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制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自动煮药夹层锅。
背景技术:
目前,在中药制药行业中,有些中药的药液需要加热煮沸,一般这道工序使用夹层锅。夹层锅通常由锅体和支脚组成。锅体是由内外球形锅体组成的双层结构形式,中间夹层通入导热介质加热。有固定式、可倾式、搅拌式等样式。夹层锅具有受热面积大、热效率高、加热均匀、液料沸腾时间短、加热温度容易控制、外型美观、安装容易、操作方便等特点。
但是,现有的夹层锅存在很多缺陷,如现有一种夹层锅,包括支架、及安装于支架上的半圆形锅体,锅体由外锅和内锅组成,内锅和外锅之间设有密封空腔,密封空腔内通有导热油,并且密封空腔设有若干电热管。该种夹层锅倒药液时容器较难定位接药,容易造成药液飞溅,安全性低。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及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动煮药夹层锅,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自动煮药夹层锅,包括锅架和半球状的锅体,所述锅体通过转轴架设于锅架上,转轴连接有旋转驱动器,锅体内设有导热油腔,导热油腔内设有导热油,导热油腔的底部连接有电加热装置,转轴连接有固定装置,锅架连接有接药装置,锅架上设有控制器,电加热装置、旋转驱动器和固定装置均与控制器电连接。
所述固定装置包括摆动块和伸缩气缸,摆动块固定于转轴上,摆动块上设有固定孔,固定孔与伸缩气缸的缸杆端部匹配,伸缩气缸与控制器电连接。
所述接药装置包括接药盘,接药盘的四周边沿均设有挡药板,接药盘的一端固定于锅架上,另一端设有漏药嘴。
所述接药盘的底部设有支撑杆,支撑杆的两端分别固定于接药盘的底部和锅架上。
所述旋转驱动器包括伺服电机、蜗杆和蜗轮,伺服电机通过支架固定于锅架上,伺服电机与蜗杆连接,蜗轮与转轴相固定,蜗杆与蜗轮啮合。
所述锅体上设有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与控制器电连接。
所述导热油腔连接有放油弯头。
所述锅体顶面边沿设有导流嘴。
本实用新型设置的旋转驱动器可驱动转轴旋转,从而控制锅体自动倒药,接药装置起到导流作用,避免容器直接承接锅体倒出的药液引起的飞溅,安全性更高,倒药液时固定装置将锅体固定,增加设备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锅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接药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锅架,2-锅体,21-导热油腔,22-放油弯头,23-导流嘴,3-转轴,4-旋转驱动器,41-伺服电机,42-蜗杆,43-蜗轮,44-支架,5-固定装置,51-摆动块,511-固定孔,52-伸缩气缸,6-电加热装置,7-接药装置,71-接药盘,711-挡药板,72-支撑杆,73-漏药嘴,8-温度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一种自动煮药夹层锅,包括锅架1和半球状的锅体2,锅体2通过转轴3架设于锅架1上,转轴3连接有旋转驱动器4,旋转驱动器4驱动转轴3旋转,从而带动锅体2绕转轴3旋转。锅体2内设有导热油腔21,导热油腔21内设有导热油,导热油腔21的底部连接有电加热装置6,电加热装置6加热导热油,导热油将热量传递给锅体2内的药液,从而将药液加热。转轴3连接有固定装置5。固定装置5包括摆动块51和伸缩气缸52,摆动块51固定于转轴3上,摆动块51上设有固定孔511,固定孔511与伸缩气缸52的缸杆端部匹配,伸缩气缸52与控制器电连接。锅架1连接有接药装置7,锅架1上设有控制器,电加热装置6、旋转驱动器4和固定装置5均与控制器电连接。锅体2上设有温度传感器8,温度传感器8与控制器电连接。导热油腔21连接有放油弯头22,用于将导热油放出。锅体2顶面边沿设有导流嘴23。
接药装置7包括接药盘71,接药盘71的四周边沿均设有挡药板711,接药盘71的一端固定于锅架1上,另一端设有漏药嘴73。锅体2倒药时,导流嘴23对准接药盘71。接药盘71的底部设有支撑杆72,支撑杆72的两端分别固定于接药盘71的底部和锅架1上。
旋转驱动器4包括伺服电机41、蜗杆42和蜗轮43,伺服电机41通过支架44固定于锅架1上,伺服电机41与蜗杆42连接,蜗轮43与转轴3相固定,蜗杆42与蜗轮43啮合。
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首先控制器控制电加热装置6进行加热,温度传感器8将温度反馈至控制器,药液加热完成后,控制器控制旋转驱动器4驱动锅体2倾斜倒药,控制器控制固定装置5将锅体2固定,药液倒入接药装置内,接药装置将药液引流入容器内。
上述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现方式,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的前提下,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