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48711阅读:305来源:国知局
通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将建筑内的污浊空气与建筑外的新鲜空气交换来保持良好的户内环境的通风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作为第一种实施方式公开的通风装置预定结合到普通建筑的窗扇的上横梁中。该通风装置包括水平延伸的装置主体和致动板。装置主体具有主壁,该主壁在其中形成有通风口。致动板的上缘由装置主体以可滑动和可转动的方式支撑在装置主体的主壁附近。致动板通过操作拉环的手动操作水平滑动。由于凸轮机构的作用,致动板在滑动过程中可沿朝向主壁或远离主壁的方向移动。从而可调节形成在主壁上的通风口的开度。

在主壁侧的致动板下缘部的表面上布置有不透气填充物。当致动板靠近主壁时,该填充物抵接主壁。从而致动板与主壁之间的接口被密封,使得通风量基本为零。

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通风装置预定安装在高层建筑等的墙壁中。在水平延伸的装置主体的主壁之下,致动板平行于主壁布置。通过操作杆的操作,该致动板可向上和向下移动。从而可调节形成在主壁上的通风口的开度。在致动板的相对侧缘上布置有不透气填充物。当致动板向上移动时,该填充物抵接主壁。从而致动板与主壁之间的接口被密封,使得通风量基本为零。

在上述的专利文献1和2的通风装置中,当致动板处于与主壁分开的位置时,若外面有强风吹过,则强风可能侵入建筑内。因而可能向建筑内送入过多空气。为了应对这个问题,如专利文献3和4中所公开的,开发了一种通风装置,该通风装置的通风口能够被强风的风压自动关闭。

在专利文献3和4公开的通风装置中,致动板被可转动地支撑在靠近形成有通风口的主壁的户外侧。在没有风吹过时,致动板在自重或弹簧力的作用下保持在与主壁分开的位置。当有强风吹过时,致动板会在风压下克服自重或弹簧力抵接主壁,从而关闭通风口,并防止强风侵入建筑内。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待审查专利申请公告2005-264425

专利文献2:日本待审查专利申请公告2010-203707

专利文献3:日本待审查实用新型申请公告s57-185891

专利文献4:日本待审查专利申请公告h7-233980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如上所述,在专利文献3和4的通风装置中,当通风装置受到强风时(当建筑外的气压显著高于建筑内的气压时),致动板会关闭通风口,从而防止过多空气通过通风口进入建筑内部。但是,例如当该通风装置安装在与建筑的承受强风的一侧相反的另一侧并且建筑外的气压为负压时(即,与上述的情况相反,建筑内的气压显著高于建筑外的气压),致动板会使通风口保持打开状态,并且建筑内的空气可能会被过度排出。

在专利文献3的通风装置中,当风很强并且致动板关闭通风口时,根本不进行通风。

在专利文献4的通风装置中,即使当风很强并且致动板关闭通风口时,通风口也不会被完全关闭。通风口的一小部分仍处于打开状态,并且可通过打开部分进行通风。但是,由于风穿过小开口,因此可能产生风噪音。而且,当强风穿过小开口时,在开口附近可能产生紊流(涡流)。致动板可能因紊流而发生振动,从而轻敲主壁,而这可能产生噪音。

问题的解决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通风装置,该通风装置包括:装置主体,该装置主体包括具有第一通风口的第一主壁、具有第二通风口的第二主壁、以及通风通道,第一通风口和第二通风口通过该通风通道彼此联通;第一致动板,该第一致动板由装置主体可转动地支撑,从而第一致动板可沿朝向或远离第一主壁的方向移动;第二致动板,该第二致动板由装置主体可转动地支撑,从而第二致动板可沿朝向或远离第二主壁的方向移动;第一弹簧,该第一弹簧迫使第一致动板沿远离第一主壁的方向移动;第二弹簧,该第二弹簧迫使第二致动板沿远离第二主壁的方向移动;具有弹性和透气性的第一填充物,该第一填充物布置在第一致动板和位于远离第一致动板的转轴的位置的第一主壁的相对表面之中的至少一个上;以及具有弹性和透气性的第二填充物,该第二填充物布置在第二致动板和位于远离第二致动板的转轴的位置的第二主壁的相对表面之中的至少一个上,其中:第一致动板相对于第一主壁布置在户外侧;第一致动板在建筑外的风压的作用下朝第一主壁移动;第二致动板相对于第二主壁布置在户内侧;并且第二致动板在建筑内的风压的作用下朝第二主壁移动。

根据上述特征,当安装有该通风装置的建筑外的气压显著高于建筑内的气压时(例如在受到强风时),承受外部的风压的第一致动板克服第一弹簧的力沿靠近第一主壁的方向移动。从而基本上仅通过第一填充物进行通风,因而防止过多空气进入建筑内。因此相反,当安装有通风装置的建筑内的气压显著高于建筑外的气压时(例如当通风装置布置在与建筑的承受强风的一侧相反的另一侧上时),承受建筑内的风压的第二致动板克服第二弹簧的力沿靠近第二主壁的方向移动。从而基本上仅通过第二填充物进行通风,因而防止过多空气被排到建筑外。

如上所述,在风很强时能够进行通风,并避免过多气流。而且,由于填充物的压缩量随着风压的增大而增加,并且填充物的可流通横截面积减小,因此可限制气流量。而且,由于气流穿过第一填充物或第二填充物,因此能防止产生风噪音,并能限制紊流的产生,从而防止产生与致动板的振动相伴的噪音。

第一主壁优选布置在户内侧;第二主壁布置在户外侧;并且第一致动板、第二致动板、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布置在第一主壁与第二主壁之间的通风通道中。

根据上述特征,由于第一致动板、第二致动板、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容纳在装置主体中,因此能减少麻烦的产生。

装置主体优选具有中空的细长结构和封闭该细长结构的相对两端开口的一对封闭件;并且第一致动板、第二致动板、第一致动板的转轴和第二致动板的转轴沿该细长结构的纵向延伸。

装置主体优选具有第一止挡件和第二止挡件;并且第一止挡件和第二止挡件分别将第一致动板和第二致动板止挡在相应的预定分开位置,从而限制第一致动板和第二致动板的转动。

根据上述特征,第一致动板和第二致动板可被保持在相应的分开位置。

第一致动板的转轴优选相对于第一通风口沿垂直于细长结构的纵向的第一方向布置;并且第二致动板的转轴相对于第二通风口沿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布置。

根据上述特征,第一致动板和第二致动板的相反位置使得第一致动板和第二致动板可彼此靠近地布置,从而实现通风装置的小型化。而且,即使当第一致动板和第二致动板彼此靠近地布置时,也能避免结构部件(包括第一致动板、第二致动板、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之间的妨碍,因为第一止挡件和第二止挡件限制第一致动板和第二致动板沿开启方向的转动。

第一致动板和第二致动板更优选在相应的预定分开位置处彼此平行。

装置主体的一对封闭件之中的每一个优选具有第一止挡件和第二止挡件;所述的一对第一止挡件沿第一致动板的纵向止住第一致动板的相对两端;并且所述的一对第二止挡件沿第二致动板的纵向止住第二致动板的相对两端。

根据上述特征,能够可靠地限制第一致动板和第二致动板的转动。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中,装置主体结合到窗扇中;第一主壁和第二主壁是竖直朝向的;在第一主壁中形成有许多第一通风口,这些第一通风口沿第一主壁的纵向彼此分开地布置;所述通风装置还包括手动致动板,该手动致动板抵接第一主壁的户内侧表面,并由装置主体可滑动地支撑;并且该手动致动板在其中形成有许多控制开口,这些控制开口的间距与第一通风口的间距相同。

根据上述特征,当在建筑内进行制冷或供暖时,通过利用手动致动板使通风量变为零或限制通风量,能够提高制冷或供暖的效率。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中,第一主壁和第二主壁是水平朝向的;第一主壁布置在第二主壁的上方;第一致动板布置在第一主壁的下方;第二致动板布置在第二主壁的上方;第一致动板在其自重和第一弹簧的作用下被迫朝远离第一主壁的方向移动;并且所述通风装置还包括迫使第一致动板朝第一主壁移动的辅助弹簧。

根据上述特征,即使第一致动板由于其自重受到迫使其朝远离第一主壁的方向移动的力,其自重也会被辅助弹簧部分地或全部消除,从而可确保第一致动板在风压的作用下向上朝第一主壁转动。

第一填充物和第二填充物由具有开孔结构的泡沫树脂材料构成。

根据上述特征,很容易获得具有所需的弹性和透气性的所述填充物材料。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适当地控制进入建筑内的空气量以及适当地控制排出建筑外的空气量。而且,能够防止噪音的产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通风装置的透视图,其纵向的中间部分被略去;

图2是通风装置的一个横截面图,示出了当风很轻时第一和第二致动板分别远离第一和第二主壁;

图3是通风装置的一个横截面图,示出了当风很强并且建筑外的压力为正压时第一致动板靠近第一主壁;

图4是通风装置的一个横截面图,示出了当风很强并且建筑外的压力为负压时第二致动板靠近第二主壁;

图5是本发明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通风装置的横截面图;

图6是本发明的第三种实施方式的通风装置的横截面图;

图7是图6的主要部分的放大截面图;

图8是本发明的第四种实施方式的通风装置的横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图1至图4说明本发明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通风装置。该通风装置是一种预定结合到窗扇中的通风装置。如图1所示,通风装置1包括装置主体10。装置主体10具有水平延伸的中空细长结构10a和封闭细长结构10a的相对两端开口的一对封闭件10b(在图1中仅示出了这些封闭件中的一个)。在图1中略去了细长结构10a的纵向中间部分,因而使得图1中所示的细长结构10a看起来比其真实长度短。

如图1和图2所示,细长结构10a是通过连接两个挤压成形的模制件11、15而形成的。模制件11具有户内侧竖直部12、下连接部13和上连接部14。

下连接部13具有倒u形构造。玻璃板101的上缘部配装在下连接部13中。上连接部14具有向上突出的一对肋,这对肋插入到窗扇的上横梁102中。从而通风装置1结合到窗扇中。

模制件11的户内侧竖直部12的上部与其下部相比朝户外侧凹陷。户内侧竖直部12的上部作为主壁12a(第一主壁)。主壁12a在其中形成有许多通风口12x(第一通风口)。通风口12x具有竖直的细长结构,并且沿主壁12a的纵向等距布置。

户内侧竖直部12在其中形成有接合槽12b、12c。接合槽12b、12c相对于主壁12a分别布置为在户内侧与主壁12a的上缘和下缘相邻。将在下文中说明的手动致动板40被接合槽12b、12c可滑动地支撑。

在主壁12a与上连接部14彼此相交的部分中形成有轴承部12d。轴承部12d布置为在主壁12a的户外侧与主壁12a相邻。轴承部12d位于通风口12x的上方(第一方向)。将在下文中说明的致动板20(第一致动板)被轴承部12d可转动地支撑。

模制件15具有大致为l形的横截面构造。模制件15具有朝向户外的竖直主壁15a(第二主壁)和从主壁15a的下缘朝户内侧突出的水平部15b。主壁15a的上缘和下缘在户外侧分别连接至模制件11的上连接部14和下连接部13的边缘。主壁15a在其中形成有许多通风口15x(第二通风口)。通风口15x具有竖直的细长结构,并且沿主壁15a的纵向等距布置。通风口15x布置在通风口12x的下方。

在主壁15a与模制件15的水平部15b彼此相交的部分中形成有轴承部15d。轴承部15d布置为在主壁15a的户内侧与主壁15a相邻。轴承部15d位于通风口15x的下方(第二方向)。将在下文中说明的致动板30被轴承部15d可转动地支撑。

装置主体10的内部空间作为通风通道16,通风口12x、15x通过该通风通道彼此联通。通风通道16通过通风口12x与建筑的内部联通,并通过通风口15x与建筑的外部联通。

由挤压成形的模制件构成的致动板20、30收置在装置主体10中。在致动板20(第一致动板)的上缘中形成有具有圆形横截面的轴部。该轴部插入到装置主体10的轴承部12d中。从而致动板20被轴承部12d支撑,使得致动板20可沿朝向或远离主壁12a的方向转动。

在致动板20的下部位置(远离转轴的部分),在致动板20的朝向主壁12a的表面上布置有填充物25(第一填充物)。填充物25沿致动板20的整个长度延伸。填充物25具有均一厚度。

填充物25由具有开孔结构的泡沫树脂(例如聚氨酯泡沫材料)构成。填充物25在厚度方向上具有透气性和弹性(缓冲特性)。此实施方式的填充物25具有20至40公斤/立方米密度。市场上可买到的作为过滤材料的填充物(例如inoac公司的产品(mf-13))可用作填充物25。

在沿致动板20的纵向彼此间隔布置的多个拉伸螺旋弹簧26(第一弹簧)的作用下,致动板20被迫克服其自重朝远离主壁12a的方向移动。螺旋弹簧26的相对两端分别钩挂到从致动板20的下部朝户外侧突出的弹簧钩部上和形成在模制件11的上连接部14中的弹簧钩部上。

在致动板30(第二致动板)的下缘内形成有具有圆形横截面的轴部。该轴部插入到装置主体10的轴承部15d中。从而致动板30被轴承部15d支撑,使得致动板30可沿朝向或远离主壁15a的方向转动。

在致动板30的上部(远离作为转轴的轴部的部分),与上述的填充物25类似的填充物35(第二填充物)布置在致动板30的面向主壁15a的表面上。

在沿致动板30的纵向彼此间隔布置的多个拉伸螺旋弹簧36(第二弹簧)的作用下,致动板30被迫朝远离主壁15a的方向移动。螺旋弹簧36的相对两端分别钩挂到从致动板30的上部朝户内侧突出的弹簧钩部上和形成在模制件15的水平部15b中的弹簧钩部上。

装置主体的一对封闭件10b之中的每一个在其中形成有两个止挡件28、38(第一和第二止挡件),这些止挡件朝通风通道16突出。止挡件28、38通过拉伸螺旋弹簧26、36限制致动板20、30的转动,从而将致动板20、30定位在预定的分开位置。

通风装置1还包括致动板40(手动致动的板)。致动板40在其中形成有许多控制开口41,这些控制开口41的间距与通风口12x的间距相同。控制开口41具有与主壁12a的通风口12x相同的构造。致动板40与主壁12a的户内侧表面接触。致动板40的上缘和下缘分别与装置主体10的接合槽12b、12c接合,从而以可沿纵向滑动的方式被装置主体10支撑。

如图1所示,在细长结构10a的右端部上安装有支撑板45。支撑板45布置在致动板40的右侧。支撑板45被固定,其上缘和下缘与接合槽12b、12c接合。

操作拉片46被支撑板45支撑为可沿装置主体10的纵向(左右方向)滑动。该操作拉片46连接至致动板40。致动板40在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滑动,在打开位置,控制开口41与主壁12a的通风口12x重合,在关闭位置,控制开口41不与通风口12x重合。

在具有上述特征的通风装置1中,当没有风或风很轻时,由于螺旋弹簧26、36的力的作用,致动板20、30分别从主壁12a、15a分开,通过填充物25、35与主壁12a、15a之间的相应缝隙并通过通风口12x、15x进行正常通风。致动板20被位于其相对两端的一对止挡件28止住,并被保持在预定的分开位置。致动板30被一对止挡件38止住,并被保持在预定的分开位置。

在相应的分开位置,致动板20、30彼此平行地倾斜。螺旋弹簧26、36分别布置在通风通道16的上部和下部中。螺旋弹簧26、36的部分位于致动板20、30之间的窄空间中。通过这种方式,两个致动板20、30和两个螺旋弹簧26、36可安装在彼此平行地布置的主壁12a、15a之间的有限空间中,而不会相互妨碍。

当通风装置1受到强风并且户外侧的气压变为正压时,致动板20会受到朝向主壁12a的方向的风压。当风压增大时,致动板20克服螺旋弹簧26的力转动,并靠近主壁12a,如图3所示。这使得填充物25与主壁12a接触。因此,能防止强风侵入建筑中,因而能防止送入过多空气。在此期间,虽然致动板30受到沿远离主壁15a的方向的很强的力,但是由于致动板30被止挡件38止住,因此致动板30不会从预定的分开位置进一步转动。

由于致动板30位于下侧区域中并且致动板20位于上侧区域中,因此致动板20会受到来自于建筑外部的风压,并可朝主壁12a转动,而不会被致动板30阻断。

如上所述,即使当致动板20靠近主壁12a从而填充物25在其整个长度上与主壁12a接触并被夹在致动板20和主壁12a之间时,空气也会通过填充物25流入建筑内,如图3中的箭头所示。这是因为填充物25是由具有开孔结构的泡沫树脂构成,并具有透气性。因此,户内环境可保持良好状态。

当致动板20从分开位置转动到邻近位置时,进气量减少。填充物的弹性和透气性确定为能够确保在这种时候有足够的进气量。

当风压从图3中所示的状态的风压进一步增大时,致动板20被进一步朝主壁12a按压,从而压缩填充物25。填充物25的这种压缩导致填充物25的可流通横截面积减小。由于填充物25的压缩量随着风压的增大而增加并且填充物25的可流通横截面积随着风压的增大而减小,因此能够限制流入建筑内的空气量的增加。

当致动板20处于邻近位置时,空气通过填充物25内的许多窄通风通道流入建筑内。因此,不会产生像高压空气流过由刚性材料环绕的开口的情况一样的风噪音。而且,由于在致动板20附近不产生较大的紊流,因此致动板20不会振动,也不会产生由这种振动导致的噪音。

当通风装置1安装在与承受强风的建筑一侧相反的另一侧时,建筑外的气压为负压,建筑内的空气会被排到建筑外。当在排气过程中建筑内的风压增大时,致动板30会克服螺旋弹簧36的力朝主壁15a转动。因此,如图4所示,填充物35抵接主壁15a,防止从建筑内排出过多空气,同时允许进行通风。填充物35的作用方式与填充物25的类似。

在此期间,虽然致动板20受到沿远离主壁12a的方向的很强的力,但是由于致动板20被止挡件28止住,因此致动板20不会从预定的分开位置进一步转动。

由于致动板30位于下侧区域中并且致动板20位于上侧区域中,因此致动板30会受到来自于建筑内部的风压,并可朝主壁15a转动,而不会被致动板20阻断。

在此实施方式中,可通过使用操作拉片46滑动致动板40来调节通风口12x的开度。从而可使气流量变为零或限制为很少量,并且当正在对房间进行制冷或供暖时,能提高制冷或供暖效率。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相同或相似的标号用于指代与前述实施方式中的部件对应的部件,并且省略对它们的说明。

图5中所示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通风装置2预定安装在高层建筑的墙壁中。为了简化说明,在图5中,用标号103指代安装在建筑的墙壁中用于支撑玻璃板104的下缘部的支架。支架103由水平延伸的细长模制件构成。支架103在户外侧具有竖直壁103a,在户内侧具有水平壁103b。在竖直壁103a中形成有沿支架103的纵向延伸的细长开口103x。在水平壁103b中形成有沿支架103的纵向彼此隔开的许多通风孔103y。竖直壁103a与水平壁103b之间的内部空间作为通道103z。

在水平壁103b上布置有沿支架103的纵向延伸的盖件105。当盖件105被盖好时,通道103z封闭,当盖件105被移除时,通道103z打开。

通风装置2通过支架103的开口103x布置在通道103z中。正如第一种实施方式的通风装置1一样,通风装置2的装置主体50具有中空的细长结构50a和封闭该细长结构50a的相对两端开口的封闭件50b。细长结构50a是通过连接两个挤压成形的模制件51、55而形成的。

其中一个挤压成形的模制件51具有竖直主壁51a(第一主壁)和水平部51b,该水平部51b在其中形成有弹簧钩部。主壁51a布置在户内侧,并具有通风口51x。另一个挤压成形的模制件55具有竖直主壁55a(第二主壁)、上下水平部55b、55c、以及布置在主壁55a的延伸部分上的凸缘部55d。主壁55a布置在户外侧,并具有通风口55x。通过将凸缘部55d固定在支架103的竖直壁103a上,可将通风装置2安装在支架103上。

致动板20、30、填充物25、35、螺旋弹簧26、36和止挡件28、38的布置和动作与第一种实施方式中的类似。因此,在此略去其详细说明。

图6和图7中所示的第三种实施方式的通风装置3预定安装在高层建筑的支架103上。支架103在户外侧具有竖直壁103a,在户内侧具有水平壁103b。在竖直壁103中形成有沿支架103的纵向彼此隔开的许多细长开口103x'。在水平壁103b中形成有沿支架的纵向延伸的细长开口103y'。通风装置3通过开口103y'布置在通道103z中。

通风装置3的装置主体60具有水平延伸的中空细长结构60a和封闭细长结构60a的相对两端开口的封闭件60b。细长结构60a是通过连接两个挤压成形的模制件61、65而形成的。

其中一个挤压成形的模制件61具有水平主壁61a(第一主壁)和从主壁61a竖直向下延伸的一对凸缘部61b。主壁61a布置在户内侧,并具有通风口61x(第一通风口)。另一个挤压成形的模制件65具有水平主壁65a(第二主壁)和从主壁65a的相对侧缘竖直耸起的一对耸起壁65b。主壁65a布置在户外侧,并具有通风口65x(第二通风口)。所述的一对耸起壁65b固定至模制件61的一对凸缘部61b。户内侧的主壁61a布置在户外侧的主壁65a的上方。

第三种实施方式与第一和第二种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三种实施方式的主壁61a、65a彼此平行地水平延伸。但是,致动板20、30、填充物25、35、螺旋弹簧26、36和止挡件28、38的布置和动作与第一种实施方式中的类似。因此,在此略去其详细说明。

在此实施方式中,致动板20在其自重和螺旋弹簧26的作用下受到沿远离主壁61a的方向的向下力。因此,致动板20在建筑外的风压的作用下朝主壁61a移动的阻力增大。为了应对增大的阻力,在此实施方式中布置了扭力弹簧70(辅助弹簧)。扭力弹簧70盘绕在由挤压成形的模制件65的耸起壁65b之一支撑的轴71上。扭力弹簧70的一个腿抵接耸起壁65b。在扭力弹簧70的另一个腿上固定有延长件72,该延长件72是一个片簧。延长件72抵接致动板20的下表面上的弹簧钩部,并迫使致动板20向上朝主壁61a移动。

扭力弹簧70的力大致抵消致动板20的自重。通常情况下,在螺旋弹簧26的力的作用下,致动板20被止挡件28止住,并保持在分开位置。当致动板20受到由建筑外的风压产生的向上力时,致动板20朝主壁61a移动。此时,由于扭力弹簧70的力抵消重力,因此能确保致动板20向上转动到填充物25抵接主壁61a的位置。

在图8所示的第四种实施方式中,通风装置4具有户内侧单元4a和户外侧单元4b。户内侧单元4a安装在结合到高层建筑中的支架106的上水平壁106a上,从而户内侧单元4a向下突出。户外侧单元4b安装在下水平壁106b上,从而户外侧单元4b向上突出。在户内侧单元4a上安装有用于手动打开和关闭通道的装置107。

户内侧单元4a具有水平延伸的挤压成形模制件81和固定至模制件81的多个u形托架82。u形托架82沿模制件81的纵向等距布置。模制件81具有水平延伸的主壁81a。在主壁81a上形成有许多通风口81x(第一通风口)。通风口81x沿主壁81a的纵向等距布置。

户外侧单元4b具有水平延伸的挤压成形模制件85和固定至模制件85的多个u形托架86。u形托架86沿模制件85的纵向等距布置。模制件85具有水平延伸的主壁85a。在主壁85a上形成有许多通风口85x(第二通风口)。通风口85x沿主壁85a的纵向等距布置。

致动板20被户内侧单元4a的模制件81支撑。在致动板20和托架82之间布置有螺旋弹簧26。而且,托架82具有扭力弹簧70。此实施方式的扭力弹簧70经由铰链75向致动板20施加向上力。扭力弹簧70的动作与第三种实施方式的扭力弹簧70的类似。在托架82中布置有限制致动板20沿分离方向的转动的垫83(第一止挡件)。

致动板30被户外侧单元4b的模制件85支撑。在致动板30和托架85之间布置有螺旋弹簧36。在托架86中布置有限制致动板30沿分离方向的转动的垫87(第二止挡件)。

在通风装置4中,支架106的水平壁106a和106b之间的内部空间作为通风通道16。通风装置4的装置主体包括支架106以及模制件81、85和托架82、86。

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可以做出各种修改。第一和第二填充物可以是任何填充物,只要它们具有弹性和透气性。第一和第二填充物可由非编织纤维织物等构成。填充物可布置在主壁上,或者布置在致动板和主壁的相对表面上。

第一和第二止挡件可由形成在装置主体中的轴承部的狭缝的一个边缘构成。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可用于能够在强风时限制通风量的通风装置。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