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单梯稳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29552阅读:234来源:国知局
一种单梯稳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固定梯子辅助工具,尤其涉及一种单梯稳固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平常的梯子是一个直面,使用时,斜靠在一物体上,易滑倒。所以通常使用时需要有人扶着梯子,当人力不够时,容易造成事故;而人字梯,虽解决了易滑倒的问题,但由于需造成人字形,形成了材料物质的浪费,而且,人字梯通常不能制造的很高,对于一些高处的问题,还是需要平常的梯子,这时,就需要解决平常的梯子不稳固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了一种结构简单,移动方便,能及时报警预示的一种单梯稳固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单梯稳固装置,包括稳固本体和辅助轮机构,所述辅助轮机构端嵌套在所述稳固本体一端,所述稳固本体另一端的上表面连接有蜂鸣器和套环,所述稳固本体侧表面设有若干压力传感器与电源,所述压力传感器和蜂鸣器均与电源通过线路连接;所述辅助轮机构包括辅助轮及支架、旋转轮、滚轮、滚轮支架、压缩弹簧和支撑架;所述辅助轮为两个,两个所述辅助轮通过一个支架连在一起;所述旋转轮套在所述辅助轮的支架上;所述旋转轮上有两个圆弧形凹槽,所述压缩弹簧上端固定在支撑架上,所述压缩弹簧下端固定所述在滚轮支架上,所述压缩弹簧自然状态时,所述的压缩弹簧顶住所述滚轮支架并使所述滚轮进入所述圆弧形凹槽里。

进一步的,所述稳固本体为长方体。

进一步的,制成所述稳固本体材料密度大于5g/cm3

进一步的,所述稳固本体下表面设有细锯齿形纹路。

进一步的,所述套环为金属套环。

进一步的,若干所述压力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稳固本体侧表面的两端。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单梯稳固装置,包括稳固本体和辅助轮机构,它是由辅助轮及支架、旋转轮、滚轮、滚轮支架、压缩弹簧、支撑架组成。旋转轮上有两个圆弧形凹槽,滚轮支架上装有压缩弹簧,自然状态时弹簧顶住滚轮支架并使滚轮进入旋转轮凹槽里;两个辅助轮通过一个支架连在一起,可以同步折叠和放下,本实用新型设有套环,可以套绳索配合辅助轮使用,便于本实用新型的移动和搬运。当需要高空作业时,将单梯的两个支撑脚抵压在设有压力传感器的一侧,通过稳固本体下表面细锯齿形纹路以及自身重力产生的摩擦力,对梯子起到固定作用,当梯子倾斜对稳固本体造成的压力达到压力传感器的设定值时,蜂鸣器报警预示,保证高空作业人员的安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 辅助轮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如图1所示,一种单梯稳固装置,包括稳固本体1和辅助轮机构2,所述辅助轮机构2通过自身支撑架下端嵌套在所述稳固本体1一端,所述稳固本体1另一端的上表面连接有蜂鸣器5和套环6,所述稳固本体侧表面设有若干传感器与电源4。所述稳固本体1为长方体,所述制成稳固本体材料密度大于5g/cm3,所述稳固本体1下表面设有细锯齿形纹路。所述传感器为压力传感器3,所述压力传感器3和蜂鸣器5均与电源4通过线路连接,若干所述压力传感器3设置在所述稳固本体侧表面的两端。当需要高空作业时,将单梯的两个支撑脚抵压在设有压力传感器3的一侧,通过稳固本体下表面细锯齿形纹路以及自身重力产生的摩擦力,对梯子起到固定作用,当梯子倾斜对稳固本体造成的压力达到压力传感器的设定值时,蜂鸣器报警预示。

如图2所述辅助轮机构2由辅助轮26及支架、旋转轮25、滚轮24、滚轮支架23、压缩弹簧22、支撑架21组成。

所述辅助轮26为两个,两个所述辅助轮26通过一个支架连在一起,用于同步折叠和放下所述辅助轮。

所述旋转轮25套在所述辅助轮26的支架上。

所述旋转轮25上有两个圆弧形凹槽,所述压缩弹簧上端固定在支撑架21上,所述压缩弹簧22下端固定所述在滚轮支架23上,所述压缩弹簧22自然状态时,所述的压缩弹簧22顶住所述滚轮支架23并使所述滚轮24进入所述圆弧形凹槽里。

本实用新型在通过压缩弹簧压紧滚轮支架使其进入旋转轮的凹槽里,可以实现辅助轮及支架的旋转方向定位,当需要移动时,把辅助轮用力往下一推,压缩弹簧压缩,滚轮滚动,滚轮可以进入旋转轮一个凹槽里,通过套环和绳索,可拉动单梯稳固装置,移到工作地点,把辅助轮用力往上一推,压缩弹簧压缩,滚轮后退,滚轮可以进入旋转轮另外一个凹槽里,即可折叠起来。将梯子的脚贴近装有压力传感器的一面,当梯子倾斜对稳固本体造成的压力达到压力传感器的设定值时,蜂鸣器报警预示,本实用性新型,移动方便,成本低,实用性强。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做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