50转动,尽可能保证喷釉机器人的喷枪与物件的喷涂区域呈垂直状态,提高了喷涂效率和喷涂质量。

其中,控制装置为plc控制器,第二驱动装置60的第二伺服电机62与plc控制器电连接。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