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拉拔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99053发布日期:2019-05-31 20:59阅读:190来源:国知局
一种拉拔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拉拔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家庭环境的改善,尤其是在家具的设计上,人们更加追求多元化和个性化,家具的拉拔装置的设计更是多种多样,然而传统的家具拉拔装置很多不能实现家具板件的翻转功能,而能实现板件翻转功能的拉拔装置一般造价较高;板件与拉拔装置安装,需要对板件进行的加工,工艺难度大。而且,现有的能实现板件翻转功能的拉拔装置需要较大的空间供拉拔装置的拉伸,而且外观观感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拉拔装置,它能够实现板件的翻转和复位功能,还具有造价低、加工难度小、节约空间、外观美观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拉拔装置,包括板件、固定于所述板件上的固定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部件包括上固定盘和下固定盘;所述板件夹持于所述上固定盘和下固定盘之间;

所述拉拔装置还包括在垂直方向上贯穿所述固定部件和板件的拉拔部件,所述拉拔部件可在所述固定部件和板件之间上下移动,所述拉拔部件通过与所述固定部件卡合实现控制所述板件在翻转、复位两种状态进行转换。

进一步地,所述拉拔部件包括在所述固定部件和所述板件之间上下移动的布带,还包括与所述上固定盘可拆卸卡合的上翻拉手、与所述下固定盘可拆卸卡合的复位拉手,所述上翻拉手和所述复位拉手分别固定在所述布带的两端部;

所述上翻拉手和所述复位拉手设置为相同的梯形结构,所述上翻拉手的面积小的底面与所述复位拉手的面积小的顶面相对应;所述上翻拉手的底面设有第一条形孔,所述复位拉手的顶面设有第二条形孔;所述布带经所述第一条形孔从所述上翻拉手穿出,经所述第二条形孔进入所述复位拉手。

进一步地,所述上固定盘的顶部向下凹陷设有握持凹槽;所述握持凹槽的底部设有与其连通的第一卡合槽,所述第一卡合槽与所述上翻拉手的底部相匹配,所述上翻拉手的底部卡合于所述第一卡合槽内,所述上翻拉手的顶部安放于所述握持凹槽内,所述握持凹槽的顶部的面积大于所述上翻拉手的顶部的面积;所述上翻拉手与所述第一卡合槽可拆卸地卡合;

所述下固定盘的底部设有与所述复位拉手的顶部相匹配的第二卡合槽,所述复位拉手可拆卸地卡合于所述第二卡合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上固定盘的底部设有与所述第一条形孔相匹配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位于所述第一卡合槽的底部,且两者连通;所述第一卡合槽的底部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一通孔的顶部的面积;所述握持凹槽经所述第一卡合槽与所述第一通孔连通,且三者在垂直方向上贯通所述上固定盘;

所述下固定盘的顶部设有与所述第二条形孔相匹配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位于所述第二卡合槽的顶部,两者连通且在垂直方向上贯通所述下固定盘;所述第二卡合槽的顶部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通孔的底部的面积;

所述板件上设有与所述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相对应的第三通孔,所述布带穿过所述第一通孔、第三通孔、第二通孔;

向所述上翻拉手施加外力,所述上翻拉手离开所述第一卡合槽,所述布带被所述上翻拉手牵扯,所述复位拉手卡合于所述第二卡合槽内,所述板件向上翻转;向所述复位拉手施加外力,所述复位拉手离开所述第二卡合槽,所述布带被所述复位拉手牵扯,所述上翻拉手卡合于所述第一卡合槽内,所述板件复位。

进一步地,所述布带为帆布布带,所述布带缝制成一个圈、折叠后形成双层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上翻拉手设有与所述第一条形孔连通的第一销座,所述第一销座内装有第一插销和所述布带,所述第一插销插于所述布带的双层结构内;所述第一插销与所述布带安装后,其最宽处大于所述第一条形孔的宽度;

所述复位拉手设有与所述第二条形孔连通的第二销座,所述第二销座内装有第二插销和所述布带,所述第二插销插于所述布带的双层结构中;所述第二插销与所述布带安装后,其最宽处大于所述第二条形孔的宽度。

进一步地,所述上翻拉手卡合与所述第一卡合槽内,所述上翻拉手的顶部与所述上固定盘的顶部齐平。

进一步地,所述复位拉手的重量是所述上翻拉手的1.5倍以上,所述第三通孔与所述板件的长边平行。

进一步地,所述上固定盘的底面沿所述第一通孔的径向方向设有互相对称的用于与所述板件螺接的第一螺孔,所述第一螺孔贯穿所述上固定盘的底面;所述下固定盘的顶面沿所述第二通孔的径向方向设有互相对称的用于与所述板件螺接的第二螺孔,所述第二螺孔贯穿所述下固定盘;所述第一螺孔与所述第二螺孔相对应。

进一步地,所述上固定盘的顶部侧壁水平向外延伸设有上盘檐,所述上盘檐向所述下固定盘的方向倾斜;所述下固定盘的底部侧壁水平向外延伸设有下盘檐,所述下盘檐向所述上固定盘的方向倾斜。

有益效果: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的拉拔部件包括布带,布带是表面光滑的帆布布带,减少上翻拉手和复位拉手归位时,布带与固定部件的摩擦力。而且在拉拔装置实现板件的翻转和复位时,不需要在板件的底部预留复位拉手旋转的空间,在安装空间不足的情况下,布带会自动折叠,从而提高空间的利用率。使用布带作为拉拔部件,造价成本低。

2.本实用新型的复位拉手的重量是上翻拉手的1.5倍以上,这样可以利用复位拉手的重量促进上翻拉手的归位;而且还通过设置握持凹槽,留出使用者拉拔上翻拉手的空间,提高使用的便利性。而且上翻拉手在复位的过程中还能依靠自身重力掉落握持凹槽内。

3.本实用新型的拉拔装置适于安装在14mm以上的板件上。

4.本实用新型的固定盘设置为圆形,方便机器开孔,通过开圆孔,提高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中的拉拔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中的拉拔装置的A-A剖面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1中的拉拔装置的B-B剖面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1中的上翻拉手从上固定盘中拉出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1中的复位拉手从下固定盘中拉出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上固定盘;11、第一卡合槽;12、握持凹槽;13、第一通孔;14、第一螺孔;20、下固定盘;21、第二卡合槽;22、第二通孔;23、第二螺孔;30、布带;40、上翻拉手;41、第一条形孔;42、第一销座;43、第一插销;50、复位拉手;51、第二条形孔;52、第二销座;53、第二插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除特殊说明的之外,本实施例中所采用到的材料及设备均可从市场购得。

实施例1:

参见图1-5,一种拉拔装置,包括板件、固定于板件上的固定部件,其特征在于:

固定部件包括上固定盘10和下固定盘20;板件夹持于上固定盘10和下固定盘20之间;

拉拔装置还包括在垂直方向上贯穿固定部件和板件的拉拔部件,拉拔部件可在固定部件和板件之间上下移动,拉拔部件通过与固定部件卡合实现控制板件在翻转、复位两种状态进行转换。

拉拔部件包括在固定部件和板件之间上下移动的布带30,还包括与上固定盘10可拆卸卡合的上翻拉手40、与下固定盘20可拆卸卡合的复位拉手50,上翻拉手40和复位拉手50分别固定在布带30的两端部;

上翻拉手40和复位拉手50设置为相同的梯形结构,上翻拉手40的面积小的底面与复位拉手50的面积小的顶面相对应;上翻拉手40的底面设有第一条形孔41,复位拉手50的顶面设有第二条形孔51;布带30经第一条形孔41从上翻拉手40穿出,经第二条形孔51进入复位拉手50。上翻拉手40和复位拉手50的长度大于25mm,上翻拉手40和复位拉手50的侧壁约为10mm,方便使用者握持。布带30的长度约为60mm,布带30过长影响上翻拉手40的归位,且板件翻转时不省力,布带30太短会影响板件的翻转。

上固定盘10的顶部向下凹陷设有握持凹槽12;握持凹槽12的底部设有与其连通的第一卡合槽11,第一卡合槽11与上翻拉手40的底部相匹配,上翻拉手40的底部卡合于第一卡合槽11内,上翻拉手40的顶部安放于握持凹槽12内,握持凹槽12的顶部的面积大于上翻拉手40的顶部的面积;上翻拉手40与第一卡合槽11可拆卸地卡合;

下固定盘20的底部设有与复位拉手50的顶部相匹配的第二卡合槽21,复位拉手50可拆卸地卡合于第二卡合槽21内。

上固定盘10的底部设有与第一条形孔41相匹配的第一通孔13;第一通孔13位于第一卡合槽11的底部,且两者连通;第一卡合槽11的底部的面积大于第一通孔13的顶部的面积;握持凹槽12经第一卡合槽11与第一通孔13连通,且三者在垂直方向上贯通上固定盘10;

下固定盘20的顶部设有与第二条形孔51相匹配的第二通孔22;第二通孔22位于第二卡合槽21的顶部,两者连通且在垂直方向上贯通下固定盘20;第二卡合槽21的顶部的面积大于第二通孔22的底部的面积;

板件上设有与第一通孔13、第二通孔22相对应的第三通孔,布带30穿过第一通孔13、第三通孔、第二通孔22。

向上翻拉手40施加外力,上翻拉手40离开第一卡合槽11,布带30被上翻拉手40牵扯,复位拉手50卡合于第二卡合槽21内,板件向上翻转;向复位拉手50施加外力,复位拉手50离开第二卡合槽21,布带30被复位拉手50牵扯,上翻拉手40卡合于第一卡合槽11内,板件复位。

布带30为帆布布带,布带30缝制成一个圈、折叠后形成双层结构。

上翻拉手40设有与第一条形孔41连通的第一销座42,第一销座42内装有第一插销43和布带30,第一插销43插于布带30的双层结构内;第一插销43与布带30安装后,其最宽处大于第一条形孔41的宽度;

复位拉手50设有与第二条形孔51连通的第二销座52,第二销座52内装有第二插销53和布带30,第二插销53插于布带30的双层结构中;第二插销53与布带30安装后,其最宽处大于第二条形孔51的宽度。布带30和第一插销43安装后,它们的直径比第一销座42的直径小0.1mm-0.2mm,布带30和第二插销53安装后,它们的直径比第二销座52的直径小0.1mm-0.2mm。

上翻拉手40卡合与第一卡合槽11内,上翻拉手40的顶部与上固定盘10的顶部齐平。

复位拉手50的重量是上翻拉手40的1.5倍以上,第三通孔与板件的长边平行。

上固定盘10的底面沿第一通孔13的径向方向设有互相对称的用于与板件螺接的第一螺孔14,第一螺孔14贯穿上固定盘10的底面;下固定盘20的顶面沿第二通孔22的径向方向设有互相对称的用于与板件螺接的第二螺孔23,第二螺孔23贯穿下固定盘20;第一螺孔14与第二螺孔23相对应。

上固定盘10的顶部侧壁水平向外延伸设有上盘檐,上盘檐向下固定盘20的方向轻微倾斜;下固定盘20的底部侧壁水平向外延伸设有下盘檐,下盘檐向上固定盘10的方向轻微倾斜;上盘檐和下盘檐的厚度约为1.5mm。

拉拔部件与固定部件的安装过程:

布带30以车线位折叠压缩成平面,使布带30的一端为车线位,另一端为非车线位,第一插销43穿过布带30非车线位的一端固定在上翻拉手40的第一销座42中,然后布带30穿过第一通孔13,使上翻拉头40卡合在上固定盘10的第一卡合槽11中。然后布带30穿过板件的第三通孔,进入下固定盘20的第二通孔22,从第二卡合槽21穿出,第二插销53穿过布带30车线位的一端固定在复位拉手50的第二销座52中,用机丝牙螺丝将上固定盘10固定在板件的顶面,用机丝牙螺丝将下固定盘20固定在板件的底面,且第一通孔13和第二通孔22与板件的长边平行。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