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随车立体泊车装置和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3058162发布日期:2020-11-25 17:38阅读:67来源:国知局
一种随车立体泊车装置和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立体泊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随车立体泊车装置和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停车难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当前常规的停车装置一般都是固定的,不能随着汽车的移动而移动,没有停车装置的地面停车场地如路边、小区或商业中心也无法随汽车的移动而移动,如上班时商务楼、下班后居民小区,以及节假日的公园和商场的停车场所均车满为患。专利申请cn207245288u公开了一种立体泊车装置,当车辆行驶到立体泊车装置下方时,通过开关开启控制器,使步进电机驱动驱动轮发生转动,驱动轮通过传动轮和旋转吊臂带动泊车平台转动,当其中一个空的泊车平台转到地面位置时,关闭开关,停止转动,将车辆驶入泊车平台,驾驶人离开泊车平台;其占地面积小,承载力大,使用寿命长,可节省大量停车占地,缓解市中心等车流密集区停车压力,经济效益高。专利申请cn209505729u公开了一种立体泊车装置,当车载导航提示到达停车场附近,数据处理装置驱动命令发送装置向高级驾驶辅助装置发送自检命令,高级驾驶辅助装置进行自检,在无任何异常的情况下将信息反馈至数据接收装置,在有异常的情况下,高级驾驶辅助装置直接断电,自动泊车系统不工作,无异常时,车载传感器对车辆周围信息进行收集,将收集到的信息通过无线传输的方式传输到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接收装置将信息传输到数据处理装置,数据处理装置将数据进行处理之后根据情况控制命令发送装置发送第三命令到车载执行装置,车载执行装置通过车载传感器收集到的信息控制车辆进行自动泊车,解决现有自动泊车装置所依赖的基建装置大范围铺设的难度大和覆盖范围小的问题。

但是,上述立体泊车装置虽然能够有效的提升空间利用率,缓慢车辆保有量快速增长与停车位增长之间的矛盾,但仍无法满足汽车随开随停的要求,立体泊车装置如果能随汽车的移动而移动,将大大提高汽车使用的灵活性。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随车立体泊车装置和方法,解决停车场所停满车后的停车问题,该停车装置置于汽车内且随汽车的移动一起移动,通过汽车自身的动力实现汽车升降与移动,且可停放于已经泊车的汽车之上,互不干扰,实现汽车随开随停的灵活性。

本发明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随车立体泊车装置,包括:

驱动电机、立柱、框架、横梁和操纵箱;其中,

所述立柱内置有与所述驱动电机动力输出端相连的螺杆,由所述驱动电机驱动其调节所述立柱沿竖直方向升降高度;所述立柱底部安装有与所述驱动电机动力输出端相连的小轮,由所述驱动电机驱动其转动调节所述立柱沿水平方向移动距离,若干上述立柱、螺杆和小轮共同构成升降支撑架;

所述框架为中空结构,通过内插伸缩杆和弯曲伸缩杆连接并调节所述框架之间的距离,所述横梁与汽车前进方向垂直置于所述框架上,共同构成水平支撑架;

所述水平支撑架与所述升降支撑架匹配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驱动电机经汽车的电瓶或发动机驱动。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每根所述立柱底部安装有两只所述小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立柱、框架、横梁、伸缩杆和弯曲伸缩杆的材质均为玻璃钢(frp)。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横梁上设有硬橡胶块。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还包括若干电线将所述随车立体泊车装置连通。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随车立体泊车装置可拆解且置于汽车后备箱或顶部随车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升降支撑架包括四个高度相同的所述立柱,分别位于汽车的左后方、右后方、右前方和左中部,且位于汽车左前方的框架之间通过弯曲伸缩杆连接。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随车立体泊车方法,包括:

(1)组装任一所述随车立体泊车装置:将四个高度相同的所述立柱分别置于汽车的左后方、右后方、右前方和左中部,按照汽车和停放车辆的大小调节其位置,与所述螺杆和小轮共同组成升降支撑架;并通过所述伸缩杆和弯曲伸缩杆调节所述框架大小至与所述升降支撑架匹配后组装固定,位于汽车左前方的所述框架之间通过所述弯曲伸缩杆连接,所述横梁穿过汽车底部并置于所述框架上,调节上述小轮朝向停放车辆一侧;

(2)泊车:驾驶员操控所述操纵箱启动所述驱动电机,所述螺杆在上述驱动电机的驱动作用下带动所述框架上升至超过停放车辆的高度;再通过操纵箱启动驱动电机,所述小轮在驱动电机的驱动作用下转动将该装置整体水平移动至停放车辆的正上方。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的随车立体泊车装置可拆解且置于汽车后备箱或顶部随车移动,造价低廉,占地面积小,可节省大量的停车占地,缓解车流密集区停车压力,经济效益高,一定程度上解决停车难的问题。另外,该泊车装置置于汽车内随汽车的移动一起移动,通过汽车自身的动力实现汽车升降与移动,可灵活选择停放车辆并泊车于其上,互不干扰,大大实现汽车随开随停的灵活性。

附图说明

图1为随车立体泊车装置的主视图。

图2为随车立体泊车装置的俯视图。

其中:1-驱动电机、2-螺杆、3-立柱、4-框架、5-横梁、6-伸缩杆、7-小轮、8-操纵箱、9-硬橡胶块、10-弯曲伸缩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阐述,但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定。

参见图1和图2,本发明提供的随车立体泊车装置,包括:驱动电机1、立柱3、框架4、横梁5和操纵箱8;其中,立柱3内置有与驱动电机1动力输出端相连的螺杆2,由驱动电机1驱动螺杆2来调节立柱3沿竖直方向升降高度,立柱3底部安装有与驱动电机1动力输出端相连的小轮7,由驱动电机1驱动小轮7转动来调节立柱3沿水平方向移动距离,若干数量的上述立柱3、螺杆2和小轮7共同构成升降支撑架;

框架4为中空结构,通过内部插入伸缩杆6和弯曲伸缩杆10连接,通过调节插入深度来调节框架4之间的距离,横梁5与汽车前进方向垂直置于框架4上,共同构成水平支撑架;

上述水平支撑架与升降支撑架匹配连接共同构成立体泊车结构。

一些实施方式中,驱动电机1可经汽车的电瓶或发动机驱动。

一些实施方式中,每根立柱3底部安装有两只小轮7。

一些实施方式中,立柱3、框架4、横梁5、伸缩杆6和弯曲伸缩杆10的材质可均选择玻璃钢。

一些实施方式中,横梁5上设有硬橡胶块9,在泊车过程中起到缓冲承重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随车立体泊车装置通过若干电线将各个零部件连通,且通过操纵箱8实现自动升降和平移。且该随车立体泊车装置上述各零部件均可拆解,无需泊车时可置于汽车后备箱或顶部随车移动。

以下通过实例说明两种泊车方式,其中,随车立体泊车装置的升降支撑架由四个高度相同且分别位于汽车的左后方、右后方、右前方和左中部的立柱3和四个与上述立柱匹配的螺杆2组成,水平支撑架由两根横梁5、四根框架4、三个伸缩杆6和一个位于汽车左前方的弯曲伸缩杆10组成。

当停放车辆头尾相连时(类似车辆停在马路两侧的情况),汽车需要进行侧方泊车,方法如下:将汽车平行地停在一辆停放车辆旁边,且保持前后位置一样。取出随车立体泊车装置的各零部件,分别在汽车后方支起两个立柱3、右前方支起一个立柱3和左中部支起一个立柱3,且需要注意每个立柱3下面两只小轮7的方向,确保小轮7向着停放车辆方向移动。同时,注意前后三个立柱3的位置,在小轮7带动框架4移动时,这三个立柱3不与停放车辆相碰。将框架4按照与立柱8的配合关系安放在四个立柱3上,将各个伸缩杆6插入框架4内连为一体,并且通过伸缩杆6插入框架的深度调节框架4的大小以适合不同大小的汽车使用,也保证框架4在移动时前后三个立柱3不与停放车辆相碰,并将两根横梁5穿过汽车底部并卡在框架4上,检查各个零部件连接位置保证安全可靠。

驾驶员进入车内,将随车立体泊车装置的电线与汽车点烟口接通获得电能(如汽车电瓶电力不足可发动汽车),操作操纵箱,使驱动电机1得电,驱动电机1带动螺杆2,螺杆2驱动框架4,框架4通过横梁5带着汽车升高至超过停放车辆一定高度后停止,再操作操纵箱使整个装置往停放车辆方向移动至其正上方后停止。当停放车辆需要离开时,由于装置左前方没有设置立柱3,可以直接从本装置下面左前方驶离即可,相互不影响。

当停放车辆平行停放时(类似车辆停放于停车场的情况),汽车需要进行前方或后方泊车,方法如下:将自己的汽车与停放车辆头尾相连一字停下,且保持可以放置一个立柱3以上的距离。取出随车立体泊车装置的各零部件,,按照如上所述方法将立柱3、框架4、伸缩杆6和横梁5安装好,注意立柱3摆放的方向应该使小轮7能够移动至停放车辆方向。

驾驶员进入车内,操作操纵箱使车往上升,当框架4的高度超过停放车辆一定高度后停止。再操作操纵箱8使驱动电机1驱动小轮7带着整个框架4连着汽车往停放车辆方向移动至其正上方后停止。当自己的汽车在上方而下方停放车辆需要驶离时,下方的车可以直接往前开出驶离。当自己的车需要驶离时,如果下面的车已经驶离,则操作操纵箱8将框架4放下,使框架4达到最低位置后拆解装置并置于后备箱或者车顶,正常驶离。如果下面的车还在,则操作操纵箱8使小轮7带动整个框架4移出停车位,当装置完全驶出停车位来到空地时,操作操纵箱8放下框架4,依照前面的步骤拆解装置后置于后备箱或者车顶,正常驶离。

上述对实施例的描述是为了便于该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和使用本发明。熟悉本领域技术人员显然可以容易的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并把在此说明的一般原理应用到其他实施例中,而不必经过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发明的原理,不脱离本发明的范畴所做出的改进和修改都应该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