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垫调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48808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座垫调整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座垫调整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在US 7,614,69382(下文中称为参考文件1,参见图1到8)中公开的乘坐区 域调整器包括形成座垫外形的乘坐构件、支撑乘坐构件的支撑构件以及紧固到乘坐构件的 前端部部分的调整机构。该调整机构通过运动机构而相对于支撑构件在座椅的纵向方向上 移动,同时通过旋转控制机构绕旋转轴旋转。旋转轴在座垫的宽度方向上延伸。因此,使乘 坐构件的前端部部分移动并由此调整乘坐构件的外形。从而,例如根据就座者的身体特质 来对座垫(乘坐表面)的长度进行调整,使得他的/她的大腿区域由乘坐构件的前端部部 分适当地支撑。另外,乘坐区域调整器在宽度方向上的左、右侧的每一侧上布置在座垫内, 同时具有在宽度方向上的对称结构。于是,下面将参照座垫的左、右侧中的其中一侧来说明 乘坐区域调整器的操作。根据参考文件1,旋转控制机构包括引导销和引导孔,该引导孔形成在固定于支撑 构件上的引导支架的平坦表面部分处。固定于调整机构的引导销根据乘坐构件的纵向运动 而沿着引导支架的引导孔滑动,由此使调整机构相对于支撑构件在调整方向上移动。在引 导销和引导孔之间可能产生大的滑动阻力,因此乘坐区域调整器需要大的操作力用以使调 整机构旋转。因此,作为动力源的电动马达需要大的转矩。而且,必需确保其中形成引导孔 的引导支架的高强度(刚度),因此增加了引导支架的尺寸,例如,增加了引导支架的厚度。另外,在参考文件1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型实施例(第二实施方式)中描述了所 谓X连杆的运动机构。在采用X连杆的情况下,需要增加连杆机构的杆(棒构件)的长度, 以便增加调整机构相对于支撑构件的在座椅的纵向方向上的移动距离。因此,运动机构的 尺寸增加。与上述情况相同,对于乘坐区域调整器,需要大的操作力来旋转调整机构。因此,对于座垫调整装置存在如下需求,即当调整座垫的外形时进一步减小操作 力。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座垫调整装置可减小用于旋转调整构件的操作力并且可使作为动力源 的马达等最小化。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一种座垫调整装置包括支撑构件,所述支撑构件构成座 垫的框架;乘坐构件,所述乘坐构件由所述支撑构件支撑并构成所述座垫的外形;调整构 件,所述调整构件紧固到所述乘坐构件的在座椅的纵向方向上的前端部部分;以及运动机 构,所述运动机构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接所述调整构件并使所述调整构件相对于所述支撑 构件在座椅的纵向方向上移动,所述运动机构包括传动构件,所述传动构件在所述支撑构 件的前侧沿座椅的宽度方向延伸;杆,所述杆具有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接到所述支撑构件 的第一端部;第一齿轮板,所述第一齿轮板具有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接到所述杆的第二端部的第一端部和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接到所述传动构件的第二端部,所述第一齿轮板包括 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遵循以所述第一齿轮板相对于所述传动构件的旋转轴线为中心的 旋转的圆弧轨迹;以及第二齿轮板,所述第二齿轮板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接到所述传动构 件并连接到所述调整构件,所述第二齿轮板包括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接合的第二齿轮。例如,当通过运动机构使调整构件在座椅的纵向方向上移动时,杆绕着位于支撑 构件和杆之间的连接部分旋转,其中该运动机构包括传动构件、杆、第一齿轮板和第二齿轮 板。第一齿轮板绕着位于传动构件和第一齿轮板之间的连接部分旋转。此外,第一齿轮板 的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板的第二齿轮啮合。因此,驱动第二齿轮板以使其随着第一齿轮板 的旋转而旋转。另外,第二齿轮板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接到调整构件,由此调整构件通过运 动构件进行旋转的同时在纵向方向上移动。即,杆、第一齿轮板和第二齿轮板的运动是绕连 接部分的平滑旋转运动,其中,马达功率的损失很小(摩擦阻力很小)。另外,第一齿轮和第 二齿轮之间的相对运动是啮合运动,其中,马达功率的损失很小(摩擦阻力很小)。因此,可 减小用于旋转调整构件的操作力并且可使作为动力源的马达等最小化。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所述运动机构包括滑动件,所述滑动件相对于所述支撑 构件在座椅的纵向方向上以能够滑动的方式移动。因此,滑动件--其连接到传动构件、第一齿轮板、第二齿轮板和调整构件相对于 支撑构件在纵向方向上平滑地滑动。从而,减小了支撑构件和运动机构之间的滑动阻力。因 此,减小了用于旋转调整构件的操作力并且可使作为动力源的马达等最小化。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所述支撑构件包括直接支撑所述乘坐构件的基部构件。 当使所述调整构件在纵向方向上移动时,传动构件、杆、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布置在由所述 基部构件和所述调整构件围绕的位于所述基部构件的下侧并位于所述调整构件的在座椅 的纵向方向上的后侧的空间中。例如,当使调整构件在座椅的纵向方向上移动时,传动构件、杆、第一齿轮板、第二 齿轮板容纳在由基部构件和调整构件围绕的位于支撑构件的下侧并位于调整构件的在纵 向方向上的后侧的空间中。从而,传动构件、杆、第一齿轮板和第二齿轮板可相对于乘坐构 件保持预定距离,因此防止乘坐构件与传动构件、杆、第一齿轮板和第二齿轮板发生干涉并 且防止乘坐构件变形。因此,当乘坐者坐在座位上时不会感觉到不舒适。根据本公开的又另一方面,所述乘坐构件包括乘坐部分、前端部部分和可变形部 分,所述可变形部分与所述乘坐部分和所述前端部部分一体设置并位于所述乘坐部分和前 端部部分之间。所述可变形部分能够随着所述调整构件的旋转而变形,用以移动所述第一 端部部分,以便调整所述座垫的外形。此外,所述调整构件紧固到所述前端部部分,使得无 论所述调整构件的旋转状态如何,所述可变形部分的在其前表面上的分别位于所述乘坐部 分和所述前端部部分附近的端部之间的长度、或预定表面的分别位于所述乘坐部分和所述 前端部部分附近的端部之间的长度均不改变。所述预定表面设置在所述可变形部分的前表 面和所述可变形部分的后表面之间。即使当调整构件进行旋转等时,前端部部分也紧固到调整构件,使得可变形部分 的在其前表面上的分别位于乘坐部分和前端部部分附近的端部之间的长度不改变,因此, 可变形部分的前表面的长度的变化(伸展和收缩)受到限制。另外在此处,在可变形部分 的前表面和后表面之间限定预定表面。即使当调整构件进行旋转等时,前端部部分也紧固到调整构件,使得预定表面的分别位于乘坐部分和前端部部分附近的端部之间的长度不改 变;因此,防止可变形部分的长度仅在可变形部分的前表面和后表面中的其中一个上不均 勻变化,并且抑止可变形部分的前表面和后表面的过度伸展或缩短。另外,可根据需要对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的齿轮齿、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的臂长、 杆的长度的规格进行改变,由此可容易地改变调整构件的旋转角度相对于包括在运动机构 中的进给螺杆的行程的变化率。因此,可以增加座垫调整装置的设计自由度。


从下面的结合附图的详细描述中,本公开的前述和另外的特性及特征将变得更加 显而易见,其中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用于车辆的座椅的侧视图,其中包括根据此处公开的实施方 式的座垫调整装置;图2是图示出根据此处公开实施方式的座椅座垫的前部部分的构造的立体图;图3A是图示出根据此处公开实施方式的座垫调整装置的操作的横截面图;图3B是图示出根据此处公开实施方式的座垫调整装置的操作的横截面图;以及图4是根据此处公开实施方式的座垫调整装置的变型实施例的横截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将参照如下附图的图示来说明根据实施方式的座垫调整装置。除非另外指出,在 下文中描述的例如纵向(前后侧)方向、宽度(左右侧)方向或类似表达对应于用于车 辆一诸如汽车一的座椅1的定向。图1示出布置在车辆的驾驶员座椅侧的座椅1的示意图。如图1中图示出,用于 车辆的座椅1包括构成乘坐表面的座垫2、可倾斜地支撑在座垫2后端的座椅靠背3以及支 撑在座椅靠背3的在车辆的竖直方向上的上端的头靠4。图2是图示出座垫2的前部分的构造立体图。在图2中图示出座垫2的在宽度方 向上的一侧(前部分的右侧)。如图2所示,作为支撑构件的基部构件11布置在座垫2的 前部分。基部构件11由金属板形成,同时在座垫2的宽度方向上延伸。基部构件11包括 一对侧板部分Ila以及顶板部分11b,该对侧板部分Ila布置在座垫2的在宽度方向上的侧 端,该顶板部分lib在该对侧板部分Ila的相应的上端将它们连接。基部构件11形成为横 截面是大致门形,并且固定到座垫框架以将座垫2的框架与座垫框架构造在一起。如图2和图3A和3B图示出,由金属棒构件形成的杆12的第一端部绕第一旋转轴 71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接到基部构件11的各个侧板部分11a,第一旋转轴71在座垫2的 各个侧端沿宽度方向延伸。(在座垫2的沿宽度方向的侧端布置成对的构件、旋转轴等,然 而,下面将仅对位于座垫2的侧端中的其中一个处的所述成对的构件、旋转轴等进行编号 和描述。)第一齿轮板13的第一端部13A绕第二旋转轴72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接到杆12 的第二端部,第二旋转轴72沿座垫2的宽度方向延伸。第一齿轮板13由金属板形状的长 形构件形成。第三旋转轴73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接到第一齿轮板13的第二端部13B,第三 旋转轴73在座垫2的各个侧端沿宽度方向延伸。第一齿轮板13包括第一齿轮13a,第一齿轮13a遵循以第三旋转轴73 (第一齿轮13的旋转轴线)为中心的旋转的圆弧轨迹。第二齿轮板14布置在第一齿轮板13的在纵向方向上的前侧以便绕第四旋转轴74 旋转,第四旋转轴74在座垫2的各个侧端沿宽度方向延伸。第二齿轮板14由与第一齿轮 13a啮合的板构件形成。具体地,第二齿轮板14包括第二齿轮14a,第二齿轮14a遵循以第 四旋转轴74(第二齿轮14的旋转轴线)为中心的旋转的圆弧轨迹。此外,构成第四旋转轴 74的轴构件15和作为下面将描述的调整构件的鼓31固定到第二齿轮板14。此外,固定到 鼓31的各个侧板部分34的固定构件37插到第二齿轮14的槽14b中,该槽位于与第二齿 轮板14的第二齿轮14a沿纵向方向相反的方向上。于是,当第二齿轮板14绕第四旋转轴 74旋转时,鼓31也绕第四旋转轴74旋转。可替代地,轴构件15可以直接固定到鼓31的侧 板部分34,而不使用固定构件37和槽14b。第三旋转轴73和第四旋转轴74布置在包括主体部分17a和连接板部分17b的传 动构件17上。传动构件17的主体部分17a以在座椅1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棒或管的方式 形成。各个连接板部分17b以与主体部分17a垂直的方式连接到主体部分17a。根据本实 施方式,第三旋转轴73布置在连接板17b的两端中的其中一个处,而第四旋转轴74在主体 部分17a的旋转轴线上布置。可替代地,主体部分17a可以固定到连接板17b的中部,而第 三旋转轴73和第四旋转轴74可分别布置在连接板17b的两个端部。朝向座椅1的后侧延伸的舌状的附接构件18固定到传动构件17的纵向方向上的 中部。同时,由金属板构造成并且横截面形成为大致门形的固定构件19沿宽度方向(在传 动构件17的纵向方向上的中部)固定到基部构件11的下表面。驱动构件20支撑在固定 构件19的下端部处。驱动构件20包括电动马达21、减速机构22和进给螺杆23。电动马 达21是动力源。减速机构22附接到固定构件19同时保持电动马达21。在座椅1的纵向 方向上延伸的进给螺杆23与布置在减速机构22内的螺母构件接合。此外,进给螺杆23的 前端部部分23a附接到附接构件18。驱动构件20构造成使得电动马达21的旋转通过减 速机构22减速并由此使得布置在减速机构22内的螺母构件的内螺纹旋转。于是,进给螺 杆23在纵向方向上进入减速机构22和从减速机构22退出。通过附接构件18限制进给螺 杆23的绕轴旋转。因此,连接到进给螺杆23的前端部部分23a的传动构件17经由附接构 件18在纵向方向上移动。驱动构件20、传动构件17、杆12、第一齿轮板13和第二齿轮板 14构成运动机构26。此外,驱动机构20基本上布置成使其在纵向方向上容纳在位于基部 构件11下方的区域内。即,驱动机构20设置成分别与杆12、第一齿轮板13和第二齿轮板 14的一部分在座椅1的纵向方向上重叠。另外,通过布置在前端部部分23a后面的环形止动件24并通过进给螺杆23的纵 向方向上的后端部部分将进给螺杆23的纵向方向上的运动限制在预定范围内。进给螺杆 23的前端部部分23a可移动地连接到附接构件18以便允许传动构件17的运动。另外,传动构件17形成为在整个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单个棒或单个管;然而,并不 限于这种构造。可替代地,可分别在座椅1的左侧和右侧布置单个电动马达21、单个减速机 构22和单个进给螺杆23。此外,传动构件17可分成两个部分并且传动构件17的各个部分 可连接到各个进给螺杆23。另外,电动马达21、减速机构22和进给螺杆23可仅布置在座 椅1的左、右侧中的其中一侧,而从动机构布置在座椅1的左、右侧中的其中另一侧从而随 着处于上述左、右侧中的其中一侧的进给螺杆23的运动而被驱动。
如图2所示,在宽度方向上延伸并由金属板形成的作为调整构件的鼓31布置在基 部构件11的前侧。鼓31由鼓表面部分32、平坦表面部分33和一对侧板部分34 —体形成 并且形成为类似遮棚顶。鼓表面部分32具有圆弧形的横截面。平坦表面部分33具有与鼓 表面部分32的下端部连续形成并且在与鼓表面部分32的圆弧的横截面相切的方向上线性 延伸的横截面。侧板部分34分别在鼓表面部分32的右侧端部和左侧端部处向下延伸并且 平行于基部构件11的在宽度方向上的侧板部分11a。此外,具有沿宽度方向延伸的轴线的 固定构件37固定到各个侧板部分34并且固定构件37的端部部分插到第二齿轮板14的槽 14b中(见图3A和图3B)。构成座垫2的外形的乘坐构件41支撑在基部构件11上。如图3A和图3B图示出, 乘坐构件41包括前表面42和衬垫构件43。对于坐在座椅1上的乘坐者而言,前表面42暴 露在座垫2的外侧。前表面42由构成座垫2的外形的皮革或布形成。衬垫构件43布置在 前表面42的下侧并由缓冲材料(诸如聚氨酯垫)形成。乘坐构件41包括乘坐部分41c和 前端部部分41a。乘坐部分41c支撑就座者的臀部。前端部部分41a从乘坐部分41c的前 边缘向下延伸同时包在鼓31的鼓表面部分32上以便沿鼓31的平坦表面33延伸。覆盖衬 垫构件43的前表面42的边缘通过粘合剂固定地附接到平坦表面部分33的边缘或通过紧 固构件适当地附接到平坦表面部分33的边缘,由此将乘坐构件41的前端部部分41a紧固 到鼓31。于是,前端部部分41a随着鼓31的运动或旋转而移动用以调整乘坐构件41的外 形。因此,在乘坐部分41c中的前端部部分41a处的部分(设置在图3A和图3B中示出的 点Pl和点P2之间的部分)为可变形部分41d。可变形部分41d的形状能够通过鼓31的旋 转而变形。下面将主要参照图3A和3B来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座垫调整装置的调整操作。当鼓31如图3A所示在逆时针方向上最大地旋转以便如图3A所示朝向座椅1的 后侧缩回时,乘坐构件41的前端部部分41a随着鼓31的平坦表面部分33的旋转而旋转以 便朝向座椅1的后侧缩回,因此使可变形部分41d沿鼓31的鼓表面部分32弯曲。于是,前 端部部分41a在纵向方向上收缩(这对应于收缩状态),从而使就座者的大腿区域一其长 度较短一由乘坐构件41适当地支撑。当前端部部分41a处于收缩状态时,传动构件17、杆 12、第一齿轮板13和第二齿轮板14容纳在由基部构件11和鼓31围绕的位于基部构件11 下侧并位于鼓31的在座椅1的纵向方向上的后侧的空间中。当在乘坐构件41的前端部部分41a的前述收缩状态下电动马达21旋转时,电动 马达21的旋转通过减速齿轮22减速以使得设置在减速齿轮22中的螺母构件的内螺纹旋 转。然后,进给螺杆23-通过附接构件18限制其绕进给螺杆23的轴线旋转一与减速机 构22的螺母构件啮合,以便使进给螺杆23从此处朝向座椅1的在纵向方向上的前侧移动。 于是,经由附接构件18连接到进给螺杆23的前端部部分23a的传动构件17朝向前侧移 动。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滑动件10固定到传动构件17,由此允许传动构件17相对于基 部构件11在纵向方向上移动,其中该滑动件10包括轴承IOb以及可相对于轴承IOb在座 椅1的纵向方向上滑动的杠10a。因此,传动构件17、第一齿轮板13和第二齿轮板14相对 于基部构件11在纵向方向上平滑地移动。此时,通过传动构件17以及杆12的第二旋转轴72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撑的第一 齿轮板13和第二齿轮板14随着传动构件17的朝向座椅1前侧的运动而同时移动。换言之,杆12的第二端部绕第一旋转轴71旋转从而仅遵循该旋转的圆弧轨迹,并且第一齿轮板 13通过杆12而被强制地绕第三旋转轴73旋转。此外,因为第一齿轮板13的第一齿轮13a与第二齿轮板14的第二齿轮14a啮合, 所以第二齿轮板14随着第一齿轮板13的旋转而相对于传动构件17绕第四旋转轴74旋转。另外,由于固定到鼓31的固定构件37插到第二齿轮板14的槽14b中,如图3B所 示,鼓31随着第二齿轮板14的旋转而绕第四旋转轴74在顺时针方向上旋转,以便朝向座 椅1的前侧突出。乘坐构件41的前端部部分41a也随同鼓表面部分32的旋转一起移动, 以便朝向前侧突出。因此,可变形部分41d在如下的方向上变形,即可变形部分41d的曲 率减小并且可变形部分41d在纵向方向上展开(这对应于展开状态),从而使就座者的大腿 区域一其长度较长一由乘坐构件41理想地支撑。即,包在鼓31 (鼓表面部分31)上的前 端部部分41a随同鼓31的旋转一起展开,以便改变座椅1的纵向长度,即乘坐构件41的纵 向长度。因此,乘坐者的大腿区域根据他的/她的身体特质能够被理想地支撑。在衬垫构件43 (见图3B)中形成缝43a,由此防止当乘坐构件41的前端部部分41a 收缩和展开时可变形部分41d和乘坐构件41过度拉紧。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乘坐构件41的前表面42和乘坐构件41的后表面之间假想地 设置预定表面41b。乘坐构件41的前端部部分41a设定成在预定表面41b处不发生改变, 并且其长度保持为大致相同。换言之,即使当鼓31进行旋转等时,预定表面41b既不拉紧也 不压缩。具体地,如图3A和图3B所示,将位于可变形部分41d处的预定表面41b的后端部 位置和前端部位置分别确定为第一点Pl和第二点P2(图3A和图3B中的右侧对应于座椅1 的后侧)。将预定表面41b的在图3A中示出的第一点Pl和第二点P2之间的长度限定为第 一长度LA1,将预定表面41b的在图3B中示出的第一点Pl和第二点P2之间的长度限定为 第二长度LB1。第一长度LAl和第二长度LBl之间的关系以如下方式确定“LA1 ^ LBl (LAl 约等于LBl) ”。当前端部部分41a处于收缩状态时,预定表面41b的前表面侧被拉紧,而预 定表面41b的后表面侧被压缩。此时,防止仅在预定表面41b的前表面侧和后表面侧中的 其中一侧上过度拉紧或压缩。同样地,当前端部部分41a处于展开状态时,预定表面41b的 前表面侧被压缩,而预定表面41b的后表面侧被拉紧。此时,防止仅在预定表面41b的前表 面侧和后表面侧中的其中一侧上过度拉紧或压缩。另外,预定表面41b定位成与可变形部 分41d的中间表面相比更靠近可变形部分41d的前表面,该中间表面设置在可变形部分41d 的前表面和可变形部分41d的后表面之间。另外,如图4所示,仅通过改变座垫2和鼓31的形状(图4所示的鼓51具有改型 的形状),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座垫调整装置可起到支撑坐在乘客座椅或后座椅上的乘坐者 的小腿的长软椅的作用。
权利要求
一种座垫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座垫调整装置包括支撑构件(11),所述支撑构件构成座垫(2)的框架;乘坐构件(41),所述乘坐构件由所述支撑构件(11)支撑并构成所述座垫(2)的外形;调整构件(31、51),所述调整构件紧固到所述乘坐构件(41)的在座椅(1)的纵向方向上的前端部部分(41a);以及运动机构(26),所述运动机构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接所述调整构件(31、51)并使所述调整构件(31、51)相对于所述支撑构件(11)在座椅(1)的纵向方向上移动,所述运动机构(26)包括传动构件(17),所述传动构件在所述支撑构件(11)的前侧沿座椅(1)的宽度方向延伸;杆(12),所述杆具有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接到所述支撑构件(11)的第一端部;第一齿轮板(13),所述第一齿轮板具有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接到所述杆(12)的第二端部的第一端部(13A)和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接到所述传动构件(17)的第二端部(13B),所述第一齿轮板(13)包括第一齿轮(13a),所述第一齿轮遵循以所述第一齿轮板(13)相对于所述传动构件(17)的旋转轴线为中心的旋转的圆弧轨迹;以及第二齿轮板(14),所述第二齿轮板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接到所述传动构件(17)并连接到所述调整构件(31、51),所述第二齿轮板(14)包括与所述第一齿轮(13a)啮合的第二齿轮(14a)。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垫调整装置,其中所述运动机构(26)包括滑动件(10),所述 滑动件能够相对于所述支撑构件(11)在座椅(1)的纵向方向上以滑动的方式移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座垫调整装置,其中所述支撑构件(11)包括直接支撑所述 乘坐构件(41)的基部构件(11),并且其中当使所述调整构件(31、51)在所述纵向方向上移动时,所述传动构件(17)、所述 杆(12)、所述第一齿轮(13)和所述第二齿轮(14)布置在由所述基部构件(11)和所述调整 构件(31、51)围绕的位于所述基部构件(11)的下侧并位于所述调整构件(31、51)的在座 椅(1)的纵向方向上的后侧的空间中。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座垫调整装置,其中所述乘坐构件(41)包括乘坐 部分(41c)、前端部部分(41a)和可变形部分(41d),所述可变形部分与所述乘坐部分(41c) 和所述前端部部分(41a) —体设置并位于所述乘坐部分(41c)和所述前端部部分(41a)之 间,所述可变形部分(41d)能够随着所述调整构件(31、51)的旋转而变形,用以移动所述第 一端部部分(41a),以便调整所述座垫(2)的外形,并且其中所述调整构件(31、51)紧固到所述前端部部分(41a),使得无论所述调整构件 (31,51)的旋转状态如何,所述可变形部分(41d)的在其前表面上的分别位于所述乘坐部 分(41c)和所述前端部部分(41a)附近的端部之间的长度、或预定表面(41b)的分别位于 所述乘坐部分(41c)和所述前端部部分(41a)附近的端部之间的长度均不改变,所述预定 表面(41b)设置在所述可变形部分(41d)的前表面和所述可变形部分(41d)的后表面之 间。
全文摘要
一种座垫调整装置,包括支撑构件,所述支撑构件构成座垫的框架;乘坐构件,该乘坐构件由支撑构件支撑并构成座垫的外形;调整构件,该调整构件紧固乘坐构件的在座椅的纵向方向上的前端部部分;以及运动机构,该运动机构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接调整构件并使调整构件相对于支撑构件在纵向方向上移动,所述运动机构包括传动构件,该传动构件在支撑构件的前侧沿座椅的宽度方向延伸;杆,该杆连接到支撑构件;第一齿轮板,该第一齿轮板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接到杆和传动构件并且具有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板,该第二齿轮板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接到传动构件和调整构件并且具有与第一齿轮啮合的第二齿轮。
文档编号A47C7/14GK101947027SQ201010228210
公开日2011年1月19日 申请日期2010年7月8日 优先权日2009年7月10日
发明者伊东定夫, 荒川祐次 申请人: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