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缓冲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2181629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一种缓冲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缓冲器,包括底座、腔体和柱塞,腔体和底座呈中空柱状,底座容腔开口向上密封腔体下开口;柱塞包括柱体、凸出柱体表面的活塞部、设于柱体内的容腔、以及设于容腔的弹性件;活塞部包括密封圈槽,其上设有第一密封圈,第一密封圈与腔体内壁间滑动且密封配合;活塞部上方的柱体凸出腔体的上开口,下方的柱体伸入至底座的容腔内;底座底面和/或柱体上端面设有一个以上气孔;底座的容腔侧壁、柱体外表面、活塞部和腔体内表面之间形成第一液压腔,腔体上开口、柱体外表面、活塞部和腔体内表面之间形成第二液压腔,第一液压腔和第二液压腔之间通过一个以上排液孔连接。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容易小型化,同时具有良好的缓冲效果。
【专利说明】一种缓冲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缓冲器,尤其是作为五金配件应用在门窗的缓冲器。
【背景技术】
[0002]缓冲器用于缓冲冲击产生的振动及噪声,不同的结构可以应用在不同的领域。目前缓冲器普遍采用气压或液压缓冲结构,尤其是液压缓冲器的使用范围光及效果好而普遍被人们接受。液压缓冲器由缸体、缸盖、活塞及液压油组成,其中活塞通过缸盖密封滑动的安装于缸体上,该活塞与缸体间形成的内腔室容置有液压油,内腔室与油箱之间分别设有泄油通道,一个泄油通道用于在该活塞受外力冲击将带动活塞挤压内管只回油孔回流到内管;当外力消失时,弹簧将活塞弹回始点等待下次的动作。依此原理,液压缓冲器将能把移动中的物体平衡有效的停止。
[0003]现有的缓冲器结构要么长度过长,要么结构复杂,不利于小型化,并不适合门窗中作为缓冲器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紧凑、容易小型化,具有弹性势能和液压能的双重缓冲结构的缓冲器。
[000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缓冲器,包括底座、腔体和柱塞,腔体呈中空柱状,其下开口由底座密封,所述底座呈中空柱状,其容腔开口向上;所述柱塞包括柱体、凸出柱体表面的活塞部、设于柱体内的容腔、以及设于容腔的弹性件;所述弹性件一端抵触容腔,另一端抵触底座;所述活塞部包括密封圈槽,其上设有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与腔体内壁间滑动且密封配合;所述活塞部上方的柱体凸出腔体的上开口,下方的柱体伸入至底座的容腔内;所述底座底面和/或柱体上端面设有一个以上气孔;所述底座的容腔侧壁、柱体外表面、活塞部和腔体内表面之间形成一用于盛装液体的第一液压腔,所述腔体上开口、柱体外表面、活塞部和腔体内表面之间形成用于盛装液体的第二液压腔,第一液压腔和第二液压腔之间通过一个以上排液孔连接。
[0007]进一步地,所述排液孔穿透活塞部连通第一液压腔和第二液压腔。
[0008]进一步地,所述排液孔设于腔体侧壁内,且穿透腔体内壁连通第一液压腔和第二液压腔。
[0009]进一步地,所述腔体还设有连通至排液孔的流速调节装置。
[0010]进一步地,所述腔体的上开口内壁设有第二密封圈,其与柱体外壁间滑动且密封配合;所述底座的容腔内壁上部设有第三密封圈,其与柱体外壁间滑动且密封配合。
[0011]进一步地,所述活塞部还包括一个以上连通活塞部的上端面和密封圈槽的槽底的上通孔和/或一个以上连通活塞部的下端面和密封圈槽的槽底的下通孔。
[0012]进一步地,所述底座包括贯穿其侧壁连通底面及第二液压腔的进液孔。[0013]进一步地,所述腔体底部设有内螺纹,底座设有与腔体的内螺纹匹配的外螺纹,所述腔体的内螺纹上方设有与底座的外螺纹抵触的坡面,坡面上方设有第四密封圈。
[0014]进一步地,所述气孔为多边形或圆形。
[0015]进一步地,所述腔体设有连通至第二液压腔的进液孔。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7]通过本实用新型的缓冲器结构,将弹性势能和液压能有效结合,满足小型化需求。
[0018]底座的容腔和柱塞的容腔匹配将弹性件限制在其内部活动,底座或柱塞的气孔将压缩过程中的空气有效排除,底座的气孔也可以充当安装底座时的安装孔使用。通过设置不同的形状实现快速安装。
[0019]在活塞部设置的上通孔或下通孔有助于调节压缩或复位动作的速度,实现不同的控制目的,满足多种应用范围。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缓冲器的爆炸图;
[0021]图2是第一实施例所述缓冲器的剖视图;
[0022]图3是柱塞的活动示意图一(上通孔);
[0023]图4是柱塞的活动示意图二 (下通孔);
[0024]图5是底座的俯视图。
[0025]图6是第二实施例所述缓冲器的剖视图;
[0026]图7是第三实施例所述缓冲器的剖视图;
[0027]图8是第四实施例所述缓冲器的剖视图。
[0028]图不:1一腔体;11—上开口 ;12—内螺纹;13—坡面;14一第二密封圈;
[0029]15—第四密封圈;16—排液孔;
[0030]2一柱塞;21—柱体;211—容腔;212—气孔;22—活塞部;221—排液孔;
[0031]222—密封圈槽;223—第一密封圈;224—上通孔;225—下通孔;
[0032]3—弹簧;
[0033]4一底座;41 一侧壁;411 一外螺纹;412—第三密封圈;42—底面;421—气孔;
[0034]422一进液孔;423—安装孔;
[0035]5—第一液压腔;
[0036]6—第二液压腔;
[0037]7 一流速调节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0038]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0039]实施例一
[0040]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缓冲器包括底座4、腔体1、柱塞2和弹簧3这四个个主要部件。其中腔体I呈中空柱状,即具有一个容腔。腔体I的容腔两端开口,其中下开口由底座密封。底座4也呈中空柱状,即同样具有一个容腔。底座的容腔开口向上,由侧壁41和底面42构成。柱塞2主要由柱体21和活塞部22组成。柱体21呈中空柱状,即同样具有容腔。活塞部22凸出设于柱体表面,将柱体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从腔体I的上开口伸出,另一部分伸入底座4的容腔中。其中,底座的容腔侧壁、柱体外表面、活塞部和腔体内表面之间形成用于盛装液体的第一液压腔。腔体上开口、柱体外表面、活塞部和腔体内表面之间形成用于盛装液体的第二液压腔,第一液压腔和第二液压腔之间通过一个以上设置在活塞部的排液孔连接。弹簧3设于柱体I的容腔和底座4的容腔内,其一端抵触容腔,另一端抵触底座。
[0041]活塞部22设在柱体21的外表面,其沿柱体的外表面凸出一圈形成一能容纳第一密封圈223的密封圈槽222。优选地,活塞部22设置柱体外表面的中部。工作时,柱塞在外力及弹簧的弹性作用力下,上下往返运动,活塞部22在腔体开口和底座之间运动。此时第一密封圈223与腔体内壁间滑动且密封配合,形成对活塞部的上部和下部的空间的隔离。为了形成活塞部的上部和下部空间的液压油的传递,需要沿柱塞的轴向设置穿透活塞部的一个以上排液孔221。排液孔的孔径大小和数量根据实际的应用决定,根据目前的工艺,孔径已经可以开到0.2mm。由于底座的空腔和柱体的空腔内都不存放油液,同时为了排除空腔内的空气,减少压缩阻力,在底座的底面42和/或柱体的上端面设有一个以上气孔212可以解决压缩过程中空气阻力妨碍压缩量的问题。
[0042]为了防止漏油,在腔体I的上开口内壁设有第二密封圈14,其与柱体外壁间滑动且密封配合。同时在底座4的容腔内壁上部设有第三密封圈412,其与柱体外壁间滑动且密封配合。通过第一密封圈223、第二密封圈14和第三密封圈412,液压油在活塞部的下方和上方的空间内活动,而不会溢出其它位置。
[0043]缓冲器的安装步骤是先将第一密封圈223、第二密封圈14和第三密封圈412分别安装到如图2中的适当位置,然后将柱塞2的上端面,即密封面一端向上往腔体I的上开口面放置,活塞部22与腔体I的上开口面抵触,活塞部22上方的柱体凸出腔体的上开口面。接着,将弹簧3放置到柱体的容腔211内,将底座4通过其外螺纹411和腔体I的内螺纹12匹配旋合,完成了缓冲器的安装。为了将液压油填充到第二液压区6。在第二液压区相对的腔体侧壁开有进液口或者在底座上沿其轴向贯穿底面及侧壁连通至第二液压区的进液孔422。通过进液孔422将液压油注入第二液压区6内,然后封闭进液口。
[0044]在底座安装过程中,其外螺纹411与腔体的内螺纹12匹配。但是如果底座旋入过量,则会造成液压腔的空间过小,旋入量不足,则第三密封圈可能不能与底座的侧壁形成密封配合。因此,在腔体的内螺纹上方设有与底座的外螺纹抵触的坡面13。该坡面13有效地控制了底座的旋入量,防止安装过程中出现的旋入量过多或过少的情况发生,有效地保证了液压腔的有效空间及第三密封圈的密封性。同时,在坡面13的上方设置第四密封圈15,有效防止液压油从底座与腔体的间隙中溢出。
[0045]安装完毕时,柱体21的上端面凸出腔体的上开口。当按压柱塞时,柱塞向下移动,此时活塞部挤压第二液压区6的液压油,液压油从排液孔进入第一液压区5,弹簧3被压缩。在第一密封圈223、第二密封圈14和第三密封圈412的作用下,液压油并不会流出腔体I夕卜,以及流入底座的腔体内。当停止挤压柱塞2或者柱塞已经达到最大行程时,弹簧3停止压缩并开始复位。在弹簧3的复位过程中,液压油从第一液压区5流入第二液压区6的过程中形成液压阻力,促使柱塞的缓慢复位。
[0046]由于液压油的液压关系,在压下柱塞或者弹起柱塞的过程中,液压油对活塞部的阻力都是固定的。对于希望调整压下或弹起过程中活塞部的液压阻力的情况不能通过增加排液孔的数量或者改变其孔径实现,也无法通过改变弹簧的粗细或长短而实现。这时通过本实用新型的上通孔和下通孔就可以实现柱塞的调速功能。
[0047]如图3 (省略大部分腔体)所示,在活塞部22上设置一个或多个沿柱塞轴向连通活塞部上端面和密封圈槽的槽底的上通孔224。图3中,实线表示的第一密封圈223在柱塞向下运动时其与腔体内壁之间的滑动且密封配合的形状示意图,虚线表示的是第一密封圈223在柱塞向上运动时其与腔体内壁之间的滑动且密封配合的形状示意图。在柱塞2下压过程中,实线标示的第一密封圈223向上移动到密封圈槽222的一侧。此时,部分液压油从第二液压腔6进入到密封圈槽222中,通过上通孔224快速流入到第一液压腔5,从而增快了液压油从第二液压腔6流向第一液压腔5的速度,减少了液压油对柱塞的阻力。当柱塞2受弹簧3的弹性作用力下,自动恢复初始状态的过程中,柱塞2向上运动。此时第一密封圈223的形态如图3中虚线所示,其将第二液压腔6的液压油与第一液压腔5液压油隔绝。第一液压腔5的液压油通过上通孔224进入到第一密封圈槽中间位置时,由于第一密封圈将密封圈槽与腔体内壁的间隙密封的缘故,无法继续下溢,液压油只能通过排液孔221从第一液压腔5排到第二液压腔6内。当活塞部22停止运动时,第一密封圈的位置如图2中的第一密封圈223所示。其将上通孔224有效地隔绝密封,不会出现溢油的现象。通过上通孔224,可以减少下压过程中活塞部22遇到的液压阻力,同时维持活塞部22复位时其所受液压与仅有排液孔221工作时一致。
[0048]如图4 (省略大部分腔体)所示,在活塞部22沿柱塞轴向设置一个以上连通活塞部的下端面和密封圈槽222的槽底的下通孔225。图4中,实线表示的第一密封圈在柱塞向下运动时其与腔体内壁之间的滑动且密封配合的形状,虚线表示的是第一密封圈在柱塞向上运动时其与腔体内壁之间的滑动且密封配合的形状。在柱塞下压过程中,实线标示的第一密封圈223向上移动到密封圈槽的一侧。液压油经过下通孔225流入密封圈槽中,但不会通过活塞部与腔体内壁的空隙流入第一液压腔5。当柱塞2受弹簧3的弹性作用力下,自动恢复初始状态的过程中,柱塞向上运动。此时,第一密封圈的形态如图4中虚线的第一密封圈223所示。此时,部分液压油从下通孔225快速流入密封圈槽222中,并从密封圈槽22与腔体内壁的空隙流入第一液压腔5,从而增快了液压油第一液压腔5流向第二液压腔的速度,减少了液压油对柱塞的阻力。当活塞部22停止运动时,第一密封圈的位置如图2所示。其将下通孔225有效地隔绝密封,不会出现溢油的现象。通过下通孔225,可以减少柱塞复位过程中活塞部遇到的阻力,同时维持活塞部下压时其液压与仅有排液孔工作时一致。
[0049]还可以将上通孔224和下通孔225同时设置在活塞部22中,根据实际使用场景而设置上通孔和下通孔的数量及孔径,可以达到不同的使用效果。
[0050]如图1和图5所不,底座4的底面42设有气孔421,气孔的数量大于或等于一个。其形状包括三角形、四边形等多边形,还包括圆形、椭圆形等形状。为了方便底座安装时,在地面上设定安装孔423。一般设置两个对称的盲孔作为安装孔,以达到快速安装的目的。为了节约工序,也可以将气孔作为安装孔使用。尤其是三角形的气孔,既可以作为排气孔使用,也可以作为安装孔使用。
[0051]实施例二[0052]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结构上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的排液孔16设于腔体侧壁内,且穿透腔体内壁连通至第一液压腔5和第二液压腔6。在图6中的排液孔是这样制作而成的:首先沿腔体的轴向在腔体侧壁内钻长孔,包括从上到下或从下向上的方式,当长孔到达第一液压腔和第二液压腔对应的腔体侧壁时停止。然后从腔体侧壁内侧钻短孔连通长孔,然后密封场控的开口端,通过短孔和长孔的配合,就在腔体侧壁内形成了排液孔。优选地,第一液压腔5的短孔位于其最上方,第二液压腔6的短孔位于其最下方。只有这样才能将液压油尽可能多地在第一液压腔和第二液压腔内转换。
[0053]本实施例除排液孔16的结构,其它结构与实施例一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0054]实施例三
[0055]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二结构上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还设有流速调节装置7,其设于腔体侧壁上,连通至排液孔16。本实施例的调节装置可以是调节螺栓,通过调节螺栓可以增加或减少调节螺栓在排液孔中的长度。通过调节螺栓调节排液孔孔径,进而调节液压油的交换量,从而影响到液压油在第一液压腔和第二液压腔内的转换速度。
[0056]实施例四
[0057]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的进液孔集齐了实施一、实施例二和实施例三的进液孔结构,其它结构与实施例一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0058]以上所述仅为解释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之限制。凡在相同之实用新型精神下所作有关本实用新型之任何修饰或变更,皆仍应包括在本实用新型意图保护之范畴。
【权利要求】
1.一种缓冲器,包括底座、腔体和柱塞,腔体呈中空柱状,其下开口由底座密封,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呈中空柱状,其容腔开口向上;所述柱塞包括柱体、凸出柱体表面的活塞部、设于柱体内的容腔、以及设于容腔的弹性件;所述弹性件一端抵触容腔,另一端抵触底座;所述活塞部包括密封圈槽,其上设有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与腔体内壁间滑动且密封配合;所述活塞部上方的柱体凸出腔体的上开口,下方的柱体伸入至底座的容腔内;所述底座底面和/或柱体上端面设有一个以上气孔;所述底座的容腔侧壁、柱体外表面、活塞部和腔体内表面之间形成一用于盛装液体的第一液压腔,所述腔体上开口、柱体外表面、活塞部和腔体内表面之间形成用于盛装液体的第二液压腔,第一液压腔和第二液压腔之间通过一个以上排液孔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液孔穿透活塞部连通第一液压腔和第二液压腔。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液孔设于腔体侧壁内,且穿透腔体内壁连通第一液压腔和第二液压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腔体还设有连通至排液孔的流速调节装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腔体的上开口内壁设有第二密封圈,其与柱体外壁间滑动且密封配合;所述底座的容腔内壁上部设有第三密封圈,其与柱体外壁间滑动且密封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部还包括一个以上连通活塞部的上端面和密封圈槽的槽底的上通孔和/或一个以上连通活塞部的下端面和密封圈槽的槽底的下通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包括贯穿其侧壁连通底面及第二液压腔的进液孔。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腔体底部设有内螺纹,底座设有与腔体的内螺纹匹配的外螺纹,所述腔体的内螺纹上方设有与底座的外螺纹抵触的坡面,坡面上方设有第四密封圈。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孔为多边形或圆形。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腔体设有连通至第二液压腔的进液孔。
【文档编号】E05F5/08GK203499419SQ201320582761
【公开日】2014年3月26日 申请日期:2013年9月18日 优先权日:2013年9月18日
【发明者】梁锐生 申请人:梁锐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