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带回转力的角度调节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回转力在调整过程中变化不大的角度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具的靠背都具有倾斜度调整功能,特别是沙发。沙发的后背在很多时候都需要根据使用者的使用需求进行调整,从而提升沙发的舒适性。目前为实现这一功能设计出了专用的角度调节器。授权公告号为CN203945310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于2014年11月19日公布了一种调节器,包括中轴、盖板、销钉、前端芽板、铆接手柄、手板、弹片、方金属片和后端芽板,所述前端芽板和后端芽板对称的设置构成芽板,其围绕中心设置有对称的两个主调节孔,所述手板的前端围绕中心设置有与主调节孔对应的副调节孔,所述副调节孔沿顺时针方向包括弹片区和卡位区,其中卡位区外侧设置有卡位齿和回挡位齿,所述弹片设置在弹片区中,方金属片设置在卡位区中;所述盖板和芽板各设置有两片,分别对称的设置在手板前端的两侧,其特征是所述方金属片与卡位齿啮合的位置设置有相匹配的斜齿。方金属片与卡位齿啮合的位置设置有相匹配的斜齿设置两个斜齿,配合方式可靠,稳固,承受力度大。当铆接手柄相对于手板转动时,复位弹簧所提供的弹力虽然能够实现铆接手柄与手板之间角度调整后的复位,但是随着两者之间的角度的增加,复位弹簧的弹性形变变大,这时候继续调整两者之间的角度时所施加的调整力度必须克服复位弹簧的弹力,这就使得调整时需要施加更大的力度,这造成了调整的不方便。如果是孩童或者是女性用户,就无法将两者之间的角度调整到较大夹角的位置,当上述调节器应用在沙发、床或者是其他座椅上时,这类用户就无法顺利进行调节。本专利中将授权公告号为CN203945310U的中国实用新型所示的技术方案或者与该技术方案近似的能够实现手板与铆接手柄之间角度调整的机构统称为带回转力的角度调整机构,把带回转力的角度调整机构中的复位弹簧或者与复位弹簧具有相同功能的部件去除后剩余的部分叫做角度调整机构。与授权公告号为CN203945310U的 中国实用新型所示的技术方案近似技术方案包括但不限于授权公告号为CN202468693U、CN202926864U或者CN203655881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所示的技术方案。当本专利中出现角度调整机构一词时,即指授权公告号为CN203945310U的中国实用新型所示的技术方案或者与该技术方案近似的能够实现手板与铆接手柄之间角度调整的机构去除掉复位弹簧后的剩余部分所组成的机构。现在亟需一种能够实现铆接手柄与手板之间角度调整后的回位又能够保证两者在角度调整的整个范围内所受到的回转力的变化都不会太大的角度调整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带有回转力且回转力在调整过程中变化不大的角度调节装置。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带回转力的角度调整装置,包括角度调整机构,包括铆接手柄和手板,所述铆接手柄和手板之间设置有中轴,其关键是:在所述中轴与所述铆接手柄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一端与所述中轴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另一端与所述铆接手柄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上还设置有长条形通孔,在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手板之间还设置有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一端与设置在所述长条形通孔内且可以沿所述长条形通孔的长度方向移动的导向柱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的另一端通过第一铆接柱与所述手板连接,在所述第一铆接柱上设置有第一扭簧,第一扭簧A端卡在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上侧面,第一扭簧B端卡在所述手板的上侧面,当所述铆接手柄和手板之间的角度逐渐变大时所述第一扭簧逐渐被压缩。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改进,在所述第一铆接柱上套设有管套,所述第一扭簧设置在所述管套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第一连接板通过第二铆接柱与所述铆接手柄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铆接手柄之间还设置有卡块,所述卡块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铆接柱活动连接,所述卡块的一侧设置有当所述铆接手柄与所述手板之间的夹角最小时能够卡住所述导向柱的卡合缺口,在所述第二铆接柱上设置有第二扭簧,所述第二扭簧给所述卡块施加朝向所述导向柱方向转动的力。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第一连接板包括主板面以及设置在所述主 板面两侧的侧板面,所述卡块位于所述主板面与所述侧板面所形成的空间内,所述主板面的下方还设置有朝向所述卡块所在位置一侧延伸的左侧凸起和右侧凸起,第二扭簧C端卡在所述卡块的左侧,第二扭簧D端卡在所述右侧凸起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改进,所述长条形通孔设置在所述主面板上。所述长条形通孔位于所述第二铆接柱与中轴之间。所述第二连接板整体呈圆弧状并且该圆弧的圆心位于所述第一铆接柱的轴心与所述第二铆接柱的轴心的连线的下方。
优选的,所述第一铆接柱设置在靠近所述手板的上侧面的位置。
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可取得以下有益效果:
一种带回转力的角度调整装置,包括角度调整机构,包括铆接手柄和手板,所述铆接手柄和手板之间设置有中轴,在所述中轴与所述铆接手柄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一端与所述中轴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另一端与所述铆接手柄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上还设置有长条形通孔,在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手板之间还设置有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一端与设置在所述长条形通孔内且可以沿所述长条形通孔的长度方向移动的导向柱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的另一端通过第一铆接柱与所述手板连接,在所述第一铆接柱上设置有第一扭簧,第一扭簧A端卡在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上侧面,第一扭簧B端卡在所述手板的上侧面,当所述铆接手柄和手板之间的角度逐渐变大时所述第一扭簧逐渐被压缩。通过第一扭簧的作用能够给所述手板施加一个回复力,并且该回复力在所述铆接手柄和手板之间的角度逐渐变大时第一扭簧自身的压缩程度也不会太大,即第一扭簧的形变不大,这使得手动调整所述铆接手柄和所述手板之前所克服的弹簧的弹力不会逐渐变大,当本实用新型被应用在沙发、床、座椅以及其他装置上时,即使是力气很小的人也能够轻松调节角度。而不像传统的带回转力的角度调整装置那样,当角度逐渐被调整变大时,复位弹簧施加的弹力会百变很大,这使得继续调整角度所用的力气变大,这增加了调整的难度。在所述第一铆接柱上套设有管套,所述第一扭簧设置在所述管套上。所述第一连接板通过第二铆接柱与所述铆接手柄连接,这种结构使得调整更加顺畅。在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铆接手柄之间还设置有卡块,所述卡块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铆接柱活动连接,所述卡块的一侧设置有当所述铆接手柄与所述手板之间的夹角最小时能够卡住所述导向柱的卡合缺口,在所述第二铆接柱上设置有第二扭簧,所述第二扭簧给所述卡块施加朝向所述导向柱方向转动的力。通过第二扭簧能 够保证开始调节所述铆接手柄与手板之间的夹角时需要施加一个稍微大一点的初始调整力,这个初始调整力需要将导向柱从卡块的卡合缺口中拉出,这防止了误操作,即当用于须有目的的施加一定的力度才能够实现对铆接手柄与手板的角度调整。所述第一连接板包括主板面以及设置在所述主板面两侧的侧板面,所述卡块位于所述主板面与所述侧板面所形成的空间内。这种结构将卡块包裹起来,能够防止异物进入到所述卡块位于所述主板面与所述侧板面所形成的空间内,从而保证卡块顺利工作,卡块能够顺利工作就保证了了整个带回转力的角度调整装置能够顺利工作。所述主板面的下方还设置有朝向所述卡块所在位置一侧延伸的左侧凸起和右侧凸起,第二扭簧C端卡在所述卡块的左侧,第二扭簧D端卡在所述右侧凸起上。述长条形通孔设置在所述主面板上。所述长条形通孔位于所述第二铆接柱与中轴之间。所述第二连接板整体呈圆弧状并且该圆弧的圆心位于所述第一铆接柱的轴心与所述第二铆接柱的轴心的连线的下方。所述第一铆接柱设置在靠近所述手板的上侧面的位置,这种结构能够进一步保证所述带回转力的角度调整装置顺畅工作,杜绝了其发生故障的可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描述,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去掉第一连接板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去掉第二连接板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去掉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4所示,一种带回转力的角度调整装置,包括角度调整机构,包括铆接手柄8和手板3,所述铆接手柄8和手板3之间设置有中轴11,在所述中轴11与所述铆接手柄8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板31,所述第一连接板31的一端与所述中轴11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31的另一端与所述铆接手柄8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31上还设置有长条形通孔311,在所述第一连接板31与所述手板3之间还设置有第二连接板32,所述第二连接板32的一端与设置在所述长条形通孔311内且可以沿所述长条形通孔311的长度方向移动的导向柱33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32的另一端通过第一铆接柱41与所述手板3连接,在所述第一铆接柱41上设置有第一扭簧51,第一扭簧A端511卡在所述 第二连接板32的上侧面,第一扭簧B端512卡在所述手板3的上侧面,当所述铆接手柄8和手板3之间的角度逐渐变大时所述第一扭簧51逐渐被压缩。在所述第一铆接柱41上套设有管套411,所述第一扭簧41设置在所述管套411上。所述第一连接板31通过第二铆接柱42与所述铆接手柄8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板31与所述铆接手柄8之间还设置有卡块43,所述卡块43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铆接柱42活动连接,所述卡块43的一侧设置有当所述铆接手柄8与所述手板3之间的夹角最小时能够卡住所述导向柱33的卡合缺口431,在所述第二铆接柱42上设置有第二扭簧52,所述第二扭簧52给所述卡块43施加朝向所述导向柱33方向转动的力。所述第一连接板31包括主板面312以及设置在所述主板面312两侧的侧板面313,所述卡块43位于所述主板面312与所述侧板面313所形成的空间内。所述主板面312的下方还设置有朝向所述卡块43所在位置一侧延伸的左侧凸起314和右侧凸起315,第二扭簧C端521卡在所述卡块43的左侧,第二扭簧D端522卡在所述右侧凸起315上。所述长条形通孔311设置在所述主面板312上。所述长条形通孔311位于所述第二铆接柱42与中轴11之间。所述第二连接板32整体呈圆弧状并且该圆弧的圆心位于所述第一铆接柱41的轴心与所述第二铆接柱42的轴心的连线的下方。所述第一铆接柱41设置在靠近所述手板3的上侧面的位置。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得出将本该设置在手柄8上的部件调整到手板3上,将本该设置在手板3上的部件调整到手柄8上,其他部件的位置或者链接关系也做相应调整以达到与本实用新型相同的功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必须指出,上述实施例只是对本实用新型做出的一些非限定性举例说明。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会理解,在没有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宗旨和范围下,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做出修改、替换和变更,这些修改、替换和变更仍属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