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椅座多向调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9189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椅座多向调整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座椅技术领域,尤其是提供一种利于与多种座椅匹配,可多个 方向调整倾斜角与位移的椅座多向调整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人们一天当中要坐在椅子上达十几个小时的情形已相当普遍;尤其 是电脑/网络普及后,与椅子长相厮守的群体愈来愈多,时间也呈递增趋势,这 个群体经常出现后背、肩臂或颈椎、腰椎等部位酸痛现象。究竟是什么原因导 致这种现象频繁发生,座椅与上述症状之间有无直接或间接的关联呢?我们若
仔细观察可以发现
当人们目视远处或观看前方事物时(如看电影、电视、听课、观看电脑 上的内容等),常习惯于身体与椅靠相依,此时座面向后有一较小的倾角,人体 自然地按照椅子的设计形状或角度形成一种坐姿,此时脊椎恰处于相对合理的 生理形态。
而当人们操作电脑或其它伏案动作(如写字、看书、案面操作、玩麻将) 时,上半身往往会不由自主地离开椅靠,身体前倾、重心前移;丧失背部支撑
的身体上部自由度明显加大,而脊椎承载的负荷亦相应加重;随着时间的延续, 颈椎无意识地向前探出,胸椎、腰椎则向后凸出呈弯曲状;尤其在电脑桌前, 处于此种坐姿的情形非常普遍。
由于脊椎长时间呈向前弯曲状态,所以人体极易疲劳;而且人体颈部和/或 背部的肌肉群长时间处于拉紧状态,肌肉群便会被逐渐拉长且收缩力减弱,无意识间脊椎的某个部位便会负荷过重;久而久之,则会引起身体局部不适或者腰 背酸痛,更甚者还会诱发骨质增生或骨刺或导致脊椎变形。那么,怎样的座椅 才更利于满足人体生理需要,利于长时间就座并可有效减缓疲劳呢?
本人的一项发明专利(申请号200610141731.3)提供了一种利于人体处 于伏案状态时予腹部以支撑的椅靠。其大致原理是当就座者上身大致垂直于
地面或处于前倾状态时,通过对腹部赋予支撑的椅靠以及可向前倾斜的椅座使 臀部与腹部获得合力支撑。臀部受到前倾的斜向支撑促使上身挺直,其与赋予
腹部依托/支撑助力的椅靠相互作用,利于身体保持稳定状态;腹部获得支撑后 体内器官轻微上移为身体直立奠定了基础,通常常见的就座时脊椎会无意识地 向前弯曲之倾向或状况亦会得到显著改善。
在观察中我们注意到人们的坐姿亦时常在小范围内进行调整。例如,肘部 交替与扶手支撑、手对下巴的支撑、身体重心横移转至一侧臀部支撑为主、臀 部沿椅座前后移动变换上半身与腿部的夹角等等。如果能经常赋予背部或身体 某部一支撑助力,再配以可多方位调角的椅座,从根本上改善臀部支撑与背部 支撑之协调关系,那么这种座椅对腰、背、颈椎的负面影响就会相对较小,更 利于满足人体的生活需要。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有待改进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椅座多向调整装置, 其调整过程平缓,即利于多种坐姿变换又益于在多向就座情形下椅靠与身体局 部相倚、宜于使椅座倾角与人体重心调整相配合,实现对椅座倾角平缓而准确 的调整。-
本发明所采用技术方案的基本构思是椅座下设置一带有较大曲率半径的 球面浮盘,常态时该浮盘球面被上、下两盘状物夹持,下盘有与浮盘球面相等或相配的球面:,上下两盘松持后浮盘球面可沿下盘球面滑动,产生位移的同时 变换角度,从而实现椅座相对椅靠前后左右多向位移与变换倾斜角度的调整。
作为实现本发明基本思路的基本方案,椅座多向调整装置至少由浮盘、下
盘、上盘、紧固部组成;其中
浮盘外圈边缘与座面固接,浮盘底部呈向盘腔内凸起的球面状,球面中部 设有通孔;
下盘上部为与浮盘球面曲率大致相同的球面; 上盘边缘即与浮盘接触部位呈环形或若干个弧形; 紧固部至少包括立管、滑杆、滑杆上移部件、压簧;
浮盘球面置于下盘与上盘之间,立管贯穿于下盘、浮盘通孔并与下盘固接, 滑杆与上盘轴向固定,压簧设于立管与滑杆之间。 有益效果
1、 本发明提供的椅座多向调整装置,顺应于人们频繁地变换坐姿的微量调 整,可避免脊堆长时间处于某一固定姿态,有效减缓颈椎、胸椎、腰椎等椎间 盘局部持续受压,局部肌肉、韧带长时间承受负荷之状况。
2、 尤其适宜于长时间以坐姿工作的职员、学生、电脑一族。就座者可根据 不同的时间、场合或坐姿需要,有选择地调整、变换椅座倾斜方向或角度,拓 宽了坐姿变化的可行性、舒适性。
3、 椅座倾角的调整相对平缓。
4、 本发明提供的椅座调整装置更适宜与带有腹靠的座椅匹配,与其在传统 座椅上的作用相比能发挥出更多的优势。


.图中12为托架,14为支承柱插口, 18为搬杆,24为椅座多向调整装置,30为浮盘,38为浮盘球面,40为通孔,44为下盘,46为下盘球面,50为 紧固部,52为立管,54为立管上端多边形嵌接头,56为滑杆上移部件,58为 滑杆,60滑杆下端头,62为上盘,63为上盘A层,64为拉簧,66为上盘多边 形嵌接口, 68为摆转凸台横轴,70为压簧,90为卡簧,401为大孔,402为小 孔,461为下盘尼龙。图1为椅座多向调整装置结构示意图;图2为椅座多向调整装置结构剖面示意图;图3为椅座多向调整装置结构爆炸示意图;图3a为紧固部结构爆炸示意图;图4为浮盘大小通孔法线夹角示意图;图5为浮盘通孔相对立管位置关系上视示意图;图5a为浮盘通孔相对立管位置关系前视剖视示意图;图6为浮盘通孔相对立管位置关系上视示意图;图6a为浮盘通孔相对立管位置关系前视剖视示意图;-图7为浮盘通孔相对立管位置关系上视示意图;图7a为浮盘通孔相对立管位置关系前视剖视示意图;图8为浮盘通孔相对立管位置关系上视示意图;图8a为浮盘通孔相对立管位置关系左视剖视示意图;图9为浮盘通孔相对立管位置关系上视示意图;图9a为浮盘通孔相对立管位置关系左视剖视示意图; 图10为立管上端头与上盘嵌接口形状匹配示意图;图11为上盘与浮盘之间连接若干拉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椅座多向调整装置24可与座面固装在一起,其可带动座面向周边任何方向 倾斜,倾斜角调整过程较为平缓。在图] 3中,椅座多向调整装置24至少由 浮盘30、下盘44、上盘62、紧固部50构成;其中浮盘30外圈边缘可与座面 固接,浮盘30底部呈向盘腔内凸起的球面38,球面38中部设有通孔40;下盘 44上部为与浮盘球面38曲率大致相同的球面46,浮盘球面38座落于下盘球面 46之上;下盘球面46和上盘62与浮盘球面38接触部位最好采用PA或POM或 PC或具有自润滑性能的材料;上盘62直径<下盘44直径<浮盘球面38直径; 紧固部50用于将浮盘30固定或调整至其活动范围内任一位置,至少包括贯穿 于下盘44并与其固接的立管52,与上盘62轴向固定的滑杆58,滑杆上移部件 56,设于立管52与滑杆58之间的压簧70;浮盘通孔40>立管52的截面范围 且套于立管52外;拉动搬杆18,滑杆上移部件56可推动滑杆下端头60上移, 滑杆58释放对上盘62的向下拉力,促使浮盘30由上盘62与下盘44夹持状$ 变为松弛状态;压簧70的压縮程度、滑杆上移部件56与滑杆下端头60的相抵 状态、上盘62在滑杆58轴向的位置都与浮盘30的夹持松紧度紧密关联,可通 过上述部件调节浮盘30被夹持的松紧度,也可以预设方式选定浮盘30状态; 滑杆上移部件56可由摆转凸台/凸轮构成。
参见图4一9,浮盘通孔40与浮盘位移和倾斜角度的范围有关,浮盘通孔 40由双圆孔并集或联通而成,大孔401设于中心处、小孔402偏离中心,小孔 402直径>立管52上端直径;浮盘通孔构成形式中,大、小孔中心法线的夹角 以10 15度为宜。
可以由座面最大倾斜角设计极限确定大孔401中心法线与小孔402中心法 线的夹角,也可以由各向座面倾斜角设计极限确定大孔401和小孔402边缘与 浮盘中心距离。浮盘通孔40边缘至浮盘中心的最远距离最好不超过70毫米。座面位移与倾斜角度变化关系、座面位移与倾斜角度变化极限均受通孔40涵盖范围、立管52直径、球面38/46半径之间的相互影响并相互制约。浮盘通孔40边缘至浮盘中心距离大致为立管52半径(13 19毫米)的2~ 4倍。浮盘通孔40与立管52相抵时为该方向浮盘30沿下盘球面46滑移的极限, 考虑调整座面倾斜角度变化宜平缓以及就座者的舒适性,浮盘球面38与下盘球 面46的曲率半径在150—250毫米之间为宜,浮盘通孔40绕立管52周边移动 的范围和浮盘球面38与下盘球面46的曲率半径共同确定了座面位移与倾斜角 变化之范围。图4至图9中示出了浮盘30沿下盘44滑移过程中,立管52相对浮盘在通 孔40内所处的不同位置以及相互关系情况。图5中,立管处于大孔的中心,此 时座面呈水平状。参见图6,当需要椅靠与腹部相抵时随座面倾斜角度加大且同 时需要座面向椅靠一侧位移,由臀部带动椅座恰可使两个目的一并实现,立管 52与小孔402最远边缘相抵,此时浮盘30 (与座面)倾斜角度最大。在图7 图9中,立管52分别处于大孔401的不同方位边缘,相对应的浮盘30倾斜方 向亦随之变化。参见图2、 10、 11,上盘62边缘呈环形;通过上盘多边形嵌接口 66与立管 上端多边形嵌接头54的匹配使之径向定位。浮盘30与上盘62之间设置若干呈 放射状排布的拉簧64,其利于浮盘30向水平方向或中心位置变换,使浮盘具有 复原助力;上盘A层63位于上盘62的多边形嵌接口66之上,其孔中心与多边 形嵌接口66中心大致重合,上盘A层63与滑杆58轴向定位,滑杆58可带动 其上下移动。
权利要求
1、一种椅座多向调整装置(24),其特征在于至少由浮盘(30)、下盘(44)、上盘(62)、紧固部(50)组成;浮盘(30)外圈边缘与座面固接,浮盘(30)底部呈向盘腔内凸起的球面(38)状,浮盘球面(38)中部设有通孔(40);下盘(44)上部为与浮盘球面(38)曲率大致相同的球面(46);上盘(62)边缘与浮盘(30)接触部位呈环形或若干个弧形;紧固部(50)至少包括立管(52)、滑杆(58)、滑杆上移部件(56)、压簧(70);浮盘球面(38)置于下盘(44)与上盘(62)之间,立管(52)贯穿于下盘(44)、浮盘通孔(40)并与下盘(44)固接,滑杆(58)与上盘(62)轴向固定,压簧(70)设于立管(52)与滑杆(58)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杆上移部件(56),其特征在于可由摆转凸 台/凸轮构成。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椅座多向调整装置(24),其特征在于上盘(62) 直径<下盘(44)直径<浮盘球面(38)直径.。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椅座多向调整装置(24),其特征在于浮盘通 孔(40)由双圆孔并集或联通而成,大孔(401)设于中心处、小孔(402)偏 离中心,小孔直径>立管(52)上端直径。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椅座多向调整装置(24),其特征在于浮盘球 面(38)的曲率半径在150--250毫米之间。
6、 根据权利要求1 5所述的椅座多向调整装置(24),其特征在于大孔 (401)中心法线与小孔(402)中心法线的夹角为10 15度。
7、 根据权利要求1 5所述的椅座多向调整装置(24),其特征在于浮盘 通孔(40)边缘至浮盘中心的最远距离小于70毫米。
8、 根据权利要求1 5所述的椅座多向调整装置(24),其特征在于上盘 多边形嵌接口 (66)与立管上端头(54)嵌接使其径向定位,上盘(62)与浮 盘(3D)之伺设有若干呈放射状排布的拉簧(64)。
9、 根据权利要求1 5所述的椅座多向调整装置(24),其特征在于与浮 盘球面(38)接触的下盘球面(46)采用PA或POM或PC具有自润滑性能的材 料。
10、 根据权利要求1 5所述的椅座多向调整装置(24),其特征在于上 盘(6.2)与浮盘球面(38)接触部位采用PA或POM或PC具有自润滑性能的材 料。.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座椅技术领域,尤其是提供一种利于与多种座椅匹配,可多个方向调整倾斜角与位移的椅座多向调整装置。主要由浮盘、下盘、上盘、紧固部组成;其中浮盘外圈边缘与座面固接,浮盘底部呈向盘腔内凸起的球面状,球面中部设有通孔;下盘上部为与浮盘球面曲率大致相同的球面;上盘边缘与浮盘接触部位呈环形或若干个弧形;紧固部至少包括立管、滑杆、滑杆上移部件、压簧。本发明提供的椅座多向调整装置,不仅椅座倾角的调整相对平缓,可避免脊椎长时间处于某一固定姿态,有效减缓颈椎、胸椎、腰椎等椎间盘局部持续受压,局部肌肉、韧带长时间承受负荷之状况;而且适宜与带有腹靠的座椅匹配,与其在传统座椅上的作用相比能发挥出更多的优势;尤其适宜长时间以坐姿工作的职员、学生、电脑一族。
文档编号A47C1/024GK101288534SQ200710100748
公开日2008年10月22日 申请日期2007年4月16日 优先权日2007年4月16日
发明者李福德 申请人:李福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