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金属管组件及框架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208465发布日期:2020-09-15 18:24阅读:113来源:国知局
一种金属管组件及框架柱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结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金属管组件及框架柱。



背景技术: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常需要将两个钢管对焊,现有技术中,通常是在一个钢管的焊接端内壁焊接好一个内衬板,再将该具有内衬板的钢管与另一个钢管对接,将第一个钢管的上的内衬板插入到后一个钢管中,但是,这样操作,一旦第一个钢管的内衬板焊接略有偏差,就会导致内衬板无法插入后一个钢管中,导致后一钢管中无内衬板,无法对两个钢管焊接,或者焊接后有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金属管组件及支持梁,用于缓解两个金属管在对接时一个金属管上的内衬板无法插入另一个金属管导致的内衬板不到位无法焊接或者焊接后有缺陷的技术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金属管组件包括:

第一金属管,具有第一焊接端,且所述第一焊接端外侧边形成有第一坡口;

第一内衬件,形成于所述第一焊接端的内侧壁,所述第一内衬件的外端凸出于所述第一焊接端的端面。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内衬件的外端凸出于所述第一焊接端的端面的距离为2mm至3mm。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内衬件形成有第二坡口,所述第一坡口的坡面与所述第二坡口的坡面平齐。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内衬件呈沿所述第一焊接端内侧壁周向延伸的管状结构。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内衬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内衬件沿所述第一焊接端的内侧壁周向连续分布。

一种金属管组件,包括:

第二金属管,具有第二焊接端;

第二内衬件,形成于所述第二焊接端的内侧壁,所述第二内衬件的外端面与所述第二焊接端的端面平齐。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二内衬件呈沿所述第二焊接端内侧壁周向延伸的管状结构。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二内衬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内衬件沿所述第二焊接端的内侧壁周向连续分布。

一种框架柱,包括第一金属管组件和第二金属管组件,其中,第一金属管组件为第一种技术方案所述的金属管组件,第二金属管组件为第二种技术方案所述的金属管组件;所述第一焊接端与所述第二焊接端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内衬件抵接于所述第二内衬件。

通过将第一焊接端与第二焊接端相对设置,第一金属管组件中的第一内衬件凸出于第一焊接端的端面,并与第二内衬件抵接,第二内衬件于第二焊接端的端面平齐,此时,第一焊接端的端面和第二焊接端的端面之间具有一定焊接间隙,再对第一焊接端外侧边处的第一坡口进行焊接,即可实现第一金属管和第二金属管的焊接,整个过程,无需将第一内衬件插入到第二金属管中,并且第一内衬件内置于第一焊接端内侧壁,第二内衬件内置于第二焊接端内侧壁,对第一坡口焊接后不易存在缺陷。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金属管的管厚和所述第二金属管的管厚相同,所述第一内衬件沿所述第一金属管的径向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内衬件沿所述第二金属管的径向的厚度。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内衬件沿所述第一金属管的径向的厚度比所述第二内衬件沿所述第二金属管的径向的厚度小2mm至3mm。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框架柱临时固定装置对第一金属管和第二金属管进行固定时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方向的视图;

图3为图1中b-b方向的剖视图;

图4为图1中c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框架柱临时固定装置,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的装置对两个需要焊接的金属管进行临时固定。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框架柱临时固定装置,框架柱包括第一金属管10和第二金属管20,二者均可以是钢管,第一金属管10具有第一焊接端12,第二金属管20具有第二焊接端22,第一焊接端12和第二焊接端22相对设置,该框架柱临时固定装置包括:

第一夹具组件,第一夹具组件包括用于夹持在第一金属管10相对两侧的第一夹持件71和第二夹持件72,以及,用于将第一夹持件71和第二夹持件72相对固定的第一紧固件30;

第二夹具组件,第二夹具组件包括用于夹持在第二金属管20相对两侧的第三夹持件73和第四夹持件74,以及,用于将第三夹持件73和第四夹持件74相对固定的第二紧固件40,其中,第三夹持件73用于和第一夹持件71相对设置,第四夹持件74用于和第二夹持件72相对设置;

第三紧固件50,用于将第一夹持件71和第三夹持件73相对固定;

第四紧固件60,用于将第二夹持件72和第四夹持件74相对固定。

在对第一金属管10和第二金属管20进行临时固定时,先使第一焊接端12和第二焊接端22相对设置,然后将第一夹持件71和第二夹持件72分别放置在第一金属管10相对的两侧,利用第一紧固件30将第一夹持件71和第二夹持件72相对固定,以将第一金属管10夹紧固定,同时,将第三夹持件73和第四夹持件74分别放置在第二金属管20相对的两侧,利用第二紧固件40使第三夹持件73和第四夹持件74相对固定,将第二金属管20夹紧固定,再利用第三紧固件50将第一夹持件71和第三夹持件73相对固定,第四紧固件60将第二夹持件72和第四夹持件74相对固定,就实现了第一金属管10和第二金属管20的临时定位,即可对第一金属管10和第二金属管20进行焊接操作,整个框架柱临时固定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示例性地,在图1至图3中,第一夹持件71、第二夹持件72、第三夹持件73和第四夹持件74均可以是槽钢;其中,第一夹持件71和第二夹持件72均用于通过各自的腹板与第一金属管10的侧壁接触;第三夹持件73和第四夹持件74均用于通过各自的腹板与第一金属管10的侧壁接触;第三紧固件50用于将第一夹持件71的两个翼缘和第三夹持件73的两个翼缘相对固定;第四紧固件60用于将第三夹持件73的两个翼缘和第四夹持件74的两个翼缘相对固定。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每个槽钢的两个翼缘之间均具有加劲肋,如第一夹持件71的两个翼缘之间的加劲肋81,第三夹持件73的两个翼缘之间的加劲肋82,当第三紧固件50对第一夹持件71的两个翼缘,以及第三夹持件73的两个翼缘施加紧固力时,加劲肋81可防止第一夹持件71的两个翼缘被挤压变形,加劲肋82可防止第三夹持件73的两个翼缘被挤压变形。

具体地,第一夹持件71、第二夹持件72、第三夹持件73和第四夹持件74均采用20#至30#的槽钢,以确保既能够对第一金属管10和第二金属管20进行稳定定位,又不至于浪费物料。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请参考图1至图3,第一紧固件30和第二紧固件40均为螺杆螺母组件,如第一紧固件30采用螺杆32、螺母31和螺母33将第一夹持件71和第二夹持件72的腹板夹紧,以固定住第一金属管10,如第二紧固件40采用螺杆42、螺母41和螺母43将第三夹持件73和第四夹持件74的腹板夹紧,以固定住第二金属管20。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三紧固件50包括第一螺杆55、第一螺母组和第二螺母组,第一螺杆55用于贯穿第一夹持件71和第三夹持件73,第一螺母组包括两个用于配合于第一螺杆55且分布于第一夹持件71相对两侧的螺母(螺母51和螺母52),第二螺母组包括两个用于配合于第一螺杆55且分布于第三夹持件73相对两侧的螺母(螺母53和螺母54);

通过调节螺母51、螺母52、螺母53和螺母54,可以对第一夹持件72和第三夹持件74之前的距离进行调节;

第四紧固件60包括第二螺杆65、第三螺母组和第四螺母组,第二螺杆65用于贯穿第二夹持件72和第四夹持件74,第三螺母组包括两个用于配合于第二螺杆65且分布于第二夹持件72相对两侧的螺母(螺母61和螺母62),第四螺母组包括两个用于配合于第二螺杆65且分布于第四夹持件74相对两侧的螺母(螺母63和螺母64);

通过调节螺母61、螺母62、螺母63和螺母64,可以对第二夹持件72和第四夹持件74之前的距离进行调节;

最终,实现第一金属管10和第二金属管20之间间隙的调节。

除了采用槽钢之外,第一夹持件71、第二夹持件72、第三夹持件73和第四夹持件74均包括角钢;其中,第一夹持件71和第二夹持件72均用于通过各自的一条侧边与第一金属管10的对应侧壁接触;第三夹持件73和第四夹持件74均用于通过各自的一条侧边与第二金属管20的对应侧壁接触;第一紧固件30用于将第一夹持件71的另一条侧边和第三夹持件73的另一条侧边相对固定;第二紧固件40用于将第一夹持件71的另一条侧边和第三夹持件73的另一条侧边相对固定。

其中,每个角钢的每个侧边宽度均大于等于140mm且小于等于160mm,例如可以是140mm、150mm或者160mm;每个角钢的每个侧边的壁厚均大于等于14mm且小于等于18mm,例如可以是14mm、15mm、16mm或18mm。如此可以确保角钢具有足够的强度,又不至于浪费物料。

请参考图1至图4: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金属管组件包括:

第一金属管10,具有第一焊接端12,且第一焊接端12外侧边形成有第一坡口11;

第一内衬件91,形成于第一焊接端12的内侧壁,第一内衬件91的外端凸出于第一焊接端12的端面。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第一内衬件91的外端凸出于第一焊接端12的端面的距离为2mm至3mm:,例如,可以是2mm、2.5mm或者3mm。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第一内衬件91形成有第二坡口91a,第一坡口11的坡面与第二坡口91a的坡面平齐,以便于第一坡口11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第二坡口91a容纳焊肉,便于将第一钢管10和第一内衬件91焊透,消除焊接缺陷。

第一内衬件91的形式可以有多种,例如,第一内衬件91呈沿第一焊接端12内侧壁周向延伸的管状结构。再例如,第一内衬件9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内衬件91沿第一焊接端12的内侧壁周向连续分布。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另一种金属管组件,包括:

第二金属管20,具有第二焊接端22;

第二内衬件92,形成于第二焊接端22的内侧壁,第二内衬件92的外端面与第二焊接端22的端面平齐。

第二内衬件92的设置方式可以有的多种,如,第二内衬件92呈沿第二焊接端22内侧壁周向延伸的管状结构,再,第二内衬件9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二内衬件92沿第二焊接端22的内侧壁周向连续分布。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框架柱包括第一金属管10组件和第二金属管20组件,其中,第一金属管10组件为前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金属管组件,第二金属管20组件为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金属管组件;第一焊接端12与第二焊接端22相对设置,第一内衬件91抵接于第二内衬件92。在采用上述实施例中框架柱临时固定装置对第一金属管和第二金属管进行定位后,在第一坡口11处进行焊接,即将第一金属管10和第二金属管20永久固定。

通过将第一焊接端12与第二焊接端22相对设置,第一金属管10组件中的第一内衬件91凸出于第一焊接端12的端面,并与第二内衬件92抵接,第二内衬件92于第二焊接端22的端面平齐,此时,第一焊接端12的端面和第二焊接端22的端面之间具有一定焊接间隙,再对第一焊接端12外侧边处的第一坡口11进行焊接,即可实现第一金属管10和第二金属管20的焊接,整个过程,无需将第一内衬件91插入到第二金属管20中,并且第一内衬件91内置于第一焊接端12内侧壁,第二内衬件92内置于第二焊接端22内侧壁,对第一坡口11焊接后不易存在缺陷。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第一金属管10的管厚和第二金属管20的管厚相同,第一内衬件91沿第一金属管10的径向的厚度小于第二内衬件92沿第二金属管20的径向的厚度,以便于第一金属管10在与第二金属管20对接时,第一内衬件91能够抵接到第二内衬件92上,而不至于与第二内衬件92错开。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第一内衬件91沿第一金属管10的径向的厚度比第二内衬件92沿第二金属管20的径向的厚度小2mm至3mm,例如,小2mm、2.5mm或者3mm。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