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烹调器。该烹调器当然包括对食材进行烹调的加热烹调器,也包括仅能够进行食用米的蒸煮的电饭煲。另外,还包括未一体地搭载有加热机构的压力锅。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作为烹调器之一的压力电饭煲。压力电饭煲具备能够开闭地配置在主体上的盖体、和能够装卸地配置在盖体上的内盖。在内盖上设置有与盖体的排气通路连通的排气孔。另外,在专利文献1的内盖上配置有能够通过闭塞排气孔而使内锅的内部升压至高于大气压的压力的闭塞机构(球阀)。
在专利文献1的电饭煲中,由于包含食用米成分的液状物经常附着于内盖,因此推荐在每次蒸煮时对内盖进行清扫。但是,配置有闭塞机构的盖体的凹凸部分多,清扫性差。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33427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实用新型的课题在于提高能够使烹调锅的内部升压至高于大气压的压力的烹调器的清扫性。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调器,具备:烹调锅,其收容进行加热烹调的食材;盖体,其能够开闭地配置在所述烹调锅的开口部上;以及内盖,其能够脱离地装配在与所述烹调锅的所述开口部对置的所述盖体的对置面上,并闭塞所述烹调锅的所述开口部,所述盖体具有将在所述烹调锅内产生的蒸气向所述烹调锅的外部排出的排气通路,所述内盖具有构成所述排气通路的一部分的排气孔,其中,所述盖体具备:阀芯配置部,其设置在与所述内盖的所述排气孔对置的部分;弹性构件,其对所述阀芯配置部的所述内盖侧的端部进行闭塞,且能够弹性变形;以及阀芯,其配置在所述阀芯配置部的比所述弹性构件靠所述盖体的内部侧的位置,借助所述弹性构件而通过所述阀芯对所述内盖的所述排气孔进行闭塞。
根据该烹调器,闭塞内盖的排气孔的阀芯配置于盖体,因此能够将内盖的排气孔的周边形成为不存在凹凸部分的平坦的形状。由此,能够大幅提高容易附着食材成分的内盖的清扫性。另外,通过弹性构件对配置阀芯的阀芯配置部的端部进行闭塞,因此能够防止通过排气孔流入的烹调锅内的蒸气侵入盖体的内部。此外,通过对装配内盖的对置面进行清扫,能够可靠地确保卫生。
所述阀芯配置为能够在与所述内盖的所述排气孔隔开间隔而配置的第一位置、和借助所述弹性构件来闭塞所述内盖的所述排气孔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所述盖体具备使所述阀芯向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移动的驱动机构。根据该方式,能够可靠地在使烹调锅的内部与大气压平衡的状态(第一位置)、与能够将烹调锅的内部升压至高于大气压的压力的状态(第二位置)之间切换。由此,能够实现使烹调锅的内部升压至高于大气压的压力的状态下的烹调。
在所述阀芯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弹性构件与所述盖体的所述对置面位于同一平面上。根据该方式,能够提高附着有烹调锅内中产生的包括食材成分的蒸气的盖体的对置面的清扫性。
在所述阀芯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弹性构件呈非平坦的剖面形状。根据该方式,不会对驱动单元施加过度的负荷,而能够使阀芯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
所述盖体具备第二弹性构件,该第二弹性构件对所述阀芯配置部的与所述内盖侧的端部对置的另一端侧的端部侧进行闭塞。在此,阀芯配置部的与内盖侧的端部对置的另一端侧的端部侧是指盖体的内部侧,且为使用者无法接触的位置。由此,根据该方式,即便在清扫时对第一弹性构件施加意料之外的负载而导致第一弹性构件破损,也能够防止烹调锅内中产生的蒸气侵入盖体的内部。
所述盖体具有:对所述烹调锅的所述开口部进行覆盖的盖主体、和在所述盖主体的所述烹调锅侧配置的作为所述对置面的散热板,所述阀芯配置部具有:设置在所述盖主体上的筒状部、和设置在所述散热板上的插通部,所述弹性构件对包括所述筒状部的所述盖主体与所述散热板的所述插通部之间进行密封。根据该方式,能够可靠地防止蒸气从够排气通路的散热板的插通部侵入盖体的内部。
所述阀芯具有干涉部,该干涉部与所述阀芯配置部干涉而防止所述阀芯进入所述盖体的内部侧。详细而言,阀芯的干涉部与盖主体的筒状部的内盖侧端部干涉。根据该方式,在对盖体的对置面进行清扫时,能够防止阀芯被压入盖体的内部侧,因此能够防止阀芯的破损,并且提高包括第一弹性构件的对置面的清扫性。
实用新型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烹调器中,对内盖的排气孔进行闭塞的闭塞机构配置在盖体上,因此能够将内盖的排气孔的周边形成为不具有凹凸部分的平坦的形状。因此,能够大幅提高内盖的清扫性。另外,盖体通过弹性构件来闭塞阀芯配置部的端部,因此能够防止从排气孔流入的烹调锅内的蒸气侵入盖体的内部。另外,通过对装配内盖的对置面进行清扫,能够可靠地确保卫生。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电饭煲的分解立体图。
图2A是示出开放状态的闭塞机构与内盖的剖视图。
图2B是示出闭塞状态的闭塞机构与内盖的剖视图。
图3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盖体的内部结构的俯视图。
图4是阀芯的分解剖视图。
图5A是示出开放状态的闭塞机构与内盖的其他剖视图。
图5B是示出闭塞状态的闭塞机构与内盖的其他剖视图。
图6A是第一密封构件的端面图。
图6B是第一密封构件的俯视图。
图7A是示出第一密封构件的变形例的端面图。
图7B是示出第一密封构件的其他变形例的端面图。
图7C是示出第一密封构件的其他变形例的端面图。
图8A是示出第一密封构件的其他变形例的端面图。
图8B是示出第一密封构件的其他变形例的端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电饭煲(烹调器)
20…内锅(烹调锅)
21…开口部
30…电饭煲主体(主体)
31…铰接部
40…盖体
41…盖主体
42…外饰罩
43…连接部
44…收容凹部
45…卡止承接部
46…卡止构件
47…管道部
48…锁定构件
50…散热板
51…盖加热器
52…密封构件
53…连通孔
54…卷边部
60…内盖
61…内盖主体
62…凹部
63…排气孔
65…密封构件
67…框构件
68…第一卡止部
69…第二卡止部
70…排气通路
100…闭塞机构
110…阀芯配置部
111…筒状部
112…凹部
113…贯通孔
114…密封构件装配部
115…插通部
120…阀芯
121…锤构件
123…卡合构件
124…连结部
125…插通槽部
126…侧壁部
127…架设部
128…滑动接触部
130…装配构件
131…干涉部
132…密封构件装配部
133…凸缘部
140…第一密封构件(第一弹性构件)
141…第一嵌合部
142…嵌合槽
143…密封部
144…第二嵌合部
145…筒部
146…卡止部
147…压接部
148…弹性变形部
149、149a、149b…第一弯曲部
150、150a、150b…第二弯曲部
155…第二密封构件(第二弹性构件)
156…第一嵌合部
157…第二嵌合部
158…弹性变形部
159…嵌合槽
160…罩构件
161…嵌合部
162…插通孔
170…驱动机构
180…螺线管(驱动单元)
181…杆
182…弹簧
185…滑动构件(动力传递构件)
187…突出部
188…倾斜部
189…锁定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整体结构)
图1示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烹调器的电饭煲10。该电饭煲10具备收容所蒸煮的食用米的内锅(烹调锅)20、和将内锅20收容为能够装卸的电饭煲主体(主体)30。在电饭煲主体30的内部配置有感应加热线圈等加热机构(未图示)。控制机构(微型计算机)按照预先设定的程序来控制加热机构,从而对收容在内锅20的内部的食用米以及水进行加热,从而对食用米进行蒸煮。
电饭煲10具备盖体40,该盖体40能够开闭地对收容在电饭煲主体30中的内锅20的开口部21进行覆盖。盖体40具备盖主体41、和覆盖盖主体41的外周部的外饰罩42。盖主体41具备能够旋转地与电饭煲主体30的背部的铰接部31连接的连接部43(参照图3。)。盖主体41具备对从电饭煲主体30向上方突出的内锅20的开口部21进行覆盖的收容凹部44。在收容凹部44的中央配置有金属制且圆形状的散热板50。该散热板50为在通过盖体闭塞电饭煲主体30的状态下与内锅20的开口部21对置的对置面。参照图2A,在散热板50上配置有经由内盖60对内锅20内进行加热的盖加热器(加热机构)51。
闭塞内锅20的开口部21的内盖60能够脱离地装配于收容凹部44中。内盖60具备:金属制的内盖主体61、在内盖主体61的外周部配置的密封构件65、以及以夹住密封构件65的方式配置在内盖主体61的外周部处的树脂制的框构件67。内盖主体61与散热板50平行地配置。通过利用盖体40闭塞电饭煲主体30,从而密封构件65对内锅20的开口部21的内周面进行密封。在框构件67上设置有与收容凹部44的卡止承接部45卡止的第一卡止部68、和与收容凹部44的卡止构件46卡止的第二卡止部69。通过使卡止构件46滑动而解除第二卡止部69的卡止,能够将内盖60从盖体40取下。
在内盖60上设置有用于将在内锅20内产生的蒸气从内锅20向外部排出的排气孔63。另外,在散热板50的外周部配置有对散热板50与内盖60之间进行密封的圆环状的密封构件52。另外,在散热板50的铰接部31侧设置有连通孔53。在盖主体41上设置有与连通孔53连通的管道部47(参照图3。)。并且,在外饰罩42上配置有与管道部47连通的蒸气口组件(未图示)。
内盖60的排气孔63、散热板50与内盖60之间的空隙、散热板50的连通孔53、盖主体41的管道部47、以及蒸气口组件构成将在内锅20内产生的蒸气向内锅20的外部排出的排气通路70。详细而言,因加热而在内锅20内产生的蒸气从排气孔63流入由密封构件52包围的散热板50与内盖60之间的空隙。接下来,蒸气通过散热板50的连通孔53流入盖主体41的管道部47,从配置于外饰罩42的蒸气口组件向电饭煲10的外部流出。
作为排气通路70的入口(一部分)的排气孔63设置在内盖主体61上。在内盖主体61上设置有朝向内锅20内凹陷的凹部62。该凹部62的底部为与散热板50平行地延伸的平坦面。在该凹部62的底部设置有呈圆形状的排气孔63。排气孔63设定为如下这样的开口面积:不会因在内锅20内产生的蒸气而使内锅20的内部的压力上升,可确保能够与大气压平衡的排气量。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俯视观察时将凹部62形成为圆形状,但其俯视形状能够根据希望而变更。
如图1至图2B所示,在盖体40的与排气孔63对置的部分,配置有闭塞(密封)排气孔63的闭塞机构100。如图1中最明确地示出那样,闭塞机构100从散热板50露出,且与排气通路70(空隙)相面对的部分被第一密封构件(弹性构件)140闭塞。如图3所示,闭塞机构100通过在盖主体41的上部配置的驱动机构170而被驱动。
(闭塞机构的详细情况)
如图2A以及图2B所示,第一闭塞机构100配置在设于盖体40的阀芯配置部110上。阀芯配置部110具备:设置在盖主体41上的筒状部111、和设置在散热板50上的插通部115。阀芯配置部110具备朝向散热板50凹陷的凹部112。在凹部112的底部设置有圆形状的贯通孔113。在该贯通孔113的边缘设置有呈圆筒状突出的筒状部111。筒状部111的轴线沿与散热板50正交的方向延伸,且向远离散热板50的方向突出。在凹部112的底部设置有朝向散热板50呈圆筒状突出的密封构件装配部114。散热板50的插通部115由直径与凹部112大致相同的圆形孔构成。
闭塞机构100具备利用自重而闭塞排气孔63的阀芯120。阀芯12通过配置在筒状部111与插通部115之间的第一密封构件140来闭塞排气孔63。同时参照图3,通过在盖主体41的上部配置的驱动机构170,使阀芯120在图2A所示的开放位置(第一位置)与图2B所示的闭塞位置(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开放位置,阀芯120位于与排气孔63隔开间隔的位置。在闭塞位置,阀芯120从散热板50侧闭塞排气孔63。
相对于阀芯配置部110,阀芯120配置在比第一密封构件140靠盖体40的内部侧的位置。如图4所示,阀芯120具备:锤构件121、用于与第一驱动机构170卡合的卡合构件123、以及用于装配第一密封构件140的第一装配构件130。它们通过螺钉(未图示)等连结件而连结成一体。需要说明的是,连结件不限于螺钉,只要是能够连结成一体的公知的结构(方法),则能够应用任一结构(方法)。
参照图2A以及图2B,锤构件121为具有能够配置于筒状部111的内部的直径的圆柱形状。该锤构件121具有如下这样的重量:利用自重从上方闭塞排气孔63,当内锅20内升压而超过所设定的压力(例如1.30atm)时,通过内锅20内的蒸气压力使锤构件121从排气孔63离开(浮起)。
如图4至图5B所示,卡合构件123与锤构件121的上部连结,且与驱动机构170的滑动构件185卡合,由此使阀芯120在开放位置与闭塞位置之间移动。卡合构件123具备与锤构件121连结的连结部124。在连结部124的上部设置有大致U字形状的插通槽部125。在插通槽部125的上端(开口侧),从一方的侧壁部126直至另一方的侧壁部126而设置有架设部127。在架设部127的中央设置有朝向锤构件121突出的滑动接触部128。为了降低摩擦阻力,滑动接触部128的前端被倒角成半球状。
装配构件130与锤构件121的下部连结,通过装配第一密封构件140,从而借助第一密封构件140来闭塞排气孔63。当沿着锤构件121的轴线观察时,装配构件130呈外径比筒状部111的内径大的圆形状。装配构件130的外周部与筒状部111干涉,从而兼备防止阀芯120进入盖体40的内部侧(图2A中的上侧)这一干涉部131的功能。在装配构件130的下部设置有朝向散热板50突出的密封构件装配部132。密封构件装配部132呈前端具备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凸缘部133的剖面倒T字形状。
(第一密封构件的详细情况)
如图2A以及图2B所示,第一密封构件140为阀芯配置部110的内盖60侧的端部。该第一密封构件140是对筒状部111与插通部115之间进行密封的弹性构件。第一密封构件140具备:装配在盖主体41的密封构件装配部114上的第一嵌合部141、装配在阀芯120的密封构件装配部132上的第二嵌合部144、以及设置在上述嵌合部141、144之间的弹性变形部148。
如图6A以及图6B所示,第一嵌合部141呈外径比插通部115的内径大的圆筒状。在该第一嵌合部141设置有从上端向下凹陷的嵌合槽142。另外,在第一嵌合部141的下部设置有与内盖60的插通部115的外周部上表面压接的密封部143。通过将第一嵌合部141装配在盖主体41的密封构件装配部114上,将散热板50装配于盖主体41,从而利用密封部143对包括筒状部111的区域的盖主体41与散热板50的插通部115之间进行密封。
第二嵌合部144具备:内径比凸缘部133的外径稍小的筒部145、和从筒部145的前端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卡止部146。通过使第二嵌合部144与密封构件装配部132嵌合,从而卡止部146与凸缘部133的上表面卡止。第二嵌合部144的内盖60侧的端面为密封排气孔63的压接部147。该压接部147为与内盖60平行地配置的平坦面,且直径比排气孔63的直径大。
弹性变形部148呈具备从第一嵌合部141侧朝向第二嵌合部144向内盖60侧弯曲的第一弯曲部149、和向盖体40的内部侧弯曲的第二弯曲部150的非平坦的剖面形状。第一弯曲部149在俯视观察时呈圆环形状。第二弯曲部150相对于第一弯曲部149在俯视观察时呈同心圆环形状。将第一弯曲部149的径向的全长与第二弯曲部150的径向的全长相加得到的弹性变形部148的全长(弧长)为如下这样的长度:能够通过弹性变形而使阀芯120在图2A所示的开放位置与图2B所示的闭塞位置之间移动。在图2A所示的阀芯120的开放位置,第一弯曲部149与第二弯曲部150维持弯曲的状态。在图2B所示的阀芯120的闭塞位置,第一弯曲部149与第二弯曲部150处于弹性地延伸的状态。另外,当阀芯120从图2B所示的闭塞位置向图2A所示的开放位置移动时,第一弯曲部149与第二弯曲部150恢复弹性地弯曲的状态。
如图2A所示,在阀芯120处于开放位置时,第一弯曲部149的顶部与压接部147处于同一平面上。另外,在阀芯120处于开放位置时,第一弯曲部149的顶部和压接部147与散热板50大致处于同一平面上。在此,与散热板50位于同一平面上包括能够确保清扫性的程度的允许范围。即,包括在通过抹布等对散热板50进行清扫时,第一弯曲部149的顶部与压接部147以不产生清扫性变差的台阶的程度从散热板50突出的状态以及凹陷的状态。
如图2A以及图2B所示,阀芯120的远离内盖60的阀芯配置部110的上端部侧由第二密封构件155以及罩构件160覆盖。另外,驱动机构170具备:作为驱动单元的螺线管180、和作为动力传递构件的滑动构件185。
第二密封构件155为第二弹性构件,其与筒状部111的上端嵌合,对筒状部111的内盖60侧和盖体40的内部侧进行密封,所述筒状部111是阀芯配置部110的与内盖60侧的端部对置的另一端侧的端部侧。详细而言,第二密封构件155具备:外嵌在筒状部111的上端处的第一嵌合部156、与卡合构件123的第二嵌合部157、以及设置在上述嵌合部156、157之间的弹性变形部158。第二嵌合部157嵌合在连结部124的外周部处,固定在锤构件121与卡合构件123之间。弹性变形部158具有如下那样的全长(弧长):能够通过弹性变形而使阀芯120在图2A所示的开放位置与图2B所示的闭塞位置之间移动。
罩构件160是防止滑动构件185与第二密封构件155干涉的树脂制的罩。该罩构件160具备外嵌在第一嵌合部156上的嵌合部161。另外,在罩构件160上设置有插通孔162,该插通孔162供从第二密封构件155突出的阀芯120的卡合构件123(插通槽部125)穿过。
同时参照图2A至图3,螺线管180在盖主体41的上部,配置在与连接部43相反的前端侧的筒状部111的附近。螺线管180具有杆181,该杆181通过通电(驱动)而后退,通过切断通电而伸出。另外,螺线管180具备对杆181向伸出方向施力的弹簧182。
滑动构件185固定在螺线管180的杆181上,通过螺线管180的驱动而与杆181一体地移动。滑动构件185配置为沿着内盖60平行地移动。滑动构件185通过杆181伸出而向卡止位置移动,通过杆181后退而向卡止解除位置移动。
滑动构件185以与架设部127隔开间隔配置的方式穿过插通槽部125。在该滑动构件185上设置有突出部187,突出部187在卡止位置使阀芯120克服自重而向开放位置移动,在卡止解除位置使阀芯120因自重而向闭塞位置移动。该突出部187朝向架设部127突出,在卡止位置位于架设部127的下部,在卡止解除位置从架设部127离开而位于螺线管180侧。为了使阀芯120克服自重朝向上方移动而在突出部187上设置有倾斜部188。该倾斜部188从滑动构件185的伸出方向前端侧朝向伸出方向后侧而向上倾斜。
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滑动构件185具备在螺线管180的通电状态(内锅20内可升压的状态)下使盖体40的开放成为不可能的锁定部189。锁定部189为包围螺线管180的四边形状的框体。锁定部189的前端进入盖体40的锁定构件48与盖主体41之间,锁定构件48通过阻止向解除与电饭煲主体30的卡合的方向旋转,从而使盖体40的开放成为不可能。
对于这样的闭塞机构100,当在图2A所示的状态下使螺线管180接通(通电)时,滑动构件185后退。由此,如图2B所示,滑动构件185的突出部187从阀芯120的滑动接触部128离开。于是,阀芯120因自重而向内盖60侧移动,载置在凹部62上。因此,排气孔63隔着密封构件140而通过阀芯120的自重闭塞。
当在图2B所示的状态下使螺线管180断电时,滑动构件185伸出。由此,如图2A所示,滑动构件185的突出部187进入阀芯120的滑动接触部128的下侧。于是,阀芯120克服自重而向远离内盖60的方向移动。此时,在突出部187上设置有倾斜部188,因此能够将滑动构件185的水平方向的移动转换为阀芯120的垂直方向的移动,并且能够使阀芯120缓慢地朝向上方移动。并且,突出部187位于滑动接触部128的下部,由此能够将阀芯120稳定地保持在从排气孔63离开的开放位置。
电饭煲10通过使螺线管180接通,能够借助滑动构件185使阀芯120向闭塞位置移动。并且,在阀芯120处于闭塞位置时,装配构件130从插通部115向内盖60侧突出,借助密封构件140来闭塞排气孔63。此时,第一密封构件140具有弯曲的弹性变形部158,因此能够在不施加不必要的负荷的情况下通过锤构件121的自重使阀芯120从开放位置向闭塞位置可靠地移动。由此,能够将内锅20内封闭,使内锅20的内部升压至高于大气压的压力。
并且,当内锅20的内部升压为超过所设定的压力时,通过内锅20内的蒸气压力而使阀芯120离开,从而能够将内锅20内的蒸气经由排气通路70向电饭煲10的外部排出。此时,盖体40通过第一密封构件140来闭塞阀芯配置部110的端部,因此能够防止通过排气孔63流入的蒸气侵入盖体40的内部。
另外,电饭煲10通过使螺线管180断电,能够借助滑动构件185使阀芯120向开放位置移动。并且,在阀芯120处于开放位置时,装配构件130与散热板50位于同一平面上,使排气孔63开放。由此,能够使内锅20内与大气压平衡。
这样,电饭煲10能够在使内锅20的内部与大气压平衡的状态、与能够使内锅20的内部升压至高于大气压的压力的状态之间切换。由此,能够实现使内锅20的内部升压至高于大气压的压力的状态下的压力蒸煮。
另外,各闭塞机构100的驱动机构170具备沿着内盖60移动的滑动构件185,通过倾斜部188而使阀芯120向开放位置以及闭塞位置移动。因此,能够使用螺线管180这种廉价的驱动单元。由此,能够降低电饭煲10的制造成本。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电饭煲10中,驱动机构170自不待言,对内盖60的排气孔63进行闭塞的闭塞机构100也配置于盖体40。因此,如图1所示,内盖60的排气孔63的周边能够形成为不存在闭塞机构100这种阻碍清扫的凹凸部分的平坦的形状。由此,能够大幅提高容易附着食材成分的内盖60的清扫性。
另外,在阀芯120上设置有与阀芯配置部110干涉的干涉部132,因在清扫包括密封构件140在内的散热板50时,能够防止阀芯120被压入盖体40的内部侧。由此,能够防止对包括阀芯120在内的闭塞机构100、以及包括滑动构件185在内的驱动机构170施加负载。由此,能够防止它们的破损,并且提高清扫性。另外,通过对装配内盖60的散热板50进行清扫,能够可靠地确保卫生。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阀芯120处于开放位置时,第一密封构件140与盖体40的散热板50位于同一平面上,因此能够提高散热板50的清扫性。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电饭煲10通过第二密封构件155来对阀芯配置部110的盖体40内部侧端部进行密封。并且,配设第二密封构件155的阀芯配置部110的内侧端部为盖体40的内部侧,为使用者无法接触的位置,因此实际上不会出现该第二密封构件155的破损。因此,即便在清扫时对第一密封构件140施加意料之外的负荷而导致第一密封构件140破损,也能够防止煮饭中产生的蒸气侵入盖体40的内部。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述实施方式的结构,而能够进行各种各样的变更。
例如,在所述实施方式中,通过螺线管180使滑动构件185沿水平方向移动,但也可以通过步进电机使滑动构件185沿水平方向移动。另外,闭塞机构100使用具备锤构件121的阀芯120,但也可以使用通过驱动单元以规定的作用力闭塞排气孔63的阀芯。即,闭塞排气孔63的闭塞机构100、以及驱动闭塞机构100的驱动机构170能够根据希望而变更。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在盖体40上配置有一个闭塞机构100,但也可以配置两个闭塞机构。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通过加热产生的蒸气压力能够使内锅20的内部升压至高于大气压的压力,但也可以通过泵等加压机构强制升压。
另外,第一密封构件140采用在嵌合部140、144之间设置有具备一对弯曲部149、150的弹性变形部148的结构,但该弹性变形部148的结构能够根据希望而变更。例如,也可以如图7A所示形成为具备向内盖60侧弯曲的一对第一弯曲部149a、149b以及向盖体40的内部侧弯曲的一对第二弯曲部150a、150b的非平坦的剖面形状。另外,可以如图7B所示仅由向内盖60侧弯曲的一个第一弯曲部149构成,也可以如图7C所示仅由向盖体40的内部侧弯曲的一个第二弯曲部150构成。
另外,第一密封构件140的第一嵌合部141采用通过密封部143对散热板50进行密封的结构,但该散热板50的密封构造也可以根据希望而变更。例如,也可以如图8A所示,在第一嵌合部141的外周部以朝向径向内侧延伸的方式设置供散热板50嵌合的嵌合槽159。另外,也可以如图8B所示,在第一嵌合部141的内盖60侧端部设置与散热板50的卷边部54嵌合的嵌合槽159。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在盖体侧配置闭塞机构,将内盖的排气孔的周边形成为平坦的形状,通过第一密封构件(弹性构件)来闭塞盖体侧。因此,不限于蒸煮食用米的电饭煲,在能够烹调各种各样的食材的加热烹调器中也能够应用,能够得到相同的作用以及效果。另外,不限于一体地搭载有加热机构的加热设备,也可以将本实用新型应用于不存在具有加热机构的主体的压力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