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座及应用该基座的沙发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26198发布日期:2018-06-08 17:48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座及应用该基座的沙发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居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基座及应用该基座的沙发。



背景技术:

沙发作为家居的必备家具,在生活中扮演着及其重要的角色;为保证其使用的舒适度,往往采用较多的木质、金属、海绵等材料,造成沙发的质量越来越大,摆放后日常需要移动时较为笨重,极其不便;为解决上述问题,出现了带脚轮的沙发,然而上述沙发存在着不易固定的问题,为此出现了带刹车的脚轮,沙发移动到固定位置后进行刹车,阻止脚轮移动,由于脚轮长时间负重,造成脚轮极易损坏,脚轮的刹车存在失灵的风险。且随着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剧,尤其是腿脚不方便的老人,希望享受沙发带来的舒适,同时需要进行移动时,往往需要借助轮椅,同时需要对老人进行搬运,极其不便。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当务之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易于升降移动的基座及应用该基座的沙发。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基座,包括:框体、多个撑脚、传动杆、成对设置的左、右前轮,左、右踩脚摆杆,左、右后轮和左、右后轮支架,所述撑脚与所述框体固定相连,所述左、右前轮置于该框体的前端,且所述左、右前轮相对于所述框体可升降设置;所述左、右后轮支架的顶端经相应左、右摆动销轴与框体的后端铰接,左、右后轮支架的底端设置相应左、右自转销轴,左、右后轮经左、右自转销轴与相应所述左、右后轮支架可转动配合,以使所述左、右后轮可随相应左、右后轮支架绕左、右摆动销轴摆动,所述左、右踩脚摆杆的中部经相应左、右摆杆销轴与所述框体的尾端铰接配合,以使所述左、右踩脚摆杆可摆动设置;左、右踩脚摆杆的前端与所述左、右后轮传动配合,以使所述左、右踩脚摆杆摆动时可带动所述左、右后轮绕相应左、右摆动销轴摆动,所述传动杆的前端与所述左前轮或右前轮传动配合,该传动杆的尾端与相应左踩脚摆杆或右踩脚摆杆的后端传动配合,以使所述左踩脚摆杆或右踩脚摆杆摆动时可带动左前轮和右前轮同步升降;需要对基座静置摆放时,所述左前轮、右前轮、左后轮、右后轮处于抬起状态,左前轮、右前轮、左后轮、右后轮的底端高于框体撑脚的下端面,以使撑脚与地面接触,框体不便移动;需要对基座进行移动时,左、右踩脚摆杆下压带动左、右后轮绕左、右摆动销轴摆动,摆动过程中左、右后轮的下端面下降且逐渐与地面接触,传动杆同时驱动左、右前轮同步下降,左前轮、右前轮、左后轮、右后轮逐渐与地面接触并形成支撑,使得框体上升、撑脚脱离地面,此时可方便的移动基座。

进一步,所述左、右踩脚摆杆和相应左、右后轮之间设置连杆组件,各连杆组件包括直线型第一连杆、直线型第二连杆和折线型第三连杆,所述折线型第三连杆的中间转折部经连杆销轴与所述框体铰接,所述直线型第一连杆的尾端与所述折线型第三连杆的前端铰接,所述折线型第三连杆的尾端与所述直线型第二连杆的前端铰接,所述直线型第一连杆的前端与相应左、右踩脚摆杆的前端铰接,所述直线型第二连杆的尾端与相应左、右自转销轴铰接,以使所述左/右踩脚摆杆尾端下压、绕相应左/右摆动销轴摆动时,带动左/右踩脚摆杆的前端、直线型第一连杆的前端上扬,直线型第一连杆的尾端、折线型第三连杆的前端下压且前移,使得折线型第三连杆绕左/右连杆销轴转动,折线型第三连杆的尾端、直线型第二连杆带动相应左/右后轮绕左/右摆动销轴向后摆动,完成左/右后轮的下降;所述左/右踩脚摆杆尾端上提、绕相应左/右摆动销轴摆动时,带动左/右踩脚摆杆的前端、直线型第一连杆的前端下压,直线型第一连杆的尾端、折线型第三连杆的前端上扬且后移,使得折线型第三连杆绕相应左/右连杆销轴转动,折线型第三连杆的尾端、直线型第二连杆带动左/右后轮绕相应左/右摆动销轴向前摆动,完成左/右后轮的抬升。

进一步,所述左、右前轮与框体之间分别设置同样结构的平行四边形升降机构,各平行四边形升降机构包括左纵撑、右纵撑、上横撑、下横撑,各上横撑与所述框体固定相连,且所述上横撑与相应下横撑平行设置,所述左、右前轮可转动设置在相应下横撑的底端,所述左纵撑的底端与所述下横撑的左端铰接,所述右纵撑的底端与所述下横撑的右端铰接;两平行四边形升降机构的上横撑之间设置可转动的前轮后支架和前轮前支架,所述右纵撑的顶端与前轮后支架固定相连,所述左纵撑的顶端与前轮前支架固定相连,以使前轮后支架和前轮前支架转动时,可带动两平行四边形升降机构同步移动。

进一步,所述右前轮的平行四边形升降机构还包括第一撑杆和第二撑杆,所述第一撑杆的前端与所述前轮后支架铰接设置,所述第一撑杆的尾端与所述第二撑杆的前端经升降销轴铰接,所述第二撑杆的尾端与左纵撑的底端、下横撑的左端铰接设置,所述传动杆的尾端与所述升降销轴铰接,以使所述传动杆摆动时带动升降销轴移动,以带动所述第一撑杆和第二撑杆移动,调整所述第一撑杆与所述第二撑杆之间的夹角,进而带动所述下横撑和左、右前轮升降。

进一步,所述上横撑的左侧端设置连接部,该连接部的底端经螺栓与所述框体固定相连,以固定所述上横撑,所述连接部的内侧端设置弧形的前轮限位槽,用于对所述升降销轴的运动进行限位。

进一步,所述传动杆包括第一传动杆、第二传动杆和V型摆杆,所述V型摆杆的前端与所述右摆动销轴铰接,以使所述V型摆杆可绕所述右摆动销轴摆动;该V型摆杆的中部与所述第二传动杆的尾端铰接,该第二传动杆的前端与所述升降销轴铰接,所述V型摆杆的尾端与所述第一传动杆的前端固定相连,所述右踩脚摆杆的尾端设置腰型孔,该第一传动杆的尾端插接配合在所述腰型孔内,以使右踩脚摆杆下压或上提时可带动升降销轴移动,腰型孔的设置使得第一传动杆在下压或上扬时存在缓冲,避免第一传动杆卡死。

进一步,所述左、右踩脚摆杆的下侧设置限位挡块,以使所述左、右踩脚摆杆下压时,限位挡块与框体相配合对相应左、右踩脚摆杆的下压幅度进行限位。

进一步,基座还包括左、右后轮支撑板,所述左、右后轮支撑板固定设置在所述框体尾端的左、右两侧,所述左/右摆动销轴、左/右连杆销轴、左/右摆杆销轴固定设置在相应左/右后轮支撑板上,所述左/右踩脚摆杆上还设有限位圆台,以使所述左/右踩脚摆杆上提时,所述限位圆台与相应左/右后轮支撑板的侧壁相配合随所述踩脚摆杆的上提幅度进行限位。

进一步,所述左后轮支撑板的相对内侧端固定设置左限位销轴,所述右后轮支撑板的相对内侧端固定设置右限位销轴;所述左后轮支架上设置左弧形限位卡口,所述右后轮支架上设置右弧形限位卡口,以使左后轮支架、右后轮支架摆动时,可由左限位销轴、右限位销轴对左后轮支架、右后轮支架进行限位。

一种沙发,包括上述的基座。

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1)本实用新型的基座,相对于现有技术,前轮采用垂直升降,可以360度任何方位进行升降,减少前轮在抬升和下降过程中因与地面过度摩擦而导致前轮损坏;(2)采用连杆组件带动后轮前后摆动,采用平行四边形升降机构驱动前轮进行升降,使得后轮在在摆动过程中逐渐与地面解除,并通过后轮的自转将后轮与地面之间的摩擦转为滚动摩擦,以减小摩擦阻力,便于对后轮进行摆动升降;(3)后轮采用后拉上升式设计,使得基座承受的重力越大时,其自锁能力越强;(4)踩脚摆杆和传动杆通过腰型孔插接配合,避免摆动时传动杆卡死导致无法移动,提高了升降效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基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的前轮、后轮、传动杆和踩脚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的后轮和踩脚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的前轮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基座的前轮、后轮处于抬起状态时踩脚、连杆组件、传动杆、平行四边形基座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基座的前轮、后轮处于下降状态时踩脚、连杆组件、传动杆、平行四边形基座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基座的前轮处于抬起状态时平行四边形升降机构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基座的前轮处于下降状态时平行四边形升降机构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基座的后轮处于抬起状态时连杆组件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基座的后轮处于下降状态时连杆组件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中:框体1,撑脚11,后端横撑12,右前轮21,右前轮上横撑211,右前轮下横撑212,右前轮第一左纵撑213,右前轮第一右纵撑214,右前轮第二左纵撑215,右前轮第二右纵撑216,连接部217,左前轮22,左前轮上横撑221,左前轮下横撑222,前轮后支架23,前轮前支架24,第一撑杆25,第二撑杆26,升降销轴27,前轮限位槽28,右后轮31,右后轮支架311,右摆动销轴312,右自转销轴313,右限位卡口314,左后轮32,左后轮支架321,左摆动销轴322,左自转销轴323,左限位卡口324,右后轮支撑板33,右限位销轴331,左后轮支撑板34,踩脚连杆4,右踩脚摆杆41,腰型孔411,右限位挡块412,右限位圆台413,右摆杆销轴414,左踩脚摆杆42,左摆杆销轴424,直线型第一连杆51,直线型第二连杆52,折线型第三连杆53,连杆销轴54,第一传动杆61,第二传动杆62,V型摆杆63。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基座,包括由后端横撑12、前端横撑和两侧撑固定相连构成的矩形框体1(其他实施例中可根据基座上放置的物体的形状对框体的形状进行相应改变);矩形框体1的四角固定设置4个撑脚11;矩形框体1的前端设置可升降的右前轮21和左前轮22;矩形框体1的后端左右两侧分别固定设置左后轮支撑板34和右后轮支撑板33,右后轮支架311的顶端经右摆动销轴312与右后轮支撑板33铰接,左后轮支架321的顶端经左摆动销轴322与左后轮支撑板34铰接;右后轮支架311的尾端设置右自转销轴313,左后轮支架321的尾端设置左自转销轴323,右后轮31经右自转销轴313与右后轮支架311铰接配合,左后轮32经左自转销轴323与左后轮支架321铰接配合,以使左后轮32、右后轮31可摆动设置。

基座还包括结构相同的右踩脚摆杆41和左踩脚摆杆42,如图3所示,右踩脚摆杆41的中部经右摆杆销轴414与右后轮支撑板33铰接配合,左踩脚摆杆42的中部经左摆杆销轴424与左后轮支撑板34铰接配合,以使左踩脚摆杆42、右踩脚摆杆41可摆动设置;为驱动左后轮32、右后轮31摆动,左踩脚摆杆42和左后轮32之间、右踩脚摆杆41和右后轮31之间设置结构相同的连杆组件,各连杆组件分别包括直线型第一连杆51、直线型第二连杆52和折线型第三连杆53,折线型第三连杆53的中间转折部经相应连杆销轴54与左后轮支撑板34/右后轮支撑板33铰接,直线型第一连杆51的尾端与折线型第三连杆53的前端铰接,折线型第三连杆53的尾端与直线型第二连杆52的前端铰接,直线型第一连杆51的前端与相应左踩脚摆杆42/右踩脚摆杆41的前端铰接,直线型第二连杆52的尾端与左自转销轴323/右自转销轴313铰接。

左踩脚摆杆42/右踩脚摆杆41的下侧分别设置左限位挡块、右限位挡块412,以使左踩脚摆杆42/右踩脚摆杆41下压时,左限位挡块、右限位挡块412与框体1的后端横撑12相配合对左踩脚摆杆42/右踩脚摆杆41的下压幅度进行限位。左踩脚摆杆42/右踩脚摆杆41上还分别设有左限位圆台、右限位圆台413,以使左踩脚摆杆42/右踩脚摆杆41上提时,左限位圆台、右限位圆台413与相应左后轮支撑板34/右后轮支撑板33的侧壁相配合,对左踩脚摆杆42/右踩脚摆杆41的上提幅度进行限位。左后轮支撑板34的相对内侧端固定设置左限位销轴(图中未示出),右后轮支撑板33的相对内侧端固定设置右限位销轴331;左后轮支架321上设置左弧形限位卡口324,右后轮支架311上设置右弧形限位卡口314。

如图6和图10所示, 左踩脚摆杆42/右踩脚摆杆41尾端下压、绕左摆动销轴322/右摆动销轴312摆动时,带动左踩脚摆杆42/右踩脚摆杆41的前端、直线型第一连杆51的前端上扬,直线型第一连杆51的尾端、折线型第三连杆53的前端下压且前移,使得折线型第三连杆53绕相应连杆销轴54转动,折线型第三连杆53的尾端、直线型第二连杆52带动左后轮32/右后轮31绕左摆动销轴322/右摆动销轴312向后摆动,以拉动左后轮支架321/右后轮支架311向后摆动、左后轮32/右后轮31下降,左后轮支架321摆动至左弧形限位卡口324与左限位销轴相接触、右后轮支架311摆动至右弧形限位卡口314与右限位销轴331相接触时对左后轮支架321/右后轮支架311进行限位,以使左后轮32/右后轮31下降至低点后保持静止,同时由框体1的后端横撑12与左踩脚摆杆42/右踩脚摆杆41底端的左限位挡块、右限位挡块412相配合进行阻挡限位,以限制左踩脚摆杆42/右踩脚摆杆41的下压幅度;如图5和图9所示,左踩脚摆杆42/右踩脚摆杆41尾端上提、绕左摆动销轴322/右摆动销轴312摆动时,带动左踩脚摆杆42/右踩脚摆杆41的前端、直线型第一连杆51的前端下压,直线型第一连杆51的尾端、折线型第三连杆53的前端上扬且后移,使得折线型第三连杆53绕相应连杆销轴54转动,折线型第三连杆53的尾端、直线型第二连杆52带动左后轮32/右后轮31绕左摆动销轴322/右摆动销轴312向前摆动,以拉动左后轮支架321/右后轮支架311向前摆动、左后轮32/右后轮31上升,左后轮支架321的左弧形限位卡口324脱离左限位销轴、右后轮支架311的右弧形限位卡口314脱离右限位销轴331,以使左后轮32/右后轮31抬升,同时由左后轮支撑板34/右后轮支撑板33的侧壁与相应左限位圆台、右限位圆台413相配合,以限制左踩脚摆杆42/右踩脚摆杆41的上提幅度;为确保左后轮32、右后轮31抬升和下降的同步性,左踩脚摆杆42和右踩脚摆杆41之间固定设置踩脚连杆4,需要下压或上提时对踩脚连杆4进行施力,即可带动左踩脚摆杆42和右踩脚摆杆41同步运动。

如图4所示,矩形框体1的前端左、右两侧分别固定设置结构相同的左前轮支撑板和右前轮支撑板,左前轮支撑板和右前轮支撑板的底端分别经螺栓与框体1固定相连;为保证右前轮21和左前轮22可同步运动,左前轮支撑板的顶端和右前轮支撑板的顶端之间平行设置前轮后支架23和前轮前支架24,前轮后支架23、前轮前支架24与左前轮支撑板和右前轮支撑板可转动配合;右前轮21和左前轮22经平行四边形升降机构带动升降;该平行四边形升降机构以左前轮支撑板的上部/右前轮支撑板的上部作为相应的左前轮上横撑221/右前轮上横撑211,以U型槽钢作为左前轮下横撑222/右前轮下横撑212,采用万向轮作为左前轮22和右前轮21,以使左前轮22和右前轮21分别可转动设置在左前轮下横撑222/右前轮下横撑212的下端面。

以右前轮21的平行四边形升降机构为例,该右前轮下横撑212的两侧壁的两端分别设置螺孔,右前轮21的平行四边形升降机构还包括右前轮第一左纵撑213、右前轮第一右纵撑214,右前轮第一左纵撑213、右前轮第一右纵撑214的顶端和底端均设置通孔,以使右前轮第一左纵撑213的顶端套接在前轮前支架24上且经焊接进行固定,此时右前轮第一左纵撑213的顶端经前轮前支架24与右前轮支撑板可转动配合;右前轮第一右纵撑214的顶端套接在前轮后支架23上且经焊接进行固定,此时右前轮第一右纵撑214的顶端经前轮后支架23与右前轮支撑板可转动配合;右前轮第一左纵撑213、右前轮第一右纵撑214的底端经销轴与U型槽钢的一侧壁铰接相连,使得右前轮下横撑212、右前轮上横撑211、右前轮第一左纵撑213、右前轮第一右纵撑214形成一个四边形的框架;为使得平行四边形升降机构更加牢固,可增加与右前轮第一左纵撑213、右前轮第一右纵撑214相同结构的右前轮第二左纵撑215、右前轮第二右纵撑216,右前轮第二左纵撑215的顶端套接在前轮前支架24上且经焊接进行固定,右前轮第二右纵撑216的顶端套接在前轮后支架23上且经焊接进行固定,右前轮第二左纵撑215、右前轮第二右纵撑216的底端经销轴与U型槽钢的另一侧壁铰接相连,以增加升降机构的牢固程度。对于左前轮22的平行四边形升降机构,其设置方式与右前轮21相同,包括相应的左前轮上横撑221、左前轮下横撑222、左前轮第一左纵撑、左前轮第一右纵撑、左前轮第二左纵撑、左前轮第二右纵撑,以构成同样结构的升降机构。

为驱动U型槽钢带动右前轮21升降,右前轮21的平行四边形升降机构还包括第一撑杆25和第二撑杆26,第一撑杆25的前端经安装孔套接在前轮后支架23上进行铰接设置,第一撑杆25的尾端与第二撑杆26的前端经升降销轴27铰接,第二撑杆26的尾端经安装孔与右前轮第一左纵撑213的底端、右前轮下横撑212的销轴铰接设置,驱动升降销轴27移动可带动第一撑杆25、第二撑杆26移动,进而带动U型槽钢和右前轮21相对于右前轮上横撑211升降。由于前轮后支架23、前轮前支架24与右前轮21的右前轮第一左纵撑213、右前轮第一右纵撑214固定相连,因此右前轮第一左纵撑213、右前轮第一右纵撑214由升降销轴27、第一撑杆25、第二撑杆26带动进行转动时,可带动前轮后支架23、前轮前支架24转动,进而带动左前轮22的相应左前轮第一左纵撑、左前轮第一右纵撑、左前轮第二左纵撑、左前轮第二右纵撑移动,以同步对左前轮22、右前轮21进行升降(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对左前轮设置同样结构的升降销轴、第一撑杆、第二撑杆,以提高驱动效果)。

右前轮平行四边形升降机构的升降销轴27由传动杆驱动其移动,传动杆包括第一传动杆61、第二传动杆62和V型摆杆63,V型摆杆63的前端与右摆动销轴312铰接,以使V型摆杆63可绕右摆动销轴312摆动;该V型摆杆63的中部与第二传动杆62的尾端铰接,该第二传动杆62的前端上翘设置且与升降销轴27铰接,V型摆杆63的尾端与第一传动杆61的前端固定相连,右踩脚摆杆41的尾端设置腰型孔411,该第一传动杆61的尾端上翘设置且插接配合在腰型孔411内,以使右踩脚摆杆41下压或上提时可带动升降销轴27移动,腰型孔411的设置使得第一传动杆61在下压或上扬时存在缓冲,避免第一传动杆61卡死。左前轮32设置同样结构的升降销轴、第一撑杆、第二撑杆时,可同样在升降销轴与左踩脚摆杆之间设置同样结构的传动杆。

如图5和图7所示,右踩脚摆杆41尾端上提、绕右摆动销轴312摆动时,第一传动杆61的尾端随之上提、第二传动杆62的前端随之向下且向后移动,带动升降销轴27、第一撑杆25的尾端、第二撑杆26的前端向后移动,使得前轮后支架23、前轮前支架24、右前轮第一左纵撑213、右前轮第一右纵撑214、右前轮第二左纵撑215、右前轮第二右纵撑216随之逆时针转动,带动右前轮下横撑212和右前轮21上移,前轮后支架23、前轮前支架24同时带动左前轮第一左纵撑、左前轮第一右纵撑、左前轮第二左纵撑、左前轮第二右纵撑同步进行逆时针转动,进而带动左前轮上移;如图6和图8所示,右踩脚摆杆41尾端下压、绕右摆动销轴312摆动时,第一传动杆61的尾端随之下压、第二传动杆62的前端随之向上且向前移动,带动升降销轴27、第一撑杆25的尾端、第二撑杆26的前端向前移动,使得前轮后支架23、前轮前支架24、右前轮第一左纵撑213、右前轮第一右纵撑214、右前轮第二左纵撑215、右前轮第二右纵撑216随之顺时针转动,带动右前轮下横撑212和右前轮21下降,前轮后支架23、前轮前支架24同时带动左前轮第一左纵撑、左前轮第一右纵撑、左前轮第二左纵撑、左前轮第二右纵撑同步进行顺时针转动,进而带动左前轮22下降。

实施例2

一种沙发,包括实施例1中的基座,沙发的底端固定设置在基座上,以通过升降基座,对前轮、后轮进行升降,以使沙发可以方便的移动。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这些属于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