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加热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带泄压装置的液体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电水杯是一种通过将电能转换为热能来对杯中的液体进行加热的设备,由于电水杯具有加热速度快、省电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家庭、办公室以及户外等场所。
目前,电水杯主要包括杯盖、杯体和带有加热装置和温控装置的底座,其中,杯盖盖设在杯体的顶端,杯体的底端与底座相连,加热装置位于杯体和底座之间用于对杯体内的水进行加热,温控装置用于在检测到杯体内的水沸腾时断开加热装置的电源以使加热装置停止加热,在使用过程中,为了使得电水杯在携带或倾倒时不会漏水,往往将杯盖与杯体之间设置为密封连接。
然而,当杯盖与杯体之间设置为密封连接时,在加热过程中,杯体中产生的水蒸气逐渐增多,使得电水杯内部的压力增大,在加热完成后,开启杯盖时往往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液体加热装置,解决了现有的电水杯因加热过程中杯体内蒸汽压力过大使得使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液体加热装置,包括:盛液主体、打开或关闭所述盛液主体的盖体、固定于所述盛液主体底端的底座、用于加热所述盛液主体内液体的加热装置以及用于从泄压口释放所述盛液主体内蒸汽的泄压装置,其中,所述泄压装置包括感温磁体和泄压组件,所述泄压组件在所述感温磁体的吸力作用下关闭所述泄压口,所述泄压组件在所述盛液主体内的蒸汽的作用下克服所述吸力而至少部分打开所述泄压口。
通过在液体加热装置上设置泄压装置,泄压装置包括感温磁体和泄压组件,且所述泄压组件在所述感温磁体的吸力作用下关闭所述泄压口,当所述盛液主体内的温度逐渐升高时,所述感温磁体的吸力逐渐减弱,于是所述泄压组件在所述盛液主体内的蒸汽的作用下克服所述吸力而至少部分打开所述泄压口,以使所述盛液主体内的蒸汽至少部分从所述泄压口处排出,从而避免了盛液主体内的蒸汽压力过大的问题,当盛液主体内的温度逐渐降低时,感温磁体变得逐渐具有磁性,泄压组件在感温磁体的吸力作用下关闭泄压口,使得盛液主体内外进行密封,从而防止盛液主体内的水流出,这样液体加热装置在携带或倾斜时也不会漏水,使用更加方便和安全,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加热装置解决了现有的电水杯因加热过程中盛液主体内蒸汽压力过大使得使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的问题。
可选的,所述泄压口设置在所述感温磁体上。
可选的,所述感温磁体的吸力随着所述盛液主体内的温度升高而逐渐减弱,当所述盛液主体内的蒸汽压力大于所述吸力时,所述泄压组件在所述蒸汽压力作用下从所述泄压口处弹起而至少部分打开所述泄压口。
可选的,所述泄压组件包括:与所述感温磁体相吸的吸磁体以及设置在所述吸磁体朝向所述盛液主体内的一端的阻挡件,所述吸磁体在所述感温磁体吸力作用下关闭所述泄压口,所述阻挡件用于阻止所述吸磁体从所述泄压口处弹起时脱离所述泄压口。
通过泄压组件包括吸磁体和阻挡件,使得感温磁体具有磁性时可以与吸磁体吸合从而将吸磁体密封在泄压口,阻挡件设置在吸磁体上时可以阻止吸磁体从泄压口弹起时脱离泄压口。
可选的,所述泄压组件还包括: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抵接在所述吸磁体上,另一端抵接在所述盖体内设置的内衬盖上,所述第一弹性件用于驱动所述吸磁体从所述泄压口处弹起。
通过包括第一弹性件,可以在感温磁体吸力逐渐减弱时,辅助蒸汽压力一起驱动吸磁体从泄压口处弹起,使得盛液主体内外连通,确保盛液主体内的蒸汽能及时排除,从而实现了安全使用的目的。
可选的,所述泄压组件还包括: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感温磁体的底端相连,另一端与所述阻挡件相连,所述第二弹性件用于将弹起的所述吸磁体进行复位。
通过包括第二弹性件,可以辅助感温磁体将弹起的吸磁体进行复位的目的,从而实现了吸磁体的快速复位。
可选的,所述泄压口为圆锥口,所述吸磁体的侧面为与所述圆锥口相匹配的圆锥面,且所述圆锥口的大端朝向所述盛液主体外,所述圆锥口的小端朝向所述盛液主体内。
通过将泄压口设置为圆锥口,一方面便于蒸汽快速地向外排出,另一方面,当泄压装置设置在盖体上时,泄压口为圆锥口时,可以对吸磁体起到支撑作用,可以防止吸磁体在感温磁体不具有磁性时,由于重力作用掉入盛液主体内,从而无法密封泄压口的问题。
可选的,所述泄压组件还包括:泄压帽,其中,所述泄压帽设置在所述吸磁体朝向所述盛液主体外的一端上。
通过包括泄压帽,起到了美化外观的作用。
可选的,所述泄压装置设在所述盖体上,所述感温磁体固定在所述盖体和所述内衬盖之间,且所述盖体和所述内衬盖开设有与所述泄压口连通的开口。
可选的,还包括:
五金内盖,所述五金内盖盖设在所述内衬盖上,且所述五金内盖上开设有与所述泄压口连通的通孔。
通过包括五金内盖,可以对盖体的内部起到装饰的作用,同时,通过五金内盖可以阻止盛液主体内的温度快速传递到盖体上,防止了盖体在加热装置加热过程中温度过高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实用新型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液体加热装置实施例一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阻挡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液体加热装置实施例二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泄压装置泄压时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液体加热装置实施例二中泄压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液体加热装置实施例二的又一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泄压装置泄压时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液体加热装置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盛液主体-10;
盖体-20;
内衬盖-201;
五金内盖-202;
底座-30;
加热装置-301;
控制板-303;
支架-302;
感温磁体-41;
泄压口-401;
泄压组件-42;
吸磁体-42a;
泄压帽-42b;
第一弹性件-42c;
阻挡件-42d;
第二弹性件-42e;
通孔-A。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图1是本实用新型液体加热装置实施例一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阻挡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液体加热装置可以为电水杯,也可以为电水壶,如图1所述,液体加热装置包括:盛液主体10,盖体20和底座30,其中,盖体20与盛液主体10的顶端密封连接,通过盖体20打开或关闭盛液主体10,盛液主体10的底端固定在底座30上,还包括用于对盛液主体10内盛装的液体进行加热的加热装置301,加热装置301可以设置在底座30内,也可以设置在盛液主体10的底端,与加热装置301相连的控制板303可以设置在底座30中,也可以设置在盛液主体10的底端,其中,控制板303用于控制盛液主体10内液体的加热温度,当煮水温度达到控制板303设定的温度时,控制板303断开电源使得加热装置301停止加热。
本实施例中,由于在煮水过程中,盛液主体10内不断产生蒸汽,而盖体20与盛液主体10之间是密封的,为了防止盛液主体10内的蒸汽压力过大,因此,本实施例中,液体加热装置301还包括用于从泄压口401(具体参见如图4)释放盛液主体10内蒸汽的泄压装置,其中,泄压装置可以设置在盖体20上,也可以设置在盛液主体10靠近盖体20的一端上(即盛液主体10的顶端处),本实施例中,具体是以泄压装置设置在盖体20上为例进行说明的,泄压装置用于释放盛液主体10内产生的蒸汽。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泄压装置包括感温磁体41和泄压组件42,其中,感温磁体41具体固定在盖体20或盛液主体10上,其中,泄压组件42在感温磁体41的吸力作用下关闭泄压口401,随着盛液主体10内的温度升高时,感温磁体41的磁性逐渐减少,使得吸力逐渐降低,而温度升高时使得盛液主体10内的蒸汽压力逐渐增大,于是,泄压组件42在盛液主体10内的蒸汽的作用下克服吸力而至少部分打开泄压口401,这样盛液主体内的蒸汽从泄压口处排出,实现了泄压目的。
其中,感温磁体41会有一个临界温度,当温度高过临界温度时,感温磁体41的磁矩被破坏,磁性将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所以,当盛液主体10内的温度低于感温磁体41的临界温度,此时,感温磁体41具有磁性,吸力可以把泄压组件42紧紧吸合在一起,使泄压口401处于关闭状态,这样盛液主体10内外不连通且处于密封状态,从而起到了防止盛液主体10内液体溢出的作用,随着盛液主体10内液体的温度升高并达到临界温度时,在强烈的热运动能量与原子或离子磁矩之间的交换作用能量可相比拟的情况下,感温磁体41的磁性将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感温磁体41会逐渐失去磁性,从而吸力逐渐减弱,这样泄压组件42在盛液主体10内蒸汽压的作用至少部分打开泄压口401,泄压口401处于开启状态,盛液主体10内外连通,此时盛液主体10内的蒸汽至少部分从泄压口401处排出,使得盛液主体10内的气压降低,从而防止了盛液主体10内气压过高而发生危险,达到了安全煮水目的。
因此,本实施例中,泄压组件42在泄压口401处活动设置,当感温磁体41具有磁性时泄压组件关闭泄压口401,当感温磁体41失去磁性时,泄压组件42至少部分打开泄压口401。
本实施例中,感温磁体41的临界温度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计成不同的温度,例如,由于煮水温度一般在100℃,所以可以将感温磁体41的临界温度控制在90-95℃中的任一温度,例如92℃,这样当盛液主体10内的温度高于或等于92℃时,感温磁体41逐渐失去磁性,泄压口401被打开,开始泄压,当盛液主体10内的温度低于92℃时,感温磁体41具有磁性,可以吸合泄压组件42密封在泄压口401处,使得盛液主体10内外密封。而且需要说明的是,感温磁体41为现有的一种磁性与温度有关的磁铁,具体的原理和特性可以参考现有的感温磁铁。
本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加热装置301使用时,具体工作过程为:首先将液体(如水)加入盛液主体10内,控制板303控制加热装置301开始加热,由于此时盛液主体10内的温度低于感温磁体41的临界温度,所以感温磁体41具有磁性,吸力使得泄压组件42关闭泄压口401,盛液主体10内外处于密封状态,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盛液主体10内的温度不断升高并达到感温磁体41的临界温度时,感温磁体41逐渐失去磁性,吸力逐渐减弱,这样在盛液主体10内的蒸汽压的作用下泄压组件42至少部分打开泄压口401,使得泄压口401开启,盛液主体10内外连通,盛液主体10内的蒸汽从泄压口401处向外排出,最后当盛液主体10内的温度达控制板303设定的温度时,控制板303断开电源使加热装置301停止加热,当煮液完成后,盛液主体10内的温度会慢慢降低,当盛液主体10内的温度低于感温磁体41的临界温度时,感温磁体41变得又具有磁性,泄压组件42在吸力作用下关闭泄压口401,防止有液体溢出,从而方便携带。
其中,本实施例中,泄压口401具体设置在感温磁体41上,即感温磁体41上开设有连通盛液主体10内外的泄压口401(具体参见下述图4),盛液主体10内产生的蒸汽从泄压口401处排出。
本实施例中,泄压组件42在蒸汽压力作用下至少部分打开泄压口401具体为:随着盛液主体内的温度升高,感温磁体41的吸力逐渐减弱,当盛液主体10内的蒸汽压力大于吸力时,泄压组件42在蒸汽压力作用下从泄压口401处弹起而至少部分打开泄压口401,即泄压组件42在蒸汽压力作用下被顶起使得泄压口401被打开。
本实施例中,当泄压组件42在蒸汽压力下从泄压口401弹起时,为了避免泄压组件42脱离泄压口401,因此,如图1所示,泄压组件42具体包括:吸磁体42a以及阻挡件42d,其中,吸磁体42a可以与感温磁体41相吸,在感温磁体41具有磁性时,吸磁体42a通过感温磁体41的磁力相吸关闭泄压口401,在感温磁体41逐渐失去磁性时,吸磁体42a在蒸汽压力作用下从泄压口401弹起。
本实施例中,吸磁体42a具体可以为与感温磁体相吸的材料,例如铁块、钴块或镍块等。
其中,为了防止吸磁体42a在蒸汽压的作用下从泄压口401处弹起时脱离泄压口401,本实施例中,将阻挡件42d设置在吸磁体42a朝向盛液主体10内的一端上,具体的,当感温磁体41失去磁性时,吸磁体42a在蒸汽压作用下从泄压口401处弹起过程中,阻挡件42d能抵接在感温磁体41的底端从而防止吸磁体42a脱离泄压口401。
本实施例中,阻挡件42d抵接在感温磁体41一端上的结构可以如图2所示,该阻挡件42d为环形凸起,且环形的周边设有开孔,这样当阻挡件42d抵接在感温磁体41的底端时,盛液主体10内的蒸汽可以通过阻挡件42d上的开孔进入泄压口401向外排出,或者阻挡件42d可以为一凸块,该凸块只要抵接在感温磁体41的一侧底端上且能阻止吸磁体42a脱离泄压口401即可。
实施例二
图3是本实用新型液体加热装置实施例二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中泄压装置泄压时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液体加热装置实施例二中泄压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由于感温磁体41的临界温度一旦设定后,吸力大小与温度直接关联,但是若随着温度的升高出现盛液主体10内蒸汽压力较大但仍无法克服吸力时,泄压口无法被打开,此时,盛液主体10内的蒸汽压力不能及时排除会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本实施例中,如图3-5所示,泄压组件42还包括:第一弹性件42c,第一弹性件42c的一端抵接在吸磁体42a上,另一端抵接在盖体20内设置的内衬盖201上,其中,第一弹性件42c可以辅助蒸汽压力驱动吸磁体42a从泄压口401处弹起,具体的,第一弹性件42c在感温磁体41与吸磁体42a相吸时是处于压缩状态,即由于感温磁体41与吸磁体42a之间相吸,使得第一弹性件42c处于压缩状态,当感温磁体41逐渐失去磁性时,感温磁体41与吸磁体42a之间吸力逐渐减弱,这样在蒸汽压力和处于压缩状态的第一弹性件42c的弹力共同作用下将吸磁体42a从泄压口401处顶起,使得泄压口401开启,所以,本实施例中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吸磁体42a在第一弹性件42c的弹力作用和蒸汽压力的共同作用下将吸磁体42a从泄压口401弹起来实现泄压,而上述实施例一中,吸磁体42a是在盛液主体10内的蒸汽压的作用下从泄压口401弹起。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弹性件42c的辅助作用,可以避免只依靠蒸汽压力而无法克服吸力时无法及时泄压的问题。
本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42c弹起使得泄压口401被开启完成泄压后,若盛液主体10内的温度逐渐降低时,感温磁体41变得具有磁性,此时,感温磁体41的吸力将吸磁体42a吸合在泄压口401处,第一弹性件42c又处于压缩状态,本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使感温磁体41将弹起的吸磁体42a重新顺利地吸合在泄压口401处,可以通过增大感温磁体41的磁性来增强对吸磁体42a的吸力,从而顺利地将吸磁体42a重新吸合在泄压口401处。
本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由于阻挡件42d可以阻止吸磁体42a脱离泄压口401,所以当第一弹性件42c的一端抵接在吸磁体42a上,另一端抵接在内衬盖201上时,第一弹性件42c与吸磁体42a及内衬盖201之间可以只是抵接但并不相连在一起,若第一弹性件42c与吸磁体42a及内衬盖201之间是相连的,则第一弹性件42c还可以起到阻止吸磁体42a从泄压口401处脱离的作用,这样第一弹性件42c可以作为阻挡件42d(具体在下述实施例三中详述)。同时,需要说明的是,当泄压装置设置在盛液主体10上时,盖体20内设置在内衬盖201可以向盛液主体10内延伸一部分,这样第一弹性件42c的一端抵接在吸磁体42a上,另一端仍然可以抵接在内衬盖201上。
图6是本实用新型液体加热装置实施例二的又一剖面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6中泄压装置泄压时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如图6-7所示,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弹性件42c将吸磁体42a弹起后,若只通过感温磁体41的吸力将吸磁体42a重新吸合在泄压口401时,由于第一弹性件42c的弹力作用,往往使得吸磁体42a复位较慢,甚至出现需要人为地按压将吸磁体42a重新复位在泄压口401处的问题,本实施例中,为了加快吸磁体42a的复位速度,泄压组件42还包括:第二弹性件42e,第二弹性件42e的一端与感温磁体41的底端相连,另一端与阻挡件42d相连,即第二弹性件42e位于感温磁体41和阻挡件42d之间,当感温磁体41失去磁性时,处于压缩状态的第一弹性件42c弹起过程中使得吸磁体42a从泄压口401处顶起,吸磁体42a的移动带动阻挡件42d移动,阻挡件42d移动时由于感温磁体41固定不动从而使得第二弹性件42e被压缩,当盛液主体10内的温度逐渐降低时,感温磁体41变得具有磁性,吸磁体42a在感温磁体41的吸力以及处于压缩状态的第二弹性件42e的弹力共同作用下快速复位并重新密封在泄压口401。
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二弹性件42e起到了辅助感温磁体41对吸磁体42a进行复位的作用,从而实现了吸磁体42a快速复位的目的。
其中,如图3-7所示,本实施例中,泄压口401具体为圆锥口,即泄压口401的一端直径大于另一端的直径,具体的,圆锥口的大端朝向盛液主体10外,圆锥口的小端朝向盛液主体10内,即泄压口401的大小由盛液主体10内逐渐向盛液主体10外扩大,同时,由于吸磁体42a需要密封在泄压口401,所以,吸磁体42a的侧面为与圆锥口相匹配的圆锥面。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感温磁体41上开设的泄压口401设置为圆锥口,一方面便于蒸汽快速地向外排出,另一方面,当泄压装置设置在盖体20上时,泄压口401为圆锥口时,可以对吸磁体42a起到支撑作用,可以防止吸磁体42a在感温磁体41不具有磁性时,由于重力作用掉入盛液主体10内,从而无法密封泄压口401的问题。
其中,当泄压装置设置在盖体20或盛液主体10上时,为了液体加热装置的外观美观性,本实施例中,泄压组件42还包括:泄压帽42b,其中,泄压帽42b设置在吸磁体42a朝向盛液主体10外的一端上,即如图4所示,泄压帽42b设置在吸磁体42a的顶端,本实施例中,泄压帽42b与盖体20或盛液主体10的材料相连,泄压帽42b设置在吸磁体42a上时,当吸磁体42a密封在泄压口401处时,泄压帽42b与盖体20或盛液主体10的外表面平齐,通过泄压帽42b起到了美化外观的作用。
其中,由于泄压装置上设有泄压口401,这样当泄压装置设在盛液主体10上时,若盛液主体10内的液体过多时,泄压口401泄压的同时会出现漏水问题,所以,本实施例中,如图1-7所示,泄压装置设在盖体20上,盖体20内设置内衬盖201,具体的,感温磁体41固定在盖体20和内衬盖201之间,且盖体20和内衬盖201上都开设有与泄压口401连通的开口,通过泄压口401以及盖体20和内衬盖201上的开口将盛液主体10内的蒸汽向外排出,本实施例中,盖体20上设置的内衬盖201起到了将盖体20与盛液主体10密封的作用,同时起到固定感温磁体41的作用。
其中,为了在打开盖体20时,盖体20的内表面更美观,本实施例中,还包括:五金内盖202,五金内盖202盖设在内衬盖201上,且五金内盖202上开设有与泄压口401连通的通孔A,这样盛液主体10内的蒸汽通过五金内盖202上的通孔A以及内衬盖201上的开口从泄压口401向外排出。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内衬盖201上设置五金内盖202起到了装饰盖体20内部的作用。同时,通过五金内盖202可以阻止盛液主体10内的温度快速传递到盖体20上,从而防止了盖体20在加热装置加热过程中温度过高的问题。
但是需要说明的是,当泄压装置设置在盛液主体10上时,需要在盛液主体10上开设与泄压口401连通的开口,此时,五金内盖202、内衬该及盖体20上并不需要开设通孔A和开口。
除此之外,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加热装置301和控制板303设置在底座30内或者设置在盛液主体10的底端,且加热装置301和控制板303之间设有支架302,通过支架302可以起到支撑加热装置301的作用,同时起到将加热装置301和控制板303隔离开的作用,从而避免加热装置301产生的热量传递到控制板303对控制板303的性能造成影响。
实施例三
图8是本实用新型液体加热装置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泄压组件42可以包括吸磁体42a和第一弹性件42c,其中,本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42c可以作为阻挡件42d以阻止吸磁体42a从泄压口401处脱离,具体的,将第一弹性件42c的一端与吸磁体42a相连,另一端与内衬盖201相连,由于内衬盖201是固定不动的,所以,当第一弹性件42c将吸磁体42a弹起的同时对吸磁体42a具有拉力,该拉力使得吸磁体42a不会脱离泄压口401。
因此,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弹性件42c的一端与吸磁体42a相连,另一端与内衬盖201相连,使得第一弹性件42c在驱动吸磁体42a弹起的同时还起到了阻止吸磁体42a脱离泄压口401的作用,这样避免了额外增加阻挡件42d使得泄压组件42结构复杂的问题。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