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尘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55488发布日期:2019-04-30 18:35阅读:196来源:国知局
吸尘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清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便于维修的吸尘器。



背景技术:

现有吸尘器,机体内设有电动机以及通过电动机驱动而旋转的风扇,具有吸入口、过滤器、排出口,从与吸入口连接的吸管吸入外部气体而从排出口排出外部气体,从而能够利用过滤器将与外部气体一起吸入的灰尘等捕捉而进行集尘。另外,在排出口上可以连接软管以作为鼓风机使用,不作鼓风机时,风可以从吹风栅排出。

常见的干湿吸尘器带吹风栅的结构是,电机动叶风道与吹风风道作为一体,做在一个零件上,同时电机、动叶轮、垫圈、锁紧螺母必需安装在这个零件上与风道托盘形成一个整体的风道结构,这样做的不足是,更换电机时需要将风道托盘、动叶轮、垫圈、锁紧螺母等料件全部拆掉后才能卸下电机,特别是拆动叶轮时,没有专业的工装是无法拆装的,售后服务有很多不便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吸尘器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方便拆装且结构紧凑的吸尘器。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吸尘器,包括集尘箱、盖设于集尘箱的机体、与所述集尘箱连通的吸口,所述机体包括位于集尘箱上的盖体以及连接于盖体的导风风道组件,所述吸尘器还包括与所述导风风道组件连通的出风口,所述导风风道组件包括导风风道以及固定连接于导风风道的真空发生装置,所述真空发生装置包括电机;所述真空发生装置构造为仅允许利用非通用工具进行拆卸和/或装配,使所述真空发生装置与所述导风风道分离和/或连接;或所述导风风道(21)与所述真空发生装置之间构造为不可拆卸连接;所述导风风道构造为允许利用通用工具或不利用工具进行非破坏性拆卸和/或装配,使所述导风风道组件整体地与所述盖体分离和/或连接;所述导风风道的中部设有凹陷部,所述电机至少部分容纳于凹陷部;所述机体还包括与所述电机的散热风口连通的电机冷却风道,所述电机冷却风道至少部分地设置于所述凹陷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风风道与所述盖体之间构造为使用标准连接件的可拆卸连接;所述导风风道与所述真空发生装置之间构造为使用非标准连接件的可拆卸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风风道包括风道上盖和风道下盖,所述凹陷部设置于风道上盖,并且所述风道上盖沿电机轴向的尺寸大于所述风道下盖沿电机轴向的尺寸。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真空发生装置包括电机以及设置于导风风道内由电机驱动的叶轮,所述电机安装于所述导风风道,所述导风风道安装于所述盖体。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出风口包括设置于所述盖体上的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和风道出口位置对应并通过柔性密封件紧密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风道出口的外壁上设有筋条,所述柔性密封件构造为橡胶圈,所述橡胶圈套设于所述风道出口的外壁并抵接于所述筋条。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盖体包括盖设于导风风道组件的上盖和位于导风风道组件和集尘箱之间的中盖,所述导风风道组件安装于中盖上并位于上盖和中盖之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中盖和导风风道组件之间设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沿电机轴向和径向至少部分包覆所述导风风道。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机体还包括设置于上盖和导风风道之间的电机冷却风道,所述电机冷却风道与所述电机的散热风口连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出风口包括设置于所述盖体上的第一出风口以及设置于机体上的第二出风口和第三出风口,所述第二出风口用于连接排风管,所述第三出风口与外界连通,所述第一出风口可选择的与所述第二出风口或第三出风口连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出风口构造为内外间隔的双层结构,双层结构之间的间隔与排风管的壁厚匹配;实用新型所述双层结构之间设有限位壁,所述排风管连接到所述双层结构能够与所述限位壁抵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盖体设置第一出风口的一端设有出风风腔,所述出风风腔内设有能够在两个位置之间运动的挡风板,在第一位置,所述第一出风口与所述第二出风口连通;在第二位置,所述第一出风口与所述第三出风口连通,所述排风管安装于所述第二出风口通过滑动件带动所述挡风板从第二位置运动到第一位置,所述滑动件在双层结构之间的间隔内沿出风方向前后运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滑动件的中部和远离第一出风口的后端分别设有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挡风板处于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挡板与第二出风口的管壁抵接;所述排风管的管壁抵接第二挡板以推动所述滑动件移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滑动件临近第一出风口的前端设有抵接所述挡风板的接触头,所述挡风板上设有第三挡板,所述第三挡板与挡风板主体之间具有弯折部,挡风板处于第一位置时所述接触头与所述第三挡板抵接;挡风板处于第二位置时所述接触头与弯折部抵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双层结构包括外管和内管,所述内管伸入所述出风风腔内,并且所述内管临近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前管壁相对于出风方向倾斜设置,挡风板处于第二位置时与所述内管的前管壁抵接,并且所述挡风板远离转轴的一端朝向第一出风口倾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从以上技术解决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具有诸多突出的实质性技术特点,实施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之后,其显著的技术进步主要体现在:本实用新型将导风风道、电机以及叶轮作为一个整体与盖体安装,方便拆装,维修更加简便,若电机寿命到期,可以直接更换这个组件,其它零件还可能使用,并且有利于售后,售后服务时只需将此组件拆卸即可。这样使更换电机变得简单易操作,用户自己也可以更换。另外,导风风道组件与出风风道连接时用柔性橡胶圈来对接,可以止漏风,防喷水时漏水,防止振动,还可以密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例中吸尘器其中一个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吸尘器另一个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的吸尘器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4是图1中的吸尘器的右视图;

图5是图4中沿A-A线的剖视图;

图6是图1中的吸尘器的导风风道组件其中一个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图7是图6中的导风风道组件中部分元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8是图6中的导风风道组件另一个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图9是图1中的吸尘器的中盖其中一个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的中盖另一个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图11是图1中的吸尘器的主视图,其中挡风板处于第一位置;

图12是图11中沿B-B线的剖视图;

图13是图12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14与图12类似,其中挡风板处于第二位置;

图15是图14中b部分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以干湿两用吸尘器为优选的实施例进行具体说明。请参照图1和图2所示,该吸尘器包括集尘箱40以及盖设于集尘箱40的机体,集尘箱40构造为箱式结构并且内部设置有过滤器41(如图5所示),集尘箱 40上连接有进风管61,进风管61可以连接吸头62,使得集尘箱40可以连通吸头62的吸口63。机体上设有出风口,在吸尘器开启的时候,外部的流体可以从吸口63进入集尘箱40过滤后从机体上的出风口排出。因吸尘器为干湿两用,吸入的流体可以是液体、气体以及液气混合体等等。本实施例中,以连接进风管61的一侧为吸尘器的前部,相对的另一侧为吸尘器的后部,优选的,出风口设置于机体的后部,出风口连接有排风管71,排风管 71可以拆卸。排风管71安装上时可以做鼓风机使用,此时,可将进风管61 拆掉。

参照图3到图5所示,机体包括位于集尘箱40上的盖体以及连接于盖体的导风风道组件20,导风风道组件20与出风口连通并且作为一个整体安装到盖体上。盖体包括连接集尘箱40的中盖30以及盖设于中盖30上的上盖10,导风风道组件20设置于上盖10和中盖30之间。上盖10上设置有手柄11,方便用户提携。中盖30的前部可拆卸地安装有电池包50,用于给导风风道组件20供电。导风风道组件20作为一个装配整体,安装在吸尘器的中盖30上。其中,导风风道组件20包括导风风道21以及固定连接于导风风道21的真空发生装置,真空发生装置构造为不允许利用通用工具或不利用工具进行拆卸和/或装配,使真空发生装置与导风风道21分离和/或连接,导风风道21构造为允许利用通用工具或不利用工具进行非破坏性拆卸和/或装配,使导风风道组件20整体地与盖体分离和/或连接。真空发生装置包括电机22以及设置于导风风道21内由电机22驱动的叶轮23。电机22 安装于导风风道21的中部,导风风道21具有连通集尘箱40的电机进风口 214以及连通出风口的风道出口213,电机22能够带动叶轮23使流体从吸口63进入集尘箱40,经过导风风道21从出风口排出。这里的出风口包括设置于中盖30上的第一出风口31,导风风道21安装于中盖30上,导风风道出口213与第一出风口31连通。电机22上方设置有电机冷却风道12,上盖10盖设于电机冷却风道12的上方。本实施例中,吸尘器的上盖10、中盖30与集尘箱40三部分的壳体将吸尘器的内部空间隔成两部分:集尘部分与电机部分。吸尘器的上盖10和中盖30之间是电机冷却风道12和导风风道组件20,吸尘器的中盖30和集尘箱40之间是过滤器41等。

另外,集尘箱40的一侧设有容纳腔45,容纳腔45能能够收纳排风管 71、吸头62等配件,以防止这些配件在不使用的时候丢失。

配合参照图6到图9所示,导风风道21包括相互配合连接形成内部风道的风道上盖211和风道下盖212,风道上盖211临近导风风道出口213的位置设有筋条216,一橡胶圈25设置在导风风道出口213和第一出风口31 之间,橡胶圈25抵接于筋条216以通过筋条216进行限位,用橡胶圈25连接导风风道出口213与中盖30的第一出风口31,使橡胶圈25与导风风道出口213紧密连接。也就是说,通过橡胶圈25将导风风道出口213与第一出风口31连接,防止电机22的震动传递到外壳。橡胶圈25可以防止漏风、防喷水时漏水、防止振动以及增强密封性。另外,在导风风道组件20 与中盖30中间设置有密封圈13,密封圈13沿电机轴向和径向至少部分包覆导风风道21。中盖30的中间构造为导风风道组件底托33,导风风道组件底托33的凹陷深度与密封圈13配合,导风风道组件底托33中间有底盖口 331,底盖口331与风道下盖212的电机进风口214配合。通过设置密封圈 13防止从集尘箱40到电机进风口214之间的流体的泄漏,同样能够防止振动以及增强密封性。

进一步的,风道上盖211的中部设有凹陷部217,电机22设置于该凹陷部217并安装到风道上盖211上,而且电机22至少部分容纳于凹陷部 217,即电机22沿其径向的投影与导风风道21至少部分重叠,从而减小导风风道组件20的整体轴向尺寸,结构更加紧凑。另外,风道上盖211沿电机轴向的尺寸大于风道下盖212沿电机轴向的尺寸。与电机输出端相对的尾端连接电机冷却风道12,电机22上的散热风口与电机冷却风道12连通,以利于电机22的散热。风道上盖211的外周面延伸出四个第一螺钉孔218,中盖30上对应设有四个第二螺钉孔38,第二螺钉孔38与导风风道上盖211 的第一螺钉孔218配合,用螺钉将导风风道组件20安装紧固到中盖30。通过螺钉将导风风道组件20安装到中盖30上,导风风道组件20是装配成一体的,想要更换电机时,可以将整个导风风道组件20从中盖30上拆除,再进行导风风道组件20的更换。这样将电机组件模块化方便售后,用户也可自行拆装。

继续参照图10到图14所示,出风口还包括设置于吸尘器后部的第二出风口32和第三出风口,吸尘器后部安装有出风栅板35,第二出风口32构造为凸出于出风栅板35的出风管,当然也可以是穿过出风栅板连通第一出风口的出风管,也就是说第二出风口可以设置于中盖上,也可以设置于出风栅板上。出风栅板35在第二出风口32的前端伸入中盖30,第二出风口 32的后部与排风管71连接,出风栅板35上的栅格即构成第三出风口,风可选择地从第二出风口32经过排风管71排出或从第三出风口即出风栅板 35的栅格中排出。具体的,中盖30的后部设有出风风腔罩34,出风栅板 35设置在出风风腔罩34的后部,出风风腔罩34内形成出风风腔,出风风腔位于第一出风口31的下游。在出风风腔罩34内设置限位板343以及能够相对于中盖30运动的挡风板345,该限位板343中间有一缺口,该缺口的形状大小与挡风板345的形状大小吻合,当挡风板345在第一位置时,可以与限位板343在同一平面上或者说挡风板345封闭限位板343上的缺口,将出风风腔隔断成两部分:第一出风风腔341和第二出风风腔342,因此出风路径有两条,即风从第一出风口31经第一出风风腔341从第二出风口32排出,或者风从第一出风口31经第一风腔341和第二风腔342从第三出风口即出风栅板35的栅格中排出。

进一步的,可通过挡风板345的运动选择不同的出风路径,挡风板345 具有一转轴346,通过转轴346将挡风板345安装在出风栅板35上,挡风板345可以围绕转轴346在两个位置之间旋转。挡风板345在第一位置时,挡风板345转动到限位板343的缺口处,与限位板343在同一平面上,形成挡风壁,第一出风风腔341和第二出风风腔342隔断,此时风从导风风道 21到第一出风口31流经第一出风风腔341,从第二出风口32连接的排风管 71排出,如图13中箭头所示。挡风板345在第二位置时,挡风板345旋转到第二出风口32,遮挡住第二出风口32的前端,第一出风风腔341和第二出风风腔342连通,此时,风从导风风道21到第一出风口31流经第一出风风腔341、第二出风风腔342,从出风栅板35的栅格排出,如图15中箭头所示。

挡风板345从第二位置运动到第一位置通过安装排风管71来实现。排风管71的管壁插入第二出风口32施力给挡风板345,挡风板345能够封闭限位板343上的缺口,同时排风管71与第一出风口31连通;当拆除排风管71时,挡风板345可以自动返回至第二位置,即排风管71与第二出风口32 分离能够打开限位板343上的缺口使第一风腔341和第二风腔342连通,出风栅板35的栅格与第一出风口31连通。挡风板345的自动返回可以通过设置向第二位置偏压挡风板的弹性元件实现。具体的,第二出风口32的管道内设有与挡风板345抵接的滑动件39,滑动件39能够被带动沿着出风方向 (即排风管71的插入方向)或者出风方向的反向(即沿着排风管71的拔出方向)的移动,滑动件39的前端设有与挡风板345抵接的接触头395,滑动件39的中部设有第一挡板391,滑动件39的后端设有第二挡板392,第一挡板391用于在挡风板345处于第二位置时与第二出风口32的前端管壁抵接,限制滑动件39继续向出风方向移动;第二挡板392用于排风管71连接到第二出风口32时,排风管71的管壁抵接第二挡板392并推动第二挡板 392移动,继而第二挡板392通过接触头395带动挡风板343枢转到第一位置。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第二出风口32构造为内外具有预设间隔的双层结构,即双层出风管,双层出风管之间的间隔大致等于排风管71的壁厚,排风管71连接第二出风口32时能够插入到双层出风管之间。其中,双层出风管之间连接有限位壁327,用于限制排风管71插入的深度,另外,滑动件 39的第二挡板392能够在双层出风管之间的间隙沿着出风管的轴向移动,从而滑动件39的限位更加可靠,移动更加平稳。挡风板345上临近转轴346 的位置设有第三挡板348,第三挡板348的延伸方向与挡风板本体呈角度,从而使第三挡板348和挡风板345的转轴连接部之间形成弯折部,在挡风板 345处于第二位置时,滑动件39的接触头395抵住第三挡板348的弯折部,便于滑动件39带动挡风板345枢转。当排风管71插入出风栅板35的第二出风口32时,第二出风口32的限位壁327限制排风管71往内插的位置。滑动件39的接触头395与挡风板345的第三挡板348接触,排风管71抵住滑动件39的第二挡板392,当排风管71插入时推动滑动件39往导风风道的第一出风口31运动,滑动件39顶住挡风板345,将挡风板345转动到第一位置。挡风板345连接有扭簧,当拆除排风管71时,挡风板345在扭簧的作用下可以自动返回至第二位置,滑动件39的第一挡板391抵住第二出风口32的前管壁,滑动件39的接触头395抵住第三挡板348的弯折部。

为了在插入排风管时更容易推动挡风板枢转,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双层结构包括外管和内管,内管伸入出风风腔内,并且内管临近第一出风口 31的前管壁相对于出风方向倾斜设置,即第二出风口32的前管壁倾斜设置,挡风板345返回至第二位置与第二出风口32或者说内管的前管壁抵接,从而挡风板345远离转轴346的一端朝向第一出风口31倾斜,从而滑动件39更容易克服扭簧力推动挡风板345枢转。

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电机22和叶轮23等作为一体,用风道上盖211与风道下盖212装配成一个组件,若电机寿命到期,可以直接更换这个组件,其它零件还可能使用,并且有利于售后,售后服务时只需将此组件拆卸即可。这样使更换电机变得简单易操作,用户自己也可以更换。导风风道组件20与出风风道连接时用个柔性橡胶圈来对接,可以止漏风,防喷水时漏水,防止振动,还可以密封。

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